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0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 被引量:7
1
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4 位作者 王尔松 郑兴 张振远 徐荣良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0期1124-1126,共3页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 目的:探索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的可行性、安全性和疗效。方法:18例先天性心脏病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0例,女8例,年龄1~12(7.6±3.2)岁,体质量12~65(28.6±14.8)kg。经临床体检、心脏超声和左心室造影确诊。用7F输送鞘管经股静脉送入自制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术后连续心电监护5 d。结果:17例患儿左心室造影测量室间隔缺损直径3~7(3.9±1.2)mm,所用封堵器直径为4~10(6.1±1.6)mm,封堵均获成功,10 min后左心室造影、心脏超声检查均显示无残余分流,封堵器不影响主动脉瓣关闭。1例患儿因封堵器到位后心脏超声及主动脉根部造影显示主动脉瓣中度反流而放弃封堵。17例患儿随访1~10个月,无其他并发症。结论:应用自制双盘状室间隔封堵器经导管闭合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可行、安全、有效的方法,近期疗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周部间隔缺损 双盘状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心脏导管插入术 治疗 儿童
下载PDF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患儿效果分析
2
作者 左超 陈智 +4 位作者 肖云彬 杨舟 王祥 王野峰 向金星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21,共5页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 目的探讨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ADO)-Ⅱ治疗伴发主动脉窦脱垂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9月于湖南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94例伴发主动脉窦脱垂VSD患儿临床资料。其中男60例,女34例,年龄为(4.7±3.1)岁;主动脉窦轻中度脱垂83例,VSD为(4.12±0.97)mm,重度脱垂11例,VSD为(4.95±0.51)mm;VSD类型为膜周部54例,嵴内以上40例。分析VSD大小、主动脉窦脱垂程度与ADO-Ⅱ选择的关系,以及术后中期主动脉瓣反流、残余漏变化,明确ADO-Ⅱ对此类患儿的适用性。结果术后中期最终存留主动脉瓣轻度反流6例,多发于使用4-4 mm、5-4 mm型ADO-Ⅱ封堵器;残余漏10例,主要发生于使用5-4 mm、6-4 mm型封堵器。结论ADO-Ⅱ封堵器在置入形态良好状况下,适用于VSD<6 mm伴主动脉窦脱垂患儿。术后有一定的残余漏和主动脉脉瓣反流发生,但能满足介入治疗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主动脉窦脱垂 Amplatzer动脉导管封堵器-Ⅱ
下载PDF
完全生物可降解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植入的中期随访结果
3
作者 龚雪阳 杨一峰 +2 位作者 赵天力 胡世军 张伟志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95-801,共7页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 目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改良封堵器、选择更优的路径等方法拓展了VSD封堵术的适应证并降低了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其中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的使用有望彻底解决VSD封堵造成的传导阻滞的问题。本研究旨在比较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与金属封堵器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引导下胸骨下段小切口VSD封堵术的中期随访结果,并分析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2019年1月1日至11月7日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进行VSD封堵术的27例患者术后3年内的随访资料,通过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评估手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术后发生心电图及瓣膜异常的危险因素。结果:分别有12例和15例患者采用金属封堵器和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进行VSD封堵,患者随访期间均存活,未发生房室传导阻滞、较大残余分流、封堵器过快吸收、明显瓣膜反流等严重并发症。金属封堵器组与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组术后1、2、3年的心电图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VSD封堵器大小是影响术后2、3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封堵器大小与缺损大小的差值是影响术后2年三尖瓣反流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完全生物可降解封堵器在小型VSD封堵中的中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并具有与传统镍钛合金封堵器相同的术后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封堵 完全生物可降解间隔缺损封堵器 金属间隔缺损封堵器 瓣膜反流
下载PDF
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疗效的初步评价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玉顺 代政学 +2 位作者 贾国良 刘建平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18-520,共3页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8± 6 (2~ 17)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7.2± 2 .3(2 .0~ 14 .0 ) mm。经 7F或 8F传送鞘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 目的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8± 6 (2~ 17)岁。室间隔缺损直径为 7.2± 2 .3(2 .0~ 14 .0 ) mm。经 7F或 8F传送鞘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再通。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 10 0 % ,术后左心室造影显示 ,6例存在微量~少量残余分流 ,14例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h、术后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盘封堵器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56例临床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垒 张玉顺 +2 位作者 刘建平 李军 张军 《陕西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共3页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 目的 :探讨经导管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 ( VSD)及其疗效。