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的制备及其细胞相容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6 位作者 李彦林 修晓光 赵宏斌 龚跃昆 赵学凌 李世和 胡蕴玉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9期1496-1498,共3页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I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kprotein,BMP)和碱性... [目的]制备一种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并了解其细胞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将浓度为1×106/ml的第3代MSCs接种于复合有I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mor-phogenetkprotein,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niphaskceramicbioiogicbone,BCBB)上,联合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测定光密度(OD)值,了解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的细胞相容性。[结果]BCBB孔内充满I型胶原、BMP及bF-GF。MSCs在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上黏附生长,第6d时细胞在材料表面形成致密细胞层,增殖达稳定状态。[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BCBB/BMP/bFGF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 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髓基质干细胞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牙源性双相陶瓷的研制及其骨缺损修复实验 被引量:5
2
作者 赵玫 吴海珍 +1 位作者 王鑫 康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17-620,共4页
目的通过煅烧牙齿研究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并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动物实验。方法实验选用人的离体牙齿,经过高温煅烧去除有机成分后再次与磷酸氢二铵液体反应,经煅烧制成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作为实验材料,使... 目的通过煅烧牙齿研究一种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并进行骨缺损修复的动物实验。方法实验选用人的离体牙齿,经过高温煅烧去除有机成分后再次与磷酸氢二铵液体反应,经煅烧制成牙源性双相陶瓷生物骨,作为实验材料,使用X线衍射和扫描电镜观察材料的微观结构。动物实验选用新西兰大白兔,在其胫骨处制造骨缺损,分别填入实验材料或自体髂骨,以及不填入任何材料,并于4、8、12周处死,对样本行大体观察、影像学观察、组织形态学检测,初步评价该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离体牙煅烧后不含有机物质,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β-磷酸三钙(HA/β-TCP)。12周时,实验组骨缺损处可见新生骨生成,骨缺损能够基本修复,但仍残留未降解材料。结论牙源性双相陶瓷材料具有良好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其安全性需进一步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 缺损 作用
下载PDF
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生物相容性 被引量:5
3
作者 李彦林 韩睿 +3 位作者 钟玲 李康 肖林 王永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5期8801-8804,共4页
背景:异种生物骨经适当理化处理后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其生物降解性能差,常需要改性或与其他材料复合以加速其吸收,经改性后能很好地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目的.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背景:异种生物骨经适当理化处理后的主要成分是羟基磷灰石,其生物降解性能差,常需要改性或与其他材料复合以加速其吸收,经改性后能很好地作为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目的.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生物相容性及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设计、时间及地点:观察性实验,于2007-01/06在昆明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完成。材料:将猪椎骨煮沸12h,经系列乙醇脱水后于800℃条件下煅烧6h后制得陶瓷化骨,完全去除有机成分,再将陶瓷化骨与适当浓度的焦磷酸钠溶液复合后于800℃煅烧1h,经缓慢冷却后制得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万法将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材料植入成年日本大耳白兔双股部肌袋中,第2,4,8,12周时取材行常规组织学检测;同时将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与取自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复合培养,第2,4,6,8,10天时行MTT法测定及扫描电镜观察。王要观察摆际:植入双相陶瓷样生物骨后组织学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上黏附、增殖情况。结果。植入后动物切口愈合良好,肌肉纤维结缔组织及毛细血管由材料表面长入孔隙内,材料周围未见明显的淋巴细胞浸润,未见新骨形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附于双相陶瓷生物骨材料上生长增殖,细胞数量随培养时间增加,传代接种后第1~4天细胞增殖缓慢,于第5天细胞增殖加速,第8天时细胞增殖达稳定期,随后细胞增殖逐渐下降。结论双相陶瓷生物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细胞相容性,双相陶瓷生物骨材料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最佳时机为体外复合培养第8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样生物 生物相容性 髓间充质干细胞 细胞相容性
下载PDF
双相陶瓷生物骨-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王蕾 彭吾训 +4 位作者 张爱华 邓进 龚跃昆 李世和 胡蕴玉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26-431,共6页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侧。A...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的效果。方法 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 4组,每组16侧。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周、4周、8周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取材4侧股骨头。行股骨头大体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大体解剖:12周时,A组有1侧股骨头塌陷,缺损区只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B组和C组有大量新骨形成,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D组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植骨区骨密度及骨结构接近宿主骨。