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颈椎双斜位摄片技术分析
1
作者 段明非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04年第1期54-54,共1页
1材料和方法随机抽取60例患者颈椎双斜位片,年龄在33~82岁,平均年龄为52岁.颈椎常规摄片体位为正侧位,在需要时摄双斜位.双斜位的主要观察目的是因为椎间孔因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而变窄.所以需要摄双侧以作对照.
关键词 颈椎位摄技术 椎体 椎弓根 椎间孔
下载PDF
浅谈颈椎双斜位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2
作者 徐怀明 《医学信息(医学与计算机应用)》 2014年第22期607-607,共1页
探讨颈椎双斜位能够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形态以及上下关节突的增生,对颈椎病具有诊断价值。回顾分析了11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59例加拍双斜位片,对照分析双斜位片在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加拍颈椎双斜位对显示椎间孔、钩突、钩锥关节、增生、... 探讨颈椎双斜位能够显示椎间孔的大小、形态以及上下关节突的增生,对颈椎病具有诊断价值。回顾分析了110例颈椎病患者,其中59例加拍双斜位片,对照分析双斜位片在颈椎病的诊断价值,加拍颈椎双斜位对显示椎间孔、钩突、钩锥关节、增生、肥大时,易出现脊神经根及椎动脉受压的刺激症状,临床症状和体征也较明显,对颈椎病诊断有重要意义。劲椎病临床上比较常见,这种疾病机制复杂,临床上采用加拍颈椎双斜位片对诊断确诊率较高,能够有效的避免漏诊或误诊情况,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须加拍
下载PDF
透视点片对颈椎病的诊断价值
3
作者 虎有珍 《实用医技杂志》 2012年第11期1153-1153,共1页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尤其是电脑、私家车等的普及,使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颈椎病首选是X线摄影检查,临床上习惯性摄影位置为颈椎正侧位、双斜位。而双斜位是观察颈椎孔形态、椎弓及小关节病变不可缺少的方... 近年来,由于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尤其是电脑、私家车等的普及,使颈椎病患者越来越多。颈椎病首选是X线摄影检查,临床上习惯性摄影位置为颈椎正侧位、双斜位。而双斜位是观察颈椎孔形态、椎弓及小关节病变不可缺少的方法。但因患者肥胖、颈部短、脊柱畸形、体弱不配合、年龄较小、椎体退变严重等因素导致拍摄的双斜位片不理想,给放射诊断工作和临床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和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就这一方面工作做了分析研究,运用透视点片,这一问题得到了解决,笔者推广该方法,旨在提高诊断率,减少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患者 透视点 诊断价值 临床治疗 生活节奏 工作压力 摄影检查
下载PDF
腰椎双斜位摄片对影像影响分析
4
作者 王振强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12期72-73,共2页
平片检查腰椎是进一步检查的基础,随着CT、MR的广泛应用使平片检查有所忽视,为了重新认识腰椎双斜位摄片技术的重要性并加以提高,笔者总结本院30例双斜位分析如下:
关键词 腰椎 位摄 影像学 椎弓部
原文传递
提高轮辐传感器抗偏载能力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峰 刘妍 《衡器》 2014年第1期33-34,共2页
打破传统观念,使用双斜片,并通过合理的组桥,大大提高轮辐传感器抗偏载能力,并能有效消除加工误差和贴片误差的影响,使轮辐传感器的输出稳定性得到很大提高。
关键词 双斜片 轮辐传感器 抗偏载 加工误差 误差 输出稳定性
下载PDF
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影像学诊断价值
6
作者 吴永新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14年第6期765-766,共2页
本文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行传统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30例经我院临床诊断的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17~44岁,平均30.5岁,病程3~12年,平均5.1年... 本文对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骶髂关节病变行传统X线、CT、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30例经我院临床诊断的AS骶髂关节病变患者,男22例,女8例,年龄17~44岁,平均30.5岁,病程3~12年,平均5.1年。临床表现:30例均有下腰部疼痛和骶髂部疼痛,呈不同程度间断性,时有晨僵感,活动后略有缓解,患者均有类风湿因子、抗O及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检查,抗链球菌溶血素O和类风湿因子均为阴性,HLA—B27阳性25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骶髂关节病变 强直性脊柱炎 影像学诊断 腰部疼痛 骶髂关节炎 磁共振成像 关节间隙 临床诊断 关节面
下载PDF
中年颈椎病的X线影像与分析
7
作者 李骥 刘会媛 王立波 《中国伤残医学》 2013年第1期103-104,共2页
目的:探讨了中年颈椎病的X线影像特点。方法:收集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医院诊治中具有完整资料的150例中年颈椎病患者,均摄有颈椎正侧位片及颈椎双斜位片。结果:X线影像表现为:(1)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畸形。(2)椎前间隙不同程度的... 目的:探讨了中年颈椎病的X线影像特点。方法:收集了2007年1月~2010年12月在医院诊治中具有完整资料的150例中年颈椎病患者,均摄有颈椎正侧位片及颈椎双斜位片。结果:X线影像表现为:(1)生理弧度变直或后突畸形。(2)椎前间隙不同程度的变窄。(3)椎体前或前后缘骨质轻度变尖、增白。(4)椎间孔轻度变形或缩小。结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椎前间隙改变、椎间孔的改变为中年颈椎病X线影像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正侧位 颈椎
下载PDF
腰椎双斜位快速定位法
8
作者 刘志军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 2001年第8期31-32,共2页
关键词 腰椎位摄 快速定位法 腰椎 X线诊断
原文传递
布鲁杆菌病患者骨关节损伤的CT与X线片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耿云平 邵合德 +3 位作者 尤国庆 任悠悠 李真真 刘蕾 《中国地方病防治》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28-328,共1页
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传染变态性疾病,以骨关节损伤为特征表现。CT与X线片均为诊断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或CT表现,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对此,本研究对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 布鲁杆菌病(布病)是由布鲁杆菌感染所引起的全身传染变态性疾病,以骨关节损伤为特征表现。CT与X线片均为诊断布鲁杆菌性脊柱炎的有效影像学方法,具有特征性的X线表现或CT表现,具有不同的优势特点。对此,本研究对32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患者,通过对比CT与X线片病理特征及准确诊断率,旨在寻找最佳影像学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鲁杆菌病 CT 骨关节损伤 脊柱炎 布鲁杆菌感染 影像学方法 影像学诊断 优势特点 韧带钙化
