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感染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次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装置患者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苑翠珍 昃峰 +4 位作者 李鼎 段江波 吴寸草 杨丹丹 李学斌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98-1102,共5页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 目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因装置相关感染经静脉拔除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后再植入双心室心脏再同步化治疗(Biv-CRT)装置的策略及临床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因感染经静脉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及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数据,并进行随访,以评估并发症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结果:167例患者进行了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161例(96.4%)拔除成功,6例(3.6%)拔除失败。拔除成功的患者,109例(67.7%)患者拟行Biv-CRT装置再植入。中位时间7(5,7)d后,行再植入Biv-CRT装置的患者6例(5.5%)失败;103例(94.5%)成功,其中102例(99.0%)通过右侧入路植入,1例(1.0%)选择左侧入路植入(因双侧均曾囊袋感染)。161例拔除成功的患者中58例(36.0%)未再植入Biv-CRT装置,其中39例(24.2%)因初始适应证可疑或消失。术后1年随访期间,再植入Biv-CRT装置的103例患者共有7例(6.8%)死亡,1例(1.0%)患者囊袋感染,1例(1.0%)患者右心房导线脱位。结论:患者因感染行冠状静脉左心室导线拔除后再植入Biv-CRT装置是可行的,右侧入路植入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死亡率低。因此,对于拔除后再评估有Biv-CRT装置植入指征的患者,应推荐进行右侧入路植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治疗 心室心脏同步治疗 导线拔除 心脏装置感染 植入 并发症
下载PDF
左束支起搏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初步应用
2
作者 张斌 乔建忠 +3 位作者 汪杰 潘令新 王园 熊恩来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CSCD 2023年第8期585-590,共6页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 目的探讨左束支起搏(LBBP)优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可行性,并评估对心功能的改善效果。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铜陵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行LBBP联合左心室心外膜起搏(LVEP)以优化CRT(联合起搏)的心力衰竭患者11例,评估成功率及安全性。比较术前、术中不同起搏方式及术后QRS宽度,随访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指标,评估LBBP优化CRT对心功能改善的效果。结果11例患者平均年龄(68.7±9.5)岁,行联合起搏成功7例。术前、LVEP、LBBP及联合起搏后心电图平均QRS宽度分别为163.6 ms、151.4 ms、125.7 ms、129.3 ms,其中联合起搏QRS宽度分别低于术前(P<0.001)及LVEP(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与LB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BBP后QRS宽度低于LVE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随访3个月后,联合起搏LVEF由术前31.7%上升至3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NYHA心功能分级、LVEDd及心胸比例均有所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LBBP联合LVEP以优化CRT可行性高,能够改善心脏电同步性及心功能,可能成为后期心力衰竭器械治疗的重要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同步化治疗 左束支起搏 心室心外膜起搏 优化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
3
作者 刘博 张勇 +3 位作者 徐晶 姜馨 李尚俭 马爱群 《心脏杂志》 CAS 2016年第6期680-682,共3页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双室同步起搏组(78例)和双室非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双室同步起搏与左心室内同步化的相关性。方法行CRT患者128例,按术后心电图特点分为双室同步起搏组(78例)和双室非同步起搏组(50例)。随访1年,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观察测定Ts-SD、Te-SD在不同组中的变化差异,评价左心室内同步化的变化。结果 1双室同步起搏组植入前较植入后Ts-SD〔(45±9)ms vs.(33±7)ms,P<0.05〕、Te-SD〔(41±8)ms vs.(31±8)ms,P<0.05〕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方差分析示Ts-SD、Te-SD、LVESV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分析示双室同步起搏与Ts-SD(B=-0.052,P=0.000)、Te-SD(B=-0.032,P=0.032)呈线性相关;4双室同步化起搏与Ts-SD行Pearson分析具有相关性(r=-0.933,P=0.000),Ts-SD呈负相关。结论经CRT治疗双室同步起搏组较双室非同步起搏组术后随访过程中左心室内协调性得到改善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电图 心室同步化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世远 李虹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16期2992-2995,共4页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 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传统右心室起搏及双心室起搏因易定位、植入简便、脱位率低等原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由于其是非生理性起搏,扰乱了正常心肌的激动顺序,且长期应用导致心室间和(或)心室内收缩的失同步,使病人的心力衰竭症状恶化。希氏束起搏通过刺激正常心脏传导系统,将产生的电信号经希氏束-浦肯野纤维系统下传,从而使心室产生收缩同步,改善血流动力学。由于专业工具的缺乏及不同个体希氏束解剖位置各异,希氏束的定位及导线的植入较困难。综述希氏束的解剖结构、希氏束起搏的发展及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希氏束起搏 生理性起搏 综述
下载PDF
经房间隔穿刺左心室内膜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并文献分析 被引量:8
5
作者 谢启应 孙泽琳 +5 位作者 杨天伦 杨平珍 李传昶 易军 邓金华 孟霜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88-93,共6页
