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酿酒酵母对双斑蟋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
1
作者 杨攀丽 王凤翔 +5 位作者 甘瑾 何钊 孙龙 冯颖 王成业 赵敏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48-958,共11页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 【目的】探究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生长性能及其肠道细菌的影响。【方法】对比以基础饲料和添加酿酒酵母饲料为食的双斑蟋的生长发育指标,并选出酿酒酵母的最优添加量组;对最优组与对照组个体分别进行肠道细菌分析,对比两组之间的菌群分布特点,找出差异菌群。【结果】(1)饲料中添加不同密度的酿酒酵母均可提高双斑蟋的成虫取食量和平均质量,且添加量为5×10^(4) CFU/g时效果最明显。(2)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肠道菌群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拟杆菌门(Bacteroidota)转变为高丰度菌群,推测可能是酿酒酵母有益于该门菌群繁衍。(3)PICRUSt2功能预测表明:试验组双斑蟋肠道内与氨基酸代谢和核苷酸代谢有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但与信号转导和膜转运相关的细菌群落相对丰度较低。【结论】双斑蟋食用添加酿酒酵母的饲料后,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取食量和平均质量,并提高机体肠道内细菌的α多样性及细菌群落的代谢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酿酒酵母 双斑蟋 生长指标 肠道细菌
下载PDF
双斑蟋鸣声特征与行为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陈道海 林焕芳 +1 位作者 李洁萍 丘占锋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8-295,共8页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 (Gryllus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 ,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 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 (IPI)、每个脉冲... 利用计算机声分析技术对双斑蟋 (Gryllusbimaculatus 1773)的召唤声、不同性比的求偶声和争斗声的结构、频谱与时域特征进行比较 ,以探讨鸣声特征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 :① 3种鸣声的脉冲时间长度(PL)、脉冲时间间隔 (IPI)、每个脉冲群 (PG)的脉冲数 (PN)、声脉冲组合形态和密度等基本相同。这些特征参数较为稳定 ,为种间鉴别因子 ,其中以IPI为最。②节奏 (Rh)、声长 (SL)、间歇 (IT)特征与蟋蟀的社会活动和个体活动有密切联系。从雄性单独生活时的召唤声到有雌性存在时的求偶声 ,每个节奏中的音节数逐渐增加 ,从单音节、双音节到多音节 ;SL、IT呈下降趋势。不同性比条件下 ,雄性数量明显影响鸣声特征。雄性数目增加 ,Rh、SL呈上升趋势 ;IT呈下降趋势。不同比例的雌性对雄性鸣声的影响无明显规律。③鸣声的频谱与时域呈一定对应关系。召唤声、求偶声和争斗声的脉冲能量主要集中在 1个能量区上 ,表现出种的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鸣声特征 行为关系 声谱分析 昆虫
下载PDF
双斑蟋若虫后足的再生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华 张晓欢 那杰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19-422,共4页
研究蟋蟀若虫是否具有再生的能力,在实验室内对直翅目蟋蟀科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a de Geer若虫后足的再生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双斑蟋若虫的后足确实具有再生的能力,且再生足的伸长生长与正常足一样,均出现于虫体蜕皮时。... 研究蟋蟀若虫是否具有再生的能力,在实验室内对直翅目蟋蟀科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a de Geer若虫后足的再生情况进行初步观察。结果表明:双斑蟋若虫的后足确实具有再生的能力,且再生足的伸长生长与正常足一样,均出现于虫体蜕皮时。再生的过程主要分为3个阶段:突起期、“肢芽”期、短小足期。实验结果还表明:再生能力与断肢发生的时间及断肢部位有关;断肢部位离肢体越远,再生能力越强;断肢发生的时间越早,再生能力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若虫 后足 再生
下载PDF
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动物行为学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丹 那宇鹏 +2 位作者 江丕文 王洋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5年第4期455-458,共4页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 目的:研究双斑蟋求偶交配产卵的行为学特征,揭示这种生理行为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生物学机制。方法:将成对的双斑蟋成虫放入实验箱内,连续观察它们的求偶和交配行为并记录。将经过交配的雌性双斑蟋单独放入实验箱内,对产卵过程中的特定行为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双斑蟋的求偶以雄性召唤鸣叫开始,相互探求,转而发出求偶鸣声;双斑蟋以雄下雌上的体位进行交配,雄性蟋蟀尾端上翘对准雌性生殖孔,排出精胞完成交配;双斑蟋的产卵行为包括:探索、决定位置、产卵器刺入、产卵器微提、休止期、排卵、产卵器收回等。结论:双斑蟋交配主要以雄性蟋蟀鸣叫探索为主导行为,雌性蟋蟀性选择为交配成功关键,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产卵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求偶 交配 产卵
下载PDF
