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转双抗虫基因741毛白杨的选择及抗虫性 被引量:89
1
作者 郑均宝 梁海永 +2 位作者 高宝嘉 王永芳 田颖川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3-19,共7页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 用部分改造Bt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 ,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 .)×P .tomentosaCarr .]。本文报道了选择转化植株的条件。在含卡那霉素 (Km’)的生根培养基中初步选择到转化植株 ,PCR检测表明 80 %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对初步选择的转基因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Fabricius)和舞毒蛾 (LymantriadisparLinnacus)幼虫进行饲虫试验。其结果按照死亡率划分了高、中、低和对照 4类昆虫死亡率的植株 ,并对这 4类的定期死亡率、生长发育的延迟性后效应等进行了比较研究 ,为选择具有显著抗虫性的植株 (无性系 )提供依据。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证明被选择植株 (无性系 )的基因已转入 ,且生长发育正常 ,占参试饲虫试验植株的 38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转化 选择 API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基本特性分析 被引量:27
2
作者 杨敏生 高宝嘉 +2 位作者 王进茂 梁海永 杜克久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91-97,共7页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 对携带两个外源抗虫基因 (部分改造的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API)的白杨杂种 74 1杨的抗虫性、生长特性、木材品质、结实特性及适应性进行多年连续观测。结果表明 ,3个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株系对杨扇舟蛾、舞毒蛾、美国白蛾等鳞翅目食叶害虫具有高抗虫性 ,幼虫死亡率均在 80 %以上 ,并且还能抑制存活下来的昆虫幼虫的发育 ,使其发育速率减缓 ,不能正常结茧 ,连续 4年饲虫试验未发现其抗虫性有规律下降的趋势。转基因受体 74 1杨具有生长速度快 ,特别是胸径和材积生长在生长后期具有明显的速生优势 ,单株材积生长量平均超出对照 4 0 %以上 ;74 1杨木材品质优良 ,木材密度、纤维特性及各项力学性质均优于毛白杨。连续 3年观测表明 ,74 1杨为高度败育雌株 ,果穗小、数量少 ,成熟开裂前 70 %~ 90 %脱落 ,基本不飞絮。转基因 74 1杨没有发生明显变异 ,生长未受影响 ,可在毛白杨适生区推广应用。建议采用适宜的栽培模式 ,控制害虫抗性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木材品质 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败育 果穗 Ac基因 鳞翅目
下载PDF
双抗虫基因对三倍体毛白杨的转化和抗虫性表达 被引量:23
3
作者 杨敏生 李志兰 +2 位作者 王颖 王进茂 梁海永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61-68,共8页
建立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在含卡那霉素50 mg·L-1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不定芽的叶片占18%,在生根... 建立三倍体毛白杨叶片再生体系,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API)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三倍体毛白杨无性系,在含卡那霉素50 mg·L-1的分化培养基上诱导产生不定芽的叶片占18%,在生根培养基上对转基因植株做进一步筛选,获得50个转化再生株系.PCR检测表明:80%的植株呈现阳性反应,部分株系进行Southern Blot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经插入杨树基因组中.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ELSA检测,结果表明:7个转基因株系都有Bt杀虫蛋白表达,表达量最高的株系约占叶总可溶性蛋白的0.016 1%.用经分子生物学检测的28个转基因株系叶片进行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饲虫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株系幼虫杀死率明显不同,有39.3%的株系对舞毒蛾和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在80%以上;25.0%的株系对两种害虫的幼虫死亡率均在60%~80%之间;另有35.7%的株系幼虫死亡率在50%以下,有些株系基本未表现出抗虫性.同时具高抗虫性的转基因株系能够明显抑制存活幼虫的生长和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倍体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遗传转化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烟草的研究 被引量:22
4