目的总结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8月2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穿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内膜电极CRT治疗。局部麻醉下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再经左锁骨下... 目的总结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行心脏再同步化(CRT)治疗的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 2014年3-8月2例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行穿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内膜电极CRT治疗。局部麻醉下经右股静脉穿刺房间隔,再经左锁骨下静脉经房间隔穿刺口送起搏导线入左心室行左室内膜起搏完成CRT植入术。通过查询Medline、EMBASE、CNKI、VIP和万方数据库等总结目前该技术开展的现状。结果1例患者成功植入左心室内膜起搏电极完成CRT术。随访9月,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穿刺房间隔后因电极无法通过穿刺口而无法完成CRT术。文献分析示共101例患者通过上/下静脉混合法或单纯经下腔/上腔静脉途径穿刺房间隔实施该手术;采用射频消融大头电极、可控弯鞘、圈套器或心脏三维标测系统辅助将电极经房间隔送入左心室内;或经股静脉与上腔静脉建立轨道将电极拉出。患者术后心功能改善。2例患者早期出现电极脱位;2例出现TIA;4例出现囊袋积血。结论尽管操作难度大,对于无法经冠状静脉窦植入左心室起搏电极的CRT治疗的患者,经穿刺房间隔植入左心室心内膜电极起搏行CRT治疗是一种疗效较好、安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房间隔 心室内膜起搏 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心室复极的影响 被引量:7
6
作者 马少卫 于波 马淑梅 《临床误诊误治》 2016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不同起搏模式对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复极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51例接受CRT的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电图资料。记录患者自主心律、右室心内膜起搏(RV-endo-P)、左室心外膜起搏(LV-epi-P)及优化后双室起搏(Bi V-P)心电图。测量QRS波时限,QT间期、Tp-e(T波顶点到T波结束)间期,并计算QTc间期(校正后QT间期)、QT离散度(QT-d)及Tp-e离散度。并将各起搏模式心电图数据与患者自主心律进行比较。结果 相对患者自主心律,LV-epi-P可显著延长患者QRS波时限、QTc间期及Tp-e间期,并增加QT-d及Tp-e离散度。QRS波时限平均延长23.31 ms(95%CI:16.64~29.98 ms,P〈0.01);QTc间期平均延长32.35 ms(95%CI:18.49~46.22 ms,P〈0.01);Tp-e间期平均延长21.98 ms(95%CI:13.09~30.87 ms,P〈0.01);QT-d平均增加27.96 ms(95%CI:19.14~36.78 ms,P〈0.01);Tp-e离散度平均增加26.06 ms(95%CI:18.35~33.77 ms,P〈0.01)。Bi V-P可明显缩短QRS波时限,RV-endo-P可显著延长QRS波时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i V-P及RV-endo-P虽有延长QTc间期及减小QT-d、Tp-e间期、Tp-e离散度的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V-epi-P可使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大,具有潜在的心律失常事件发生风险。建议植入心脏再同步心脏复律除颤器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致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复极 左室心外膜起搏 心脏起搏 人工 跨壁复极离散度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在非跟踪模式下心室感知反应运行1例
7
作者 李珊 郑新权 应小飞 《心电与循环》 2023年第3期298-300,共3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非跟踪模式下触发心室...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药物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内传导阻滞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终末期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降低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除颤器(CRT-D)植入术后发生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非跟踪模式下触发心室感知反应(VSR)反复运行的心电图在临床上较为少见。本文报道诸暨市人民医院2021年5月12日收治的1例CRT-D植入患者,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在心房颤动伴快速心室率时非跟踪模式下VSR反复运行,需与CRT-D基本功能异常进行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除颤器 心室感知反应
下载PDF
左心室多位点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研究进展 被引量:6
8
作者 曹芳英 柳景华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6年第2期110-113,共4页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脏疾病的严重和终末期阶段,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其主要死因为左心功能衰竭[1]。大约1/3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存在心电传导异常及机械收缩不同步,而心脏整体收缩不协调导致血流动力学紊乱,促进左心室重构,使心力衰竭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起搏 心力衰竭 多位点起搏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左心室起搏电极植入体会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亮 李学文 +5 位作者 王雄 王群 刘向东 赵太生 吴萍 吕吉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第11期1397-1398,共2页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起搏 起搏电极 植入体 冠状静脉窦 心衰患者 手术要点 经静脉途径
下载PDF
左心室心内膜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现状及进展 被引量:1
10
作者 谢启应 孙泽琳 杨天伦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年第12期701-704,共4页
