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毛同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63-267,共5页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 80 0 0年 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 以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生稻作为参照系 ,用扫描电镜对彭头山遗址陶片中的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进行观察拍照 ,根据双峰乳突的纵距、横距及其纵横比分析了古栽培稻的属性 ,认定 80 0 0年 BP的彭头山古栽培稻的双峰乳突性状已向粳稻类型方向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澧县 彭头山 遗址 陶片 水稻 稃壳 双峰乳突印痕
下载PDF
河姆渡·罗家角出土稻谷外稃双峰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汤圣祥 张文绪 刘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20-327,共8页
以8个籼稻品种和8个粳稻品种作对照,对较完整的太湖地区河姆渡出土稻谷(6950±130BP)和罗家角出土稻谷(7040±130BP)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距/深比以10,峰角度以80°,垭角度以155°为界限指标,可将水稻的双峰乳突分为... 以8个籼稻品种和8个粳稻品种作对照,对较完整的太湖地区河姆渡出土稻谷(6950±130BP)和罗家角出土稻谷(7040±130BP)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发现距/深比以10,峰角度以80°,垭角度以155°为界限指标,可将水稻的双峰乳突分为“锐型”和“钝型”两种基本类型.小于上述指标的为“锐型”,籼稻品种多属之.大于上述指标的为“钝型”,粳稻品种多属之.据此提出了水稻“双峰乳突鉴别法”.用谷粒的长/宽比指标和外稃双峰乳突指标对河姆渡·罗家角出土稻谷作了研究.三粒河姆渡出土稻谷具有粒形似籼而双峰乳突为从混沌态到稳定态不同演化状态的“钝型”特征.四粒罗家角出土稻谷中2号稻谷为籼型粒形和混沌态“钝型”双峰乳突,l、5号稻谷则粒形似籼而双峰乳突为分化态和稳定态“钝型”,3号稻谷粒形似粳、双峰乳突为稳定态“钝型”.无论从粒形的长宽分布、双峰距和垭深分布以及峰角度与垭角度分布皆可看到7000年前的出土稻谷均处于与现代籼稻和粳稻不同的区域,表明出土稻谷是一种非典型籼非典型粳的各种中间类型并存的原始混合群体.这种“非籼非粳”是“正在分化的”古栽培稻的重要特征.因此“先有籼或先有粳”的命题,并用现代的籼粳概念去规范古栽培稻的属性,似有不妥,值得商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出土稻谷 河姆渡 罗家角 双峰乳突 扫描电镜
下载PDF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文绪 裴鑫德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691-697,共7页
对28个籼稻和粳稻品种共113粒样本稃面的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双峰乳突可分为“锐型”(Acute type)和“钝型”(Obtuse type)两类。以G(x)=44.4788-0.4308X_1-0.4263X_2+0.075X_3的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公式和后验概率进行判别... 对28个籼稻和粳稻品种共113粒样本稃面的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进行分析,发现双峰乳突可分为“锐型”(Acute type)和“钝型”(Obtuse type)两类。以G(x)=44.4788-0.4308X_1-0.4263X_2+0.075X_3的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公式和后验概率进行判别,认定籼亚种属“锐型”、粳亚种属“钝型”双峰乳突,故将这一方法称为“双峰乳突鉴定法”。讨论了该方法对水稻分类和古栽培稻研究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稃面双峰乳突 鉴定
下载PDF
湖南澧阳平原四处遗址陶片中水稻稃壳双峰乳突印痕的演变特征 被引量:9
4
作者 裴安平 张文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05-807,共3页
用陶片稻稃印痕研究法,对澧阳平原不同年代的4处遗址水稻的演化特征作了研究,观察到其双峰乳突纵/横比都有向粳稻特征演化的倾向,但各古稻种群内都有不同比例类籼和类粳的个体存在,所以还不能将4群古稻定性为粳稻。
关键词 澧阳平原 陶片 双峰乳突印痕
下载PDF
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旧屋后山遗址古稻双峰乳突及稃壳印痕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张文绪 向安强 +1 位作者 邱立诚 姚锦鸿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 用水稻双峰乳突、粒型特征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封开县杏花河古稻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封开杏花河古稻稃壳印痕双峰乳突单体的纵横比平均为1.01,处于籼、粳的分界线上,已处在籼、粳分化初期;双峰乳突判别函数为-0.99,处于籼、粳两亚种之间的中点附近,靠近普通野生稻,表明尚处在籼、粳未分化完成的原始状态;粒型显现出一种长而大粒的野生稻、籼稻中间型特征;相对距离测定表明其性状总体处在野生稻和籼稻的过渡阶段。经综合分析后认为,该群古稻粒型长而宽,大粒无芒,籼、粳属性模糊,属于一种古老的栽培稻;其双峰乳突形态种属特征不清晰,属于一种非籼、非粳、非野生稻的栽培稻种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考古学 古稻 稃壳印痕 双峰乳突