作者 赵存友 袁正强 +1 位作者 秦红敏 田颖川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用改造的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mm与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毒蛋白cry1Ac基因构建了带有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在该表达载体中这两个基因的转录分别受笋瓜PP2启动子 (SPP2P)和CaMV 35S启动子的调控。通过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化法 ,... 用改造的雪花莲凝集素基因GNAmm与合成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毒蛋白cry1Ac基因构建了带有双价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 ,在该表达载体中这两个基因的转录分别受笋瓜PP2启动子 (SPP2P)和CaMV 35S启动子的调控。通过根癌土壤杆菌介导转化法 ,获得了一批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烟草植株。PCR检测及基因组DNASouthernblot、Slotblot杂交分析的结果表明Gna基因和Bt基因已整合到烟草总DNA中。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 ,转基因植株均有Bt杀虫蛋白的不同程度的表达。对转化再生烟草的虫试结果表明 ,在所受试的 19株烟草中 6 0 %的植株上的棉铃虫在 5天内死亡率达到 10 0 % ,而且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 ;蚜虫抑制生长试验表明 ,多数转化再生植株具有较强的抗蚜活性 ,平均能够抑制桃蚜 5 0 %~ 6 0 %的蚜口密度 ,有的高达 80 %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韧皮部启动子 抗蚜 基因烟草
下载PDF
转新型双抗虫基因棉花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吴家和 张献龙 +1 位作者 罗晓丽 田颖川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631-636,共6页
首次用含合成的BtCry1Ac活性杀虫蛋白嵌合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 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土壤根癌杆菌介导转化棉花品种冀合 32 1,获得一批抗虫的转化再生棉花植株。利用叶片涂抹卡那霉素、叶片离体养虫和PC... 首次用含合成的BtCry1Ac活性杀虫蛋白嵌合基因及慈菇蛋白酶抑制剂B(API B)基因表达框的双抗虫基因植物表达载体 ,通过土壤根癌杆菌介导转化棉花品种冀合 32 1,获得一批抗虫的转化再生棉花植株。利用叶片涂抹卡那霉素、叶片离体养虫和PCR扩增等检测方法对 6个不同转双抗虫基因株系的抗虫性进行遗传分析。结果显示 ,转化株系自交的T1抗虫性状遗传较为复杂 ;农杆菌介导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棉在早期世代不易选到纯合系 ,但是随着对抗虫性状进行单向选择 ,到T4和T5就能获得抗虫纯合系。利用抗虫性稳定的转化后代材料和转化受体进行田间杂交 ,发现F2 抗虫性分离完全符合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的分离规律 ,并证明了DR2 4 8和DR193两个材料为外源基因双拷贝插入。转化株系的Southern杂交也证明了上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双抗虫基因 PCR检测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杂种 741毛白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60
6
作者 田颖川 郑均宝 +3 位作者 虞红梅 梁海永 李常青 王进茂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0年第3期263-268,共6页
用部分改造后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杀虫蛋白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A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然后通过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etTownsend)Conn .)介导将此表达载体上的双抗虫基因转入杂种 741毛白杨 [Po... 用部分改造后的苏云金芽孢杆菌 (Bt)杀虫蛋白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 (API)基因A构建了植物表达载体。然后通过根癌土壤杆菌 (Agrobacteriumtumefaciens (SmithetTownsend)Conn .)介导将此表达载体上的双抗虫基因转入杂种 741毛白杨 [PopulusalbaL .× (P .davidianaDode +P .simoniiCarr.)×P .tomentosaCarr.]获得了一批抗卡那霉素的转化再生植株。用杨扇舟蛾 (Closteraanachoreta (Fabricius) )进行虫试的结果表明有 3株抗虫杨树 ,其中有1株杨树的叶片可使试虫在 6天内的死亡率达 90 %以上 ,而且存活幼虫的生长发育受到了明显的抑制。PCR检测及基因组DNASouthern杂交分析的结果都表明Bt杀虫蛋白基因和API基因已整合到以上 3株抗虫杨树的基因组中 ,而且表现为单拷贝整合。用Bt毒蛋白抗血清进行滤膜免疫反应及ELISA检测结果表明 3株转基因杨树都有Bt杀虫蛋白的表达 ,表达量约占叶总可溶性蛋白的 0 .0 15 %。这是国内外首次报道用双抗虫基因获得的抗虫 741毛白杨植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转化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欧美杨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 被引量:8
7
作者 张益文 任亚超 +2 位作者 刘娇娇 梁海永 杨敏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45-52,共8页
