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5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富马酸喹硫平对改善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疗效和认知功能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黄春晖 王进义 +2 位作者 房超青 陈韶光 林艺如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24年第14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富马酸喹硫平联合治疗对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的疗效、认知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 目的探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与富马酸喹硫平联合治疗对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的疗效、认知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5月—2023年10月本院收治的40例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20例。两组在为期4周的治疗期间,研究组采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对照组采用伪刺激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治疗前和治疗第1、2、3、4周末使用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MAD-24)评估临床疗效,使用韦克斯勒成人记忆量表第四版中文版(WNS-IV)、韦克斯勒成人智力量表(WAIS)、威斯康辛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认知功能,并记录治疗中不良事件。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的总显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在第1、2周末的HMAD-24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显示早期优势(P<0.05)。然而,治疗4周后,两组在认知功能测试(如理解记忆、再认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在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尽管联合疗法在早期表现出较好疗效,但长期对认知功能的改善并不明显,且安全性相当。结论与单纯仅使用富马酸喹硫平治疗比较,高频rTMS联合富马酸喹硫平治疗在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在治疗前期可较快改善患者抑郁症状,但在治疗4周后对于提升临床疗效及改善认知功能方面未能显现出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喹硫平 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
下载PDF
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研究
2
作者 何琛琛 高媛 +2 位作者 张明霞 刘燕霞 孙守强 《医学信息》 2024年第11期74-78,共5页
目的 探讨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就诊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同期招募的我院体检中心完善检查的健康人群各17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改变及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 纳入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就诊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以及同期招募的我院体检中心完善检查的健康人群各172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精神分裂症认知功能评估成套测验认知功能评分(MCCB)及认知功能损伤发生率,并进一步评价患者临床症状与认知功能间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及受教育年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AMD24量表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信息处理评分、注意力警觉评分、工作记忆评分、词语学习评分、视觉学习评分、推理与问题解决评分、社会认知评分及MCCB量表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于1个、1.5个及2个标准差MCCB量表评分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患者词语学习能力、推理与问题解决能力评分均与抑郁发作次数存在负相关关系(P<0.05);年龄、受教育年限、发作次数、总病程及HAMD24总分与MCCB量表评分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 初诊双相障碍Ⅱ型抑郁发作患者认知功能改变与抑郁发作次数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认知功能 临床特征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Ⅱ型与重度抑郁障碍患者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的比较研究
3
作者 方瑜 郭萍 +3 位作者 吕亮 孙桂兰 姚红芳 钱敏才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4年第9期777-780,788,共5页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Ⅱ型(BD-Ⅱ)与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方法选取40例BD-Ⅱ患者为BD-Ⅱ组,同期选取40例MDD患者为MDD组。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轻躁狂症状量表(HCL-32... 目的比较双相情感障碍Ⅱ型(BD-Ⅱ)与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方法选取40例BD-Ⅱ患者为BD-Ⅱ组,同期选取40例MDD患者为MDD组。在患者入院后24 h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轻躁狂症状量表(HCL-32)、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评估两组患者的抑郁、躁狂状态和自杀意念情况,比较两组白介素-6(IL-6)、白介素-4(IL-4)、白介素-1β(IL-1β)、CD^(3+)、CD^(4+)、CD^(8+)、CD^(4+)/CD^(8+)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BD-Ⅱ和MDD患者炎症细胞因子、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水平与抑郁、躁狂状态和自杀意念的相关性。结果BD-Ⅱ组的HAMD-24、HCL-32、SIOSS量表得分均高于MDD组(t分别=2.20、10.00、2.71,P均<0.05)。两组血清IL-1β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7,P>0.05)。BD-Ⅱ组的血清IL-6、IL-4水平均高于MDD组(t分别=8.88、3.60,P均<0.05)。两组CD^(4+)/CD^(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0,P>0.05);BD-Ⅱ组CD^(3+)、CD^(4+)、CD^(8+)水平均高于MDD组(t分别=2.83、2.64、2.68,P均<0.05)。BD-Ⅱ患者的血清IL-6、IL-4、CD^(3+)、CD^(4+)、CD^(8+)与HAMD-24、HCL-32、SIOSS量表均呈正相关(P均<0.05)。MDD患者的血清IL-6、IL-4、CD^(3+)、CD^(4+)、CD^(8+)与HAMD-24、HCL-32、SIOSS量表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相比较于MDD患者,BD-Ⅱ患者的血清IL-6、IL-4水平和CD^(3+)、CD^(4+)、CD^(8+)水平更高,与抑郁、躁狂状态和自杀意念评分具有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重度抑郁障碍 白介素-6 T淋巴细胞亚群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抑郁发作和重度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4