X线摄片:12周时,A组缺损仍然存在,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和C组骨移植区呈高密度影,骨移植区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骨移植区密度与宿主骨相当,与宿主骨界限不清。组织学观察:4周时,A组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B组有少量新骨组织形成,BCBB吸收不全;C组有大量新骨组织形成,BCBB吸收不全;D组有大量新骨组织形成,自体骨移植大部分吸收。4周、8周和12周时组织学新骨形成面积比较:D组和C组优于B组和A组,B组优于A组(均P<0.05),C组和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管免疫组化染色:2周、4周和8周时,C组血管面积大于A组、B组、D组(P<0.05),A组、B组、D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和成血管能力,对FHN的修复能力与自体骨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双相陶瓷生物 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修复
下载PDF
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朱晓松 李彦林 +2 位作者 郭洪涛 杨浩 王永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450-1454,共5页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课题组制备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符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或直接作为植骨材料的要求。实验将材料植入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以进一步了解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目的: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来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评价双... 背景:已有研究表明课题组制备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符合骨组织工程支架或直接作为植骨材料的要求。实验将材料植入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以进一步了解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骨缺损的能力。目的:用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来修复兔桡骨骨缺损,评价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的成骨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3/09在昆明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将猪椎骨煮沸12h,经系列乙醇脱水后于800℃条件下煅烧6h后制得陶瓷化骨,完全去除有机成分,再将陶瓷化骨与适当浓度的焦磷酸钠溶液复合后于800℃煅烧1h,经缓慢冷却后制得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方法:成年日本大耳白兔36只随机分为3组: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自体髂骨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在兔双侧桡骨造成1.0cm骨缺损后分别植入双相陶瓷样生物骨材料、自体髂骨,空白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直接缝合切口。主要观察指标:术后4,8,12,24周取出双侧尺、桡骨后摄X射线片,了解移植物的X射线变化情况。制备组织切片,光镜下观察移植物的组织形态特征及新骨形成情况。结果:X射线片: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后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后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后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自体髂骨组在术后4周可见髂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24周后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组织学形态观察:双相陶瓷样生物骨组发现有新骨贴附材料生长,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24周后新骨形成明显增多,仍可见部分残余材料;自体髂骨组在12周后髓腔完全再通,24周后植骨部位与宿主骨结构没有差别;空白对照组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随着时间的推移缺损两端逐渐封闭并硬化。结论:实验初步表明双相陶瓷样生物骨可用于桡骨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样生物 缺损 作用
下载PDF
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修复指骨缺损 被引量:3
6
作者 王福科 李彦林 +5 位作者 王国梁 曹彬 李晓林 陈建明 金耀峰 王永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7期8885-8888,共4页
背景: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既有骨传导功能,又能诱导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已经成为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理想骨移植替代材料之一。目的:初步观察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 背景: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既有骨传导功能,又能诱导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已经成为用于骨缺损修复的理想骨移植替代材料之一。目的:初步观察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在临床修复指骨缺损的能力。方法:选取10例手指内生软骨瘤患者,平均年龄33岁。肿瘤大小为0.3cm×0.3cm×0.3cm^1.0cm×0.5cm×0.5cm;肿瘤均位于患指指骨,行肿瘤刮除术,瘤腔用双相陶瓷样生活性物骨填充,伤口常规缝合;术后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局部炎性反应,排斥反应,全身毒性,瘤腔愈合和患肢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与结论:术后无伤口感染,伤口均甲级愈合。局部炎性反应轻微,无排斥反应和全身毒性反应。术后全部获随访6个月,术后3个月可见新骨长入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填充区。手指在术后1个月可完成日常活动。提示复合骨形成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骨修复材料具有良好成骨性、生物安全性和相容性,可用于骨缺损的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样生物活性 形成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缺损 临床应用
下载PDF
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应用于节段性骨缺损修复 被引量:1
7
作者 段宁 张文韬 +2 位作者 程辉光 焦宁 韩少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5期3952-3956,共5页