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多数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改善伴QRS波群增宽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对心电图呈典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研究证实,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可改善多数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s,LVEF),改善伴QRS波群增宽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和预后,对心电图呈典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群宽度≥150 ms、肺动脉压较低和LVEF显著降低等特征的患者应答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内膜起搏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希氏束起搏挑战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伴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的治疗地位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涵 《心电与循环》 2019年第1期67-67,共1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通过改善房室收缩顺序和双心室收缩顺序,改善心脏搏出量。大量临床试验发现,QRS波群显著增宽( >130ms)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而术...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是心力衰竭治疗史上里程碑式的进步,通过改善房室收缩顺序和双心室收缩顺序,改善心脏搏出量。大量临床试验发现,QRS波群显著增宽( >130ms)的患者更容易从CRT治疗中获益,而术后QRS宽度下降的幅度更是与预后相关。传统的CRT通过经冠状静脉植入左心室电极来实现双心室起搏,这在一些患者可能并不容易达到靶部位,从而影响了CRT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室起搏 患者 希氏束 心室收缩 QRS波群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左心室起搏部位的选择
12
作者 李娟 金炜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09年第3期401-404,共4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已经经循证医学证实其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以及降低病死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中左心室电极位置的选择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有重要影响,现从左心室电极目前的普...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已经经循证医学证实其可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以及降低病死率。但是,仍有部分患者疗效不佳,其主要原因中左心室电极位置的选择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疗效有重要影响,现从左心室电极目前的普遍选择位置、最延迟部位放置左心室电极、影响左心室电极植入位置的因素及受到的争议等方面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电极 心力衰竭
下载PDF
双腔起搏器升级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1例
13
作者 许富康 郭航远 +3 位作者 杨彪 何益萍 许伟源 杨芳芳 《心电学杂志》 2011年第6期468-469,共2页
患者女性,78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年,加重3d入院.3年前曾在某医院行DDD永久起搏器植入,2年前在同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不详.入院后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QRS时间200ms.超声心动描记术检... 患者女性,78岁,因反复胸闷、气促2年,加重3d入院.3年前曾在某医院行DDD永久起搏器植入,2年前在同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结果不详.入院后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房性期前收缩,QRS时间200ms.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左心房内径43mm,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6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82mm,左心室射血分数41%,左心室下壁活动减退,右心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起搏 心室舒张末期内径 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 永久起搏器植入 冠状动脉造影术 超声心动描记术 左心房内径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化的影响
14
作者 张薏 邹建刚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09年第13期107-110,共4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是很多植入CRT的患者需植入CRTD才能降低猝死率,心室复极异质化是恶性心律失常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因此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于心室复极异质化的影响研究会使众多因经济原因无法承受CRTD的...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已取得了良好疗效,但是很多植入CRT的患者需植入CRTD才能降低猝死率,心室复极异质化是恶性心律失常造成心源性猝死的原因,因此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于心室复极异质化的影响研究会使众多因经济原因无法承受CRTD的人群受益,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不同心室起搏部位 心室复极异质化
下载PDF
左心室间隔部起搏联合左心室心外膜电极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晓飞 樊晓寒 郑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033-1035,共3页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6年"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就诊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术后症状缓解,抗凝治疗半年后停药。4年前复查时发现持续性心...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活动后胸闷气短6年"入院。患者6年前出现活动后胸闷、气短,就诊我院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主动脉瓣重度狭窄,行主动脉瓣生物瓣置换术。术后症状缓解,抗凝治疗半年后停药。4年前复查时发现持续性心房颤动、完全性左束支阻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间隔部起搏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力衰竭
下载PDF
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反应性进展 被引量:1
16
