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研究
1
作者 李会 李建瑞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19期193-194,共2页
目的 :探讨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期间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这70例患者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其检查的结... 目的 :探讨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期间东海县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采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这70例患者进行检查,然后观察其检查的结果。结果 :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这7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有16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枕叶,12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颞叶,8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额叶,10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顶叶,5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基底节区,10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枕叶和颞叶,9例患者的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位于额叶和顶叶。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这70例患者进行检查的结果显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直径<3 cm的患者有21例,直径为3~6 cm的患者有39例,直径>6 cm的患者有10例。在这70例患者中,脑深部动静脉发生畸形的患者有5例,脑浅表动静脉发生畸形的患者有36例,脑深部动静脉和脑浅表动静脉同时发生畸形的患者有29例。结论 :用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动静脉畸形,能较为清楚地观察到患者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团的位置、直径以及血管构成的情况,可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科学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脑血管成像技术 脑动脉畸形 脑静脉畸形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颈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分析
2
作者 刘伟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23年第5期239-240,247,共3页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以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确立时间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研究所选目标为本院收诊治疗的8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 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患者以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斑块性质的准确性及应用价值。方法:研究确立时间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研究所选目标为本院收诊治疗的8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根据诊断方式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42例)以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64排CT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观察组(42例)以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患者斑块性质检出率情况,统计分析各组患者检出斑块成分情况。结果:42例观察组患者经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共检出患者40例,检出率为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检出斑块成分分类准确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患者通过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具有极高准确性,能够有效鉴别缓和斑块性质及成分,为临床疾病诊断提供可靠影像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 颈动脉 斑块性质 诊断 纤维斑块
下载PDF
低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的效果研究
3
作者 赵国强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6期0085-0088,共4页
针对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方法 在60名来自本医院的低BMI冠心病患者中做出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三低扫描技术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扫描... 针对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在冠状动脉成像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深入探讨。方法 在60名来自本医院的低BMI冠心病患者中做出随机分组,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名。对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三低扫描技术进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照组则采用常规扫描技术。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冠状动脉成像质量评分(8.94±0.82)明显超过对照组(7.54±0.66),并且所需的检查时间(17.82±2.32min)也大幅度低于对照组(25.65±3.07min),上述差异在统计学角度具有明显意义(P<0.05)。结论 低BMI患者冠状动脉成像中应用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能明显提高成像质量,同时缩短检查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BMI 冠状动脉成像 双源ct三低扫描技术 成像质量 检查时间
下载PDF
双源CT中的大螺距扫描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
4
作者 黄敏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7期0024-0027,共4页
本研究的重点是双源CT中的大螺旋扫描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实践情况,尤其是分析了这项技术的特点、临床实践情况、治疗过程与原理。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分析了CT技术和大螺旋扫描技术的成像理论,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技术的优势就是图像采... 本研究的重点是双源CT中的大螺旋扫描技术,在冠脉成像中的临床实践情况,尤其是分析了这项技术的特点、临床实践情况、治疗过程与原理。具体内容如下:一是分析了CT技术和大螺旋扫描技术的成像理论,通过研究发现这些技术的优势就是图像采集迅速、成像的质量高。通过12个月的临床中心实验,对于这一项技术在冠脉成像的状况、技术优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可以看到,相较于传统的冠脉成像技术,新技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成像质量、图像分辨率和抗噪水平等上,尤其是双源CT的大螺旋扫描技术的优势非常明显。同时,在辐射剂量的控制上,这项技术降低了辐射水平,并避免了患者出现辐射暴露的情况。本研究也指出了双源CT中的大螺旋技术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存在与数据截断、交叉散射辐射、投影角度偏移等层面上。相信本研究能够促进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并为进一步改进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大螺距扫描技术 冠脉成像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用于消除腰椎内固定伪影中的应用价值
5
作者 周子茜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8期141-143,共3页
