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三种新发现的脊髓背角双投射神经元的特征与意义
- 1
-
-
作者
吕国蔚
李菁锦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系
-
出处
《中国神经科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527-533,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3 9670 871)资助项目
-
文摘
198 0年来 ,我室用解剖学和 (或 )生理学方法鉴定出了脊颈束 /背索突触后 (SCT/DCPS) ,脊孤束 /背索突触后 (SST/DCPS)和脊颈束 /脊孤束 (SCT/SST)等三种脊髓背角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以经其各自的分叉轴突分别向两个靶核投射为特征。它们的另一特征是具有会聚性躯体 内脏觉传入输入。部分神经元除通过分叉初级传入从外周接受躯体 内脏感觉输入外 ,还从中枢神经系统各自的靶核接受躯体 内脏觉输入。这些发现对牵涉痛和针刺镇痛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理解。
-
关键词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
分叉轴突
躯体-内脏觉会聚
牵涉痛
针刺镇痛
-
Keywords
double projection spinal neurons
branched axons
branchpoint
dichotomized primary afferents
viscero somatic sensory convergence
-
分类号
R329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
-
题名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荧光双标记法研究
被引量:6
- 2
-
-
作者
孟卓
吕国蔚
-
机构
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炙所形态室
首都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
-
出处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288-290,T012,共4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39l70386)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编号F036)资助
-
文摘
用荧光双标记法,分别在孤束核和背索核注射PI和Bb,在10只大鼠脊髓背角共观察到逆行荧光标记细胞282个,其中PI-Bb双标细胞51个(18%),PI单标细胞120个(43%);Bb单标细胞111个(39%)。双标细胞的分布多集中在腰髓的Ⅲ~Ⅴ板层内。结果证明,大鼠脊髓背角存在既向孤束核又向背索核双重投射的神经元,即生理学已鉴定的SST-DCPS神经元,这种神经元既向内脏感觉核团又向躯体感觉核团传递信息,提示其在躯体和内脏传入的汇聚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
关键词
脊髓背角
双投射神经元
标记法
-
Keywords
Spinal dorsal horn
Double projection neurons
Double fluorescent labeling
Rat
-
分类号
R322.81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
-
题名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微细结构
被引量:3
- 3
-
-
作者
孟卓
吕国蔚
-
机构
首都医学院神经生物学研究室
-
出处
《首都医学院学报》
1992年第4期269-272,共4页
-
文摘
首次将HRP细胞内注射技术应用于大鼠脊髓背角。从而提供了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SST-DCPS)神经元的微细结构。在大鼠腰髓背角深层获得3例经细胞内染色显示出较完整结构的SST-DCPS神经元,其中2例位于第Ⅳ板层,胞体略呈梭形和三角形,参考Bennett对猫背索突触后(DCPS)神经元树突分布的分型,应为D型;另1例位于V层内侧,胞体呈椭圆形,树突分型为B型神经元。
-
关键词
细胞内染色
双投射神经元
HRP法
-
Keywords
intracellular recording
intracellular staining
doubly projecting spinal neurons
method of HRP
-
分类号
R322.8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
-
题名科学研究中的传统与创新
- 4
-
-
作者
吕国蔚
-
机构
首都医科大学低氧医学研究所
-
出处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475-478,共4页
-
文摘
传统的科学理念,通过创新能动地予以修正和拓宽,从而变革科学概念和革新科学技术,深化或升华科学水平。在中、西医各自传统体系基础上,构建新思路,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穴位与经穴脏腑相关的神经基础。在传统的神经科学基础上,形成新概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发现脊髓双投射神经元/系统、躯体内脏觉神经元/神经核。在传统的低氧适应基础上,建树新理念,用现代科学技术,展示组织细胞和分子基因水平的低氧组织适应/预适应。
-
关键词
穴位
经穴脏腑相关
脊髓双投射神经元/系统
躯体-内脏觉神经元/神经核
低氧组织适应/预适应
-
分类号
Q988
[生物学—生态学]
Q189
[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Q424
[生物学—神经生物学]
Q473
[生物学—生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