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速双层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及电路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利春 高玉芝 +7 位作者 金海岩 倪学文 莫邦燹 宁宝俊 罗葵 叶红飞 赵宝瑛 张广勤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45-349,共5页
报道了双层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晶体管及电路的工艺研究 .这种结构是在单层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主要集中在第一层多晶硅的垂直刻蚀和基区、发射区之间的氧化硅、氮化硅复合介质的 L型侧墙形成技术方面 ,它有效... 报道了双层多晶硅发射极超高速晶体管及电路的工艺研究 .这种结构是在单层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工艺基础上进行了多项改进 ,主要集中在第一层多晶硅的垂直刻蚀和基区、发射区之间的氧化硅、氮化硅复合介质的 L型侧墙形成技术方面 ,它有效地减小了器件的基区面积 .测试结果表明 ,晶体管有良好的交直流特性 .在发射区面积为 3μm× 8μm时 ,晶体管的截止频率为 6 .1GHz.19级环振平均门延迟小于 40 ps,硅微波静态二分频器的工作频率为 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多晶硅 复合介质L型侧墙 发射极晶体管 集成电路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的工艺设计及计算机模拟 被引量:4
2
作者 刘其贵 吴金 +2 位作者 郑娥 魏同立 何林 《电子器件》 CAS 2002年第1期97-100,共4页
在简要分析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特点的基础上 ,根据国内现有的双极工艺水平 ,设计了用于制备多晶硅发射极双极晶体管的工艺流程 ,并给出了一个最小尺寸晶体管的版图 ,最后对设计的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频率特性进行了模拟。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 双极晶体管 工艺设计 计算机模拟
下载PDF
掺砷多晶硅发射极RCA晶体管 被引量:2
3
作者 张利春 叶红飞 +2 位作者 金雪林 高玉芝 宁宝俊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7期697-704,共8页
研究了掺砷多晶硅发射极 RCA晶体管的工艺实验技术 .以先进多晶硅发射极器件制备工艺为基础 ,在淀积发射极多晶硅之前 ,用 RCA氧化的方法制备了一层超薄氧化层 ,并采用氮气快速热退火的方法处理 RCA氧化层 ,制备出可用于低温超高速双极... 研究了掺砷多晶硅发射极 RCA晶体管的工艺实验技术 .以先进多晶硅发射极器件制备工艺为基础 ,在淀积发射极多晶硅之前 ,用 RCA氧化的方法制备了一层超薄氧化层 ,并采用氮气快速热退火的方法处理 RCA氧化层 ,制备出可用于低温超高速双极集成电路的掺砷多晶硅发射极 RCA晶体管 .晶体管的电流增益在 - 55— + 1 2 5℃温度范围内的变化率小于 1 5% ,而且速度快 ,发射区尺寸为 4× 1 0μm2 的 RCA晶体管其特征频率可达 3.3GHz.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CA晶体管 多晶硅发射极 掺砷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低温频率特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流兴 魏同立 郑茳 《电子科学学刊》 CSCD 1994年第5期545-549,共5页
本文考虑低温下半导体中载流子冻析效应和浅能级杂质的陷阱效应等因素,分析了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低温频率特性。研究表明,受载流子冻析效应的影响,基区电阻在低温下随温度下降接近于指数上升,使晶体管的频率性能变环;而由于浅能级杂... 本文考虑低温下半导体中载流子冻析效应和浅能级杂质的陷阱效应等因素,分析了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低温频率特性。研究表明,受载流子冻析效应的影响,基区电阻在低温下随温度下降接近于指数上升,使晶体管的频率性能变环;而由于浅能级杂质的陷阱效应,低温下基区和发射区渡越时间变长,截止频率下降。这些因素在低温器件设计中应予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晶体管 多晶硅发射极 低温频率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PET)Gummel-Poon模型
5
作者 郑云光 郭维廉 +5 位作者 李桂华 李树荣 蒋翔六 王阳元 张利春 吉利久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6,共6页
本文建立了能直接用于SPICE电路分析程序中的PET-GP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使用PET-GP模型。本文利用所研究器件的结构参数计算了PET-GP模型参数β_F和特征频率f_T,f_T的计算和实验结果符... 本文建立了能直接用于SPICE电路分析程序中的PET-GP模型。研究表明:可以采用两种方法来使用PET-GP模型。本文利用所研究器件的结构参数计算了PET-GP模型参数β_F和特征频率f_T,f_T的计算和实验结果符合较好。β_F的计算表明,所研究器件的多晶硅/硅界面复合较强,复合速度S_p达到10 ̄6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 晶体管 GP模型
