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及周缘地区地震精定位与构造意义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俊 吴晶 +5 位作者 孙业君 詹小艳 缪发军 霍祝青 徐戈 郑江蓉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11年第2期6-12,共7页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江苏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江苏及邻区地震事件(1990—2009年)重新定位,共获取1020个定位结果,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43 km,垂直向0.53 km。精定位后约94%的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分布在5—20 km范围内,平均... 采用双差定位方法,对江苏地震台网记录到的江苏及邻区地震事件(1990—2009年)重新定位,共获取1020个定位结果,震中平均误差为:南北向0.42 km,东西向0.43 km,垂直向0.53 km。精定位后约94%的地震事件震源深度分布在5—20 km范围内,平均震源深度为12.3 km。震源深度自东向西,从海域向陆域呈现逐渐加深的变化特征。根据构造背景和断裂带分布的不同,分区讨论不同构造部位震源深度分布的特征与差异:沿郯庐断裂带(A)、中东部大陆边缘地区(B)以及苏南茅东断裂带地区(C),震源深度分布具有明显差异,其中C区的α、β、D值最高,分别为0.47、0.66、21 km。此外,精定位结果显示,发生在常熟一张家港地区的小震群,其震源深度自浅至深连续分布,深度区间为5—30 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地区 双差精定位 震源 地质构造
下载PDF
铺前-清澜断裂带附近地震的重定位及其构造意义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徐晓枫 王惠琳 +1 位作者 胡久常 孙佩雯 《华南地震》 2017年第2期10-16,共7页
铺前-清澜断裂是海南岛最活跃的发震构造之一,该断裂构成了1605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南省数字化地震台网运行至今,记录到该断裂附近小震活动较为活跃,小震分布呈南北向排列并且与断裂带南部对应的不一致。基于海南省数字化地... 铺前-清澜断裂是海南岛最活跃的发震构造之一,该断裂构成了1605年7^(1/2)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海南省数字化地震台网运行至今,记录到该断裂附近小震活动较为活跃,小震分布呈南北向排列并且与断裂带南部对应的不一致。基于海南省数字化地震台网2000年1月至2014年12月数据,使用双差定位方法对该断裂带附近的128个地震进行重新定位,最终得到118个地震的震源时空参数。对新的定位结果进行数据拟合,得出地震分布走向是NW2°。地震分布走向和铺前-清澜断裂在南端对应仍不是很好,可能是由于铺前-清澜断裂北段活动时代为全新世,而南段的活动时代为早中更新世,南段活动性已经向西部空间迁移,推断和地下岩浆囊的变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精定位 铺前-清澜断裂带 地震构造 地震活动 震源深度
下载PDF
2014秭归4.5、4.7级地震前小震活动特征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吴海波 申学林 +2 位作者 杜承宸 陈俊华 王杰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51-757,共7页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 2014-03-27、30湖北秭归4.5、4.7级地震前,震中区附近发生过多次微小地震活动。双差精定位显示,这些小震集中分布在仙女山断裂北段西边次级小断裂附近(区域一)和北端端部(区域二)。结合近场地震波谱分析和区域地质构造特征认为,区域一的微小震主要为浅表塌陷事件,区域二的多数为构造地震事件。将区域二15次ML1.2以上事件震源机制解参数统计结果与该地区3次4级以上主震震源机制比较显示,两者的节面走向均为NNW和NE,力轴(P轴和T轴)的方位与倾角也基本一致,总体上均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基本一致,反映了两者受力方式具有一致性,但两者的破裂滑动方式有差异,可能与仙女山断裂受库水作用活化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精定位 波形特征 震源机制 震源参数统计
下载PDF
2017年新疆精河M_S6.6主震震源机制解反演及余震序列重定位 被引量:12
4
作者 徐志国 梁姗姗 +2 位作者 刘杰 邹立晔 刘敬光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57-1365,共9页
本文采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和g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7年新疆精河MS 6.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63°/49°/79°,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00°/42°/103°,最佳质... 本文采用新疆区域数字地震台网波形数据和gCAP方法,反演得到了2017年新疆精河MS 6.6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节面Ⅰ的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63°/49°/79°,而节面Ⅱ的走向/倾角/滑动角为100°/42°/103°,最佳质心深度为21 km,矩震级MW为6.2.利用远震体波深度震相pP与初至震相P到时差估算该地震的震源深度为20 km,与新疆台网给出的初始震源深度13 km相比,估计地震序列的深度整体偏移量大约为7 km.采用双差定位法对2017年8月9日至14日期间新疆精河MS6.6主震及372次余震序列进行相对定位,得到217次重定位地震事件.重定位结果显示,余震序列沿NWW方向单侧扩展,展布长度约22 km,宽约15 km,主震位于余震区东侧底部,且余震深度主要集中在11~23 km,主震震源深度应为22.8 km,发震断层具有南倾趋势.根据余震分布剖面特征并结合野外地质调查结果,认为震源机制解节面Ⅱ为发震断层面,推测此次精河MS 6.6地震为一次逆冲型事件,发震断层为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地震 震源机制解 双差精定位 余震序列 库松木契克山前断裂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