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容积重建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分析
1
作者 张俊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4年第1期50-53,共4页
评价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宽颈动脉瘤(IWA)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40例在本院介入手术中发现的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DVRT介入治疗的瘤颈栓塞效果,比较2D-... 评价双容积重建技术(DVRT)在颅内宽颈动脉瘤(IWA)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1年4月到2023年2月40例在本院介入手术中发现的宽颈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回顾性分析患者DVRT介入治疗的瘤颈栓塞效果,比较2D-DSA、3D-DSA、DVRT三种影像成像方法的显示率。结果 2D-DSA、3D-DSA、DVRT清晰显示的例数分别有26例、33例、40例,显示率分别为65.00%、82.50%、100.00%,三种影像成像方法能清晰显示动脉瘤栓塞程度的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利用DVRT技术,可以直观、清楚地观察到动脉瘤的栓塞效果,为术者评价动脉瘤栓塞状态、辅助支架展开情况及手术策略选择等提供客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容积重建技术 颅内宽颈动脉瘤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2
作者 王童 刘阳 +1 位作者 徐剑峰 黄瑛 《重庆医学》 CAS 2019年第2期255-258,262,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 目的探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在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42例复杂颅内动脉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选择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术后进行双容积重建,收集影像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 42例患者共有复杂动脉瘤51个,其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及后交通动脉,分别占35.31%及29.41%。术后双容积重建技术对复杂动脉瘤栓塞程度检测的准确度较常规DSA高(P<0.05)。结论在术中进行3DDSA双容积重建能准确反映复杂动脉瘤的栓塞程度,对术中是否继续进行弹簧圈填塞有指导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数字减影 双容积重建技术 动脉瘤
下载PDF
3D-DSA双容积重建在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微球囊压迫术的临床应用
3
作者 石伟忠 唐嘉吕 +1 位作者 陈茂华 巴华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75-79,共5页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 目的探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PBC)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7月采用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治疗的40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并辅助引导C臂透视下穿刺卵圆孔。抵达卵圆孔后将球囊导管置入麦克氏(Meckel)囊,注入造影剂充盈球囊压迫三叉神经半月节。相同位置再行颅底Dyna-CT三维重建,利用3D-DSA双容积重建引导调整球囊进行最优位置压迫并评估疗效。结果术后36例疼痛症状治愈,3例明显缓解,1例无缓解,总治愈率97.5%。术中梨形显影38例,显影治愈率100%。术后出现口角疱疹3例,患侧面部麻木2例,咀嚼无力2例,均经治疗后痊愈。手术前后各时间段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患者满意度(PSS)评分显示疗效较好(P<0.05)。结论3D-DSA双重容积重建技术辅助PBC疗效明显,术后并发症轻微且满意度理想,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Dyna-CT 3D-DSA双容积重建技术 经皮穿刺三叉神经节微球囊压迫术
下载PDF
探讨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4
作者 吴海湾 黄东标 +1 位作者 潘志辉 吴粤 《智慧健康》 2022年第32期17-20,共4页
目的观察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DVRT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以术中情况为金标准。... 目的观察双容积重建(DVRT)技术对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评价的作用及其对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将本院2018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诊断为动脉瘤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术前行DVRT技术评价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程度,以术中情况为金标准。并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2月实施CT血管成像检查术前评估者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检出62枚,前交通支比例最大(30.65%),其次为大脑中动脉(22.58%)。研究组患者中发生完全栓塞率(72.58%)最高,其次为几乎完全栓塞(20.97%),动脉瘤最大径5~10mm范围比例(58.06%)最大,其次为<5mm(29.03%),与金标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动脉瘤再次破裂、动脉瘤复发率及并发症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动脉瘤患者手术前,实施以DVRT技术,可明确颅内动脉瘤分布,了解颅内栓塞程度及动脉瘤最大径分布,与术中结果无明显差异。与仅实施CT血管成像及动脉造影手术者比,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容积重建技术 颅内动脉瘤介入 栓塞程度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治疗后效果评估中的应用
