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感染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次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患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杨丹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及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并进行随访,以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结果:16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161例(96.4%)拔除成功,6例(3.6%)拔除失败。拔除成功的患者,109例(67.7%)患者拟行Biv-CRT装置再植入。中位时间7(5,7)d后,行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患者6例(5.5%)失败;103例(94.5%)成功,其中102例(99.0%)通过右侧入路植入,1例(1.0%)选择左侧入路植入(因双侧均曾囊袋感染)。161例拔除成功的患者中58例(36.0%)未再植入Biv-CRT装置,其中39例(24.2%)因初始适应证可疑或消失。术后1年随访期间,再植入Biv-CRT装置的103例患者共有7例(6.8%)死亡,1例(1.0%)患者囊袋感染,1例(1.0%)患者右心房导线脱位。结论:患者因感染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后再植入Biv-CRT装置是可行的,右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因此,对于拔除后再评估有Biv-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应推荐进行右侧入路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室心脏再同步治疗 导线拔除 心脏装置感染 再植入 并发症
下载PDF
血清肌酐水平对双心室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周微微 王守力 王祖禄 荆全民 《沈阳部队医药》 2009年第5期290-293,共4页
为了解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病人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将99例病人根据术前SCr定量分为3组:Ⅰ组,25例(SCr≤1.0mg/dl);Ⅱ组,54例(SCr1.1—1.5mg/dl);Ⅲ组,20例(SCr〉1.5mg/dl)。SCr〉2.5mg/dl... 为了解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病人术前血清肌酐(SCr)水平对预后的影响,将99例病人根据术前SCr定量分为3组:Ⅰ组,25例(SCr≤1.0mg/dl);Ⅱ组,54例(SCr1.1—1.5mg/dl);Ⅲ组,20例(SCr〉1.5mg/dl)。SCr〉2.5mg/dl为排除病例。评估NYHA心功能、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病死率(包括心源性死亡及非心源性死亡)。结果:①病死率:1组6例(24%),无因心衰恶化死亡;Ⅱ组10例(18.5%),心衰恶化1例;Ⅲ组7例(35%),心衰恶化3例。②心功能:各组术后3—6个月心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NYHA分级降低1级以上。③6-MWT:Ⅰ组和Ⅱ组术后3—6个月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Ⅲ组术后6个月较术前增加不明显(P〉0.05)。④LVEDD:Ⅰ组术后3—6个月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0.01),Ⅱ组和Ⅲ组无明显减小(P〉0.05)。⑤LVEF:Ⅰ组和Ⅱ组术后较术前明显增加(P〈0.01),Ⅲ组较术前亦明显增加(P〈0.05),组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术前SCr水平影响病人对CRT的反应,短期随访发现SCr增高者对CRT反应差,病死率高,6-MWT、心脏超声指标的改善不如SCr正常组,可能是CRT无应答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充血性心力衰竭 心室同步治疗 血清肌酐 预后
下载PDF
双心室同步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许力舒 姜述斌 +1 位作者 帕尔哈提·吐尔逊 吴忠东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9年第4期303-303,共1页
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慢性心力衰竭。严重DCM心力衰竭患者常存在房室、室内和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脏再同步治疗(car... 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期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慢性心力衰竭。严重DCM心力衰竭患者常存在房室、室内和左、右心室收缩不同步。因此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本文对2004年6月至2008年10月采用CRT技术治疗的18例DCM患者进行随访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心室同步治疗 扩张性心肌病 临床分析 心脏再同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患者 心肌收缩期 心室收缩
原文传递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4
作者 努斯来提.外力 《吉林医学》 CAS 2014年第16期3499-3500,共2页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差异。结果:治... 目的: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在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行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3例作为治疗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各项指标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左室舒缩功能指标(LVEDV、LVESV、LVEF)和17节段时间-容积曲线参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和参数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可有效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室收缩功能及双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 心室同步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临时双心室同步化起搏在左心功能不全换瓣术后应用疗效及护理
5
