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7 位作者 沈建雄 赵宇 于斌 邱贵兴 王以朋 王升儒 张延斌 林莞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495-500,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0年5月~2014年3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8例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患者(男2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7.4±1.4岁(5~9岁)。通过复习病历,对患者年龄、撑开次数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主弯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6.9±13.5个月(24~64个月)。8例患者共接受41次手术,其中33次为撑开手术,平均每位患者经历4.1次撑开手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为75.4°±26.4°,术后矫正至31.6°±10.8°,末次随访时为30.9°±11.4°。T1-S1长度从术前的30.0±4.4cm增至术后的35.1±4.0cm,末次随访时为39.9±3.5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6±0.43cm/y。术前SAL为0.92±0.10,术后改善至0.99±0.02,末次随访时为1.00±0.05。有3例患者发生了5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并发症(4例次);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1型神经纤维瘤病营养不良型脊柱侧凸安全有效,可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同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矫正患者的胸廓畸形,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并无明显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型神经纤维瘤病 早发性脊柱侧凸 营养不良型 双生长棒技术 非融合技术 并发症
下载PDF
双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中期疗效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升儒 仉建国 +3 位作者 邱贵兴 郭建伟 张延斌 杨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77-682,共6页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 目的:评估双生长棒技术治疗5岁以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的中期疗效,分析相关并发症原因。方法:回顾性研究2004年2月~2012年6月于我科接受双生长棒技术治疗的14例(男4例,女10例)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平均年龄3.5±1.2岁(2~5岁)。通过复习病历,对年龄、撑开次数以及并发症进行记录;同时对影像学资料进行测量分析。测量指标包括侧凸Cobb角、胸后凸、腰前凸、T1-S1距离以及内固定的长度,对畸形的矫正情况以及脊柱、胸廓的生长指标——坎贝尔的空间供肺比值(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进行评估。结果:所有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54.6±22.4个月(24~100个月)。14例患儿共接受99次手术,其中85次为撑开术,平均每例患者经历6.1次撑开术。冠状面主弯Cobb角术前73.8°±19.1°,术后35.8°±12.8°,末次随访时34.5°±16.3°。T1-S1距离从术前23.9±4.2cm增至术后27.1±4.8cm,末次随访时为33.6±5.2cm,平均年增长率为1.61cm/y。内固定长度初次手术术后为23.1±5.3cm,末次随访时为28.0±6.2cm。SAL术前为0.90±0.10,术后改善至0.92±0.09,末次随访时为0.96±0.11。有4例患者发生8例次并发症,主要为内固定相关(7例次)并发症,均在撑开手术同时进行翻修;无感染以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双生长棒技术用于治疗5岁以下、保守治疗无效的进展性早发性脊柱侧凸患儿,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脊柱畸形的进展,保留脊柱的生长潜能,而且对患儿胸廓畸形也具有一定的矫正作用;尽管该技术内固定失败发生率较高,但通过翻修手术仍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发性脊柱侧凸 双生长棒技术 胸廓发育不良综合征 非融合技术
下载PDF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杨阳 仉建国 +10 位作者 王升儒 沈建雄 邱贵兴 王以朋 赵宏 赵宇 李书纲 林莞锋 杜悠 粟喆 叶笑寒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02-407,共6页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 目的:观察传统双生长棒技术(traditional dual growing rods,TDGR)治疗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congenital early onset scoliosis,CEOS)的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并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研究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所有患者至少接受2次生长棒撑开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统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根据是否出现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将患者分为并发症组和非并发症组,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撑开次数、撑开间隔、随访时间;同时对影像学资料(包括侧弯数目、主弯Cobb角度、T2-5后凸、T5-12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T1-12长度、T1-S1长度等)进行测量。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其中23例(47.9%)患者出现了49例次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包括脱钩15例次,螺钉拔出12例次,内固定棒断裂8例次,尾帽松动2例次,近端交界性后凸12例次。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2-12后凸≥40°、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显著性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T10-L2后凸≥10°[OR 4.12,95%CI(1.20-14.14),P=0.025]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接受TDGR治疗的CEOS患者,术前T10-L2后凸≥10°是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胸腰段后凸畸形的处理,以降低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早发性脊柱侧凸 传统双生长棒技术 内固定相关并发症 危险因素 LOGISTIC回归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