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消除腰椎内固定伪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放射科行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观察去伪... 目的:研究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在消除腰椎内固定伪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4月于中山大学附属第八医院(深圳福田)放射科行腰椎金属内固定术后复查的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观察去伪影前后的椎体、椎管、肌肉CT值及CT值的标准差(SD值),并评估图像质量。结果:去伪影后椎体、椎管、肌肉的CT值均低于去伪影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去伪影前后椎体、椎管的S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伪影后肌肉的SD值高于去伪影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双能量线性融合图像在多平面重建技术、容积显示、最大密度投影中的图像质量优于120kV能量图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可更好地消除腰椎内固定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成像技术 消除 腰椎内固定 伪影
下载PDF
CT血管成像通俗解读及脑梗塞病情判断
6
作者 马强 《科学之友》 2024年第1期71-71,共1页
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X射线数据来获取详细的血管图像,特别适用于诊断脑梗塞这种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常被称作中风,是由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严重脑组织损伤。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状态,... CT血管成像是一种高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计算机处理X射线数据来获取详细的血管图像,特别适用于诊断脑梗塞这种脑血管疾病。脑梗塞常被称作中风,是由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严重脑组织损伤。CT血管成像能够清晰显示脑部血管的状态,帮助医生准确判断梗塞的位置和范围,从而快速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这项技术的快速性和准确性对于脑梗塞患者至关重要,因为及时的诊断和治疗能显著提高治愈率并减少脑损伤。因此,CT血管成像已成为神经学和神经外科中重要的诊断工具,对改善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成像技术 脑部血管 脑梗塞患者 脑损伤 脑组织损伤 ct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诊断工具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7
作者 赵利娜 帅桃 +2 位作者 彭涛 陈坜桃 李真林 《放射学实践》 2013年第12期1200-1203,共4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患者随机等分成两组:A组30例,使用一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140/80kVp,55/243mAs;B组30例,使用二代双源CT检查,扫描参数80/Sn 140kVp,208/104mAs。比较两组图像的颈动脉血管平均CT值、图像噪声、血管信噪比、对比噪声比以及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同时比较两组检查的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D)。统计方法采用成组资料两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间影像质量的主观评估与客观评估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有效剂量为(0.27±0.01)mSv,较A组的(0.37±0.02)mSv降低约30%。结论:相较于一代双源CT,二代双源CT脑血管双能量成像能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同时辐射剂量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双源ct 双能量技术 血管成像 辐射量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实效性评价 被引量:21
8
作者 李卫星 姚菁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5年第3期36-38,共3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实效性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可疑肺栓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以双源CT机进行肺部双能量扫描,扫描数据以双能量的评估软件分...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早期诊断肺动脉栓塞患者的实效性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40例可疑肺栓塞疾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以双源CT机进行肺部双能量扫描,扫描数据以双能量的评估软件分析,肺部分成上、中、下,进行能量成像分析。采用MPR、MIP、VR、CTVE技术对原始数据进行重建。结果 40例患者中,18例患者确诊为肺动脉栓塞,4例患者为肺炎,3例患者为肺癌,15例患者正常。18例肺动脉栓塞患者中,栓子共有218支,其中中心型栓子90支,偏心型46支,附壁型42支,完全闭塞型40支。15例正常患者中,对其肺组织灌注进行分析,双肺及双肺的上部、中部、下部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1.021、1.027、1.135,P>0.05)。对正常组与肺栓塞组肺组织灌注进行分析,双肺及双肺的上部、中部、下部对比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94、6.092、6.607、6.862,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肺动脉成像对于肺动脉栓塞患者的诊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能够在早期阶段及时发现肺栓塞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双能量肺动脉血管成像技术 肺动脉栓塞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对比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李传 官晓晖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第13期125-126,共2页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组(88例,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组(88例,应... 目的:对比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176例脑血管疾病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CT组(88例,应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方法)和核磁共振组(88例,应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方法)。采用统计学分析两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和核磁共振组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结果。结果:核磁共振组诊断结果显示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10例脑出血患者(占11.36%)、71例脑梗死患者(占80.68%)、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7.95%),CT组诊断出62例脑梗死患者(占70.45%)、8例脑出血患者(占9.0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占5.68%),核磁共振组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正确诊断率高于CT组(P <0.05);88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有50例大脑中动脉狭窄、10例大脑前动脉狭窄、26例大脑后动脉狭窄、2例颈内动脉狭窄,各组数据比例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显著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袁劲松 赵志伟 盛练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33期126-126,128,共2页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的扫描时间更短、...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治脑血管疾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CTA减影检查,观察组采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的扫描时间更短、图像减影时间更短、辐射剂量更低(P<0.05)。结论: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的检查中具有较大价值,可有效缩短扫描时间与图像减影时间,且辐射剂量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脑血管 检查