背景:生物陶瓷具有理想的孔径及高的孔隙率、通孔率,能为骨修复细胞提供了理想的生理活动空间,可明显提高骨传导性。目的:探索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在阶段性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生物... 背景:生物陶瓷具有理想的孔径及高的孔隙率、通孔率,能为骨修复细胞提供了理想的生理活动空间,可明显提高骨传导性。目的:探索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在阶段性骨缺损修复中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方法:将2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等分为生物活性玻璃组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组,均构建动物桡骨损伤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物活性玻璃修复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修复。结果与结论:造模后4周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组经扫描电镜观察已经形成较为致密的骨膜样组织;造模后8周,形成密集结合部,经观察基本不存在明显的裂隙;造模后12周,完全成骨分界已经模糊不清,呈现出自然的过渡情况,且结合部十分密集,存在数量较多的新生骨组织,骨小梁呈规则状态,且连接成片,且骨材料大部分已经降解,骨组缺损得到完全修复,密度与正常骨十分接近。造模后8周生物活性玻璃组经观察,结合部位存在明显裂隙;造模后12周观察,裂隙已出现连接,但较之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组结合不够紧密,骨缺损得到初步修复,可见数量较少的新生骨组织,形成骨小梁,但无法连接或者贯通,未出现明显骨髓腔再通,可见少量连续性骨痂通过断端。表明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诱导性及生物相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材料 生物材料 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 缺损 修复 动物实验 传导性 诱导性
下载PDF
两种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的异位成骨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臧继传 修晓光 +1 位作者 曹斌 刘永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7,I0001,共4页
目的:将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后的双相陶瓷生物骨支架材料异位肌袋内植入,观察新骨形成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及青岛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将复合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后的双相陶瓷生物骨支架材料异位肌袋内植入,观察新骨形成能力。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10在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及青岛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健康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每组16只。将双相陶瓷生物骨支架材料分别与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将两种材料分别植入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兔股部肌袋内,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取材,进行植入材料的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结果:纳入兔32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术后2周时,材料表面均形成薄层结缔组织包膜,包膜内形成新生的血管网;术后4,6,8周时生物活性骨组包膜内血管网及白色骨样组织生成多于生物骨组。②两组兔骨组织染色观察:生物活性骨组术后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表面及孔隙有大量纤维结缔组织,毛细血管丰富,未见骨形成;术后8周Masson染色可见散在分布的类骨质,散在的蓝色组织为新生骨;术后12周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材料边缘可见膜内成骨结构,可见排列成行的成骨细胞,新生骨胶原纤维排列稍紊乱,骨细胞及骨陷窝明显。生物骨组术后12周Masson染色材料边缘可见有蓝色网状分布的胶原纤维,无骨形成。结论:两种材料肌袋植入后生物相容性好,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具有异位成骨能力,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无骨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双相陶瓷生物 支架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两种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 被引量:1
9
作者 张守平 修晓光 孙莉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4期6655-6658,共4页
背景:国外已有将天然牛骨用理化方法处理后制得的天然生物骨衍生产品问世,尚未见用猪椎骨制备的报道。既往实验证实了以猪椎骨为原料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有骨诱导性。目的:将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移植于... 背景:国外已有将天然牛骨用理化方法处理后制得的天然生物骨衍生产品问世,尚未见用猪椎骨制备的报道。既往实验证实了以猪椎骨为原料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有骨诱导性。目的:将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移植于兔桡骨缺损处,确定双相陶瓷支架材料修复节段骨缺损的可能性。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4-10/2005-10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全军骨科研究所及青岛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双相陶瓷生物骨由猪椎骨经复合焦磷酸钠两次低温煅烧后制得,主要由羟基磷灰石和磷酸三钙组成,将材料制成0.3cm×0.3cm×1.5cm大小,与Ⅰ型胶原复合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将骨形态发生蛋白溶液与Ⅰ型胶原溶液混合,然后与双相陶瓷生物骨复合制得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方法:选择成年健康日本大耳兔48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物活性骨组,生物骨组及空白对照组,每组16只。在兔双侧桡骨造成15mm缺损,骨缺损处分别植入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和仿生双相陶瓷生物骨,空白对照组不做移植修复。主要观察指标:分别于术后第2,4,8,12周取材,进行植入材料的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结果:①大体观察: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术后2周时无明显差别,材料与骨床间为纤维组织连接。4周及8周可见生物活性骨组断端周围新生骨痂较多,将材料包绕,12周时可见材料部分吸收,新生骨长入,修复段塑型较好,基本接近宿主骨外形。12周时,生物骨组仅在骨折端有少量骨痂连接。空白对照组骨折端为纤维结缔组织,骨缺损不能修复。②骨组织染色观察:生物活性骨组和生物骨组术后2周时无明显差别,材料与骨床间为纤维组织连接。术后4,8周,生物活性骨组有更多的血管和纤维组织长入材料,新骨形成逐渐增多,材料与骨床间为骨性连接。术后12周生物活性骨组材料降解增多,新生骨组织与两端骨床融合成一体,有骨髓样结构形成。空白对照组12周时骨折端吸收,硬化,封闭。结论:仿生双相陶瓷生物活性骨有较好的骨传导性和骨诱导性,又有一定的可吸收性,植入动物体内后未见明显免疫反应,修复节段骨缺损作用明显,应用双相陶瓷支架材料修复骨缺损具有较好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仿生双相陶瓷生物 支架 组织工程
