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聚合物发光器件中的输运特性研究
1
作者 瞿述 谢强 +2 位作者 周伟昌 陈志强 彭景翠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49-52,共4页
基于载流子电导是空间电荷限制与空间电荷在器件内部指数减小的假设,通过引入电荷空间分布的特征长度及有效迁移率,并考虑注入电流为热电子电流和隧穿电流,由此对器件的输运特性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电荷空间分布的特征长度对器件中... 基于载流子电导是空间电荷限制与空间电荷在器件内部指数减小的假设,通过引入电荷空间分布的特征长度及有效迁移率,并考虑注入电流为热电子电流和隧穿电流,由此对器件的输运特性进行了详细讨论.结果表明电荷空间分布的特征长度对器件中的载流子浓度、电场强度及电流有很大影响;器件功能层厚度对器件的电场强度影响较大,对器件I-V特性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聚合物发光器件 电荷空间分布特征长度 电场强度
下载PDF
马钱子碱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性研究 被引量:17
2
作者 汪云霞 宋信莉 +2 位作者 陈欢欢 陈振龙 刘文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2112-2118,共7页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以微针揭膜难易程度、阵列完整性、气泡量、针型、针尖硬度、背衬韧性等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微针的针尖材料和背衬材料,并以微针形态为...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考察其在不同载药方式下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方法:以微针揭膜难易程度、阵列完整性、气泡量、针型、针尖硬度、背衬韧性等为考察指标分别筛选微针的针尖材料和背衬材料,并以微针形态为考察指标筛选基质溶胀方法和干燥方法,然后采用两步法制备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并进行表征和安全性评价。通过Franz扩散池法考察针尖载药、背衬载药、全载药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体外经皮渗透特性,绘制体外透皮曲线并计算累积渗透量(Q)和累积渗透率。结果:优选的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的制备工艺为以硫酸软骨素-聚乙烯吡咯烷酮K30(1∶1,m/m)作为针尖材料,15%聚乙烯醇作为背衬材料,在4℃冰箱静置1 h进行基质溶胀,干燥器室温干燥24 h。所制微针阵列完整,机械性能良好,能成功刺穿铝箔和大鼠皮肤,微针处理后皮肤在6 h内即可恢复到原来的状态。体外透皮试验结果显示,微针递药可大大提高Bru的经皮累积渗透量,针尖材料可在10 min内溶解并释放药物;针尖载药微针在8 h内基本释放完全,Q8 h为102.185μg/cm^2,累积渗透率达到94.05%;背衬载药、全载药微针在8 h内的药物累积渗透率均超过50%,48 h药物累积渗透率均超过90%,Q48 h分别为840.77、1156.73μg/cm^2,显示出缓释特性。结论:成功制备了针尖层硬、背衬层软的Bru双层聚合物可溶性微针,通过全载药的方式可实现药物的有效经皮递送并达到缓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钱子碱 双层聚合物 可溶性微针 制备工艺 经皮递药
下载PDF
聚合物双层微悬臂梁传感器光热激励的特性及模拟优化
3
作者 白英良 韩立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共3页
文中研究了聚合物基双层悬臂梁在光强和温度变化的激励下的挠度特性,并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采用M atlab程序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实验得出:在热激励下聚合物(PMMA)悬梁镀金以及悬梁和金属膜厚度比值为0.1时最优化;在光激励下聚合物悬... 文中研究了聚合物基双层悬臂梁在光强和温度变化的激励下的挠度特性,并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采用M atlab程序进行了模拟和优化。实验得出:在热激励下聚合物(PMMA)悬梁镀金以及悬梁和金属膜厚度比值为0.1时最优化;在光激励下聚合物悬梁镀铬以及悬梁和金属膜厚度比值为0.03时最优化。研究为制作聚合物双层传感器的研制提供了理论分析和优化设计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双层微悬臂梁 光热激励 特性研究 仿真优化
下载PDF