下载PDF
基于双源CT前门控技术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雍敏 杨月娥 +4 位作者 蔡娟 张玉花 庞然 王莉娜 毕纯龙 《医疗装备》 2021年第23期29-31,共3页
目的探讨基于双源CT(DSCT)前门控技术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20年1—4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73例疑诊冠心病(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 目的探讨基于双源CT(DSCT)前门控技术的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20年1—4月大庆油田总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73例疑诊冠心病(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行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及超声心动图(ECHO)检查,比较两种方法的左心室功能参数[舒张末期容积(EDV)、收缩末期容积(ESV)、每搏输出量(SV)和射血分数(EF)]及CHD组与非CHD组的心功能参数。结果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结果显示,173例疑诊CHD患者中,冠状动脉无狭窄55例(非CHD组),冠状动脉有狭窄118例(CHD组),其中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7、39、32例。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与ECHO检查的EDV、ESV、S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结果显示,非CHD组的EDV、SV、EF均高于C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CHD组与CHD组的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CHD组与轻度狭窄患者的EDV、SV、EF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CHD组的EDV、SV、EF均高于中、重度狭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DSCT前门控技术的CCTA与左心室功能"一站式"成像在评估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同时,通过软件完成左心室功能成像,且与ECHO检查的左心室功能参数(EDV、ESV、SV、EF)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其中对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左心室功能评价更加具有临床价值,有望成为CHD患者最有临床价值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 前门控技术 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 左心室功能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婷婷 《中国现代医生》 2014年第8期95-97,共3页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0例AD(主动脉夹层患者)... 目的 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进行诊疗的主动脉夹层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使用SIEMENS公司SOMATOM DEFINITION DSCT扫描仪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结果 20例AD(主动脉夹层患者)按DeBakey分类法分为DeBakey Ⅰ型2例、Ⅱ型2例、Ⅲ型16例.按照Stanford分型法为A型6例、B型14例.“双腔主动脉”即真腔和假腔是AD诊断的主要和直接征象:双源CTA对AD真假腔及内膜瓣的显示率达100%.4例患者假腔内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假腔内的充盈缺损.结论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为诊断主动脉夹层提供了更有利的指导依据,操作简单且具有强大的后处理功能,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双源ct 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3
作者 赵春刚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年第12期67-68,共2页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 目的:探讨两种影像学检查方式在脑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脑血管疾病患者7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以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比两组影像学检查方式的诊断效能。结果: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阳性占比88%、阴性占比12%,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阳性占比80%、阴性占比20%,金标准检查阳性占比90.67%、阴性占比9.33%,三者对比差异不显著,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灵敏度95.59%、特异度85.74%、阳性预测值98.48%、阴性预测值66.67%均显著高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检查的灵敏度79.41%、特异度14.29%、阳性预测值90%和阴性预测值6.67%,两者之间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和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疾病方面均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前者的诊断效能明显更高于后者,临床诊断优势更加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造影 诊断效能
下载PDF
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4
作者 龚利辉 龚绍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7年第10期142-143,共2页
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疾病检查诊断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2例来我院进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过初步的疾病检查后,再次使用成像技术在患者的胸腹部,进行扫描、成像、... 目的:针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应用双源CT血管成像技术,进行疾病检查诊断效果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2例来我院进行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诊断的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经过初步的疾病检查后,再次使用成像技术在患者的胸腹部,进行扫描、成像、三维重建。分析所有患者的影像学技术检查的结果。结果:22例患者,经过该成像技术的检查之后,均顺利成像,清晰、直观、全面的呈现了患者的肿瘤情况。结论:罹患有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患者,使用该成像技术,进行疾病的检查,其疾病确诊率高,为患者的预后治疗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夹层 动脉瘤 双源ct 血管成像技术
下载PDF
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操作规范效果观察
15
作者 路晓磊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8期13-15,共3页