方法 :对 5 6例 VSD直径为 3.0~ 1 0 .0 mm2~ 1 5岁患儿 ,经导管置入双盘状封堵器 ,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 ,术后 1 d、3d、7d及 1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封堵器位置。结果 :全组 5 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 ,技术成功率 1 0 0 %。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 6例 ( 1 0 .7% ) ,5 0例 ( 89.2 % )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 2 4~ 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 5 4例 ( 96.4% )、微少量残余分流 2例 ( 3.6% )。 1例封堵术后 2 4 h发生溶血 ,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2例封堵术后 3d发生 °房室传导阻滞 ,经过 4~ 1 0 d内科保守治疗痊愈。 1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 双盘封堵器 膜部间隔缺损 左心造影 超声心动图
下载PDF
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7
6
作者 代政学 石景 +8 位作者 樊川民 张玉顺 王海昌 贾国良 李寰 刘建平 张军 李军 王小燕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187-189,共3页
目的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446例,其中443例为膜部VSD,3例为肌部室VSD,年龄7±8(2~12)岁。VSD左室面直径为6.8±3.9(2.0~12.0)mm。经6F~10F传送鞘置入对... 目的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SD)并对其疗效进行初步评价。方法全组446例,其中443例为膜部VSD,3例为肌部室VSD,年龄7±8(2~12)岁。VSD左室面直径为6.8±3.9(2.0~12.0)mm。经6F~10F传送鞘置入对称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d、1个月、6个月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全组446例封堵器植入成功,植入技术成功率100%。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81例(18.2%)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365例(81.8%)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24~48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410例(91.9%)、微~少量残余分流36例(8.1%)。1例封堵术后24h发生溶血,经过7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8例封堵术后3d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过4~10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1个月超声心动图发现2例残余分流(0.9%)。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双盘封堵器
下载PDF
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长厚 牛和平 +4 位作者 付金国 马晓丽 万艳芳 费玲 陈树平 《医学综述》 2008年第19期3019-3020,共2页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 目的分析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介入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方法2003年3月至2008年5月,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采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对48例合并膜部瘤的膜周部室间隔缺损行封堵治疗,并于术后1、3、6、12个月复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结果48例患者中46例封堵成功,成功率95.8%,未成功的2例均因多出口不能完全封堵而建议外科手术。其中36例封堵右心室面破口,10例封堵左心室面破口,术后即刻发生少量残余分流4例,3个月随访时均消失;术中出现脑栓塞1例,2个月后瘫痪肢体完全恢复;术后6d出现间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治疗3d后传导阻滞完全消失。结论应用国产双盘对称状封堵器治疗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安全有效,应根据膜部瘤的位置、形态、破口大小、数目等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封堵,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国产封堵器
下载PDF
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21例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红梅 叶季鲜 +2 位作者 高群 代政学 张丙芳 《心脏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97-598,602,共3页
目的:分析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方法:21例,全部为膜部室间隔缺损,年龄3.0~35.0(7.6±8.4)岁.VSD左室面直径为2.2~12.0(6.2±4.2)mm.经6F-10F传送鞘置入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即刻行左... 目的:分析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方法:21例,全部为膜部室间隔缺损,年龄3.0~35.0(7.6±8.4)岁.VSD左室面直径为2.2~12.0(6.2±4.2)mm.经6F-10F传送鞘置入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封堵后即刻行左心室造影,术后1 d、1、6及12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结果:封堵器植入成功20例,植入技术成功率95%.术后即刻左心室造影示4例(20%)存在微~少量残余分流,16例(80%)封堵完全无残余分流.术后24~48 h超声心动图示分流完全消失19(95%)、微~少量残余分流1例(5%).1例封堵术后3 d发生一过性Ⅲ度房室传导阻滞,经过4~10 d内科保守治疗治愈.1月超声心动图所有病例未见残余分流.结论: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双盘封堵器
下载PDF
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研究
9