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的构建及对成骨细胞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陈冬冬 郑竑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20年第3期20-23,共4页
目的 制备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并考察其体外降解性能及对MC3T3-E1Q前成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在多孔镁合金支架外层覆盖一层聚合物纳米纤维,将PLA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和PL... 目的 制备一种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并考察其体外降解性能及对MC3T3-E1Q前成骨细胞生物活性的影响.方法 使用热致相分离法(TIPS)在多孔镁合金支架外层覆盖一层聚合物纳米纤维,将PLA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和PLA聚合物纳米纤维-TCP复合支架进行对比,采用电子天平称重、荧光显微细胞计数、MTT法、钙黄绿素染色分别测定两种支架的失重率、对MC3T3-E1Q前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结果 PLA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的失重率、黏附的MC3T3-E1Q前成骨细胞数量、MC3T3-E1Q前成骨细胞增殖数量、钙化结节数量及面积较PLA聚合物纳米纤维-TCP复合支架均有显著优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良好生物学功能及快降解速率的PLA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LA聚合物纳米纤维-多孔镁合金双层支架 PLA聚合物纳米纤维-TCP复合支架 MC3T3-E1Q前成骨细胞 生物活性
下载PDF
两层聚合物共挤出过程的流变模型建立与仿真研究
5
作者 王超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98-102,共5页
使用牛顿流体模型与微分黏弹模型分别对双层聚合物共挤出过程进行了流变模型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两路熔体流动的流变趋势与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共挤过程中两路熔体在交界面处保持连续稳定流动,所受剪切应力相等,最终达到流率平衡... 使用牛顿流体模型与微分黏弹模型分别对双层聚合物共挤出过程进行了流变模型建模与仿真,得到了两路熔体流动的流变趋势与二维有限元模型.模拟结果表明:共挤过程中两路熔体在交界面处保持连续稳定流动,所受剪切应力相等,最终达到流率平衡.利用微分黏弹Oldroyd-B模型分析了共挤出过程聚合物的挤出胀大效应,可知在两路熔体体积流率逐渐增加时,共挤物的挤出形态也发生了对应偏转变化.微分黏弹模型相比普通牛顿流体模型可更好地反映聚合物共挤出加工过程中熔体的流变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顿流体模型 Oldroyd-B模型 双层聚合物共挤出 挤出胀大
下载PDF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对大尺寸双层空心微球制备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苏琳 李洁 +5 位作者 初巧妹 刘一杨 刘梅芳 李婧 张占文 李波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97-102,共6页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 为了改善臭氧处理聚苯乙烯(PS)单层球与聚乙烯醇(PVA)溶液生成的双层乳粒在油相中的分散性,提高大尺寸双层球的成活率,在双层球制备过程中采用了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ween 20(T-20)来改性该种PS单层球。结果表明经表面活性剂T-20改性后显著降低了PS薄膜的亲水接触角,提高了PS与PVA间的相互作用,同时也大幅度提高了PS薄膜对PVA的吸附速率。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测试结果证明:在PVA固化过程中,由于PVA与T-20的相比太大,PS表面吸附的表面活性剂T-20部分会被PVA置换、迁移至PVA溶液中。T-20的迁移提高了制备双层球过程中水相与外油相的粘度比且显著降低PVA溶液表面张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双重乳粒在油相中的单分散。因此,T-20是制备大尺寸PS-PVA双层空心微球有效的表面活性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惯性约束聚变 大尺寸双层空心聚合物微球 乳液微封装法 表面改性 PS-PVA双重乳粒 分散性
下载PDF
血红蛋白在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聚乙烯硫酸盐多双层复合薄膜电极上的电化学与电催化 被引量:10