下载PDF
水稻颖花外稃表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观察 被引量:20
6
作者 张文绪 《北京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43-146,共4页
用扫描电镜对普通野稻和普通栽培稻的籼粳两亚种外稃表面双峰乳突的结构作了比较观察。根据双峰距、垭深度、峰角度等特征,把双峰乳突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籼稻为"锐型",粳稻为"钝型",普通野稻为中间型。
关键词 水稻 外稃 双峰乳突
下载PDF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文绪 裴鑫德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41-49,共9页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裴鑫德水稻种、亚种的鉴别,有形态的、遗传的、生化的等从宏观到分子性状的多种方法。然许多方法用于古栽培稻种鉴定都无能为力。方法的改进对认识自然的深化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之...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裴鑫德水稻种、亚种的鉴别,有形态的、遗传的、生化的等从宏观到分子性状的多种方法。然许多方法用于古栽培稻种鉴定都无能为力。方法的改进对认识自然的深化将起极大的推动作用。本研究之目的就在于寻找一种水稻种、亚种和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稃面双峰乳突 中国水稻科学 判别函数 亚洲栽培稻 中国普通野生稻 河姆渡遗址 古栽培稻 扫描电镜观察 外稃表面乳突结构 后验概率
下载PDF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研究方法改进
8
作者 高东 何霞红 朱有勇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46-48,共3页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对水稻分类和古栽培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是将整粒粘于样品台,样品台倾斜60°角,电镜扫描拍照。该研究的改进方法,不仅方便扫描、容易聚集、加大倾斜角;而且能将立体三维乳突有效向平面二维转... 水稻稃面双峰乳突扫描电镜图片对水稻分类和古栽培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常规方法是将整粒粘于样品台,样品台倾斜60°角,电镜扫描拍照。该研究的改进方法,不仅方便扫描、容易聚集、加大倾斜角;而且能将立体三维乳突有效向平面二维转变,减小了测量数据的系统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稃壳 双峰乳突 扫描电镜 改进方法
下载PDF
湖南澧县大坪双堰东周水井出土古稻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向安强 张文绪 +1 位作者 曹毅 刘桂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1943-1947,共5页
对湖南澧县大坪双堰东周遗址水井出土的3粒炭化稻谷和7粒炭化稻米进行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双堰古稻具有大粒性和许多类似于粳型的形质特征(包括双峰乳突等),表明它属于籼、粳之间的偏粳类型。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稻谷相比,双堰古稻... 对湖南澧县大坪双堰东周遗址水井出土的3粒炭化稻谷和7粒炭化稻米进行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双堰古稻具有大粒性和许多类似于粳型的形质特征(包括双峰乳突等),表明它属于籼、粳之间的偏粳类型。与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古稻谷相比,双堰古稻的谷粒更宽、更厚和更重,表明其谷粒有向短而圆的粳型变化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澧县 东周水井 古稻 形态特征 双峰乳突 亚种
下载PDF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19
10
作者 张文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08-417,共10页
用粒形指标、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和后验概率分析法,对长江流域10个水稻遗址、时间跨度2000~15000年前的68粒古栽培稻谷作了研究。发现古栽培稻具有性状变异的广域性,性状变域二维分布的独立性,性状组合的多型性,演化特征的原始性和过渡... 用粒形指标、双峰乳突判别函数和后验概率分析法,对长江流域10个水稻遗址、时间跨度2000~15000年前的68粒古栽培稻谷作了研究。发现古栽培稻具有性状变异的广域性,性状变域二维分布的独立性,性状组合的多型性,演化特征的原始性和过渡性。故将古栽培稻认定为1个与现代的籼稻、粳稻和普通野稻有别的类型,即古栽培稻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古栽培稻 双峰乳突 出土稻谷
下载PDF
水稻稃壳结构和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文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91-595,共5页
水稻稃壳表面由整齐排列的双峰乳突、秤毛和纤细毛构成.双峰乳突群是一个整体的“甲片”,复盖在稃壳的“网状内胎”上.主要由硅元素构成,同时含有少量的钾、钙、铁、磷、硫、氯等元素.