【目的】鉴定并分析转双抗虫基因(BtCryl Ac和API基因)欧美杨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筛选出对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高抗虫性的转基因107杨株系【方法】以10个转基因107杨株系2年生田间苗为试验材... 【目的】鉴定并分析转双抗虫基因(BtCryl Ac和API基因)欧美杨107杨(简称:转基因107杨)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情况,并且筛选出对鳞翅目害虫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高抗虫性的转基因107杨株系【方法】以10个转基因107杨株系2年生田间苗为试验材料,未转基因107杨为对照(CK),进行外源基因表达测定,包括PC R检测、绝对荧光定量PC R检测和毒蛋白检测以及鳞翅目害虫抗虫性对比试验【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10个转基因株系均检测到外源基因BtCryl Ac和API而对照未检测到,证明BtCryl Ac和API基因已稳定插入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荧光定量PCR检测表明,8月份PB1,PB2,PB6,PB9和PB10这5个株系BtCryl Ac基因的转录丰度较高为1.72×10~8~7.91×10~9,PB1最高;PB3,PB7和PB8次之为1.03×10~7~2.35×10~7;PB4和PB5与对照一样未检测到BtCrylAc基因的转录表达。ELISA毒蛋白检测表明,CrylAc毒蛋白的表达量与转录丰度大小变化趋势一致,PBl最高,为665.11 ng·g^(-1),PB4和PB5与对照一样未检测到毒蛋白。室内饲虫试验证明转基因107杨对美国白蛾幼虫的杀虫效果高于杨扇舟蛾幼虫。8个表达毒蛋白的转基因株系对1-6龄美国白蛾幼虫的致死率均为100%,但致死时间存在一定差异,PB1和PB2对各龄幼虫的致死时间均较短;PB1,PB2,PB6,PB9和PB10对1~4龄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均为100%,其中PB1和PB2的致死时间较短,PB3,PB7和PB8对1~2龄杨扇舟蛾幼虫的致死率为100%,对3龄和4龄的致死率最高为22.22%。综合抗虫对比试验结果,可以将8个转基因株系划分为2个抗性水平:PB1,PB2,PB6,YB9和PB10为高抗株系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均表现高抗性;PB3,PB7和PB8为中抗株系,对杨扇舟蛾表现出中等抗性,但对美国白蛾表现出高抗性。【结论】通过对转基因107杨进行一系列分子检测及室内抗虫对比试验,证明外源基因已成功导入杨树基因组并稳定存在,并且有8个株系高效表达;抗虫试验证明转基因107杨对美国白蛾和杨扇舟蛾具有明显的抗性,筛选出的5个株系对2种害虫都具有高抗性,另外3个株系PB3,PB7和PB8对美国白蛾具有很高的抗性,而对杨扇舟虫我则表现出中低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欧美杨107杨 外源基因表达 BT毒蛋白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对节肢动物群落食物网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姚丽 禹婷 +1 位作者 秦刚 高宝嘉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99-301,共3页
利用食物网理论,研究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的食物网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对照)相比,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网络复杂多样性和广义信息... 利用食物网理论,研究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的食物网的构成和特征。结果表明,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对照)相比,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的节肢动物群落的营养层次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网络复杂多样性和广义信息多样性均有所升高。说明,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稳定性优于未转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树节肢动物群落对来自外界干扰的抵抗力增强或者在群落受到干扰后恢复力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杨树 节肢动物 群落 食物网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苗木质量对比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朱淑新 王印肖 +3 位作者 袁芳芳 梁海永 王进茂 杨敏生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1,35,共4页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的生长指标、水分状况、营养状况、原生质膜透性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5月份扦插的苗木生长最快,但苗木分化较大,苗高变异系数达到33 17%,基茎变异系数达到40 04%。随着时间推移,苗木生长量降低,但变异系数减小,苗木生长也变得较为整齐。在自然状态下,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保水能力存在差异,扦插越早的苗木保水能力越强,越冬受低温伤害越轻。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失水后恢复生长能力也存在差异,5月份苗木质量较好,在失水5d后仍具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苗木质量 嫩枝扦插 741杨 对比研究 原生质膜透性 变异系数 保水能力 苗木生长量 生长指标 水分状况 营养状况 比较分析 时间推移 自然状态 低温伤害 生长能力 5月份 假植苗 失水 苗高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高产棉花新品种—晋棉38 被引量:3
10
作者 张安红 吴家和 +2 位作者 罗晓丽 肖娟丽 王志安 《中国棉花》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棉花 晋棉38品种 农杆菌介导 CrylAc基因 API-B基因 双抗虫基因品种 特征特性 产量表现 抗逆性 栽培要点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特征及其繁殖技术 被引量:9
11