下载PDF
一种组织工程骨修复兔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8
10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3 位作者 邓进 李彦林 龚跃昆 李世和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61-664,共4页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 biologic bone,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 biologic bone,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protein,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骨髓基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复合培养形成的组织工程骨修复股骨头坏死(femoral head necrosis,FHN)模型病灶清除区缺损,评价该组织工程骨修复FHN的效果。方法取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6侧。A组:空白对照组;B组:植入BCBB/BMP/bFGF;C组:植入BCBB/BMP/bFGF/MSCs;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行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钙含量及钙磷比检测、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周和12周各有一侧股骨头塌陷;B组2周时纤维结缔组织生长活跃;C、D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评分:12周时,B、C、D组优于A组(P<0.05),但B、C、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组织学新骨形成面积比较:4、8、12周时C组优于B组(P<0.05),C、D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X射线能谱分析:2、4、8周时B、C组钙含量及钙磷比显著大于D组(P<0.05)。⑤2、4周和8周时,B、C组血管面积大于A、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工程骨BCBB/BMP/bF-GF/MSCs对兔股骨头坏死的修复效果优于BCBB/BMP/bFGF,与自体松质骨移植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双相陶瓷生物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形态发生蛋白 髓基质干细胞
下载PDF
BCBB/BMP/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模型的成骨观察 被引量:3
11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3 位作者 邓进 龚跃昆 李世和 胡蕴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9期2917-2921,共5页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病灶清除区缺损,评价该复合物修复FHN的成骨作用。方法取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复合物修复股骨头坏死(FHN)模型病灶清除区缺损,评价该复合物修复FHN的成骨作用。方法取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共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16侧。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和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行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察、钙含量及钙磷比检测。结果①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周和12周各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C组及D组12周时植骨区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摄片:A组12周时缺损仍然存在,有1侧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骨移植区与宿主骨界限仍然存在;C组2周时骨移植区呈高密度影,与宿主骨界限清晰可见,8周时骨移植区密度低于宿主骨,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12周时骨移植区密度与宿主骨相当,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③组织学新骨形成面积比较:8、12周时C组优于B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C组、D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④X射线能谱分析:2、4和8周时B组、C组钙含量及钙磷比大于D组,与D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适宜新骨长入。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假如其安全性得到进一步证实,则有望为临床上FHN治疗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双相陶瓷生物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BCBB/BMP/bFGF复合物在股骨头坏死修复中的成血管作用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4 位作者 李彦林 修晓光 龚跃昆 李世和 胡蕴玉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2-33,共2页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在股骨头坏死(FHN)修复中的成血管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的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各16个股骨头... 目的观察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骨形态发生蛋白(BM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复合物在股骨头坏死(FHN)修复中的成血管作用。方法32只新西兰成年大白兔的64侧股骨头,微波灭活建立股骨头坏死模型,随机分为A、B、C、D组,各16个股骨头。A组为空白对照,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MP/bFGF,D组植入自体松质骨。术后2、4、8、12周分批处死动物,每组每次处死4只。对股骨头进行大体及解剖观察、X线摄片、组织切片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并进行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①股骨头大体及解剖观察:A组8、12周时各有1个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依然存在;C、D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②X线摄片:A组12周时股骨头缺损仍然存在,有1个股骨头塌陷;B组12周时植骨与宿主骨界限仍然存在;C组2周时植骨区呈高密度影,与宿主骨界限清晰可见,8周时植骨区密度低于宿主骨,与宿主骨界限模糊;D组12周时植骨区密度与宿主骨相近,与宿主骨界限不清。③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术后各时间点C组血管数和血管面积均大于A、B、D组(P均<0.05)。结论BCBB/BMP/bFGF复合物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坏死 双相陶瓷生物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形态发生蛋白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观察 被引量:3
