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临界区热处理奥氏体化温度对含钒双相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田志强 唐荻 +3 位作者 江海涛 曾明 孙婷婷 陈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4,12,共5页
分析了含钒双相钢中钒的存在状态,测定了其静态CCT曲线,并研究了临界区热处理奥氏体化温度对该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临界区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其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增加,热处理后该钢的强度降... 分析了含钒双相钢中钒的存在状态,测定了其静态CCT曲线,并研究了临界区热处理奥氏体化温度对该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其他工艺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随临界区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其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增加,热处理后该钢的强度降低;奥氏体化温度从780℃提升到800℃时,马氏体转变的临界冷速增加了5℃·s^(-1),奥氏体化温度780℃热处理后该钢的抗拉强度比820℃的高95MPa;该钢中的钒主要以析出物和在马氏体中以固溶态两种状态存在,钒在钢中起到析出强化、细化晶粒和提高淬进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临界 奥氏体温度
下载PDF
奥氏体化温度对双相ADI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姜利坤 刘运腾 +4 位作者 田长文 赵德刚 李卫红 周吉学 詹成伟 《山东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56-58,共3页
残余奥氏体对双相等温淬火球墨铸铁(ADI)的力学性能影响比较显著。为了进一步了解工艺-组织-性能的关系,利用X射线法研究了奥氏体化温度对双相ADI中残余奥氏体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奥氏体化温度的升高,残余奥氏体的含量逐渐增大。
关键词 奥氏体温度 残余奥氏体 ADI 双相 等温淬火球墨铸铁 性能影响 X射线法
下载PDF
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低碳硅锰Q&P钢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陈连生 杨栋 +1 位作者 田亚强 宋进英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8-190,193,共4页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和Q&P热处理两种工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Q&P热处理的实验用钢,在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 采用场发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仪和拉伸实验研究了不同的奥氏体化保温时间对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和Q&P热处理两种工艺的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经Q&P热处理的实验用钢,在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铁素体+残余奥氏体;经过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奥氏体区保温6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保温时间的延长,两种热处理工艺得到的组织均为马氏体+残余奥氏体;随奥氏体区保温时间的延长,Q&P热处理和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抗拉强度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伸长率均逐渐降低。其中在奥氏体保温60 s时,双相区保温+Q&P热处理得到的强塑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 双相保温 Mn配分 组织性能
下载PDF
Fe-C-Mn系冷轧双相钢两相区奥氏体化过程模拟 被引量:18
4
作者 邝霜 康永林 +2 位作者 于浩 齐秀美 刘仁东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858-863,共6页
在对双相钢两相区奥氏体化过程进行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相区奥氏体化过程的扩散模型,并采用显式有限体积法对740℃与780℃下的奥氏体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奥氏体长大初期受C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控制并... 在对双相钢两相区奥氏体化过程进行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两相区奥氏体化过程的扩散模型,并采用显式有限体积法对740℃与780℃下的奥氏体化过程进行了数值求解.模拟结果表明:奥氏体长大初期受C元素在奥氏体中的扩散控制并很快达到亚平衡.该阶段奥氏体长大速度较快.奥氏体长大后期受Mn元素在铁素体中的扩散控制.该过程由于Mn元素的扩散速率比C元素的扩散速率低几个数量级而持续数千秒.当Mn元素在两相中的扩散通量相等时,奥氏体停止长大,Mn元素继续从铁素体向奥氏体中转移以完成其在两相中的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奥氏体 两相退火 扩散
原文传递
影响感应淬火质量的几个因素 被引量:2
5
作者 郝丰林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4年第S2期128-131,共4页
1.感应淬火工艺分析感应淬火提供了一种快速在线的热处理加工方法,其热效率高,加热时间短,工件变形小,无氧化脱碳,易于进行局部热处理,实现清洁生产,与冷加工共线,实现"一个流"生产。表面加热淬火,必须以快速加热为前提,即在... 1.感应淬火工艺分析感应淬火提供了一种快速在线的热处理加工方法,其热效率高,加热时间短,工件变形小,无氧化脱碳,易于进行局部热处理,实现清洁生产,与冷加工共线,实现"一个流"生产。表面加热淬火,必须以快速加热为前提,即在很短的时间内将工件表层加热到临界点以上并完成奥氏体化,而感应过渡区以里的心部则处于低温状态,继而冷却淬火,从而使表面硬化。处理的工件具有更高的表面硬度和残余压应力,因而在扭转载荷下表现出更优异的强度和抗疲劳性能。由于感应淬火可以选择的频率段较多,工频、中频、超音频、高频、超高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淬火 热处理加工 表面加热 频率段 残余压应力 扭转载荷 奥氏体 表面硬度 脱碳 过渡
下载PDF
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及C、Mn配分增塑机制 被引量:3
6
作者 田亚强 张宏军 +2 位作者 陈连生 宋进英 魏英立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86-90,共5页
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时C、Mn配分对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组织都为马氏体,其中DQ工艺处理后马氏体部分呈块状形态,Q-P工艺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P-Q工艺更细长,I-Q-P工艺得到&qu... 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时C、Mn配分对0.17C-1.83Mn-1.58Si钢组织性能和残留奥氏体的影响。结果表明,钢经不同工艺处理后组织都为马氏体,其中DQ工艺处理后马氏体部分呈块状形态,Q-P工艺得到的马氏体板条较I-P-Q工艺更细长,I-Q-P工艺得到"板条束"马氏体形貌;钢经I-P-Q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较DQ工艺提高了5.7%,残留奥氏体量为3.7%;钢经Q-P工艺处理后伸长率达到22.8%,残留奥氏体量提高到6.8%;经I-Q-P工艺处理钢具有最优异的力学性能,强塑积达到31 800 MPa·%,残留奥氏体量达到最大的10.6%;Mn配分是在奥氏体化之前提高奥氏体稳定性,C配分增塑效果高于Mn配分,C、Mn配分综合作用使钢具有最优的组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分 组织性能 残留奥氏体 增塑机制 直接奥氏体淬火(DQ) 奥氏体盐浴配分(Q-P) 双相奥氏体淬火(i-p-q) 双相奥氏体盐浴配分(I-Q-P)
原文传递
不锈钢概论(31)
7
作者 陆世英 《不锈(市场与信息)》 2011年第21期24-26,共3页
6.2.4焊接性 由于双相不锈钢具有双相结构,与奥氏体不锈钢相比较,焊接热裂敏感性小;与铁素体不锈钢相比较,焊后热影响区的脆化倾向也较低,因此,双相不锈钢具有较好的焊接性。
关键词 双相不锈钢 奥氏体不锈钢 铁素体不锈钢 热裂敏感性 焊接性 双相结构 热影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