作者 郑均宝 裴保华 +10 位作者 梁海永 王进茂 王永芳 杜克久 杨敏生 高宝嘉 田颖川 贾燕涛 虞红梅 马玉湖 马玉行 《河北林果研究》 2001年第2期97-117,共21页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简述了当今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的研究进展 ,介绍了Bt基因和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及防治害虫产生抗性的策略等。双抗虫基因是用部分改造BtCry1Ac基因和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 (API)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被转化体 74 1杨 (Populus×aldatomen tosaCl.74 1)是以银白杨× (山杨 +小叶杨 )为母本 ,毛白杨为父本 ,1994年杂交育成 ,为一优良白杨无性系 ,形态酷似毛白杨。在转双抗虫基因的研究中 ,选出高抗虫、中抗虫无性系。高抗虫无性系杀死昆虫幼虫的总死亡率为 83%~ 90 %。从苗期高生长和形态观察 ,转双抗虫基因 74 1杨生长发育正常。比较详细地介绍了 74 1杨营养繁殖技术及基本原理。介绍了硬枝扦插容器育苗、组培微繁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741杨 遗传转化 繁殖 特征
下载PDF
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对舞毒蛾幼虫的抗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袁胜亮 张娜 周国娜 《北方园艺》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3,共3页
用室内群体饲养舞毒蛾幼虫的方法,对15个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校正死亡率划分了高抗、中抗、低抗虫植株,舞毒蛾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为高抗株系;40~75为中抗株系,30以下为低抗株系。舞毒蛾的发育历期、蜕皮... 用室内群体饲养舞毒蛾幼虫的方法,对15个双抗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株系进行饲虫试验。结果表明:校正死亡率划分了高抗、中抗、低抗虫植株,舞毒蛾校正死亡率在95以上为高抗株系;40~75为中抗株系,30以下为低抗株系。舞毒蛾的发育历期、蜕皮指数和毒效反映的规律相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三倍体毛白杨 舞毒蛾 发育历期 蜕皮指数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抗虫性研究
13
作者 米丹 杨敏生 白彦锋 《中国造纸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307-310,共4页
用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不同抗虫株系通过室内群体和单体饲养舞毒蛾幼虫,定期观察并计算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发育进度,体重,体长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对舞毒蛾幼虫有明显的致死作用,47号抗性最强,幼虫累计死亡率高达100... 用转双抗虫基因三倍体毛白杨不同抗虫株系通过室内群体和单体饲养舞毒蛾幼虫,定期观察并计算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发育进度,体重,体长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基因三倍体毛白杨对舞毒蛾幼虫有明显的致死作用,47号抗性最强,幼虫累计死亡率高达100%;11号、46号对舞毒蛾幼虫的致死率较高,累计死亡率均在90%以上.不同转基因株系对不同龄期幼虫致死作用不同,毒杀作用主要集中在1龄,其中46号株系对1龄幼虫的毒杀作用最强,幼虫死亡率达到84.8%.取食转基因株系的幼虫生长发育受到明显的抑制,其幼虫发育进度显著低于对照.用转基因株系饲养的单体幼虫取食量、体重、体长变化明显低于对照,且不同株系抗虫性存在差异,11号对2龄抑制作用最强,47号对3、4龄幼虫的抑制作用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 三倍体毛白杨 舞毒蛾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月份扦插苗寒害胁迫下电导率及恢复生长的比较
14
作者 朱淑新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22期64-65,共2页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对膜系统(电导率、K渗透率)指标及寒害后恢复生长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相对电导率越来越大,在-5℃以上变化平稳,-5℃以下急... 试验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在不同月份嫩枝扦插的假植苗,进行了寒害胁迫下对膜系统(电导率、K渗透率)指标及寒害后恢复生长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处理温度的降低,不同月份扦插苗的相对电导率越来越大,在-5℃以上变化平稳,-5℃以下急剧上升。不同月份扦插的苗木间差异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恢复生长测定结果表明,-5℃处理的扦插苗的发芽数量最多,恢复生长最好,各处理温度下各月份扦插苗的恢复生长间的差异未达到5%的显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741杨 低温处理 膜系统 恢复生长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嫩枝扦插苗抗寒性的研究
15
作者 李坤霞 朱淑新 +2 位作者 张世红 左永忠 周怀军 《河北林果研究》 2006年第3期233-235,共3页
为研究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时期扦插苗的抗寒性,以5月、6月、7月、8月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生理反应和恢复生长能力。结果表明,7月、8月嫩枝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15℃以下低温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枝条皮部逐... 为研究转双抗虫基因741杨不同时期扦插苗的抗寒性,以5月、6月、7月、8月嫩枝扦插苗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温处理,测定生理反应和恢复生长能力。结果表明,7月、8月嫩枝扦插苗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低,-15℃以下低温相对电导率明显增高,枝条皮部逐渐变黑,芽失去萌发能力;而5月、6月嫩枝扦插苗对寒冷适应性较强,-15℃以下低温仍具一定恢复生长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741杨 嫩枝扦插 抗寒性 相对电导率