作者 管玉珍 陆艳艳 +1 位作者 马玉陵 张一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2期1-3,7,共4页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换瓣术后使用临时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5例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期置入临时双心室起搏治疗后心输出量(CO)、桡动脉收缩压(SBP)、心电图QRS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 目的探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换瓣术后使用临时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回顾5例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瓣膜置换术同期置入临时双心室起搏治疗后心输出量(CO)、桡动脉收缩压(SBP)、心电图QRS宽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变化,比较起搏状态和基础状态下各参数的差异,总结此类患者的护理要点。结果患者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后较基础状态下CO提高0.5~0.6 L/min;SBP提高5~10 mm Hg;QRS时限比术前下降15~35 ms;LVEF增加6%~16%;5例患者均平稳度过围术期。结论临时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可以改善心脏外科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心功能,做好双心室起搏治疗期间生命体征、心电监护、血流动力学监测及并发症预防和处理,是患者安全度过围术期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治疗 左心功能不全 瓣膜置换 护理
下载PDF
右室心尖或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再同步治疗的影响
6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王守力 荆全民 王祖禄 任红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3期149-151,共3页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 为观察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和右室间隔部(RVS)起搏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疗效中有无不同,将心衰病人50例分为两组,其中RVA组28例,RVS组22例(于左前斜45。行右室间隔部定位)。两组治疗前的基础状况无显著差异。所有病人均在术后1周内在心脏超声指导下优化AV间期和VV间期。随访6个月,评估心功能、生活质量、运动耐量及病死率。结果表明:①病死率:RVA组死亡2例(7%);RVS组死亡2例(9,1%)。②两组自身对照术后的NYHA心功能级,6min步行距离(6-MWT)、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明显改善(P〈0.05~0.001),但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6个月随访,CRT患者RVS起搏对心衰的临床症状和血流动力学的改善与RVA起搏基本相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起搏治疗 疗效 右室间隔部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下载PDF
应用三腔起搏器治疗老年顽固性心衰 被引量:3
7
作者 周晗 SCANU Patrice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06-507,共2页
目的 观察老年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双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1 2例 (其中男 1 1例 ,年龄 71 .2± 9岁 )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 (其中 4例安装三腔 ICD)。观察术前、术后 3个月、6个月的 ... 目的 观察老年难治性心衰患者应用双心室三腔起搏器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 1 2例 (其中男 1 1例 ,年龄 71 .2± 9岁 )药物治疗无效的严重心衰患者进行三腔起搏器治疗 (其中 4例安装三腔 ICD)。观察术前、术后 3个月、6个月的 QRS波时限、EF值、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二尖瓣返流量、VO2 max以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结果 随访 3~ 1 2个月 ,全部病例术后 3个月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P<0 .0 5) ,且随着随访期的延长有持续改善的趋势。随访期间 1例猝死。结论 双心室同步起搏是治疗难治性心衰的有效的新方法 ,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心功能和心衰的临床症状。三腔 ICD不仅可进行心衰的双心室同步治疗 ,同时具有良好的抗室性心律失常预防猝死的作用。对具有安装三腔起搏器或三腔 ICD指征的老年心衰患者进行双心室同步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腔起搏器 治疗 老年人 顽固性心衰 双心室同步治疗 室性心律失常 猝死 血液动力学
下载PDF
左室四极电极对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珍 王强 +4 位作者 杨大春 杨永健 李德 赵龙生 刘映雪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81-584,共4页
目的:对左室四极电极与普通双极电极在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入选48例心肌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入左室普通双极电极组及左室四极电极组,行双心室同步化治疗,比较术后12与24个月2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心... 目的:对左室四极电极与普通双极电极在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入选48例心肌病患者,将患者随机分入左室普通双极电极组及左室四极电极组,行双心室同步化治疗,比较术后12与24个月2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心脏彩超评估左室大小、左室射血分数、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统计随访期间2组病死率及因心力衰竭再住院治疗率。结果:术后12及24个月,四极电极组患者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内径、左室射血分数、BNP均较双极电极组好转,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访24个月,双极电极组死亡4例(17.4%),四极电极组死亡2例(8.0%);四极电极组再住院治疗率为24.0%,双极电极组再住院治疗率为43.5%。2组病死率、再住院治疗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左室四极电极可有效提高慢性心力衰竭双心室同步化治疗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左室电极 心室同步治疗 多极起搏
原文传递