下载PDF
在大注入下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特性模拟与理论分析
6
作者 郑云光 李斌桥 +6 位作者 李树荣 郭维廉 高松 张建杰 王阳元 张利春 马平西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96-99,共4页
本文利用经适当修改的Yih-FengChyan等人的PET大注人模型编制了程序,结合实例模拟了在大注入条件下具有发射区、基区指数掺杂分布的PET的输人特性、输出特性、电流增益和频率特性(fr和fmax),并对一些特性... 本文利用经适当修改的Yih-FengChyan等人的PET大注人模型编制了程序,结合实例模拟了在大注入条件下具有发射区、基区指数掺杂分布的PET的输人特性、输出特性、电流增益和频率特性(fr和fmax),并对一些特性曲线进行了分析.此程序可用于研究PET特性与器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晶体管 大注入模型
下载PDF
大注入下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特性的一维模拟
7
作者 郑云光 郭维廉 +4 位作者 李树荣 李斌桥 王阳元 张利春 马平西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0-66,共7页
利用Yih-FenyChyan等的PET大注入模型,并考虑了发射极串联电阻RTE和多晶硅/硅界面氧化层延迟时间τox对器件特性的影响,编制了程序。结合实例模拟了在大注入下具有发射区、基区指数掺杂分布的PET的电流增益和频率特性(fT人和fmax... 利用Yih-FenyChyan等的PET大注入模型,并考虑了发射极串联电阻RTE和多晶硅/硅界面氧化层延迟时间τox对器件特性的影响,编制了程序。结合实例模拟了在大注入下具有发射区、基区指数掺杂分布的PET的电流增益和频率特性(fT人和fmax)。模拟结果表明,RCA器件(发射区的多晶硅/硅界面氧化层厚度δ=1.4um)的β值高于HF器件(δ=0),但HF器件的fTmax值高于RCA器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晶体管 大注入模型 一维模型
下载PDF
超高速VLSI中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串联电阻的测量
8
作者 赵宝瑛 何美华 +1 位作者 罗葵 张利春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87-91,共5页
本文对目前流行的测量晶体管串联电阻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用常规方法测量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串联电阻的误差很大。这里提出了一套测量晶体管串联电阻的新方法。新方法克服了常规方法的困难,满足了测量多晶... 本文对目前流行的测量晶体管串联电阻的常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用常规方法测量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串联电阻的误差很大。这里提出了一套测量晶体管串联电阻的新方法。新方法克服了常规方法的困难,满足了测量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串联电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 VLSI 晶体管 串联电阻 测量
下载PDF
低温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解析模型
9
作者 黄流兴 魏同立 郑茳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8期103-105,共3页
本文综合考虑了多晶硅发射极的载流子输运障碍,界面氧化物遂穿、晶粒间界杂质分凝和界面能带弯曲等因素,以及禁带变窄效应、低温下的载流子冻析效应和浅能级补偿杂质陷阱效应,建立了低温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解析... 本文综合考虑了多晶硅发射极的载流子输运障碍,界面氧化物遂穿、晶粒间界杂质分凝和界面能带弯曲等因素,以及禁带变窄效应、低温下的载流子冻析效应和浅能级补偿杂质陷阱效应,建立了低温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解析模型,对电流增益和截止频率的温度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并与300K和77K下的实测结果进行了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晶体管 多晶硅发射极 电流增益 截止频率 低温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h_(FE)、G_e、和K的普遍表达式及其分类 被引量:2
10
作者 蒋翔六 郭维廉 张咏梅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4-21,共8页
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PET)电流增益的多种因素,针对最全面的器件结构推导出PET的共发射极直流电流增益h_FE发射极Gummel数G_e,和电流增益的增强因子k解析形式的普遍表达式,覆盖了PET的多种结构。并以此对PET从器件结... 本文综合考虑了影响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PET)电流增益的多种因素,针对最全面的器件结构推导出PET的共发射极直流电流增益h_FE发射极Gummel数G_e,和电流增益的增强因子k解析形式的普遍表达式,覆盖了PET的多种结构。并以此对PET从器件结构上进行了科学地分类。此普遍表达式也包含了Ning和Graaff的理论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晶体管 双极晶体管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直流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英坤 张大立 +3 位作者 周名辉 张振宇 周晓黎 李锦标 《半导体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1,共4页