作者 胡伟 李金男 +3 位作者 杨伟 苏黎 喻卓 陈志松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48-53,共6页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 目的探讨应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治疗儿童肌部室间隔缺损(muscular ventricle septal defect,mVS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从2015年7月至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4例mVS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0例),实验组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进行封堵,对照组采用Cardi-O-Fix mVSD封堵器进行封堵。术后1d以及随访1个月、3个月、6个月采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评价封堵疗效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24例患儿中22例成功封堵,2例封堵失败(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例),实验组成功率92.8%(13/14),对照组成功率90.0%(9/10)。实验组的平均手术时长(71.93±14.85)min,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时长(90.70±19.78)min,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术中及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比较不同时间点2组的心脏超声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以及肺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ardi-O-Fix Plug封堵器在经皮导管封堵心尖部及小梁部的儿童mVSD手术安全有效,短期及中长期发生心律失常的概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肌部 封堵器 国产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儿童
下载PDF
应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三例报告 被引量:8
10
作者 秦永文 胡建强 +1 位作者 赵仙先 毛红娟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96-496,共1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双盘封堵器 治疗
下载PDF
双盘封堵器治疗室间隔缺损及随访 被引量:2
11
作者 金恒 赵刚 +1 位作者 吴红萍 姜智明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盘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效果以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的VSD患者78例,于X线下行经皮VSD封堵术,术后1周内、3个月、1和2年的随访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 目的探讨双盘封堵器在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应用效果以及中长期随访结果。方法2004年1月至2007年5月入住我院的VSD患者78例,于X线下行经皮VSD封堵术,术后1周内、3个月、1和2年的随访观察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心电图(ECG),24h动态心电图(Holter)等检查。结果73例双盘封堵器植入成功,技术成功率93.6%(73/78),封堵器直径为5~16mm,平均(10.3±3.2)mm;73例患者均完成全程随访,随访率100%。术后1周TTE随访,8例有残余分流,3个月时5例有残余分流,1、2年时随访残余分流消失。术后心律失常的随访,1周内偶发的房性早搏或室性早搏28例(38.4%),2例(2.72%)于封堵术后3d发生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应用泼尼松及营养心肌药物治疗4~10d后消失。术后1、2年随访束支传导阻滞8例(10.1%)。结论双盘封堵器治疗VSD安全、有效,但术后需严密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国产封堵器 治疗
下载PDF
Amplatzer与国产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应用现状 被引量:20
12
作者 王志远 金梅 《心肺血管病杂志》 CAS 2010年第1期77-80,共4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国产 经皮介入治疗 先天性心脏病
下载PDF
应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周云国 张政 +2 位作者 许飞 严济泳 段君凯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679-681,共3页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 目的评价室间隔缺损(VSD)封堵器治疗婴幼儿特殊形状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提示窗型PDA或动脉导管长度>7 mm管型PDA,并选择VSD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的27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27例患儿中窗型PDA 12例,男7例、女5例,中位年龄8.7个月(6个月~3岁);管型PDA 15例,男6例、女9例,中位年龄18个月(11个月~5岁)。窗型PDA选择膜部VSD封堵器,管型PDA选择肌部VSD封堵器封堵;按照窗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3~6 mm、管型PDA肺动脉端内径加2~4 mm选择封堵器腰部大小。所有患儿均成功封堵,术后均无残余分流。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复查胸片提示封堵器位置良好。术后24小时、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降主动脉流速均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左肺动脉流速较术前无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VSD封堵器介入治疗特殊形状PDA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动脉导管未闭 间隔缺损封堵器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与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勇 蒋逸风 秦永文 《心血管病学进展》 CAS 2013年第4期558-561,共4页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从早期的的Rashkind封堵器,发展到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随着封堵器结构不断完善,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减少。近年来,为了减少或完全避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并发症,国内外均研制...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的研制从早期的的Rashkind封堵器,发展到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国产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随着封堵器结构不断完善,介入封堵术后并发症也逐渐减少。近年来,为了减少或完全避免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的并发症,国内外均研制出一系列的新型封堵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封堵器 研制
下载PDF
国产A4B2双盘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室间隔缺损伴发膜部瘤的效果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东江 和旭梅 +2 位作者 张玉顺 李寰 代政学 《心脏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744-745,共2页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A482封堵器
下载PDF
