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非贵金属双活性位点碱性电催化分解水研究进展
1
作者 曹茂启 李晓凤 +4 位作者 吴大旺 向丁玎 罗骏 代虹镜 孙赛兰 《广东化工》 CAS 2021年第17期79-80,74,共3页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正在寻求新的能源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吸引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其所耗电能可由风力发电,太阳能... 随着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加剧,人们正在寻求新的能源以取代传统化石能源。氢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吸引了全世界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通过电解水制氢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实用性技术,其所耗电能可由风力发电,太阳能电池等所提供。在原子层面研究与设计具有多重反应位点的新型电催化剂是提高碱性析氢反应的重要手段。本文阐述了碱性电催化析氢中非贵金属双活性位点的作用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催化分解水 碱性 非贵金属 双活性位点 水解离
下载PDF
表面缺陷α-Fe2O3(001)纳米片双活性位点类芬顿催化剂用于降解污染物(英文)
2
作者 邱江源 肖碧源 +5 位作者 覃方红 张美婷 万婷 刘锦萍 陈建华 黄在银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665-1677,共13页
纯Fe2O3表面活性位点较少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在多相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元素掺杂、贵金属负载以及与其它化合物质复合等改性措施来提升催化活性,然而这些措施存在催化剂制备复杂,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剂的精细结构难... 纯Fe2O3表面活性位点较少具有较低的催化活性限制了其在多相芬顿催化体系中的应用。通常采用元素掺杂、贵金属负载以及与其它化合物质复合等改性措施来提升催化活性,然而这些措施存在催化剂制备复杂,制备成本高以及催化剂的精细结构难以精准控制等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在α-Fe2O3表面引入氧空位缺陷构筑双活性位点(Fe^2+和氧空位)用于促进H2O2分解提高降解污染物降解效率。实验结果发现α-Fe2O3-x-330/H2O2体系具有较宽的pH使用范围(pH=2~10)。当pH=4时,罗丹明B的降解速率常数为0.834 h^-1,而且催化剂具有磁性,易回收重复使用。催化机理研究表明氧空位缺陷α-Fe2O3-x催化剂的氧空位和Fe2+两种活性位点均可促进H2O2分解,而且氧空位的引入有利于污染物在催化剂表面的吸附进一步提高催化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氧化二铁 多相芬顿催化 羟基自由基 双活性位点 表面电子调控
下载PDF
CoSe_(2)-CuSe_(2)NF双功能电催化剂的制备及其电解水性能的研究
3
作者 王子晨 陈拥军 +1 位作者 骆丽杰 张雪艳 《人工晶体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4-912,共9页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非常重要。利用电解水析氢(HER)和析氧(OER)技术生产氢气和氧气,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备清洁能源的方法。但是,商业贵金属电催化剂价格昂贵、地球丰度低,因此,...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不可再生资源日益枯竭,对清洁、可再生能源的开发非常重要。利用电解水析氢(HER)和析氧(OER)技术生产氢气和氧气,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备清洁能源的方法。但是,商业贵金属电催化剂价格昂贵、地球丰度低,因此,开发价格低廉、高活性、高稳定性的非贵金属电催化剂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水热法成功制备出一系列具有纳米花结构的双功能电催化剂(CuSe_(2)-CoSe_(2)(1∶1)NF、CuSe_(2)-CoSe_(2)(3∶1)NF、CuSe_(2)-CoSe_(2)(1∶3)NF),通过一系列的表征对催化剂的结构、形貌、元素组成、元素价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CuSe_(2)-CoSe_(2)NF双金属硒化物中CoSe_(2)和CuSe_(2)相互协同作用,促进电子转移,提高电解水性能。此外,CuSe_(2)-CoSe_(2)NF纳米花结构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808 m^(2)/g),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数,进一步提升了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CuSe_(2)-CoSe_(2)(1∶1)NF催化剂在1 mol/L KOH电解液、电流密度为10 mA·cm^(-2)时,HER和OER的过电位为42和204 mV,可持续稳定工作100 h,与商业Pt/C和RuO_(2)性能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化物 电解水析氢 电解水析氧 功能催化剂 纳米花状 双活性位点
下载PDF
铈氮改性水热炭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盐酸四环素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凯 吉芳英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80-387,397,共9页
以牛粪、双氰胺(C2H4N4)和Ce(NO_(3))_(3)·6H_(2)O为原料,通过微波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铈氮改性水热炭(Ce-N-HTC),采用XRD、元素分析、SEM、TEM、FTIR和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盐酸四环素(TCH)进行了... 以牛粪、双氰胺(C2H4N4)和Ce(NO_(3))_(3)·6H_(2)O为原料,通过微波水热法制备了具有高催化性能的铈氮改性水热炭(Ce-N-HTC),采用XRD、元素分析、SEM、TEM、FTIR和XPS对其进行了表征,并对其活化过硫酸钾降解盐酸四环素(TCH)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在pH=7.0下,Ce_(0.3)-N-HTC{m[Ce(NO_(3))_(3)·6H_(2)O]/m(双氰胺)=0.3}对TCH 70 min内的降解率可达90.3%,且HCO3–对TCH降解率的影响较大。竞争性自由基猝灭实验和电子顺磁共振测试表明,Ce_(0.3)-N-HTC可通过自由基(·OH)和非自由基(1O_(2))两种途径实现对TCH的降解,循环使用5次对TCH的降解率仍能保持在75%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铈氮改性水热炭 过硫酸钾 双活性位点 盐酸四环素 水处理技术
下载PDF
磷掺杂的Ru-Pt合金催化剂及其电催化碱性析氢性能
5