关键词 水稻 稃壳 双峰乳突 化学成分
下载PDF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 被引量:20
12
作者 裴安平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193-203,共11页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 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再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裴安平自1989年笔者在《农业考古》上以《彭头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与中国史前稻作农业》为题,就洞庭湖地区彭头山文化的稻作新发现以及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表述自己的观点与认识以来,洞庭湖地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稻作遗存 稻作起源 澧阳平原 普通野生稻 考古发现 中国史 双峰乳突 自然条件 野生稻资源
下载PDF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 被引量:5
13
作者 张文绪 《农业考古》 1998年第1期50-61,共12页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假定前提的制约,多年来总是将古栽培稻认定为非籼即粳,或籼粳混杂的稻类。近年来随出土稻谷数量日益增多,年代更加久远,研究方法的进步,使重新认识古栽培稻的特征及其在... 中国古栽培稻的研究中国农业大学张文绪由于研究方法的局限和假定前提的制约,多年来总是将古栽培稻认定为非籼即粳,或籼粳混杂的稻类。近年来随出土稻谷数量日益增多,年代更加久远,研究方法的进步,使重新认识古栽培稻的特征及其在进化中的地位成为可能。本篇只是在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栽培稻 稃面双峰乳突 判别函数 普通野生稻 出土稻谷 籼稻和粳稻 峰角度 变异系数 中国水稻科学 中国栽培稻
下载PDF
湖南茶陵普遍野稻(0.rufipogon)的特征观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文绪 《株洲工学院学报》 1999年第5期46-48,共3页
茶陵是神农氏炎帝的安寝之地,其野生稻系我国现今分布在北纬26°线以北的普通野稻之一,此前尚未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茶陵野生稻进行物理形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揭示了其与现代栽培稻各品系、稻种之间的有... 茶陵是神农氏炎帝的安寝之地,其野生稻系我国现今分布在北纬26°线以北的普通野稻之一,此前尚未有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茶陵野生稻进行物理形态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初步揭示了其与现代栽培稻各品系、稻种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探索茶陵野生稻在稻作农业起源与炎帝文化中所处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取得了具有深刻意义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稻 粒形特征 双峰乳突特征 湖南
下载PDF
两系亚种间杂交稻两优信粳的粳型定位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明年 张文绪 +7 位作者 崔满星 王素华 祁玉良 王友华 石守设 严德元 何世界 程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7-9,共3页
采用粒形和稃面双峰乳突多性状判别 ,两优信粳系列组合被定位为O型二向演化态粳稻 ,6 5 396为A型分化态籼稻。由此 ,肯定了以典型粳稻做父本 ,直接与培矮 6 4S等同类中间型核不育系杂交配组 ,选育两系亚种间强优势杂交粳稻的育种途径 ;... 采用粒形和稃面双峰乳突多性状判别 ,两优信粳系列组合被定位为O型二向演化态粳稻 ,6 5 396为A型分化态籼稻。由此 ,肯定了以典型粳稻做父本 ,直接与培矮 6 4S等同类中间型核不育系杂交配组 ,选育两系亚种间强优势杂交粳稻的育种途径 ;并提出 ,从古老的原始稻种中寻找二向演化类型作为两用核不育系的育种材料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稃面双峰乳突 粒形 两系亚种间杂交 粳稻 两代信粳组合 粳型定位
下载PDF
澧县梦溪八十垱出土稻谷的研究 被引量:43
16
作者 张文绪 裴安平 《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6-41,共6页
1996年1月在澧县梦溪八十垱T43(18)层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8000~9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对其中的373粒进行了观察研究,这些稻谷在数量和年代的久远方面都是引入注目的。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和演化的探索,一直是一个有学术价值的课题,许... 1996年1月在澧县梦溪八十垱T43(18)层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8000~9000年前的古栽培稻谷,对其中的373粒进行了观察研究,这些稻谷在数量和年代的久远方面都是引入注目的。中国栽培水稻的起源和演化的探索,一直是一个有学术价值的课题,许多学者为此付出了智慧、精力和时间,相信本研究的一些结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深化是会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谷 古栽培稻 双峰乳突 参照系 出土 认识深化 粒形 野稻 水稻 演化
原文传递
我国稻作起源研究的新进展 被引量:36
17
作者 严文明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9期71-76,共6页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和农学界在稻作起源的研究中有不少新的成果。其中一些是在与外国同行的合作中取得的,从而大大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发展。一、贾湖栽培稻的发现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出贾湖栽培稻遗存的发现及其鉴定结果对稻作起源研究... 近年来,中国考古学界和农学界在稻作起源的研究中有不少新的成果。其中一些是在与外国同行的合作中取得的,从而大大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发展。一、贾湖栽培稻的发现我在这里特别要提出贾湖栽培稻遗存的发现及其鉴定结果对稻作起源研究的重要意义。贾湖遗址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城以北22公里,适当淮河支流沙河南岸的阶地上。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于1983—1987年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的发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作农业 稻作起源 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双峰乳突 长江中游 稻谷壳 贾湖遗址 文物考古 遗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