研究了砷注入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直流特性,并与采用常规平面工艺制作的晶体管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具有较高的发射效率,高的电流能力,改善了EB击穿和CB击穿。电流增益依赖于淀积多晶硅前的表面处理条件。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 砷注入 电流增益 掺杂 晶体管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集电区补偿注入技术
12
作者 何美华 张利春 王阳元 《Journal of Semiconductors》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08-312,共5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和电路速度的方法,通过对器件外基区下对应的外延层区域进行离子补偿注入,降低相应外延层中的净掺杂浓度,有效地减小了外基区-集电区单位面积的集电结电容,有利于器件和电路速度的提高....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提高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和电路速度的方法,通过对器件外基区下对应的外延层区域进行离子补偿注入,降低相应外延层中的净掺杂浓度,有效地减小了外基区-集电区单位面积的集电结电容,有利于器件和电路速度的提高.由于内基区下对应的外延层浓度不变,对器件的直流特性无不良影响.本文给出了补偿注入研究结果和器件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晶体管 集电区 双极晶体管 注入
下载PDF
新结构多晶硅发射极光电晶体管
13
作者 王晓慧 李国辉 阎凤章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473-476,共4页
报导了一种以多晶硅作发射极并带有隔离环电极,工作时基区处于穿通状态下的新结构硅光电晶体管.用多晶硅作发射极比同结构单晶硅晶体管的光电增益提高了2倍;隔离环电极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灵敏度;穿通型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器件的增益... 报导了一种以多晶硅作发射极并带有隔离环电极,工作时基区处于穿通状态下的新结构硅光电晶体管.用多晶硅作发射极比同结构单晶硅晶体管的光电增益提高了2倍;隔离环电极极大地提高了器件的灵敏度;穿通型的工作状态提高了器件的增益和响应速度.已研制成的这种新型结构的光电晶体管在10V工作电压下,对0.8μm,0.174μW的光增益达到了30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 硅光电晶体管 隔离环 穿通型
下载PDF
低温大注入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电流增益的定量模拟
14
作者 肖志雄 魏同立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44-48,共5页
已有的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适合于低温工作。但至今为止,其完整的大注入时电流增益的理论分析还不成熟,特别是进行定量的计算;本文定量地模拟了低温77K和常温300K下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电流增... 已有的理论和实验都已证明,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适合于低温工作。但至今为止,其完整的大注入时电流增益的理论分析还不成熟,特别是进行定量的计算;本文定量地模拟了低温77K和常温300K下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电流增益与集电极电流密度的关系,并且分析了低温和常温下决定该晶体管电流增益大注入效应的主要物理效应,为低温多晶硅发射极硅双极晶体管的设计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发射极 双极晶体管 电流增益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数值分析及模拟
15
作者 周长胜 邹赫麟 +1 位作者 李建军 魏希文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82-488,共7页
通过对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PET)的多晶硅及界面层导电特性的分析, 得到单晶发射区边界上电流密度与少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以此为自洽的 边界条件,在单晶区数值求解一组描述晶体管电学特性的微分方程,得到晶 体管内部电势分... 通过对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PET)的多晶硅及界面层导电特性的分析, 得到单晶发射区边界上电流密度与少子浓度之间的关系式,并以此为自洽的 边界条件,在单晶区数值求解一组描述晶体管电学特性的微分方程,得到晶 体管内部电势分布和载流子分布以及PET的端电流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 界面层 发射极晶体管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电流增益工艺稳定性研究