作者 黄荣钦 廖卫平 +3 位作者 晏梦璇 刘石 李远明 康雄武 《电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4-31,共8页
可再生能源驱动电催化水分解产氢气在现代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性能优良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又是重中之重。本文重点发展了一种磷掺杂的铂-钌合催化剂(Ru-P)#Pt/C),TEM分析确认Ru金属纳米粒子的球... 可再生能源驱动电催化水分解产氢气在现代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性能优良催化剂的设计与开发又是重中之重。本文重点发展了一种磷掺杂的铂-钌合催化剂(Ru-P)#Pt/C),TEM分析确认Ru金属纳米粒子的球形形态,XRD表征Ru纳米粒子以六方密堆积形式存在。XPS分析进一步说明了Ru以金属态存在,Pt的原子比在14.5%左右,且以轻微氧化的状态存在,表明其可能与P成键。(Ru-P)@Pt合金催化剂在碱性电解液中表现出优异的电解水析氢性能,在10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的过电位仅为17mVvs.RHE,Tafel斜率值为27mV.dec^(-1),表明该催化剂析氢决速步为Tafel步骤。而同等条件下,仅P掺杂的Ru催化剂及Pt负载的P掺杂的CNT,其性能均远逊于该目标催化剂,表明了P与Pt共掺杂的协同作用。(Ru-P)#Pt/C合金催化剂经过24h耐久性测试,其10mA·cm^(-2)的过电位及稳定性测试后LSV电流仅出现轻微衰退。这表明P掺杂的Ru-Pt合金催化剂中Ru、Pt、P活性位点间的协同作用,显著提高了电催化析氢活性与稳定性,为高性能碱性电解水析氢催化剂的设计打开了广阔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Pt合金 磷掺杂 协同效应 双活性位点 电解水析氢
下载PDF
硅藻土负载铁锰二元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
6
作者 梁欢 代典 +2 位作者 蒋平 潘志权 方晓磊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0-154,共5页
选择硅藻土为研究对象,将硝酸铁与硝酸锰在缓冲溶液中共沉淀于硅藻壳体上,制备新型非均相Fenton复合材料。利用XRD及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在硅藻壳体上的微观形貌及负载形式。通过非均相Fenton反应处理模拟罗丹明B... 选择硅藻土为研究对象,将硝酸铁与硝酸锰在缓冲溶液中共沉淀于硅藻壳体上,制备新型非均相Fenton复合材料。利用XRD及SEM等分析手段表征了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在硅藻壳体上的微观形貌及负载形式。通过非均相Fenton反应处理模拟罗丹明B废水来检验复合材料的催化活性,考察不同pH、温度、催化剂用量及染料初始浓度等反应条件下拟合硅藻土-Fe2O3/MnO2复合材料对罗丹明B降解的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负载在硅藻壳体上的双活性位点Fe2O3与MnO2通过协同作用完成了一个价态循环来催化H2O2生成的·O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 动力学 双活性位点 协同机理
下载PDF
Acid‐promoted Ir‐La‐S/AC‐catalyzed methanol carbonylation on single atomic active sites 被引量:4
7
作者 Zhou Ren Yuan Lyu +2 位作者 Siquan Feng Xiangen Song Yunjie Ding 《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0-1069,共10页
Highly active Ir‐La‐S/AC catalyst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o‐impregnation of an activated carbon(AC) carrier with a sulfuric acid solution of Ir and La species and compared with a tradition‐ally prepared Ir... Highly active Ir‐La‐S/AC catalyst was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o‐impregnation of an activated carbon(AC) carrier with a sulfuric acid solution of Ir and La species and compared with a tradition‐ally prepared Ir‐La/AC catalyst. High angle annular dark‐field‐scanning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HAADF‐STEM)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most of the Ir species on Ir‐La‐S/AC exist as single atomic sites, while those on Ir‐La/AC exist as nanoparticles with an average diameter of 1.5 nm. Evaluation of Ir‐La‐S/AC as a catalyst for heterogeneous carbonylation of methanol to acetyl gave a maximum TOF (turn‐over‐frequency) of 2760 h^–1, which was distinctly higher than that achieved by the Ir‐La/AC catalyst(approximately 1000 h^-1). Temperature‐programmed desorption of ammonia(NH3‐TPD) result shows that the addition of sulfuric acid during the preparation pro‐cedure results in significantly more acidic sites on Ir‐La‐S/AC than those on Ir‐La/AC, which plays a key role in the enhancement of CO insertion as the rate‐determining step. Tempera‐ture‐programmed reduction(TPR) and in situ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reveal that Ir spe‐cies are more reducible, and that more Ir^+ might be formed by activation of Ir‐La‐S/AC than those on the Ir‐La/AC catalyst, which is thought to be beneficial for reductive elimination of AcI from Ir^3+ species as an essential step for CH3I regeneration and acetyl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terogeneous METHANOL carbonylationIr‐La‐S/ACcatalyst BIFUNCTIONAL catalyst Single‐atomic active site Co‐impregn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