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室再同步化起搏的心电图表现及随访 被引量:15
1
作者 陈建明 沈法荣 +1 位作者 王志军 吴巧元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6年第4期303-306,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心室起搏部位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及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随访中的应用。方法22例资料完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1例经静脉置入左室导线,1例因冠状静脉窦畸形经胸左室外膜导线置入;... 目的探讨不同心室起搏部位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变化及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CRT)随访中的应用。方法22例资料完整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其中21例经静脉置入左室导线,1例因冠状静脉窦畸形经胸左室外膜导线置入;右室导线均放置在心尖部。22例分别记录无起搏、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及双心室同步起搏四种不同状态下的十二导联心电图。结果22例术前心电图显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CLBBB)16例,完全性心室内传导阻滞6例,行右室心尖部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CLBBB型,肢体导联额面电轴左偏,Ⅰ导联呈r、R型占100%,左室起搏时胸前导联(V1)均呈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型,额面电轴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20例,占91%;双心室同步起搏后胸前导联(V1)呈CLBBB型13例,呈CRBBB型9例,额面电轴均右偏,Ⅰ导联呈q、Q、QS型占86.5%。结论不同部位心室起搏具有不同的心电图表现,双心室同步起搏具有特征性的心电图形态,CRT随访时通过对心电图形态和时限的观察有助于判断是否实现真正有效的双心室再同步起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生理学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 心电图 随访
下载PDF
右室心尖或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再同步治疗的影响
2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王守力 荆全民 王祖禄 任红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 疗效 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3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王守力 荆全民 王祖禄 曹荣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4期223-225,共3页
为分析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后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因素和观察其长期参数的变化,对85例CRT病人进行3—66个月随访。观察指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的发生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是否与血管解剖形态有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拟行... 为分析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后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因素和观察其长期参数的变化,对85例CRT病人进行3—66个月随访。观察指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的发生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是否与血管解剖形态有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拟行CRT植入88例,成功85例,成功率为96.6%。②左室电极脱位4例(占4.7%),2例电极头端向外移出0.5—1.0cm,但仍在血管远段,导致起搏阈值增高。1例为左室电极脱至冠状窦,1例为3根电极(右房,右室,左室)均脱到右心房,这2例均重新置入左室电极。③左室电极起搏阈值植入后逐渐增高,植入后24个月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是逐渐降低,植入后1周就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室电极的稳定性与靶血管的大小有关,靶血管过于粗大和平直,电极固定不牢,易于脱位。长期随访过程中,随时间延长左室电极阈值呈增高趋势,阻抗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 左室电极 起搏参数 长期随访
下载PDF
LOT-CRT与BIV-CRT对HFrEF患者的疗效及中医证型分布变化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程忠伟 熊艳霞 +2 位作者 苑翠珍 朱新峰 王智琪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fraction,HFrEF)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optimized-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LOT-CRT)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fraction,HFrEF)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optimized-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LOT-CRT)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CRT)前后的疗效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变化特点,为CRT手术策略的选择和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65例住院确诊HFrEF患者按CRT治疗方案,分为LOT-CRT组(28例)和BIV-CRT组(37例),LOT-CRT组采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优化的CRT治疗,BIV-CRT组采用传统的双室起搏CRT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QRSd)、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阳虚水泛5个证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变化。结果①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用药史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心功能分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术后心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LOT-CRT组优于BIV-CRT组。③两组术前QRSd、LA、LVEDD、LVEF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QRSd均缩短,LA、LVEDD均缩小,LVEF均升高(P<0.001),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两组术后QRSd、LVEDD、LVEF有显著性差异(P<0.001),LOT-CRT组优于BIV-CRT组。④两组术前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均以症状较轻的心肺气虚和气阴两虚型为主,症状较重的痰饮阻肺和阳虚水泛型均显著减少,LOT-CRT术后心肺气虚型较BIV-CRT更多。结论LOT-CRT与BIV-CRT对HFrEF均有显著疗效,LOT-CRT疗效优于BIV-CRT;LOT-CRT与BIV-CRT对HFrEF的中医证型分布均有显著改善,LOT-CRT的改善程度比BIV-CRT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起搏的心脏同步化治疗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中医证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