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法提纯枣疯病植原体DNA 被引量:1
1
作者 刘玲雪 肖琦 +2 位作者 杨淑珂 路兴波 高瑞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第11期134-137,共4页
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叶片总DNA,再通过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从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利用枣树26S r DNA基因和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基因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富集纯化前后感病枣树叶片总DNA进行PCR... 本研究利用CTAB法提取感染枣疯病的枣树叶片总DNA,再通过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从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利用枣树26S r DNA基因和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基因的特异引物,分别对富集纯化前后感病枣树叶片总DNA进行PCR扩增。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富集后的总DNA模板扩增枣树26S r DNA的电泳条带亮度低于富集前,扩增枣疯病植原体16S r DNA电泳条带亮度明显高于富集前。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模板浓度为1 ng/μL时,纯化后的枣疯病植原体DNA中26S r DNA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0638,而JWB相对纯化前的量为0.5035,这说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 植原体 CTAB法 氯化铯-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
下载PDF
超速离心结合Real-time PCR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 被引量:6
2
作者 陈昱圻 郝少东 +3 位作者 王合 陶万强 张志勇 王进忠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5-9,共5页
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病原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CTAB法提取枣疯病叶片的总DNA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并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 分离纯化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有助于进一步开展对此病原全基因组测序的研究,CTAB法提取枣疯病叶片的总DNA后,采用氯化铯双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枣树总DNA中富集纯化枣疯病植原体DNA,并通过Real-time PCR方法对分离纯化效果进行定量检测。在此基础上,探索了不同CsCl初始密度对DNA分离效果的影响。在20℃,初始密度为1.650 0g/cm3,经206 000×g下离心23h后,感染枣疯病样品(IS)的离心管中出现2条DNA亮带,正常枣树样品(NS)离心管中只有1条。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NS管中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IS管中与NS管中相同位置的条带为枣树基因组DNA,另1条带为枣疯病植原体基因组DNA。在保留其他试验条件下,不同CsCl初始密度,会影响DNA条带的位置,也会影响枣疯病植原体DNA与枣树DNA的分离效果,在1.562 2g/cm3的初始浓度下分离效果最好。采用超速离心法可以有效地从感染枣疯病的枣树中分离得到纯的枣疯病植原体DNA,同时利用Real-time PCR法可以实现分离效果的评价,利用此方法分离得到的DNA可用于枣疯病植原体的全基因组测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枣疯病植原体DNA 氯化铯苯酰亚胺密度梯度离心 实时荧光定量PCR
下载PDF
一种新的亲合素法分离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 被引量:3
3
作者 唐爱兰 刘国仰 +4 位作者 夏晓艳 高春生 刘歌 张俊荣 张学 《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 2005年第1期13-15,共3页
目的 为了分离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用于非损伤性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了一种新的亲合素法 ,用红细胞表面半乳糖基特异的凝集素 (大豆凝集素 )来选择富集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结果 从 11份 2 .5ml孕 14 + ~ 15 +w的孕妇外... 目的 为了分离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用于非损伤性产前诊断。方法 采用了一种新的亲合素法 ,用红细胞表面半乳糖基特异的凝集素 (大豆凝集素 )来选择富集孕妇外周血中的有核红细胞。结果 从 11份 2 .5ml孕 14 + ~ 15 +w的孕妇外周血中都分离到了有核红细胞 ,平均每份血样得到有核红细胞 2 .8个。结论 本方法实验成本低 ,操作简单 ,对于非损伤性产前诊断的研究和推广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凝集素 双密度梯度离心 有核红细胞 非损伤性产前诊断
下载PDF
Tunable Separation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by Dual-Surfactant Density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被引量:2
4
作者 Pei Zhao Erik Einarsson +3 位作者 Georgia Lagoudas Junichiro Shiomi Shohei Chiashi Shigeo Maruyama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1年第7期623-634,共12页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urfactants in the separation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NTs) by density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DGU).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buoyant densities, lay...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study of the effects of surfactants in the separation of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NTs) by density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DGU). Through analysis of the buoyant densities, layer positions, and optical absorbance spectra of SWNT separations using the bile salt sodium deoxycholate (DOC) and the anionic salt sodium dodecyl sulfate (SDS), we clarify the roles and interactions of these two surfactants in yielding different DGU outcomes. The separation mechanism described here can also help in designing new DGU experiments by qualitatively predicting outcomes of different starting recipes, improving the efficacy of DGU and simplifying post-DGU fraction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density gradient ultracentrifugation sodium deoxycholate sodium dodecyl sulfa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