13
作者 庄景义 彭吾训 《贵阳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骨过程,评价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骨过程,评价BCBB/BMP/bFGF的成骨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入BCBB/BMP,C组植入BCBB/bFGF,D组植入BCBB;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取5例标本进行外观及组织切片观察,并检测钙含量及钙磷比。结果:外观见各时间点标本A组较B组、C组和D组色泽红润,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组织切片术后各时间点新骨形成面积比较,A组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D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射线能谱分析,术后12周时A组钙含量及钙磷比大于B组、C组和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且吸附有BMP及bFGF的BCBB具有较强的成骨能力,bFGF能够促进BMP的诱导成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 形态发生蛋白质类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组织工程
下载PDF
组织工程骨BCBB/BMP/bFGF的成血管作用观察
14
作者 彭吾训 王蕾 +6 位作者 王鹏 邓进 李彦林 修晓光 龚跃昆 李世和 胡蕴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62-364,共3页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血管过程,评价bFGF的再血管化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 目的观察吸附有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双相陶瓷生物骨(BCBB)植入兔股部肌袋内的成血管过程,评价bFGF的再血管化作用。方法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5只。A组:股部肌袋内植入BCBB/BMP/bFGF;B组:植入BCBB/bFGF;C组:植入BCBB/BMP;D组:植入BCBB。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取材,每个时间点每组取材5例标本,进行组织学大体观察、组织切片免疫组化血管染色并进行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图像分析。结果组织学大体观察,术后各时间点A组所取标本较B组、C组和D组色泽红润,与周围组织连接紧密。血管计数和血管面积,术后各时间点A组血管数和血管面积均大于B组、C组和D组,B组大于C组和D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BCBB是生长因子的良好吸附载体,适宜新生血管长入。吸附有bFGF及BMP的BCBB具有较强的再血管化能力,BMP能够促进bFGF的再血管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陶瓷生物 形态发生蛋白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成血管作用
下载PDF
双相陶瓷样生物骨修复节段性骨缺损实验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李彦林 郭洪涛 +2 位作者 韩睿 杨浩 王永年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7-611,共5页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双相陶瓷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like biologic bone,BCB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方法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第3代BMSCs,将密度为1×107个/mL细胞悬液20μL接种至15mm×5mm... 目的探讨组织工程双相陶瓷样生物骨(biphasic ceramic-like biologic bone,BCBB)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成骨作用。方法取2周龄日本大耳白兔股骨、胫骨骨髓,分离培养第3代BMSCs,将密度为1×107个/mL细胞悬液20μL接种至15mm×5mm×5mmBCBB骨块,复合培养8d构建组织工程BCBB。另取成年日本大耳白兔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3.0kg,随机分成A、B、C、D4组(n=12),制备兔双侧桡骨1.5cm骨缺损模型。各组骨缺损处分别植入不同材料,A组:植入复合有BMSCs的组织工程BCBB;B组:单纯植入BCBB;C组:植入自体髂骨;D组:不植入任何材料,作为空白对照。术后4、8、12、24周取材,经大体观察、X线片和组织学检测,评价组织工程BCBB的成骨作用。结果X线片观察:A、B组术后4周,材料密度较宿主骨高,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清楚;8周A、B组材料与宿主骨分界模糊;12周A组材料边缘部分密度接近桡骨,中份有部分高密度影,B组大部分材料呈高密度影;24周A组髓腔再通,少量未吸收的材料密度增高,B组材料仍有部分高密度影;C组术后4周植骨与宿主骨分界模糊,8周形成髓腔,12周完成髓腔改建,24周植骨部位密度与宿主骨一致,未见残余高密度影;D组各时间点均未见骨连接或髓腔再通。X线片评分:A组术后12、24周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各时间点均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织学观察:A组材料内有新骨形成及新骨贴附材料生长,而B组见新骨贴附材料生长,随时间推移材料逐渐降解吸收,新骨形成增多。A组术后12、24周新骨形成面积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B组在各时间点均少于C组(P<0.05)。结论组织工程BCBB成骨能力强于单纯BCBB,BCBB可用作骨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双相陶瓷样生物 BMSCS 缺损 作用
原文传递
大网膜包裹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
16
作者 赵宙 王伟 《湖北医药学院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28-231,F0004,共5页
目的:探讨大网膜包裹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按文献描述方法制备双相陶瓷骨材料。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并种植于双相陶瓷骨材料构建ADSCs双相陶瓷骨复合物。将复合物包裹于腹腔大网膜异位成骨,并与复合物肌肉包裹对... 目的:探讨大网膜包裹构建预血管化组织工程骨的可行性。方法:按文献描述方法制备双相陶瓷骨材料。体外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并种植于双相陶瓷骨材料构建ADSCs双相陶瓷骨复合物。将复合物包裹于腹腔大网膜异位成骨,并与复合物肌肉包裹对比,于术后4、8、12周通过HE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成骨情况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成功分离培养脂肪干细胞,复合双相陶瓷骨培养扫描电镜观察证实大量细胞黏附支架材料。术后4、8、12周,腹腔大网膜包裹异位成骨新骨形成面积及血管生成均大于肌肉包裹异位成骨,实验组术后4周可见新骨生成,术后12周新骨生成更加成熟。结论:腹腔大网膜包裹异位成骨优于肌肉包裹异位成骨,腹腔大网膜包裹ADSCs双相陶瓷骨复合物是构建血管化成熟编制骨的一种有效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织工程 血管化 大网膜 脂肪干细胞 双相陶瓷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