研究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性操作后的成像效果以及检查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做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效果均优... 研究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规范性操作后的成像效果以及检查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做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患者,随机分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检查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效果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患者通过规范性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可可获取良好的检查效果,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规范性操作 检查效果
下载PDF
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CT血管造影技术的临床价值分析
16
作者 徐懋勇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56-58,共3页
在脑血管疾病人员中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所采取的检查手段为脑动脉成像血管造影技术(CTA),检查结束后分析CTA所获取的价值。方法 研究展开地点、时间段、病例数分别设定为长沙市中医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60例疑似脑血管疾... 在脑血管疾病人员中应用64排螺旋CT进行检查,所采取的检查手段为脑动脉成像血管造影技术(CTA),检查结束后分析CTA所获取的价值。方法 研究展开地点、时间段、病例数分别设定为长沙市中医医院、2021年12月至2023年2月、60例疑似脑血管疾病人员,经CTA检查后,与临床综合诊断为最终检查结果,进而判断CTA在疾病中的应用效果。结果 通过临床综合诊断确诊人员为56例,CTA结果则显示确诊者为54例,分析诊断效能情况如下:敏感度具体计算为96.43%(54/56)、特异度具体计算为100.00%(4/4)、准确度具体计算为96.67%(58/60),检验值为0.831,一致性检测结果良好。CTA所示脑血管疾病类型与临床综合诊断结果有较高相似性(P>0.05)。 结论 对于脑血管疾病人员而言,CTA技术在脑血管疾病中具有较高检出率,且对机体无创,病患接受度较高,可作为首选检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脑动脉成像 ct血管造影技术 脑血管疾病 临床价值
下载PDF
脑血管电子束CT(EBCT)成像技术的初步探讨
17
作者 陈爽 沈天真 陈星荣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69-72,共4页
目的:探讨合理的脑血管电子束CT(EBCT)的检查模式。材料与方法:选择72例EBCTA检查结果正常者随机分组、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ImatronC150EBCT扫描仪,连续容积(CVS)和步进式(SVS)两... 目的:探讨合理的脑血管电子束CT(EBCT)的检查模式。材料与方法:选择72例EBCTA检查结果正常者随机分组、对照,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ImatronC150EBCT扫描仪,连续容积(CVS)和步进式(SVS)两种扫描模式,3~5ml/s注射速度,重建方法选择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表面遮盖法(SSD)。结果:(1)同一剂量下,CVS扫描组的不同脑血管部位CT值要高于相同条件下的SVS扫描组(P<0.01);同一扫描模式组内,5ml/s组的不同脑血管部位CT值高于3ml/s组(P<0.01);3ml/sCVS扫描组的不同脑血管部位CT值与5ml/sSVS组无明显差异(P>0.05);(2)各组对于各级脑血管的主干及1~3级分支显示率为100%,对于大脑中动脉4~5级分支5ml/sCVS组显示率仍高达94.4%,前、后交通动脉的显示率存在较大差异。结论:注射速度5ml/s,延迟时间由小剂量试验而定(一般为12~16s),层厚3mm,间隔1.5mm,CVS重叠扫描模式是较为理想的电子束CT检查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电子束ct 成像技术 ct EBct
下载PDF
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效果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冯贤荣 杨东东 唐宇姣 《当代医药论丛》 2019年第19期161-162,共2页
目的 :探讨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 目的 :探讨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60例脑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均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然后,观察这些患者脑内各动脉(包括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颅内动脉)成像的质量。结果 :这些患者脑内的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及颅内动脉成像的清晰度均较高。结论 :对脑肿瘤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可清晰地观察到其脑内各动脉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多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容积显示成像技术 应用价值
下载PDF
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6
19
作者 叶贵雄 罗远健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第5期6-7,共2页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共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 目的研究分析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脑血管检查中应用的价值。方法以2012年7月至2014年2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患者共42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常规减影CTA检查和双源CT双能量成像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结果两种方法的图像质量Ⅰ级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双源CT双能量成像方法的辐射剂量低,扫描完成时间短,图像减影时间短,与常规减影CTA对比差异明显,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使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对脑血管检查可以取得较好的图像结果,且对患者的辐射剂量较小,检查所需时间短,是一种较好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血管 双源ct双能量成像 体层摄影技术
下载PDF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慧 《中外医疗》 2020年第23期4-6,共3页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研究组45例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诊断... 目的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脑血管疾病价值。方法方便选择2018年4月-2019年4月该院收治的脑血管疾病患者90例,按随机数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采用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诊断,研究组45例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术诊断,对两种诊断方法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诊断结果显示,在脑血管疾病患者45例中有脑出血患者11例(24.44%)、脑梗死患者22例(48.88%)、颅内动脉瘤患者12例(26.66%),研究组诊断准确率为100.00%(45/45);对照组诊断出脑梗死患者16例(18.18%)、脑出血患者8例(17.77%)、颅内动脉瘤患者8例(17.77%),对照组诊断准确率为71.11%(32/45)。研究组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95,P<0.05)。研究组脑血管患者45例中诊断大脑前动脉狭窄7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0例、颈内动脉狭窄5例,各数据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34、15.367、25.802,P<0.05)。结论核磁共振血管成像与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相比,其诊断疾病准确率更高,可有效诊断脑部血管疾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情况,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有效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 脑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