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体会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磊 刘华江 +1 位作者 黄廷 张真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23年第8期528-529,共2页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组合成Y型模式辅助栓塞治疗的1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 目的探讨Neuroform Atlas支架Y型双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动脉分叉处宽颈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2年11月采用Neuroform Atlas支架组合成Y型模式辅助栓塞治疗的10例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6例,Ⅱ级2例,Ⅲ级2例。1例术后1 d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塞,出院时未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术后24 h出现脑内小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无动脉瘤破裂、支架移位或死亡病例。术后随访3~21个月,平均8.5个月。影像随访显示Raymond分级Ⅰ级8例,Ⅱ级1例,Ⅲ级1例。末次随访,10例GOS评分均为5分。结论Neuroform Atlas支架具有支架导管外径小和开环结构等优势,可成功实现Y型双支架技术释放手术,是治疗颅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且安全的选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宽颈动脉瘤 颅内动脉分叉部 Neuroform Atlas支架 Y型支架释放技术 血管内栓塞 疗效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作为挽救措施在急性脑梗死取栓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李森 姜永亮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3期34-36,共3页
探讨双支架取栓技术作为挽救措施在急性脑梗死取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首次取栓失败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12例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作为补救方案,20例于... 探讨双支架取栓技术作为挽救措施在急性脑梗死取栓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2年11月上海市松江区中心医院首次取栓失败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32例,其中12例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作为补救方案,20例于首次取栓失败后继续重复采用单纯支架取栓技术。观察两种方案的手术时间、操作次数、术后NIHSS评分、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共32例患者中,单纯支架取栓组中4例患者经反复尝试后血管未再通,其余病例都达到mTICI 2b及以上再通。双支架取栓组取栓次数及手术时间均低于单纯支架取栓组,预后也优于单纯支架取栓组。两组共发生11例手术相关并发症,2例脑疝及3例肺部感染。结论 对于首次取栓失败的急性颅内动脉闭塞,双支架技术作为挽救措施时有更高的血管再通率,可明显减少支架取栓重复次数缩短手术时间,同时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获得更好的预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架技术 脑梗死 治疗
下载PDF
双支架技术在TIPS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李常青 李洪璐 +5 位作者 郭江 魏建 赵冬 蔡亮 段又佳 罗燕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CAS 2014年第1期50-54,共5页
目的:观察采用双支架技术模拟Viatorr支架在TIP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取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患者242例,将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裸支架技术治疗的入组患者186例设为裸支架组(对照... 目的:观察采用双支架技术模拟Viatorr支架在TIPS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整群抽取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本院收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出血和顽固性腹水患者242例,将2004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裸支架技术治疗的入组患者186例设为裸支架组(对照组),将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采用双支架技术模拟Viatorr支架方法治疗的入组患者56例设为模拟Viatorr组(观察组)。两组患者进行前后对照临床试验研究。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性别、年龄、肝功能Child分级及门静脉高压并发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模拟Viatorr组在分流道开通后先释放1枚8 mm &#215;60 mm的裸支架,根据球囊上肝静脉-门静脉切迹,释放1枚8 mm &#215;40 mm的覆膜支架,覆膜部分覆盖肝实质全程而不阻挡门静脉入肝血流,其余部分伸入肝静脉内。裸支架组(对照组)分流道开通后只放置1枚8 mm &#215;60 mm的裸支架。两组患者常规用弹簧栓子栓塞胃冠状静脉。结果模拟Viatorr组56例均获得成功,裸支架组186例中有2例不成功,改为其他治疗。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和98.9%。两组分流道建立后门静脉压力分别下降了(18&#177;5.7)cm H2O和(18&#177;3.4)cm H2O。随访12~36个月,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分流道通畅情况。模拟Viatorr组和裸支架组分流道累计通畅率分别为67.8%和41.9%,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07);模拟Viatorr组和裸支架组复发再出血率分别为21.4%和40%,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56);模拟Viatorr组和裸支架组肝性脑病发生率分别为19.6%和1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5)。模拟Viatorr组和裸支架组在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率分别为80%和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25)。模拟Viatorr组有1例患者术后出现腹腔感染,抗感染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于术后2个月出现支架肝静脉端“盖帽”,再次介入干预时未能成功。裸支架组有3例患者腹腔穿刺证实为腹腔内出血,经保守治疗后好转,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模拟Viatorr组有7例(12.5%)、裸支架组有47例(25.2%)患者因分流道严重狭窄闭塞进行了1~3次再通术和支架植入术;模拟Viatorr组有5例、裸支架组有39例分别死于肝功能衰竭、肝癌和多器官衰竭。结论双支架模拟Viatorr支架方法能够提高TIPS中远期分流道通畅率,降低再出血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门静脉高压 双支架技术
下载PDF
不同双支架技术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主干分叉病变后的左前降支TIMI血流变化 被引量:5
4
作者 罗长军 余烊 +3 位作者 柯组辉 蒋磊 何鹏程 谭宁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7年第3期245-248,253,共5页
