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性真菌色素与毒力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郭婷 梁伶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58-1060,共3页
双相性真菌是指在室温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的一类真菌,包括马尔尼菲青霉、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粗球孢子菌等。而黑色素是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 双相性真菌是指在室温或25℃培养时呈菌丝形态,而在组织中或37℃培养时则呈酵母形态的一类真菌,包括马尔尼菲青霉、巴西副球孢子菌、申克氏孢子丝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和粗球孢子菌等。而黑色素是自然界生物中广泛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主要存在于真菌细胞壁,所有的双相性真菌都能合成黑色素,其中马尔尼菲青霉菌丝相还能分泌可溶性的红色素。真菌的色素物质可以导致人体防御反应性降低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下降,从而发挥毒力作用。所以,研究真菌色素与真菌致病力、耐药性的关系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将对常见双相性真菌色素的毒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 双相性真菌 毒力 耐药
下载PDF
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理论模型及核化生损伤医学防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孙华斌 于秀欣 《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提出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建立统一的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描述自由基、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研究完善Hormesis理论,并应用核化生损伤的医学防护等研究。方法:总结自由基生物医学最新成果... 目的:提出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建立统一的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描述自由基、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研究完善Hormesis理论,并应用核化生损伤的医学防护等研究。方法:总结自由基生物医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有关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的10个基本原理,建立了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结果:提出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建立了3个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方程,定性和定量解释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发现一类新的Hormesis效应,提出了两类Hormesis,提出双自由基致癌和抗癌理论模型,提出核化生损伤的统一的氧化还原应激损伤机理和防护措施,提出生态网络系统氧化剂药物的设计原理。结论:建立自由基和抗氧化剂双相性理论模型,定性和定量描述自由基和抗氧化剂生物效应的双相性;研究和完善了Hormesis效应理论,建立双自由基致癌和抗癌理论模型,提出生态网络系统氧化剂药物的设计原理,提出了核化生损伤统一氧化还原应激损伤机理和防护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基 双自由基 抗氧化剂 氧化应激 还原应激 生态网络系统 HORMESIS 双相性模型
下载PDF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一种特殊亚型? 被引量:5
3
作者 Hes O Condom Mundo E +2 位作者 Peckova K 魏建国 刘勇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845-845,共1页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BSARCC)是最近阐述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肿瘤。本文使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 GH)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来自12家医院的21例BSARCC。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53... 双相性鳞片状腺泡状肾细胞癌(BSARCC)是最近阐述的一种具有特殊形态学特征的肿瘤。本文使用常规组织学、免疫组化、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aC GH)及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来自12家医院的21例BSARCC。男性11例,女性10例,年龄范围53~79岁;肿瘤直径1.5~16 cm;14例患者获得随访信息(随访1~96个月),5例发现转移性播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细胞癌 双相性 腺泡状 常规组织学 衬覆 vimentin 鳞片状 瘤细胞 细胞群 乳头状结构
下载PDF
导引吐纳气功对胃电的双相性影响
4
作者 冯养正 秦潮 +2 位作者 于佑民 解山岭 关松江 《按摩与导引》 1991年第4期1-4,共4页
导引吐纳气功是源于陕西民间的一种气功,它以循月练功、扎缠腰带、大呼大吸为特色。我们将该功法用于医疗实践后,观察到对某些胃疾患有显著疗效。本工作进一步观察了该气功对胃电活动的影响,以探讨临床疗效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1、观... 导引吐纳气功是源于陕西民间的一种气功,它以循月练功、扎缠腰带、大呼大吸为特色。我们将该功法用于医疗实践后,观察到对某些胃疾患有显著疗效。本工作进一步观察了该气功对胃电活动的影响,以探讨临床疗效的病理生理基础。方法 1、观察对象:接受导引吐纳气功住院治疗病人,男34例,女25例,年龄19~71岁,平均41.5岁。气功疗程71±4天,按病种划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4人)、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16人)和非胃肠病组(19人)。全部胃病患者均经纤维胃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引吐纳气功 胃电 双相性
下载PDF
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伴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致双相性心动过速1例 被引量:1
5
作者 蒋勇 王福军 向芝青 《心电学杂志》 2004年第4期225-226,共2页
关键词 房室结内折返心动过速 期前收缩二联律 双相性心动过速 超声心动描记术 心电图
下载PDF
双相性贫血20例临床分析
6
作者 高秀敏 邢永升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CAS CSCD 1993年第S1期61-61,共1页