作者 王雪梅 李毅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5期13-18,共6页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抑郁发作和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BDⅠ型抑郁发作患者59例设为BD组,MDD患者56例设为MDD组,健康人群60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汉密顿...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抑郁发作和重度抑郁障碍(MDD)患者认知功能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BDⅠ型抑郁发作患者59例设为BD组,MDD患者56例设为MDD组,健康人群60名设为对照组,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和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定受试者的临床症状。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评定受试者的认知功能。分析BDⅠ型抑郁发作患者及重度抑郁障碍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因素。结果BD组患者复发次数多于MDD组,HAMD评分低于MDD组(P<0.05或0.01)。BD组和MDD组患者MCCB的信息处理速度、工作记忆、词语记忆、视觉学习与记忆、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认知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BD组患者MCCB的信息处理速度低于MDD组(P<0.05)。年龄与BD组患者词语学习、视觉学习与记忆、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呈正相关(P<0.01);受教育年限、发病年龄、病程与BD组患者词语学习、视觉学习与记忆、推理及问题解决能力呈负相关(P<0.05或0.01)。职业与MDD组患者视觉学习与记忆能力呈正相关(P<0.05);体质量指数与MDD组患者信息处理速度、社会认知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临床诊疗及研究中,可经过认知功能相关量表的评估,明确认知损伤领域及程度,尽早予以认知干预或相关辅助治疗,同时需要考虑影响认知功能的相关因素,避免或消除不良影响,帮助患者病情稳定及预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重度抑郁障碍 认知功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患者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比较
5
作者 周莉 谢依玲 +14 位作者 张婷婷 黄悦勤 周亮 刘燕 刘波 章杰 龚元东 李中才 李弼 李志鹏 曾庆园 沈宗霖 陈文明 刘肇瑞 卢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3-41,共9页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 目的:比较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患者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特征和生理指标。方法:选取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双相障碍的患者381例,其中Ⅰ型302例(79.27%),Ⅱ型74例(19.42%),其他特定及相关障碍5例(1.31%)。用自编临床资料访谈表收集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方法进行因素分析。结果:与双相II型障碍相比,双相I型障碍患者更容易伴有精神病性特征(OR=5.75,95%CI:2.82~11.76),病程更长,接受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多(OR=3.09,95%CI:1.02~9.35),尿酸、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浓度更高,汉族更常见(OR=11.50,95%CI:1.76~75.30)、受教育程度更低(OR=10.22,95%CI:1.16~89.77),更少有精神病家族史(OR=2.34,95%CI:1.01~5.42)。结论:双相Ⅰ型障碍和双相Ⅱ型障碍的人口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情况和生理指标有差异,可为探讨双相障碍的发病机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双相障碍 临床特征 生理指标 治疗
下载PDF
针刺对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周鑫 刘全良 +2 位作者 李晓娟 张学颖 李献周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3年第17期136-139,共4页
目的探讨针刺对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医院收治的72例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碳... 目的探讨针刺对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神经递质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河北省唐山市第五医院收治的72例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给予碳酸锂片与盐酸帕罗西汀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持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神经递质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水平,并通过修订版霍普金斯词语学习测验(HVLT-R)、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持续操作测验(CPT)评分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的认知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DA、NE、5-HT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VLT-R、WCST、CP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CPT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治疗对双相Ⅱ型障碍抑郁发作患者效果确切,有助于改善患者血清神经递质水平及认知功能,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针刺 碳酸锂 盐酸帕罗西汀 神经递质 认知功能
下载PDF
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被引量:2
7
