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层胶原培养肝细胞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先杰 孙家邦 +2 位作者 李铎 孙海晨 李非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75-77,共3页
关键词 双层 肝细胞 培养
下载PDF
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双层胶原神经管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季夕萌 庄海 +2 位作者 张怡雯 张金灿 卜寿山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 目的观察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双层胶原神经管对于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离断损伤的修复效果。方法将成年雄性SD大鼠21只,按照1∶2取3只作为空白组对照,其余18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自体组(AG组)、空管组(CT组)和细胞+管组(C+CT组)。通过体外分离培养Sprague-Dawley(SD)大鼠(南京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BMSCs接种双层胶原管构建神经组织工程移植物,植入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动物模型后16周,从大体观察、行为学、电生理、免疫组织化学等指标比较各组修复神经离断损伤的情况来评价修复效果,空白组切除后留出10 mm的空隙直接缝合。CT组仅用胶原管桥接神经,C+CT组使用注入BMSC细胞悬液的胶原管,AG组将离断出的神经翻转180°后缝合在缺损处。应用GraphPad Prism 6统计软件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术后16周大体观察发现在胶原管组(CT组)BMSCs复合胶原管组(C+CT组)和自体组(AG组)中神经都己再生。通过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值、靶肌湿重比、远端再生神经数目等定量指标分析显示,C+CT组和AG组的修复效果均优于C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SFI,CT:-92.490±1.836;C+CT:-70.010±7.805;AG:-70.130±8.744;F=17.850,P<0.05),AG组虽优于C+CT组但C+CT组和A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湿重比,CT:0.3087±0.1461;C+CT:0.4550±0.0629;AG:0.6257±0.1283;F=9.036,P>0.05)。结论构建的载BMSCs双层胶原神经管在修复大鼠坐骨神经1 cm缺损中展现出与"金标准"自体神经修复接近的修复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神经管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双层胶原管 神经损伤 周围神经损伤
原文传递
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
3
作者 赵朋 顾在秋 +2 位作者 黄崇根 蔡良良 吕国忠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CAS 2012年第3期20-23,共4页
目的考察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将24例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采用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覆盖创面10~20d后,清除硅胶膜,移植自体刃厚皮。对照组直接移植自体刃... 目的考察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修复深度烧伤创面的效果。方法将24例深度烧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例。治疗组采用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覆盖创面10~20d后,清除硅胶膜,移植自体刃厚皮。对照组直接移植自体刃厚皮覆盖创面。考察两组患者术后3d创面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时间,评估瘢痕形成和增生程度,并观察创面愈后瘢痕挛缩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3d创面疼痛评分(3.25±1.06),低于对照组(4.83±1.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愈合时间为(40.08±4.54)d,较对照组(52.17±6.00)d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愈后3个月和6个月,治疗组创面瘢痕程度VSS评分(7.00±1.21)和(4.25±0.97),低于相同时间点对照组VSS评分(10.92±2.28)和(8.42±2.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瘢痕发生率33.33%较对照组75.00%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胶原蛋白支架-硅胶膜双层敷料能够促进深度烧伤创面修复和真皮再生,改善创面瘢痕愈合状况,临床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伤 生物敷料 创伤和损伤 瘢痕 蛋白支架-硅双层敷料
原文传递
引导骨再生术和引导组织再生术治疗牙周根分叉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陈铁楼 王刚 +3 位作者 陈婷 陈金平 刘国勤 季秋杰 《口腔医学》 CAS 2006年第6期404-407,共4页
目的探讨多孔矿化骨(Bio-oss)与双层胶原膜(Bio-gide)对牙周根分叉病变骨缺损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骨引导作用。方法45例Ⅱ-Ⅲ度根分叉病变患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①植入Bio-oss组(GBR);②植入Bio-oss后覆盖Bio-gide组(GTR)和... 目的探讨多孔矿化骨(Bio-oss)与双层胶原膜(Bio-gide)对牙周根分叉病变骨缺损治疗的临床效果和骨引导作用。方法45例Ⅱ-Ⅲ度根分叉病变患牙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①植入Bio-oss组(GBR);②植入Bio-oss后覆盖Bio-gide组(GTR)和③对照组,即根分叉区行翻瓣术组(OFD)。在术前和术后3、6和12个月观察牙龈指数(GI)、牙周袋深度(PD)、附着丧失(AL)、牙松动度(TM),X线片观察牙槽骨的变化。结果术后3个月时,3组GI、PD、AL较术前均减少(P〈0.01),GBR组或GTR组PD和AL比OFD组降低,X线片见GBR组或GTR组骨高度和骨密度轻度增加。术后6、12个月时,GBR组或GTR组PD、AL与OFD比差异有显著性,TM较术前减轻,GTR组的PD、AL比GBR组减少,松动度较GBR组轻度减轻,各组GI无明显差异,X线片见GBR组或GTR组骨高度比术前明显增加,GTR组比GBR组骨高度轻度增高。结论Bio-oss和Bio-gide能有效修复根分叉病变的牙周骨缺损,改善临床指标,促进骨再生及牙周新附着形成,两者合用效果更好,其作用可维持1年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导组织再生 引导骨再生 牙周根分叉病变 多孔矿化骨 双层
下载PDF
不同材料人工真皮支架修复猪Ⅲ度烧伤创面比较 被引量:6
5
作者 徐少骏 马列 +6 位作者 滕建英 谢菁 朱金土 孙东杰 叶盛 倪有娣 王永光 《中华整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60-364,共5页
目的比较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移植于Ⅲ度烧伤创面后,真皮支架的血管化及支架上表皮移植修复创面情况。方法将3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8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在植入... 目的比较胶原壳聚糖真皮支架、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及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移植于Ⅲ度烧伤创面后,真皮支架的血管化及支架上表皮移植修复创面情况。方法将3种不同真皮支架各移植于6头猪(共18头猪)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在植入后1、2、3周对真皮支架血管化、创面、支架上表皮移植愈合和修复情况进行观察,同时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CD34阳性信号(新生血管数目)进行检测。以无支架植入的Ⅲ度烧伤清创后创面为对照。结果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2周支架血管化已基本完成,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至少需要3周。3种不同材料支架垂直于创面的新生微血管均比无支架对照创面多;不同材料支架组与对照组2周创面比1周创面、3周创面比2周创面CD34的表达均明显增多,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组植入后1、2、3周CD34阳性信号均明显高于相对应的其他3组;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植入后1周,创面植表皮,移植表皮存活良好,而胶原壳聚糖和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植入需要2周,其表面移植的表皮细胞才能成活。结论3种材料的支架均可修复Ⅲ度烧伤创面,而以胶原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真皮支架的血管化程度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磺化羧甲基壳聚糖/硅橡双层人工皮肤 壳聚糖/硅橡双层人工皮 脱细胞基质真皮支架烧伤 新生血管化 生理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