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背产卵瓣外侧感觉毛扫描电镜研究
5
作者 田佳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4年第4期301-304,共4页
蟋蟀产卵器背侧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感觉信号传入在其产卵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感觉毛将传入信号通过产卵瓣内的传入神经传送到神经中枢进行整合来调控产卵活动.以双斑蟋(Gryllusbimaculatus)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 蟋蟀产卵器背侧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感觉信号传入在其产卵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感觉毛将传入信号通过产卵瓣内的传入神经传送到神经中枢进行整合来调控产卵活动.以双斑蟋(Gryllusbimaculatus)为实验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的观察,研究产卵瓣外侧的感觉毛的形态.结果表明:蟋蟀产卵瓣外侧在不同区域有许多不同长度的机械感觉毛分布,产卵瓣最尖端部位的感觉毛的基部结构不同于基部和中部的感觉毛,为单方向弯曲的感觉毛,在产卵过程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背产卵瓣 感觉毛 扫描电子显微镜
下载PDF
双斑蟋的室内饲养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娜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03年第2期12-12,共1页
关键词 双斑蟋 室内饲养 成虫饲养 幼虫饲养 日常管理
下载PDF
蜕皮激素对双斑蟋后足胫节再生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张晓欢 李娜 +1 位作者 李华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1期92-94,共3页
通过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若虫施加不同剂量蜕皮激素(MH)并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探讨了蜕皮激素对其后足胫节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蜕皮激素可以使双斑蟋若虫再生期间的蜕皮间隔缩短,胫节再生的长度加大.过量的蜕皮... 通过对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若虫施加不同剂量蜕皮激素(MH)并进行观察、记录、分析,探讨了蜕皮激素对其后足胫节再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蜕皮激素可以使双斑蟋若虫再生期间的蜕皮间隔缩短,胫节再生的长度加大.过量的蜕皮激素则抑制若虫胫节的再生甚至造成若虫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蜕皮激素 后足胫节 再生
下载PDF
双斑蟋的胚胎发育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冰杨 那杰 刘岩 《昆虫知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1-444,共4页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的卵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记录蟋蟀胚胎每一天的形态变化并使用显微摄影方法记录胚胎发育过程,对蟋蟀卵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根据胚胎...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昆虫胚胎发育过程,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的卵为实验材料,通过观察、记录蟋蟀胚胎每一天的形态变化并使用显微摄影方法记录胚胎发育过程,对蟋蟀卵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根据胚胎形态的发育特点,可将整个胚胎发育过程分为7个阶段: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无节幼体期Ⅰ、无节幼体期Ⅱ、无节幼体期Ⅲ、无节幼体期Ⅳ。经历14天,蟋蟀的头部、触角、3对足、尾部、腹部及背部都发育完全,整个胚胎发育随之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低温和高温对双斑蟋卵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王瑞刚 邵然 +1 位作者 冷雪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3期361-364,共4页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温度对昆虫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双斑蟋(Gryllas bimaculatus)的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双斑蟋胚胎发育期在正常27±2℃、高温40℃、低温15~20℃时分别每日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 为了从组织胚胎学角度探究温度对昆虫胚胎发育过程的影响,本研究以双斑蟋(Gryllas bimaculatus)的娜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显微镜观察、记录双斑蟋胚胎发育期在正常27±2℃、高温40℃、低温15~20℃时分别每日胚胎发育的形态变化及发育过程,研究了低温和高温对温双斑蟋胚胎发育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正常27±2℃经历14d,双斑蟋的头部、触角、三对足、尾部、腹部及背部都发育完。高温条件下,在第8d时,幼体破膜而出。低温条件下,到第14d时卵只发育到囊胚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低温 高温 胚胎发育
下载PDF
不同训练间隔时间对双斑蟋嗅觉学习记忆的影响
10
作者 张明昊 王进 吕寒冰 《生物技术世界》 2015年第6期24-24,共1页