7
作者 周颖琳 胡玉娇 曾泳淮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62-266,共5页
将Hb涂布到由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聚乙烯硫酸盐 (2C12 N+ PVS-)在热解石墨 (PG)电极表面形成的薄膜上 ,即可形成稳定的Hb 2C12 N+ PVS-薄膜。在pH 5 .5的缓冲溶液中 ,该薄膜电极在 - 0 .18V(vs.SCE)左右有一对相当可逆的循环伏安还原... 将Hb涂布到由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聚乙烯硫酸盐 (2C12 N+ PVS-)在热解石墨 (PG)电极表面形成的薄膜上 ,即可形成稳定的Hb 2C12 N+ PVS-薄膜。在pH 5 .5的缓冲溶液中 ,该薄膜电极在 - 0 .18V(vs.SCE)左右有一对相当可逆的循环伏安还原氧化峰 ,为Hb血红素辅基Fe /Fe 电对的特征峰 ,在 - 1.0 8V左右HbFe 被进一步还原成HbFe 。在 2C12 N+ PVS-薄膜的微环境中 ,Hb与PG电极之间的电子传递得到极大促进 ,并显示了较好的稳定性。应用所建立的薄层电化学模型和E0′分散模型 ,对pH 7.0缓冲溶液中Hb 2C12 N+PVS-薄膜电极的方波伏安图进行非线性回归拟合处理 ,获得该体系平均式量电位E0′和表观异相电子传递速率常数ks。Hb 2C12 N+ PVS-薄膜可以催化还原氧和某些有机卤化污染物 ,如 :三氯乙酸 (TC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红蛋白 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双层复合膜 电化学 电化学催化 膜电极 双十二烷基二甲基铵 聚乙烯硫酸盐
下载PDF
新型在线复合调驱体系及其聚集特性研究
8
作者 铁磊磊 王浩颐 +2 位作者 李翔 常振 冀文雄 《精细石油化工》 CAS 2023年第4期5-9,共5页
针对水窜速度大于5 m/d,渗透率超过5000×10^(-3)μm^(2)的地层,以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双层聚合物微球和乳液聚合物,并将其复配的制得一种新型在线复合调驱体系。实... 针对水窜速度大于5 m/d,渗透率超过5000×10^(-3)μm^(2)的地层,以丙烯酰胺、丙烯酸、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等为单体,采用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双层聚合物微球和乳液聚合物,并将其复配的制得一种新型在线复合调驱体系。实验结果表明:在65℃下老化5 d后,高浓度新型在线复合调驱体系聚集形成网状体型聚集体;双层聚合物微球与乳液聚合物之间的非共价键作用是体系增黏的主要原因;采用先注入乳液聚合物后注入双层聚合物微球的方式,其封堵效率可达86.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在线复合调驱体系 双层聚合物微球 乳液聚合物 聚集特性 封堵运移特性
下载PDF
带有电荷的双层空心聚电解质微球的合成与表征
9
作者 汪丹 骆丽杰 +3 位作者 吴高龙 刘斌 陈拥军 杨新林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0-908,共9页
结合溶胶-凝胶法和蒸馏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和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阳离子聚合物四层复合微球(阴离子聚合物为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co-甲基丙烯酸);阳离子聚合物为聚(二乙烯基... 结合溶胶-凝胶法和蒸馏沉淀聚合法,合成了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和二氧化硅/阴离子聚合物/二氧化硅/阳离子聚合物四层复合微球(阴离子聚合物为聚(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co-甲基丙烯酸);阳离子聚合物为聚(二乙烯基苯-co-对乙烯基苄氯吡啶盐)).通过选择性移除二氧化硅内核和三明治夹心层,分别制备得到相应的内外都带负电荷以及内外带有相反电荷的两性双层空心聚电解质微球.考察了阳离子聚合物层的合成过程中,不同DVB在单体中的含量对其壳层厚度和双层聚电解质微球的电荷的影响,使用透射电镜(TEM)、红外光谱(FTIR)和zeta电位仪分别对空心聚电解质微球的形态、化学组成和电荷性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了在蒸馏沉淀聚合过程中,通过调节二乙烯基苯交联剂在整个单体中的用量(30%~60%),可调控具有相反电荷的两性空心聚合物微球的表面电位(8.82~39.82 m 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微球 空心微球 双层聚合物微球 蒸馏沉淀聚合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