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效性及宫腔黏连发生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吴倩 包晓琴 郑儿 《浙江创伤外科》 2023年第4期790-793,共4页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效性及宫腔黏连发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15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150,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观察组(n=165,宫腔镜下双... 目的分析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有效性及宫腔黏连发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9年4月至2022年4月子宫内膜息肉患者315例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150,宫腔镜下诊刮术治疗)、观察组(n=165,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观察组根据宫腔黏连发生情况分为宫腔黏连组(n=30)、未宫腔黏连组(n=135),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后发生宫腔黏连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为92.7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67%(P<0.05)。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降低(P<0.05)。宫腔黏连组息肉直径>1 cm、年龄、孕次>1次、息肉个数多个、宫内节育器、合并子宫内膜异位比例高于未宫腔黏连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息肉直径>1 cm、合并子宫内膜异位、宫内节育器均为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术后发生宫腔黏连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宫腔镜下双极等离子电切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疗效较好,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导致术后发生宫腔黏连的危险因素较多,早期对存在的危险因素患者给予针对性预防措施有助于降低宫腔黏连发生风险,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及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镜双极等离子 子宫内膜息肉 有效性 宫腔黏连 因素
下载PDF
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的应用效果
2
作者 秦学玉 《中外医疗》 2023年第21期112-115,124,共5页
目的 研究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在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4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接收的86例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取传统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43例患者纳... 目的 研究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在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2年4月贵州省安顺市人民医院接收的86例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采取传统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取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的43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对比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灌注介质总量及吸入量、手术时间、术后至首次月经来潮时间)、围术期生理指标[血钠、血糖、血清卵泡雌激素(follicle-stimulating hormone,FSH)]以及术后并发症(宫腔粘连、尿路刺激征、盆腔感染、子宫穿孔)总发生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较低,灌注介质总量及吸入量较低,手术时间较短,术后至首次月经来潮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d,两组血钠较术前稍有下降,血糖、FSH较术前稍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生理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33%,低于对照组的20.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42,P<0.05)。结论 在育龄女性子宫内膜息肉治疗中应用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治疗,与应用传统双极宫腔镜电切术治疗在稳定患者生理状况上的效果相当;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能够较好控制术中出血风险及灌注介质用量,提高手术操作效率及安全性,促进患者月经尽快恢复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宫腔镜刨削系统 育龄女性 子宫内膜息肉 双极宫腔镜电切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