5
作者 叶立瓯 巴华君 +2 位作者 陈茂华 孙军 陆川 《现代实用医学》 2020年第5期535-536,共2页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 目的分析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IAs)栓塞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价值。方法行血管内治疗IAs栓塞术患者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重建组(A组)与透明模式重建组(B组),各50例。A组采用双容积重建技术评估,B组采用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评估,疗效评估包括即时疗效与术后3个月随访疗效。结果两组弹簧圈检出率均为100%;A组栓塞后残余对比剂检出24例(41.37%),B组检出18例(2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A组检出动脉瘤复发15例(25.86%),B组检出6例(9.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是在双容积重建技术基础上的改良和升级,比双容积重建技术更加客观,栓塞致密,术后病灶复发概率小,是目前IAs栓塞致密程度效果评估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容积透明模式重建技术 颅内动脉瘤 价值
下载PDF
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李国栋 向伟楚 +3 位作者 乔英 杨铭 李俊 马廉亭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2期77-79,共3页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 目的探讨双容积重建技术进行颅内双血管融合重建方法评估脑动静脉畸形的价值。方法对10例含两组以上动脉供血的脑动静脉畸形患者均采用选择性全脑血管造影及三维血管重建,将获得的两组三维重建供血动脉(一组颈内动脉和一组椎动脉或两组颈内动脉)的数据用双容积重建技术重建,将两组动脉的三维血管像融合。结果在同一图像中可以获得两组动脉系统血管的融合像,解剖关系的准确性良好;可以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供血来自不同的动脉系统,血管巢内有一部分接受两组动脉同时供血。结论采用双血管融合技术在DSA图像上显示脑动静脉畸形患者血管巢的全貌,并能分别显示血管巢的不同供血来源及其内部的沟通,更有利于认识脑动静脉畸形的内部构筑、供血来源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静脉畸形 脑血管造影 双容积重建技术 血管构筑学
下载PDF
320排CT使用迭代技术运用于全脑灌注与四维减影摄影 被引量:1
7
作者 刘永锜 梁家豪 +3 位作者 陈昭宏 叶志盛 钟正国 杨光明 《中国辐射卫生》 2015年第5期561-565,共5页
目的使用较低剂量脑血流灌注扫描条件,再搭配顺适性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噪声抑制算法来评估4D脑血管疾病与脑血流灌注检查。利用高阶320排CT来诊断脑血管初期病变以期增加影像诊断精确度并有效降低病人接受辐射剂量之风险。方法利用0.75 ... 目的使用较低剂量脑血流灌注扫描条件,再搭配顺适性低剂量迭代重建技术噪声抑制算法来评估4D脑血管疾病与脑血流灌注检查。利用高阶320排CT来诊断脑血管初期病变以期增加影像诊断精确度并有效降低病人接受辐射剂量之风险。方法利用0.75 sec/r的转速、80~120 k V的管电压、120~280 m A的管电流、创新的迭代重建去除噪声技术来执行13次容积扫描(每次16 cm涵盖范围)的全脑灌注检查。在前25 s与后35 s设计分别执行每2 s与每7 s之间歇式低剂量辐射曝射以顺利捕捉动脉相与静脉相影像序列;而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的辐射曝露则执行高质量的药前与药后的影像扫描。结果此系统不但可提供优异的脑血流灌注分析结果,而且也可获取四维的数字减影血管摄影结果。不但能有效观察动静脉畸形与动脉瘤变化,且能让病人免除遭受侵入性检查(传统血管摄影检查)的痛苦与风险。结论根据本研究结果,未来此低剂量的脑部检查非常有潜力成为常规自费健检的项目之一,以早期发现脑部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流灌注 数字减影血管摄影 容积式探测器X射线计算器体层扫描仪 多排探测器X射线计算器体层扫描仪 顺适性低剂量容积空间迭代重建技术
原文传递
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时程程 马骥 +4 位作者 朱明 朱涛 马宝 韩新巍 李腾飞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7-762,共6页
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 目的探讨高分辨平板CT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介入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23例因颅内动脉瘤、椎动脉夹层或颈动脉海绵窦瘘而行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使用DSA工作站对支架置入后普通平板CT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结果分别进行后处理,比较不同方法显示的支架重建图像质量的差异;采用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将靶血管5s-3D-DSA重建图像和高分辨平板CT扫描的支架重建图像进行融合.观察并评估支架完全打开及贴壁情况。结果23例患者顺利置入25枚Willis覆膜支架.技术成功率达100%。与普通平板CT相比,高分辨平板CT能更清晰和直观地显示金属支架细节,图像质量评分有明显提高(0.56±0.71 v8.1.5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容积重建融合技术观察到I枚支架头端金属丝U型连接处打折,但未见血管破裂及内漏等情况,余24枚支架完全打开并贴壁良好。结论高分辨平板CT能清晰展示支架打开程度及贴壁情况,进而指导术者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在颅内Willis覆膜支架置入术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分辨平板CT Willis覆膜支架 支架置入术 :容积重建融合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