16
作者 阚玲 刘建 《微电子学》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89-592,共4页
针对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实际工艺中出现的电流增益异常波动问题,首先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与正常批次PCM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基极电流Ib存在一个量级的差异。设计了较为完整的DOE工艺试验,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多晶硅/硅界... 针对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实际工艺中出现的电流增益异常波动问题,首先从原理上进行了分析,其次通过与正常批次PCM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基极电流Ib存在一个量级的差异。设计了较为完整的DOE工艺试验,进行了对比和验证。结果表明,多晶硅/硅界面氧化层厚度一致性差、波动大是电流增益异常波动的主要原因。该研究结果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 电流增益 界面氧化层 自然氧化层
下载PDF
超高频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黄英 张安康 《电子器件》 CAS 1996年第4期239-251,共13页
本文描述了一种实现亚100nm基区宽度的晶体管结构。加工工艺类似BSA(硼硅玻璃自对准)技术,可实现亚100nm的基区结深,还可解决自对准器件在横向和纵向按比例缩小时所遇到的困难。与离子注入工艺相比,这种工艺可轻易地... 本文描述了一种实现亚100nm基区宽度的晶体管结构。加工工艺类似BSA(硼硅玻璃自对准)技术,可实现亚100nm的基区结深,还可解决自对准器件在横向和纵向按比例缩小时所遇到的困难。与离子注入工艺相比,这种工艺可轻易地解决诸如高剂量离子注入所产生的下列问题:二次沟道效应对基区结深减小的限制及晶格损伤。晶体管采用了多晶硅发射极,RTA(快速热退火)用于形成晶体管的单晶发射区,为提高多晶发射区的杂质浓度,采用了一种新的命名为低温氧化技术的工艺。由于晶体管采用了常规结构,器件暴露一些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 双极晶体管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界面氧化层生成的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范建超 《微电子技术》 1998年第1期36-39,共4页
求文在消化、吸收入NSA工艺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设备重.点研究CD8690CP、CD8759CP等R极模拟VLSI制造过程中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界面氧化层的生长条件,借以提高VLSI性能和成品率。
关键词 VLSI 多晶硅发射极 氧化层 晶体管界面
下载PDF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放大系数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孙建洁 张可可 +1 位作者 许帅 张明 《电子与封装》 2021年第4期50-53,共4页
通过对NPN型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对多晶淀积工艺过程提出严格的控制方案,使多晶界面氧化层厚度稳定在0.6~0.8 nm。同时,对基区与发射区退火工艺进行优化,使多晶发射极晶体管放大系数的片内均匀性从30%改善至20%,片间... 通过对NPN型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的工艺过程进行分析,对多晶淀积工艺过程提出严格的控制方案,使多晶界面氧化层厚度稳定在0.6~0.8 nm。同时,对基区与发射区退火工艺进行优化,使多晶发射极晶体管放大系数的片内均匀性从30%改善至20%,片间均匀性从12%改善至9%,显著提升了产品的成品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晶硅发射极晶体管 放大系数 界面氧化层 退火
下载PDF
73GHz磷掺杂多晶硅发射极自对准SiGe基区双极晶体管
20
作者 EmmanuelF.Crabbé 李红宇 《半导体情报》 1993年第2期58-60,38,共4页
报道了一种用来制作自对准SiGe基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降低热处理周期的磷发射极工艺。短的热处理周期导致极窄的基区宽度,并维持轻掺杂的隔离层不消失,这种隔离层是为了提高击穿特性而制作在发射极-基极和基极-集电极内的。已获得了35nm... 报道了一种用来制作自对准SiGe基区异质结双极晶体管降低热处理周期的磷发射极工艺。短的热处理周期导致极窄的基区宽度,并维持轻掺杂的隔离层不消失,这种隔离层是为了提高击穿特性而制作在发射极-基极和基极-集电极内的。已获得了35nm基区宽度的晶体管,其发射极-基极反向漏电小,峰值截止频率为73GHz,本征基区薄层电阻为16kΩ/□。用这些器件获得的最小NTL和ECL门延时分别为28和34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极晶体管 掺杂 多晶硅 发射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