作者 叶湘湘 方政华 +2 位作者 周志强 张婵娟 周剑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4年第6期18-20,24,共4页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 目的观察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6月湖南省脑科医院收治的180例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患者,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对照组(n=90)和观察组(n=90)。对照组患者采取丙戊酸镁持续治疗8周,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片持续治疗8周。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实验室指标[血清催乳素(PRL)、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_(4))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3.33%vs.64.44%,χ^(2)=8.322,P=0.004)。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FT_(4)、FT_(3)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8周后,2组血清PRL、TSH水平高于治疗前,血清FT_(4)、FT_(3)水平低于治疗前(P<0.01)。治疗8周后,2组HAMD评分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期间均发生不良反应,但总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89%vs.12.22%,χ^(2)=0.530,P=0.467)。结论小剂量富马酸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双相情感障碍伴重度抑郁发作可更有效地减轻患者抑郁症状,可更好地控制患者临床症状,对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较小,且具有较高的用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精神病性症状 抑郁发作 富马酸喹硫平 丙戊酸镁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IgA相关性研究
8
作者 徐劲节 王媺媞 +3 位作者 王成睿 金文青 任艳萍 王威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0,共9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自杀和生物学指标的关联,为评估和监测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住院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患者的人口学、临床和生物学指标数据,并使用R(version 4.2.2)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202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其中417例(20.6%)伴有自杀意念或行为。与不伴自杀的患者相比,自杀组患者女性和躯体合并症的比例更高,血清IgA和睾酮水平更高(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gA和躯体合并症与伴自杀意念和行为显著正向关联。结论高血清IgA水平以及伴有躯体合并症极可能是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发生自杀的危险因素,建议作为早期风险识别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自杀 危险因素
下载PDF
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的影响
9
作者 王荣达 王玉文 +2 位作者 王泽民 龙森 何俊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223-226,共4页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10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分别采用鲁拉西酮、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催乳素(PRL)的影响。方法:按随机数表法将100例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分别采用鲁拉西酮、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促甲状腺激素(TSH)、PRL、雌二醇(E2)水平、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题(ITAQ)评分、正负性情绪量表(PAN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有效率分别为95.65%、81.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正性情绪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情绪评分低于对照组,并且观察组治疗前后PANAS评分差值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PRL、E2有所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TSH、PRL、E2水平差值较高(P<0.05)。治疗后两组ITAQ评分增高,观察组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此外观察组治疗前后ITAQ评分差值较高(P<0.05)。结论:丙戊酸钠联合鲁拉西酮用于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疗效好,能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增加血清PRL水平,提高患者认知能力,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戊酸钠 鲁拉西酮 双相障碍抑郁发作 疗效 催乳素
下载PDF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赵昕 王雪 +4 位作者 袁晓菲 王巍巍 徐劲节 吴涵 姜玮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14期1-3,共3页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92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情况,根据患者是... 目的: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收治的192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进行横断面研究。收集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情况,根据患者是否再入院将其分为再入院组和未再入院组。采用COX多元回归分析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影响因素。结果:1924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347例,再入院率为18.04%(347/1924);两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精神疾病家族史、使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年龄、既往住院次数、病程、伴精神病性症状、心境稳定剂应用方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较大、既往住院次数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用一种心境稳定剂均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较大、既往住院次数多、伴精神病性症状、单用一种心境稳定剂均为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出院后1年内再入院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再入院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帕罗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