双相性贫血是指机体同时缺乏维生素B<sub>12</sub>和/或叶酸与铁所产生的混合性贫血。1985年~1991年共收治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12岁。病程2个月~2a;20例中营养不良16例,慢性腹泻4例;全部病例均有面色苍白... 双相性贫血是指机体同时缺乏维生素B<sub>12</sub>和/或叶酸与铁所产生的混合性贫血。1985年~1991年共收治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8个月~12岁。病程2个月~2a;20例中营养不良16例,慢性腹泻4例;全部病例均有面色苍白、表情呆滞;腹胀、腹泻4例,厌食8例,舌乳头萎缩12例,肝脾大各1例。Hb(20~90)g/L,WBC(3.2~1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性 舌乳头 肝脾大 混合 腹泻 面色苍白 铁所 中男 临床分析 巨幼红细胞
下载PDF
15例双相性贫血骨髓象分析
7
作者 朱卫中 郑曼娜 周建慧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01年第6期398-398,共1页
关键词 双相性 巨幼红细胞 骨髓象
下载PDF
双相性贫血12例临床分析
8
作者 宋永军 胡宗兰 吴天真 《海军医学杂志》 1997年第1期91-92,共2页
双相性贫血是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sub>1</sub>2,同时又缺乏铁引起的混合性贫血,临床较少见,现将我们在本地区收集的12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贫血 双相性 叶酸缺乏 维生素B12缺乏 铁缺乏
下载PDF
双相性贫血10例临床分析
9
作者 裴迎东 《湖南医学》 1993年第5期271-272,共2页
双相性贫血是指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_(12),同时又缺乏铁引起的混合性贫血,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0例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例均为1987年2月以前因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经... 双相性贫血是指机体内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_(12),同时又缺乏铁引起的混合性贫血,临床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10例报道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0例均为1987年2月以前因胃或十二指肠球部良性溃疡在我院行胃大部切除患者。术后经病理学证实。术前、术后均无感染、肝肾疾患、毒物接触、应用影响血象药物及其它血液系统病史。男8例,女2例,年龄23~59岁。 1.2 症状及体征 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心悸6例,腹胀、腹泻2例,恶心、呕吐2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双相性 临床分析
下载PDF
通用名药的侵蚀将使双相性精神障碍药物市场销售额下降
10
《国外药讯》 2010年第1期35-36,共2页
据Decision Resources公司新的研究,通用名药对品牌的不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市场的侵蚀,将使世界领先的药物市场美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英国、和日本的双相性精神障碍药物销售额自2008年的63亿美元下降至2018年的50亿美元。
关键词 药物市场 精神障碍 通用名药 双相性 市场销售额 侵蚀 药物销售额 抗精神病
下载PDF
静脉推注维拉帕米致双相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
11
作者 孙艳敏 赵旭 +1 位作者 杨会芳 武雪婷 《心电学杂志》 2003年第1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静脉推注 维拉帕米 双相性心动过速 病例分析
下载PDF
双相性体外心脏复律治疗房颤时采用前外侧位与前后位电极位置的随机比较
12
作者 Siaplaouras S. Buob A. +1 位作者 Rtter C. 宁宁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6年第1期29-30,共2页
Background: In biphasic external cardioversion(CV)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lectrode positions on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early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not known. This study c... Background: In biphasic external cardioversion(CV)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electrode positions on efficacy and incidence of early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is not known. This study compared anteroposterior(AP) vs anterolateral(AL) electrode positioning. Methods: Consecutive patients referred for CV of persistent AF were randomized either to an AP or an AL electrode position. Biphasic external CV was performed with standardized electrode positions and rising energy delivery. Results: Both groups(N=123, mean age 66 years, 71%male, 83%with structural cardiovascular disease or hypertension) did not differ concerning age, sex, body mass index, chronic antiarrhythmic therapy, duration of AF,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and left atrial diameter. Cumulative success rates were comparable(AP 94.9%vs AL 95.2%, P=ns). First-shock efficacy did not differ(AP 78.3%vs AL 74.6%, P=ns). Early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AF relapse< 1 minute after successful CV) occurred in 8.1%(AP 11.6%vs AL 4.8%, P=ns). Mean number of shocks was 1.3 per patient with the AP configuration and 1.4 per patient with the AL configuration(P=ns). Mean cumulative energy delivery was also comparable(AP 171 WS vs AL 198 WS, P=ns). Conclusions: Both electrode positions are similar in biphasic external CV of AF with regard to acute success and early recurr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lso, the number of shocks needed and energy delivery are comparable with both electrode configur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极位置 复律治疗 房颤复发 心脏复律 双相性 前后位 随机比较 体外 侧位 前外