以双斑蟋为实验动物,探讨训练时间间隔对蟋蟀嗅觉学习记忆产生的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蟋蟀成虫,设置不同训练间隔时间(30s、2min、5min、10min),用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方式,探究不同训练间隔对蟋蟀学习嗅觉记忆行为的影响,进而... 以双斑蟋为实验动物,探讨训练时间间隔对蟋蟀嗅觉学习记忆产生的响。方法:随机选取6只蟋蟀成虫,设置不同训练间隔时间(30s、2min、5min、10min),用条件刺激和非条件刺激相结合方式,探究不同训练间隔对蟋蟀学习嗅觉记忆行为的影响,进而研究蟋蟀的学习记忆能力。结果表明不同训练间隔时间对双斑蟋的嗅觉记忆有着不同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嗅觉 学习记忆
下载PDF
双斑蟋的室内饲养
11
作者 杨玉凤 《饲料世界》 2004年第7期58-58,32,共2页
蟋蟀是直翅目的昆虫,还是一种观赏昆虫,它的叫声清脆悦耳,其干制品还具有药用价值。因此,饲养蟋蟀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双斑蟋(Grvllus bimaculatuS)成虫的体长3—3.5厘米,卵孵化为幼虫后,经过8次蜕皮即变为成虫。其饲养简单,室... 蟋蟀是直翅目的昆虫,还是一种观赏昆虫,它的叫声清脆悦耳,其干制品还具有药用价值。因此,饲养蟋蟀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双斑蟋(Grvllus bimaculatuS)成虫的体长3—3.5厘米,卵孵化为幼虫后,经过8次蜕皮即变为成虫。其饲养简单,室内可终年繁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室内饲养 成虫饲养 幼虫饲养
下载PDF
双斑蟋复眼和视叶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3
12
作者 那宇鹏 冷雪 那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482-1490,共9页
【目的】为探索昆虫视觉信号处理的重要神经结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代表性昆虫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复眼和视叶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学切片技术,观察分析... 【目的】为探索昆虫视觉信号处理的重要神经结构,详细观察和描述了直翅目(Orthoptera)蟋蟀科(Gryllidae)代表性昆虫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 De Geer复眼和视叶的组织学结构特征。【方法】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和组织学切片技术,观察分析了30只双斑蟋的复眼和视叶组织学结构。【结果】双斑蟋复眼约有3400个小眼,均为六边形结构,小眼间隙内分布有机械感受器——感觉毛和钟形感受器。每个小眼均由角膜、晶锥、感杆束、6个网膜细胞及基膜等构成。视叶呈两个扇形结构,由三大神经纤维网构成,分别为神经节层、外髓、内髓。【结论】双斑蟋复眼表面具有少量感觉毛和钟形感受器,每个小眼均由角膜、晶锥、感杆束、6个网膜细胞及基膜等构成,属并列像眼,视叶由三大神经纤维网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复眼 视叶 组织结构
原文传递
双斑蟋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被引量:1
13
作者 何钊 孙龙 +2 位作者 王成业 冯颖 赵敏 《生物资源》 CAS 2021年第3期303-308,共6页
由于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以及较高的食物转化效率,食用昆虫特别是蟋蟀受到普遍关注。在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GB)营养成分测定的基础上,对比家蟋(Acheta domesticus,AD)和黑蟋(Gryllus testaceus,GT)的营养及含量,分析评价了双斑... 由于具有较好的营养价值以及较高的食物转化效率,食用昆虫特别是蟋蟀受到普遍关注。在双斑蟋(Gryllus bimaculatus,GB)营养成分测定的基础上,对比家蟋(Acheta domesticus,AD)和黑蟋(Gryllus testaceus,GT)的营养及含量,分析评价了双斑蟋的使用价值。结果显示:双斑蟋水分含量71.0%、粗蛋白含量58.60%(干重)、粗脂肪含量28.90%(干重)、粗纤维含量7.23%(干重)、灰分4.93%(干重);蛋白含量与黑蟋相当而高于家蟋,粗脂肪和灰分含量要高于家蟋和黑蟋;双斑蟋含有17种氨基酸,总氨基酸含量51.03%(干重),必需氨基酸含量24.76%(干重)、占总氨基酸的48.3%,氨基酸含量低于其他两种蟋蟀;双斑蟋中常量元素含量最高的为钾(6 416 mg/kg,干重)、含量最低的是钙(92 mg/kg,干重),微量元素中锌含量较高(241 mg/kg,干重);双斑蟋油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65.33%,以亚油酸(37.05%)和油酸(25.86%)为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25.44%)和硬脂酸(8.74%)为主。双斑蟋的脂肪酸组成、含量与家蟋相近,而与黑蟋的脂肪酸组成差别较大,三种蟋蟀中含量最高的饱和脂肪酸为棕榈酸,而含量最高的不饱和酸为亚油酸。结果表明,双斑蟋的必需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推荐的氨基酸构成比例的蛋白条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营养成分 氨基酸组成 食用昆虫
原文传递
双斑蟋触角传入神经纤维在脑内投射分布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武健文 那杰 +2 位作者 于有良 叶迪 钟侣艳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12年第29期5643-5646,5664,共5页