作者 万小倩 孙磊 顾翔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23年第6期486-490,共5页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进行CRT的患者都能有良好的反应性。患者的选择、植入部位及器械的选择、设备程控和随访等因素均可影响CRT反应性。因此现综述可能提高CRT反应性的相...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的出现,极大地缓解了一部分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但是,并非所有进行CRT的患者都能有良好的反应性。患者的选择、植入部位及器械的选择、设备程控和随访等因素均可影响CRT反应性。因此现综述可能提高CRT反应性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电图 左束支区域起搏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尹微 陈学颖 +2 位作者 许铎 季伟敏 王宝珠 《实用老年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 目的探讨不同右心室起搏电极位置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接受CRT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病人84例,术中左室起搏电极位置为侧后壁者65例,非侧后壁者19例,根据术中右室起搏电极位置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RVOT)和右心室心尖部(RVA)分为RVOT组(n=34)和RVA组(n=50),比较各组病人治疗前后QRS波时限(QRSd)、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心脏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的变化。结果RVA组LVEF显著高于RVOT组(P<0.05),NYHA分级、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心室起搏电极在侧后壁者中,RVA亚组LVEF显著高于RVOT亚组(P<0.05),NYHA分级显著低于RVOT亚组(P<0.05),QRSd、LVEDD、LVESD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非侧后壁者中,RVA亚组与RVOT亚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VA组和RVOT组病人CRT有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RT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受双室起搏位置的综合影响,右心室RVA起搏可能较RVOT起搏更具有临床优势,尤其是对于左心室为侧后壁起搏者,将右心室电极置于RVA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室起搏电极位置 心脏同步化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 老年人
下载PDF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 被引量:10
18
作者 唐尔闻 刘浩 +4 位作者 朱立光 李醒三 陶新智 陈伟 曾伟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4期3334-3335,共2页
目的探讨给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手术前后患者的舒张期二尖瓣(MVI)、二尖瓣反流(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平均积分(AVI... 目的探讨给予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手术前后患者的舒张期二尖瓣(MVI)、二尖瓣反流(MR-VTI)、主动脉瓣前向血流速度平均积分(AVI)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后,MVI、MR-VTI、AVI及LVEF,两种模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模式的电池平均寿命短于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并且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模式的QRS波时限优于传统心脏再同步化模式(P<0.05)。结论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室感知触发左室起搏 心脏同步化治疗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下载PDF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 被引量:7
19
作者 孙欣 江勇 +6 位作者 焦盼晴 张红菊 徐楠 吴伟春 兰亭玉 樊晓寒 王浩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29-131,共3页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方法:因慢性充血性心衰行CRT治疗的患者44例,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 目的:应用超声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的早期变化。方法:因慢性充血性心衰行CRT治疗的患者44例,在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参数包括: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运动速度(Vsr)、右心室侧壁三尖瓣环运动速度E’峰的比值(RV-E/E’)、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等。以CRT术后6个月左心室收缩末容积减小≥15%为有应答的标准分为无应答组(n=15)与有应答组(n=29),分别比较两组CRT术前后各参数的差异。结果:无应答组与有应答组相比,术前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及Vsr低,RV-E/E’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内,两组患者的右心室面积变化率、右心室游离壁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Vsr、RV-E/E’及右心室心肌做功指数均有改善,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CRT术后无论有应答组或无应答组,右心室的收缩功能及舒张功能均可得到即刻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同步化治疗 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近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4
20
作者 胡昌兴 林英忠 +5 位作者 刘伶 覃绍明 赵毅兰 徐广马 伍广伟 林虹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2442-2444,共3页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 R S波时限大于120 m 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 R S波时限、左... 目的观察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近期治疗效果。方法 6例心肌病并难治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电图Q R S波时限大于120 m s的患者行双室再同步起搏治疗,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左室电极起搏参数、Q R S波时限、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和6m in步行距离。结果 6例患者手术全部成功,1例于术后第3天死于脑梗死。其余5例随访6个月以上,患者左室电极的起搏阈值、阻抗及感知各参数值稳定,起搏功能良好;与术前相比Q R S波时限明显变窄;术后6个月心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伴心室间电机械不同步的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病 心力衰竭 心脏同步化起搏治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