下载PDF
利用双相性、截面指数电击波以不同的初始能量经胸腔心脏复律治疗心房颤动的有效性
13
作者 Rashba E.J. Gold M.R. +1 位作者 Crawford F.A. 郝广华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心脏病学分册)》 2005年第7期61-61,共1页
Biphasic shock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damped sine wave monophasic shocks for transthoracic cardioversion(CV)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but the optimal protocol for CV with biphasic shocks has not been defined. We ... Biphasic shocks are more effective than damped sine wave monophasic shocks for transthoracic cardioversion(CV) of atrial fibrillation(AF), but the optimal protocol for CV with biphasic shocks has not been defined. We conducted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study of 120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persistent AF to delineate the dose-response curve for CV of AF with a biphasic truncated exponential shock waveform and to identify clinical predictors of shock efficacy. 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initial shock energy for CV with this waveform should be 200 J if the patient weighs< 90 kg and 360 J if the patient weighs ≥90 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复律 心房颤动 双相性 初始能量 前瞻随机试验 剂量效应曲线 持续 临床预测 单相电 试验结果
下载PDF
具有多种恶性成分的子宫癌肉瘤1例
14
作者 龙婷 张志尚 +1 位作者 李祖国 王瑞安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329-337,共9页
1例53岁同时具有多种恶性成分的子宫癌肉瘤患者,因“阴道流血伴下腹隐痛1年”入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提示宫体及宫颈占位,经宫颈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宫颈恶性肿瘤,临床予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2次后,... 1例53岁同时具有多种恶性成分的子宫癌肉瘤患者,因“阴道流血伴下腹隐痛1年”入住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妇科体格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提示宫体及宫颈占位,经宫颈组织病理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宫颈恶性肿瘤,临床予术前新辅助化学治疗2次后,行宫颈癌根治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癌肉瘤,组织学显示肿瘤同时具有5种不同恶性成分,包括4种恶性上皮组织成分(子宫内膜样癌、鳞状细胞癌、神经内分泌癌和未分化癌)和1种恶性间叶组织成分(骨肉瘤)。癌肉瘤是一种罕见的同时具有癌和肉瘤成分的双相性肿瘤,预后极差,明确诊断主要依赖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手术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术后需辅以化学治疗和/或放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癌 癌肉瘤 双相性肿瘤
下载PDF
不同pH值环境唑类药物对假丝酵母菌双相性药物敏感性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恩华 刘朝晖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09-213,共5页
目的探讨3种唑类药物在不同pH值、双相性状态下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白假丝酵母菌或光滑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2013年3-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参照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量并比较特康唑、氟康唑和咪康唑... 目的探讨3种唑类药物在不同pH值、双相性状态下对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的白假丝酵母菌或光滑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方法 2013年3-4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参照M27-A3方案的微量液基稀释法,测量并比较特康唑、氟康唑和咪康唑3种抗真菌药物对两种假丝酵母菌在pH4.0和pH7.0环境下,孢子相和菌丝相液基中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 (1)在两种假丝酵母菌孢子相、菌丝相状态下,特康唑在pH4.0环境中MIC值均高于在pH7.0的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pH7.0环境中,特康唑和咪康唑对白假丝酵母菌的MIC值低于光滑假丝酵母菌MI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孢子相液基中,特康唑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MIC值低于氟康唑和咪康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相性、pH环境对白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有影响,白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的药物敏感性不同,特康唑对光滑假丝酵母菌的敏感性高于氟康唑和咪康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性 pH 白假丝酵母菌 光滑假丝酵母菌 复发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原文传递
“软双相”性抑郁 被引量:15
16
作者 金卫东 《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年第4期198-201,共4页