11
作者 江婷婷 刘伟 刘会前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632-634,共3页
目的评估帕罗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BPD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帕罗西汀)、观察组(帕罗西汀+喹硫平)。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抑郁水平评定量... 目的评估帕罗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00例BPD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帕罗西汀)、观察组(帕罗西汀+喹硫平)。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HAMD-17)评分、抑郁水平评定量表(CES-D)评分、炎症因子、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评分、药物不良反应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HAMD-17评分、CES-D评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降低,IL-10、GQOLI-74评分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药物不良反应无差异。结论BPD抑郁发作患者采用帕罗西汀联合喹硫平治疗,可以改善TNF-α、IL-1、IL-10水平,增强疗效,缓解抑郁情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罗西汀 喹硫平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下载PDF
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1例
12
作者 向伟 陈妍 《四川精神卫生》 2024年第1期83-85,共3页
本病例报告了一例17岁女性患者,因“情绪欠佳、易烦躁5月+”来院治疗。患者5岁时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此次入院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为:①肝豆状核变性;②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给予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 本病例报告了一例17岁女性患者,因“情绪欠佳、易烦躁5月+”来院治疗。患者5岁时诊断肝豆状核变性。此次入院后,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为:①肝豆状核变性;②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给予心境稳定剂和抗抑郁药联合治疗后病情好转。目前,鲜有关于肝豆状核变性合并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报道,诊断考虑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还是两者共病,存在争议。另外,在对患者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往往忽视躯体情况。本案例综合考虑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躯体情况,对诊断和药物治疗方案进行分析,提示精神科医生在临床工作中既要关注精神症状,也要密切重视患者既往躯体疾病病史,进行合理诊断与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豆状核变性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下载PDF
不同剂量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疗效及血清TSH、PRL、DA水平的影响
13
作者 刘晓燕 敖玲 +1 位作者 郭洋达 陈腊梅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22期129-133,共5页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发作疗效,以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江西省精神病院治疗的BPD抑郁发作的120例青少年...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对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BPD)抑郁发作疗效,以及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催乳素(PRL)、多巴胺(DA)水平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21年3月—2022年3月于江西省精神病院治疗的BPD抑郁发作的120例青少年,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各60例。低剂量组给予采用低剂量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高剂量组采用高剂量的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治疗(n=60)。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血清TSH、PRL、DA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HAMD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BRM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低剂量组的TSH、PRL、DA水平较治疗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TSH、PRL、DA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高剂量组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剂量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喹硫平联合丙戊酸镁对BPD抑郁发作的青少年患者有显著的疗效,能有效降低患者抑郁发作程度,且低剂量的喹硫平对血清TSH、PRL、DA水平无明显影响,安全性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硫平 促甲状腺激素 丙戊酸镁 抑郁发作 催乳素 双相情感障碍 多巴胺
下载PDF
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的关系
14
作者 马晓 张丽霞 +8 位作者 李猛 贾得焕 朱妍 李峥 王体宾 阎琳 朱俊敬 张岩滨 孔德荣 《临床心身疾病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64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5分的34例患者纳入攻击组,其他30例患者纳入非攻击组,比较两组患者甲状... 目的探讨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外显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将64例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中修订版外显攻击行为量表(MOAS)评分≥5分的34例患者纳入攻击组,其他30例患者纳入非攻击组,比较两组患者甲状腺激素水平[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_(3))、总甲状腺素(TT_(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_(3))、游离甲状腺素(FT_(4))及促甲状腺激素(TSH)],并分析攻击组患者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与MOA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血清TT_(3)、TT_(4)、FT_(3)、FT_(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攻击组患者血清FT_(3)水平与MOAS总分及自身攻击分量表评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血清TT_(3)、TT_(4)、FT_(4)、TSH水平与攻击组患者各MOAS分量表评分之间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伴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血清FT_(3)水平越高,其自身攻击行为的风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抑郁发作 甲状腺激素水平 外显攻击行为 青少年