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原平利 段继源 +5 位作者 杨星昌 申涛 惠增骞 丁守良 马兰香 张磊 《现代医用影像学》 2005年第5期208-209,20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05例3~18岁膜周部VSD。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为膜周部VSD,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mm^11mm。经皮肤穿刺,在X光线影像检查... 目的:探讨应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经皮介入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的近期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105例3~18岁膜周部VSD。术前经体格检查、经胸超声(TTE)确诊为膜周部VSD,左室造影测量VSD直径为3mm^11mm。经皮肤穿刺,在X光线影像检查指导下建立股动脉—室缺—股静脉轨道,沿导丝轨道送入传送鞘,经传送鞘送入直径4mm^16mm的双盘状封堵器至缺损处行封堵。术后即刻行TTE及重复造影检查观察临床疗效。结果:全组102例介入治疗成功,其中3例因缺口大无合适封堵器,放弃介入治疗,转心脏外科行开胸手术,介入技术成功率100%。成功的患者中,95例采用国产对称双盘状封堵器,7例采用国产偏心伞封堵。术后发生并发症7例,其中残余分流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溶血3例,给予内科保守治疗后,并发症均治愈。随访1~3月,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结论:经导管置入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成功率高、疗效可靠的介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盘封堵器 膜部间隔缺损 经皮介入治疗 国产 临床研究 对称 膜周部VSD 近期临床疗效 Ⅲ度房传导阻滞
下载PDF
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的安全性和疗效观察
17
作者 王可 游晓华 +1 位作者 赵仙先 秦永文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981-983,共3页
目的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继发孔ASD患者49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封堵器),对照组15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 目的评价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治疗房间隔缺损(ASD)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选取继发孔ASD患者49例,按选用封堵器的类型不同分为试验组34例,植入新型单铆双盘状封堵器(Sunflower封堵器),对照组15例,植入双盘状封堵器(SHSMA封堵器)。记录两组患者的ASD直径、肺动脉收缩压(PASP)、右室收缩压(RVSP)、封堵器腰部直径、手术时间、透视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心电图及1、3和6个月的经胸超声心动图。结果 49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成功率为100%。试验组34例植入封堵器腰部直径为6~32 mm,对照组为14~34 mm。两组患者术中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对照组1例可见残余分流,术后6个月残余分流消失,其他患者均未见心房水平分流,封堵器未影响右房室瓣返流。术前、术后心电图变化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nflower封堵器与SHSMA封堵器治疗ASD同样安全和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新型单铆双盘封堵器 疗效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危险因素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皓 郭林静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3年第8期1441-1443,共3页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逐渐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替代外科治疗方法。然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病人的预后,心律失常是室间隔...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传统外科手术是治疗室间隔缺损的金标准。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逐渐成为室间隔缺损的替代外科治疗方法。然而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影响病人的预后,心律失常是室间隔缺损介入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通过收集整理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病人的一般情况、心脏的结构、封堵器的特点及术者的操作等方面综述介入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分析其中可能存在的机制,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介入治疗 心律失常 膜部瘤 封堵器 综述
下载PDF
应用双盘状封堵器治疗膜部室间隔缺损98例
19
作者 李春生 魏运亮 +4 位作者 宗书峰 潘金生 赵文娟 丰冠鹏 吴哲兵 《实用医药杂志》 2010年第1期34-34,共1页
本组室间隔缺损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43岁,平均(12.8±5.3)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直径(左室面)为3.O~12.0mm,平均(7-2±2.3)mm。肺动脉压轻度增高12例,巾度增高1例。98例均采用国... 本组室间隔缺损98例。男52例,女46例;年龄4~43岁,平均(12.8±5.3)岁。超声心动图检查均为膜部室间隔缺损,VSD直径(左室面)为3.O~12.0mm,平均(7-2±2.3)mm。肺动脉压轻度增高12例,巾度增高1例。98例均采用国产双盘状封堵器南具有自膨胀性的双盘及连接双盘的“腰部”3部分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部间隔缺损 双盘封堵器 封堵器治疗 超声心动图检查 肺动脉压 自膨胀性 VSD
下载PDF
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临床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伍广伟 林英忠 +3 位作者 王孟杰 卢志红 赵毅兰 胡昌兴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9期30-32,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8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术前超声测量VSD直径2.7-13.0 mm。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国产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 目的评价应用国产双盘型室间隔缺损封堵器闭合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8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术前超声测量VSD直径2.7-13.0 mm。应用7-10 F输送鞘管从右心系统送入国产双盘形封堵器。封堵后10 min重复左心室造影和经胸心脏超声检查观察封堵的即刻效果。出院前及术后1、3、6个月和1、2、3 a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结果86例中82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96.8%。植入封堵器直径为4-20 mm。随访3-42个月,无感染性心内膜炎、血栓栓塞和溶血等并发症。结论国产双盘状封堵器治疗VSD操作简便,疗效可靠,使用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隔缺损 国产封堵器 心导管插入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