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 main,LM)分叉病变(left main bifurcation disease,LMBD)后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 目的探讨4种不同双支架技术(Crush、Culotte、T、TAP)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左主干(left main,LM)分叉病变(left main bifurcation disease,LMBD)后的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descending,LAD)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变化。方法入选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诊断为ACS合并LMBD并接受双支架技术介入治疗的患者,根据采用双支架技术的不同,将患者分成4组,分别是Crush组、Culotte组、T组、TAP组。通过检测术后LAD的TIMI血流的变化情况,来判断各组技术的相对优劣。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LM-LAD直径是双支架技术的危险因素;而LM-左旋支(left circumflex,LCX)直径和LM支架总长度是保护因素。Culotte组术后LAD的TIMI血流改善情况明显差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双支架技术对患者术后LAD血流的改善程度有差异,Culotte技术改善LAD的TIMI血流效果比TAP、T和Crush技术差,TAP、T和Crush技术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主干分叉病变 支架治疗技术 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
下载PDF
单支架与双支架技术治疗无保护左主干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刘世栋 宋钰萌 +4 位作者 李昕 梁富翔 卢振兴 姚亮 宋兵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42-847,共6页
目的: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疾病的最佳介入策略是富有争议的,并缺乏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ULMCA的临床效果比较。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估两种干预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 目的: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疾病的最佳介入策略是富有争议的,并缺乏单支架技术与双支架技术治疗ULMCA的临床效果比较。本研究通过Meta分析评估两种干预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有关单支架技术对比双支架技术治疗ULMCA疾病的临床试验,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9年1月。由2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采用Stata 1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5项回顾性队列研究,共计5 721例患者,其中单支架治疗患者3 308例,双支架治疗患者2 413例。与双支架相比较,单支架技术与较低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OR=0.71,95%CI:0.54~0.94)及较低的靶病灶血运重建(TLR)(OR=0.55,95%CI:0.47~0.64)风险相关。单支架与双支架技术在全因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心肌梗死(MI)和支架栓塞(ST)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治疗ULMCA方面,与双支架相比,单支架技术可降低发生MACE和TLR的风险,具有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支架技术 双支架技术 药物洗脱支架
原文传递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 被引量:7
6
作者 谢宗贵 李新民 +3 位作者 金鹏 谢志勇 易玉海 张绪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436-438,共3页
目的 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 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 ,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 ,于左右肝管间... 目的 探讨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1 8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 ,左、右肝管起始部狭窄或闭塞。采用右腋中线入路穿刺右肝管 ,用导丝寻找右肝管与左肝管和胆总管之间的潜在腔隙 ,于左右肝管间以及右肝管 胆总管间分别植入支架。结果  1 8例患者均从右腋中线穿刺通道成功植入右肝管 左肝管间及右肝管 胆总管间的支架 ,实现了胆汁经左肝管 右肝管 胆总管的完全内引流 ,解除梗阻疗效显著。结论 单通道双支架植入技术简化了高位胆管梗阻介入性引流的操作 ,减少了操作创伤 ,缩短了操作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门部胆管癌 单通道支架植入技术 介入治疗 胆管梗阻 胆道引流技术
下载PDF
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双支架植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临床效果
7
作者 窦树彬 陆圣月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7-130,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双支架植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对常规TIPS穿刺技术进行改...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IPS)和双支架植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21年5月在解放军第九六〇医院接受治疗的92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临床资料。对常规TIPS穿刺技术进行改良,采用覆膜支架和裸支架建立分流道,测量TIPS术前后门静脉主干压力。术后3、6、12、24、36个月进行规律随访,复查超声或CT,了解支架通畅情况。结果92例患者完成TIPS术(常规TIPS 22例,改良TIPS 70例),技术成功率100%。术后血管造影显示支架内血流通畅,无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发生。门静脉主干压力由术前(44.1±6.8)cmH_(2)O降低为术后(23.0±3.4)cmH_(2)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随访(21.4±7.9)个月(3~43个月),85例支架内血流通畅,4例分别于术后10、13、24、33个月出现分流道闭塞,再次植入1枚支架后血流恢复通畅,3例分别于术后4、18、30个月死于多脏器衰竭或消化道出血。术后1年、2年、3年累计支架通畅率分别为98.9%、96.7%、95.7%。结论改良TIPS穿刺技术安全可行,双支架植入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支架技术 门静脉高压 肝硬化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
下载PDF
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应用体会
8
作者 丁桂兵 吴岩峰 +1 位作者 陈亮 吴晋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第23期249-253,共5页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 目的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预后差,本研究旨在观察双支架取栓技术在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中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2016年9月~2018年2月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采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的6例心源性栓塞导致的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所有患者大脑中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6×30mm)支架,大脑前动脉闭塞使用Solitaire AB(4×20mm)支架。结果 5例(5/6)例取栓后再通成功,mTICI达到3级;1例血栓负荷太大向远端前移未成功,mTICI 1级。穿刺到再通时间为58~126min,中位时间90min;术中新发远端栓塞1例,大面积脑梗死脑疝形成死亡2例,其中1例行去骨瓣减压术。随访3个月期间无新发脑卒中、短暂性脑血缺血发作及死亡等事件,无再次闭塞发生。结论使用双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颈内动脉末端闭塞安全可行,能够取得较高的开通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颈内动脉颈内动脉末端闭塞 支架取栓技术 有效性 安全性
下载PDF
颈动脉穿刺联合"Y"型双支架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困难取栓1例
9
作者 刘超 郝继恒 +6 位作者 张萌 王子栋 蒋群龙 刘卫东 代高磊 王继跃 张利勇 《中华介入放射学电子杂志》 2022年第2期228-232,共5页
卒中已成为我国第一位致死及致残原因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1]。其中急性大血管闭塞导致的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更高的致死和致残率,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类型[2,3]。