目的: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投射的空间布局,揭示触角感觉信息传入的神经结构。方法: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 目的:研究昆虫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投射的空间布局,揭示触角感觉信息传入的神经结构。方法:使用氯化镍神经元示踪标记技术,对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行可视化标记,观察研究触角传入神经末梢在脑内的走行形态及分布规律。结果: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中脑后大量的神经末梢终止在同侧的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部分神经纤维向前走行,其神经末梢终止在前脑,还有部分神经纤维向后下行,经同侧神经索,其神经末梢终止在食道下神经节。结论:双斑蟋触角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进入脑后主要投射到触角叶和触角机械感觉运动中枢,少部分投射到前脑和食道下神经节。这种多重投射模式可能在双斑蟋嗅觉信息传递整合、触角运动调节、味觉和摄食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触角 传入神经 神经元示踪标记
原文传递
蟋蟀三种不同鸣叫声的发声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旭 王洪哲 那杰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245-248,共4页
为探索蟋蟀不同鸣叫声的发声原理,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成虫为实验材料,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记录、分析,同时用数码照像机抓拍蟋蟀各种鸣叫瞬间的翅膀位置,分析测量不同鸣叫声时翅膀与身体所成的角度,对蟋蟀的三种不... 为探索蟋蟀不同鸣叫声的发声原理,以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成虫为实验材料,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记录、分析,同时用数码照像机抓拍蟋蟀各种鸣叫瞬间的翅膀位置,分析测量不同鸣叫声时翅膀与身体所成的角度,对蟋蟀的三种不同鸣叫声的发声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蟋蟀发出不同的鸣叫声,与发声时翅膀相对身体抬高的角度有关.召唤声(Calling sound,CS)约42度、求偶声(Courtship sound,CSS)约32度、争斗声(Rival sound,RS)约53度.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昆虫的鸣叫发声原理提供了更为直观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鸣叫声 翅膀 角度 发声原理
下载PDF
昆虫神经元染色的银增感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佳 《昆虫知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58-259,共2页
NiCl2逆行染色是观察昆虫神经元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不足之处是使一些神经末梢的分支不清晰,但可以通过神经元染色后的银增感方法来弥补。作者借对双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de Geet产卵瓣内的感觉神经元染色后的银增感介绍... NiCl2逆行染色是观察昆虫神经元结构的一个重要方法。这一方法不足之处是使一些神经末梢的分支不清晰,但可以通过神经元染色后的银增感方法来弥补。作者借对双斑蟋蟀Gryllus bimaculatusde Geet产卵瓣内的感觉神经元染色后的银增感介绍了这一方法,包括材料的解剖、染色、固定、增感、脱水、透明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染色 银增感法 双斑蟋
下载PDF
鸣虫品种介绍
17
作者 王志广 《农业知识》 2004年第21期41-41,共1页
关键词 品种介绍 双斑 大扁头 草螽 体色艳丽 优雅蝈螽 褐色斑点 暗褐蝈螽 前翅
下载PDF
蟋蟀对召唤声识别的趋声性定位行为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月婷 车菲 那杰 《应用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1-125,共5页
为了探究蟋蟀种内个体间的声音通讯原理,本研究通过回放利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采集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召唤声,分别对雌、雄蟋蟀识别召唤声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雌、雄双斑蟋对回放的召唤声... 为了探究蟋蟀种内个体间的声音通讯原理,本研究通过回放利用Cool-edit2000声音采集软件采集的双斑蟋Gryllus bimachlatus召唤声,分别对雌、雄蟋蟀识别召唤声的趋声性定位行为进行了观测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雌、雄双斑蟋对回放的召唤声均有较强的识别反应,但雌蟋蟀的趋声定位性较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积极寻找到声源,路径成"s"型;雄蟋蟀反应相对较弱,路径较长,找到声源时间比雌蟋蟀长。本研究结果揭示召唤声在蟋蟀种内通讯中不仅对个体间的联系有作用,对异性求偶也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斑蟋 召唤声 行为 趋声性
原文传递
家养蟋蟀:虫儿乐园,四季演奏
19
作者 唐志远 《博物》 2013年第3期20-23,共4页
蟋蟀、蚂蚱和蝈蝈,是直翅目昆虫里3个科的“科代表”,这3科分别是蟋蟀科、蝗科和螽斯科。双斑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省区,它体长3厘米左右,在蟋蟀家族中算是个头儿较大的,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个圆形黄斑,因而... 蟋蟀、蚂蚱和蝈蝈,是直翅目昆虫里3个科的“科代表”,这3科分别是蟋蟀科、蝗科和螽斯科。双斑蟋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海南等南方省区,它体长3厘米左右,在蟋蟀家族中算是个头儿较大的,雄虫前翅基部各具一个圆形黄斑,因而得名“双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蟀科 乐园 家养 演奏 直翅目昆虫 螽斯科 双斑蟋 蝗科
原文传递
神经细胞外染色法——NiCl_2逆行染色法 被引量:2
20
作者 田佳 《生物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56,共1页
关键词 神经细胞 染色 NiCl2 逆行染色法 双斑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