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
9
作者 蒋敏娜 杨达峰 +1 位作者 谢启应 杨天伦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586-590,共5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肌重构、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再住院率及死亡率,主要得益于心脏收缩同步的恢复。但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中,高达30%~40%的患者未能从中获益,出现无应答,其可能原因大部分应归因于心脏收缩仍然存在不完全同步。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理论上能够较常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进一步提高心脏收缩的再同步性,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也支持这一观点。本文就左室双部位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室部位心室起搏心脏同步治疗 心脏再同步治疗 无应答 心力衰竭
原文传递
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的因素分析
10
作者 王冬梅 韩雅玲 +5 位作者 臧红云 于海波 王守力 荆全民 王祖禄 曹荣 《沈阳部队医药》 2008年第4期223-225,共3页
为分析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后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因素和观察其长期参数的变化,对85例CRT病人进行3—66个月随访。观察指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的发生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是否与血管解剖形态有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拟行... 为分析双心室再同步治疗(CRT)后影响左室电极稳定性因素和观察其长期参数的变化,对85例CRT病人进行3—66个月随访。观察指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的发生率;电极脱位和起搏参数改变是否与血管解剖形态有相关性。结果表明:①拟行CRT植入88例,成功85例,成功率为96.6%。②左室电极脱位4例(占4.7%),2例电极头端向外移出0.5—1.0cm,但仍在血管远段,导致起搏阈值增高。1例为左室电极脱至冠状窦,1例为3根电极(右房,右室,左室)均脱到右心房,这2例均重新置入左室电极。③左室电极起搏阈值植入后逐渐增高,植入后24个月就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抗是逐渐降低,植入后1周就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左室电极的稳定性与靶血管的大小有关,靶血管过于粗大和平直,电极固定不牢,易于脱位。长期随访过程中,随时间延长左室电极阈值呈增高趋势,阻抗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同步起搏治疗 左室电极 起搏参数 长期随访
下载PDF
LOT-CRT与BIV-CRT对HFrEF患者的疗效及中医证型分布变化的临床研究
11
作者 程忠伟 熊艳霞 +2 位作者 苑翠珍 朱新峰 王智琪 《医药论坛杂志》 2023年第4期7-12,共6页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fraction,HFrEF)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optimized-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LOT-CRT)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 目的分析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heart failure with reduced ejectionfraction,HFrEF)患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left bundle branch pacing optimized-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LOT-CRT)与双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entricular pacing-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BIV-CRT)前后的疗效及中医证型分布的变化特点,为CRT手术策略的选择和中医药的辅助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1月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65例住院确诊HFrEF患者按CRT治疗方案,分为LOT-CRT组(28例)和BIV-CRT组(37例),LOT-CRT组采用左束支区域起搏(LBBP)优化的CRT治疗,BIV-CRT组采用传统的双室起搏CRT治疗,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NYHA心功能分级、QRS时限(QRSd)、左房内径(LA)、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在术前及术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型,分为心肺气虚、气阴两虚、气虚血瘀、痰饮阻肺、阳虚水泛5个证型,比较手术前后两组中医证型分布的变化。结果①两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病因、用药史等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前两组NYHA心功能分级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与术前心功能分级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两组术后心功能分级有显著性差异(P<0.001),LOT-CRT组优于BIV-CRT组。③两组术前QRSd、LA、LVEDD、LVEF均无差异(P>0.05),两组术后QRSd均缩短,LA、LVEDD均缩小,LVEF均升高(P<0.001),两组术后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两组术后QRSd、LVEDD、LVEF有显著性差异(P<0.001),LOT-CRT组优于BIV-CRT组。④两组术前中医证型分布无差异(P>0.05),术后两组中医证型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两组均以症状较轻的心肺气虚和气阴两虚型为主,症状较重的痰饮阻肺和阳虚水泛型均显著减少,LOT-CRT术后心肺气虚型较BIV-CRT更多。结论LOT-CRT与BIV-CRT对HFrEF均有显著疗效,LOT-CRT疗效优于BIV-CRT;LOT-CRT与BIV-CRT对HFrEF的中医证型分布均有显著改善,LOT-CRT的改善程度比BIV-CRT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束支区域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心室起搏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射血分数降低的心衰 中医证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