关键词 缺血性脑卒中 急性大血管闭塞 颈动脉穿刺 机械取栓 双支架技术
原文传递
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 被引量:3
10
作者 蒋海平 赵世光 +5 位作者 史怀璋 韩大勇 王春雷 陈鑫 王开开 田松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8年第11期708-710,共3页
目的探讨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BA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例BBAs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双支架错... 目的探讨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血泡样动脉瘤(BBAs)的可行性、有效性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采用双支架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9例BBAs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均成功实施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术中即刻影像Raymond分级Ⅰ级5例,Ⅱ级1例,Ⅲ级3例。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0分4例,3分2例,4分1例,死亡2例;术后90 d mRS评分0分5例,1分1例,3分1例。7例存活病人影像学随访1周~24个月,动脉瘤均完全闭塞,载流动脉无狭窄。结论双支架错位重叠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颈内动脉床突上段BBAs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方法,可降低动脉瘤术后复发率,改善病人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泡样动脉瘤 颈内动脉床突上段 支架错位重叠技术 血管内治疗 弹簧圈 预后
下载PDF
多种技术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朱青峰 贾静 +2 位作者 解新民 李燕 王国芳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9年第10期619-622,共4页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技术对提高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球囊扩张... 目的探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多种技术对提高急性脑梗机械取栓术中血管再通率和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2016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双支架技术处理67例(观察组);同时回顾2014年12月~2016年6月,在机械取栓术中没有应用上述技术的42例作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观察从腹股沟穿刺到闭塞血管复流的时间、取栓次数、血管完全再通(TICI分级2b^3级)率、术后2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研究卒中量表评分、术后90d预后良好(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2分)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中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应用Solumbra技术、SWIM技术、双支架技术、球囊扩张术、支架成形术等技术可以明显提高血管再通率、减少取栓次数、改善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机械取栓术 Solumbra技术 SWIM技术 双支架技术
下载PDF
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磊 黄建煌 +4 位作者 黄迢华 林金加 陈建宁 宋建华 姚正健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73-277,共5页
目的评估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颅内破裂VADAs患者(17个动脉瘤)... 目的评估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VADA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莆田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9月至2020年3月采用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17例颅内破裂VADAs患者(17个动脉瘤),术后即刻行DSA检查评估VADAs的栓塞程度,随访结束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患者的预后,DSA检查判断动脉瘤的愈合情况。结果术后即刻DSA检查显示完全栓塞6例,次全栓塞8例,部分栓塞3例;2例患者围手术期死亡,2例术后出现颅神经麻痹症状。15例患者术后随访5~24个月,预后良好14例,预后不良1例;11例患者完成DSA随访,其中8例VADAs完全愈合,2例稳定,1例复发。结论双支架后释放技术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破裂VADAs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支架后释放技术 血管内治疗
原文传递
弹簧圈结合支架辅助双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术后护理干预
13
作者 谢春华 史贵芬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1年第9期110-111,共2页
研究弹簧圈结合支架辅助双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术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近一年来院内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为例,通过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均优... 研究弹簧圈结合支架辅助双导管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栓塞的术后护理干预效果。方法:以近一年来院内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为例,通过对照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均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内动脉瘤栓塞患者通过弹簧圈结合支架辅助双导管技术治疗期间,采用术后康复护理,能够有效提升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簧圈 支架辅助导管技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 术后康复护理
下载PDF
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效果 被引量:15
14
作者 何川 张鹏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1-655,共5页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目的:分析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中支架置入和双导管技术保护小脑后下动脉(PICA)的方法及其影像和临床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纳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4例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并经血管内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6个月复查全脑DSA,临床随访12~24个月。结果4例患者中,3例采用PIC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1例采用双向双导管技术保护PICA。对4例患者介入治疗技术方面均获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显示PICA通畅,无缺血症状;6个月造影显示动脉瘤无复发,PICA通畅,无狭窄;12~24个月随访无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在累及PICA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中,使用P I C A-椎动脉支架置入技术和双向双导管技术能够安全、有效地保护P I C 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血管内介入治疗 小脑后下动脉 支架 导管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