下载PDF
激素对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应华 耿洪亮 +2 位作者 杨合廷 王少敏 苏衍修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4期10445-10445,10449,共2页
[目的]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科学繁育、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上建设大棚,用沙壤土、河沙做基质,用各浓度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 6号处理插穗后进行扦插育苗,调查育苗效果。[结果]浓度100 mg/kg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 [目的]为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科学繁育、栽培提供依据。[方法]在大田上建设大棚,用沙壤土、河沙做基质,用各浓度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 6号处理插穗后进行扦插育苗,调查育苗效果。[结果]浓度100 mg/kg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ABT6号处理的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均达100.0%。[结论]吲哚丁酸+2,4-D、吲哚丁酸处理可明显提高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插穗生根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741杨 激素 沙壤土基质 嫩枝 单芽扦插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
17
作者 李洁茹 杨合廷 《河南林业科技》 2004年第4期55-56,共2页
采用沙壤土做扦插基质,插床建造成本低,生根苗不需移栽,繁殖速度快,将生根苗归圃培育壮苗,总结了一套转双抗虫基因741杨苗木培育技术,极具实用性。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741饧 沙壤土基质 插床 嫩枝单芽扦插 归圃育苗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组培苗的温室驯化及大田移栽技术
18
作者 翟利军 邓良君 李东香 《农村科技开发》 2003年第1期20-20,共1页
2001年,迁安市农业中心从河北农大引进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组培苗,这个品种具有生长快、树形美、抗虫、环保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加快其繁育速度,我们利用了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并摸索了温室驯化及大田移栽的成功技术经验。 ... 2001年,迁安市农业中心从河北农大引进了转双抗虫基因741杨组培苗,这个品种具有生长快、树形美、抗虫、环保等优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为了加快其繁育速度,我们利用了组织培养快繁技术,并摸索了温室驯化及大田移栽的成功技术经验。 一、栽前准备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抗虫基因741杨 组织培养苗 温室驯化 大田移栽
下载PDF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
19
《中国科技成果》 2004年第16期56-56,61,共2页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是河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合作,经过近10年的研究,获得的高新技术树木新品种。该成果将部分改造的Bt 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优良杂种741杨... 转双抗虫基因741杨是河北农业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所合作,经过近10年的研究,获得的高新技术树木新品种。该成果将部分改造的Bt CrylAc基因与慈菇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优良杂种741杨,并获得了一批对鳞翅目害虫具有不同抗虫性的株系。经过国家农业基因工程安全委员会安全评价,确定其安全等级为一级,并批准进行中间试验。在经过严格的中间试验和大田环境释放试验之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双抗虫基因 株系 杂种 大田 农杆菌介导法 鳞翅目害 国家 林业 农业
原文传递
毛白杨家族新秀——双抗虫基因741杨
20
作者 任士福 李保会 《河北林业》 2001年第6期20-20,共1页
毛白杨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毛白杨和其它杨树一样,易受鳞翅目等多种害虫的危害,严重时可至全军覆灭。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农业大学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成果,经过近10年的研究,将部... 毛白杨是我国特有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华北、西北地区。毛白杨和其它杨树一样,易受鳞翅目等多种害虫的危害,严重时可至全军覆灭。为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河北农业大学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利用国家863科技成果,经过近10年的研究,将部分改造BT Cryl AC基因与慈姑蛋白酶抑制剂基因构建的双抗虫基因表达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了毛白杨杂种,经过幼虫饲养试验、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及分子杂交检测,菌木生长发育和形态学观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41杨 毛白杨 双抗虫基因 杂种 无性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