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在院内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但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目的探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在院内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但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82例,其中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50例(德谷门冬组),调整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组32例(胰岛素泵组)。分析两组一般特征,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用量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血糖波动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MODD)],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患者及相关科室医生满意度等。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血糖均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空腹血糖、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胰岛素用量变化、医生满意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德谷门冬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德谷门冬组SDBG、MAGE、MODD、血糖达标时间劣于胰岛素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达标,节约胰岛素用量;德谷门冬胰岛素低血糖风险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但血糖达标时间较长、血糖波动较大。展开更多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系统(CGMS)观察老年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与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BI-Asp30)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2DM患者22例,分别接受BIAsp30和NPH治疗12w,治疗结束即时进行72h CGMS观察。结果12w时BI-...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系统(CGMS)观察老年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与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BI-Asp30)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2DM患者22例,分别接受BIAsp30和NPH治疗12w,治疗结束即时进行72h CGMS观察。结果12w时BI-Asp30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低于NPH组(7.46±0.94%vs 7.90±0.93)。CGMS检查显示,BIAsp30组早餐后(9.3±2.4 mmol/L vs 10.3±2.5mmol/L)和晚餐后2h血糖(PG)(9.1±2.2mmol/L vs 10.1±3.1mmol/L)降低更明显,血糖≥10mmol/L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14.5±10.1vs20.8±11.4),凌晨3点PG不过低(5.2±0.8mmol/Lvs4.1±1.0mmol/L)。BIAsp30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例次)显著少于NPH组(3例次),夜间血糖≤3.0mmo/L时间百分比亦明显减少(1.93±1.37 vs 5.03±1.33)。结论BIAsp30治疗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能更好地控制餐后PG,减少低血糖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BIAsp30治疗组(52例)和BHI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目的观察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BIAsp30治疗组(52例)和BHI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七点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频率、空腹C肽、餐后2 h C肽的变化。结果BIAsp30和BHI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IAsp30组的早餐、晚餐后血糖得到明显改善,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一半,夜间低血糖发作频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胰岛素量较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结论每天两次注射BIAsp30较BHI能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在院内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2月至2022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非内分泌科住院应用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但血糖不达标的糖尿病患者82例,其中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治疗50例(德谷门冬组),调整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输注门冬胰岛素治疗组32例(胰岛素泵组)。分析两组一般特征,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用量变化,血糖达标时间,血糖在目标范围内的时间,血糖波动指标[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ean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MAGE)、血糖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absolute means of daily difference,MODD)],血糖达标时胰岛素用量,低血糖发生情况,患者及相关科室医生满意度等。结果治疗10天后两组血糖均明显下降,胰岛素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空腹血糖、治疗前后血糖变化、胰岛素用量变化、医生满意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德谷门冬组低血糖发生率较低、患者满意度较高,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德谷门冬组SDBG、MAGE、MODD、血糖达标时间劣于胰岛素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非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中,德谷门冬双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均能有效控制血糖达标,节约胰岛素用量;德谷门冬胰岛素低血糖风险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但血糖达标时间较长、血糖波动较大。
文摘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系统(CGMS)观察老年人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与双相门冬氨酸胰岛素30(BI-Asp30)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T2DM患者22例,分别接受BIAsp30和NPH治疗12w,治疗结束即时进行72h CGMS观察。结果12w时BI-Asp30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显著低于NPH组(7.46±0.94%vs 7.90±0.93)。CGMS检查显示,BIAsp30组早餐后(9.3±2.4 mmol/L vs 10.3±2.5mmol/L)和晚餐后2h血糖(PG)(9.1±2.2mmol/L vs 10.1±3.1mmol/L)降低更明显,血糖≥10mmol/L时间百分比明显降低(14.5±10.1vs20.8±11.4),凌晨3点PG不过低(5.2±0.8mmol/Lvs4.1±1.0mmol/L)。BIAsp30组夜间低血糖发生率(1例次)显著少于NPH组(3例次),夜间血糖≤3.0mmo/L时间百分比亦明显减少(1.93±1.37 vs 5.03±1.33)。结论BIAsp30治疗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能更好地控制餐后PG,减少低血糖发生。
文摘目的观察双相门冬胰岛素30(BIAsp30)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副作用及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120例需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BIAsp30治疗组(52例)和BHI治疗组(68例),观察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七点血糖)、胰岛素用量、低血糖的发生频率、空腹C肽、餐后2 h C肽的变化。结果BIAsp30和BHI具有显著的降低血糖的作用,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的作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BIAsp30组的早餐、晚餐后血糖得到明显改善,低血糖的发生率减少一半,夜间低血糖发作频率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需胰岛素量较少,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均未观察到严重副作用。结论每天两次注射BIAsp30较BHI能更好的控制餐后血糖,降低夜间低血糖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