有一定比例的抑郁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或自然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转相 ,使病情复杂化。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查阅有关文献 ,发现这类病人有共同特征 ,分析了这些特征的意义 ,自行提出了“软双相”的概念 ,并列出了“软双相”的有关标准 ,以期... 有一定比例的抑郁症病人在治疗过程中或自然发展的过程中 ,出现转相 ,使病情复杂化。通过临床观察以及查阅有关文献 ,发现这类病人有共同特征 ,分析了这些特征的意义 ,自行提出了“软双相”的概念 ,并列出了“软双相”的有关标准 ,以期引起临床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 抑郁 双相障碍 双相性抑郁 心境障碍 临床特征
下载PDF
“软双相”性抑郁 被引量:2
17
作者 金卫东 《中原精神医学学刊》 2001年第4期236-239,共4页
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双相情感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中,或者是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中,都没有“软双相”(soft bipolar)的术语,更没有所谓的诊断标准。只所以将它提出来,是因为在临床上,本来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由于具备了某些特征,或因为药物... 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双相情感性疾病的诊断标准中,或者是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中,都没有“软双相”(soft bipolar)的术语,更没有所谓的诊断标准。只所以将它提出来,是因为在临床上,本来诊断为抑郁症的病人,由于具备了某些特征,或因为药物应用问题,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了疾病时相的转化,具备了可能出现轻躁狂的可能,或者已经出现了躁狂表现,对于这类病人,我们不妨称为“软双相”性抑郁。 一、概念与特征 所谓的软双相性抑郁,是针对典型的“硬双相”提出来的一个实用性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双相性抑郁 临床特征 心理障碍
下载PDF
试谈几种中药的双相性
18
作者 边振考 孟庆法 《时珍国药研究》 CSCD 1992年第3期143-144,共2页
本文从致泻与止泻、活血与止血、通乳与回乳、收敛与通经、免疫增效与免疫抑制等几个面方论述了几种中药的双相性。
关键词 中药 双相性
原文传递
失血性休克大鼠血管平滑肌钙敏感性变化及其在休克双相血管反应性变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9
19
作者 李涛 刘良明 +2 位作者 杨光明 徐竞 明佳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47-650,共4页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钙敏感性是否存在双相变化,以及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点(休克即刻、休克30mi...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血管平滑肌钙敏感性是否存在双相变化,以及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与血管反应性双相变化的关系。方法取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上动脉(SMA),采用离体血管环张力测定技术,观察在失血性休克后不同时间点(休克即刻、休克30min、休克1h、休克2h)大鼠SMA血管环对梯度浓度去甲肾上腺素(NE)的收缩反应性,以及在去极化状态下(120mmol/LK+)血管环对梯度浓度钙的收缩反应性变化(钙敏感性),分析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的关系;同时观察钙敏感性增强剂血管紧张素(Ang)和钙敏感性抑制剂胰岛素对血管反应性的影响。结果休克早期(即休克即刻和休克30min时)SMA对NE和钙的反应性明显升高,量效曲线明显左移,最大收缩力(Emax)明显升高(P均<0.05);随着休克时间的延长,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均逐渐下降,到休克2h均已明显降低,其量效曲线明显右移,E-max明显降低(P<0.05或P<0.01);休克后不同时间点血管反应性变化与钙敏感性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0.9624,P<0.05)。具有钙敏感性增强作用的Ang(1×10-9mol/L)可明显升高休克2h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而有钙敏感性抑制作用的胰岛素则可降低休克早期(休克即刻)血管环对NE和钙的反应性(P<0.05或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血管平滑肌细胞存在钙敏感性的双相变化,血管平滑肌细胞钙敏感性双相变化在失血性休克血管反应性的双相变化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休克 失血 血管低反应 钙敏感 双相血管反应
下载PDF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关系横断面研究(英文) 被引量:5
20
作者 叶尘宇 许烨勍 +4 位作者 胡华 李春波 林治光 施慎逊 王立伟 《上海精神医学》 2011年第4期207-213,共7页
背景近年来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的检验BDNF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的关系,并讨论双相障碍家族史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了228例双... 背景近年来发现,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症状关系的研究结果不一致。目的检验BDNF血清浓度与双相障碍的关系,并讨论双相障碍家族史在两者关系中的作用。方法 检测了228例双相障碍患者和153名健康对照者的BDNF血清浓度,采用杨氏躁狂量表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评估患者的躁狂或抑郁症状,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定义为躁狂发作,共计85例;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抑郁发作,共计14例;将杨氏躁狂量表评分<20分并且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17分定义为缓解期,共计129例。结果患者组平均(标准差)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18.75(8.98)ng/ml比23.72(5.60)ng/ml,t=6.09,P<0.001],且各个亚组(躁狂组、抑郁组和缓解期组)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躁狂发作期与缓解期之间的BDNF血清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各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控制各个因素后,发现仅有杨氏躁狂量表评分与BDNF血清浓度呈正相关(标准回归系数=0.17,P=0.011)。结论双相障碍患者的BDNF血清浓度低于健康对照组,BDNF血清浓度与躁狂症状存在正相关,与是否存在家族史并不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源神经营养因子双相障碍血清浓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