原文传递
200例腰椎退变X线平片表现
10
作者 侯衍伟 孙美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9期54-54,共1页
关键词 腰椎退变 X线平 X线表现 诊断 正位 侧位
原文传递
404例颈椎病的X线分析
11
作者 李艳民 刘忠歧 +2 位作者 韩长春 陈军 韩俊 《医用放射技术杂志》 2004年第9期65-66,共2页
颈椎痛为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或神经从压迫的复杂综合症。根据病理变化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型。从实践中发现颈椎钩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骨质增生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所致之系列... 颈椎痛为颈椎退行性变引起的脊髓、脊神经根、椎动脉或神经从压迫的复杂综合症。根据病理变化分为脊髓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混合型五型。从实践中发现颈椎钩椎关节软骨退行性变引起骨质增生压迫脊髓和神经根所致之系列临床病状和体征最为常见而显著。其颈椎斜位片是显示钩椎关节最佳方法。因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X线检查 诊断 |颈椎
原文传递
Experimental constraints on the genesis of Jadeite quartzite from Shuanghe,Dabie Mountain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terrane 被引量:1
12
作者 ZHANG YanFei WU Yao +2 位作者 WANG Chao JIN ZhenMin Hans-Peter SCHERTL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4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Jadeite quartzite, essentially a two-phase rock made up of jadeite and quartz,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HP lithologies occur- ring in the Dabie Mountain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and forms layers in bio... Jadeite quartzite, essentially a two-phase rock made up of jadeite and quartz,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UHP lithologies occur- ring in the Dabie Mountain ultrahigh pressure metamorphic belt and forms layers in biotite-plagioclase gneiss. High pressure- high temperature studies on natural albite from the country rock gneiss were undertaken to reveal the--in parts----complex mineralogical changes that occur in the jadeite quartzite during prograde metamorphism.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800- 1200~C, in the pressure range of 2.0-3.5 GPa. One of the most intriguing results shows that the low pressure boundary of the jadeite+coesite stability field is located between about 3.2 GPa at 1000~C and 3.4 GPa at 1200~C, thus about (0.2-0.3)_+0.1 GPa higher than the quartz-coesite transition curve, given the uncertainty in the present study. Minor amounts of sodium and aluminum entering the structure of quartz and the intimate intergrowth texture of the run products may contribute to the ob- served pressure shift. Combined petrological and mineralogical studies on the run products and the natural rocks yield the fol- lowing prograde reaction sequence to have occurred: The protolith of the jadeite- quartzite from Dabie Mountain is an albitized siltstone/greywacke characterized by an albite+quartz assemblage. During prograde metamorphism albite breaks down to form jadeite+quartz and thus at this stage two types of quartz can be distinguished whereas type-I-quartz already existed in the pro- tolith, type-II-quartz represents a newly formed reaction product of albite. During further P-T-increase the pure type- I-quartz was transformed to coesite, whereas type-II-quartz (together with jadeite) was still present as a stable phase because of its im- purities of Na and A1. At a later stage during further subduction, type-II-quartz also decomposes to form coesite. These studie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puzzlement for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ution of jadeite- quartzite from the Dabie Mountain during continental crust subduction and thus contribute to a more complete knowledge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Dabie Mountain UHP orogenic belt in genera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jadeite-quartzite high.pressure experiment ALBIT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