下载PDF
深部经颅磁刺激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疗效及对血清BDNF的影响
15
作者 潘婵媛 《精神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7-200,共4页
目的探讨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 目的探讨深部经颅磁刺激(dTMS)辅助治疗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的效果及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ND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7例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4例)。两组均接受丙戊酸钠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接受左侧背外侧前额叶dTMS治疗(18 Hz,120%rMT),对照组接受伪刺激,两组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4周末应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定两组抑郁状况,于治疗前后应用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贝克自杀意念量表(BSS)评估两组躁狂状况和自杀风险,同时检测血清BNDF水平,并对患者安全性和耐受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0.5%,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HAMD-17评分快速降低,治疗后第2、4周末观察组HAMD-17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BSS评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B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BNDF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血清BND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TMS能快速改善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的抑郁症状,降低自杀风险,有效上调BNDF水平,且安全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经颅磁刺激 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 丙戊酸钠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伴自杀意念青年双相障碍Ⅱ型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征及临床意义
16
作者 徐顺徭 夏王斌 金辉 《心电与循环》 2024年第4期338-342,I0003,共6页
目的 探讨伴自杀意念青年双相障碍(BD)Ⅱ型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4例伴自杀意念青年BDⅡ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40岁。根据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绝... 目的 探讨伴自杀意念青年双相障碍(BD)Ⅱ型患者脑血流灌注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2月至2021年4月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4例伴自杀意念青年BDⅡ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17~40岁。根据自杀意念自评量表(SIOSS)绝望、乐观和睡眠等3个因子总分结果分为有自杀意念(≥12分)组40例、无自杀意念(<12分)组44例;另选取同期本院健康体检者40名为对照组。采用MRI检测静息时脑血流量(CBF),比较3组研究对象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24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_(24))、SIOSS评分以及局部CBF,分析脑血流灌注差异脑区CBF与各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有自杀意念组、无自杀意念组Mo CA总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且有自杀意念组低于无自杀意念组(P<0.05)。有自杀意念组、无自杀意念组HAMA、HAMD_(24)和SIOS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有自杀意念组均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均P<0.05)。有自杀意念组左侧壳核、左侧前扣带皮质和左侧颞上回区域CBF均明显高于无自杀意念组、对照组(均P<0.05),右侧后扣带回、右颞下回区域CBF均低于无自杀意念组(均P<0.05)。左侧壳核、左侧颞上回和右颞下回CBF与Mo CA、HAMA、HAMD_(24)、SIOSS评分均呈正相关(均P<0.05);左侧前扣带皮质、右侧后扣带回CBF与Mo CA、HAMA、HAMD_(24)、SIOSS评分均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伴自杀意念青年BDⅡ型患者脑部左侧壳核、左侧前扣带皮质和左侧颞上回区域CBF升高,而右侧后扣带回、右颞下回区域CBF明显降低,且与认知功能、焦虑症状、抑郁症状以及自杀意念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脑血流灌注 认知功能 自杀意念 焦虑 抑郁
下载PDF
双相Ⅱ型障碍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相关的脑自发神经活动改变 被引量:2
17
作者 朱荣鑫 田水 +3 位作者 王欢 陈志璐 卢青 姚志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2020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探讨伴自杀未遂行为的双相Ⅱ型障碍(BD-Ⅱ)重性抑郁发作患者大脑自发神经活动改变及其与目前自杀风险的关联。方法:入组116例BD-Ⅱ重性抑郁发作患者(伴自杀未遂组50例,不伴自杀未遂组66例)及62名人口资料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受... 目的:探讨伴自杀未遂行为的双相Ⅱ型障碍(BD-Ⅱ)重性抑郁发作患者大脑自发神经活动改变及其与目前自杀风险的关联。方法:入组116例BD-Ⅱ重性抑郁发作患者(伴自杀未遂组50例,不伴自杀未遂组66例)及62名人口资料匹配的健康对照者。所有受试者完成临床资料采集及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扫描。基于全脑体素水平比较受试者脑区低频振幅(ALFF)值,分别检测伴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风险、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严重程度与显著差异的脑区ALFF值的相关性。结果:与不伴自杀未遂组相比,伴自杀未遂组左侧前扣带回(ACC)ALFF值显著增高,且与自杀风险呈正相关(P<0.05),而与患者目前抑郁症状及焦虑症状的严重程度无关联(P>0.05)。结论:ACC功能异常可能是BD-Ⅱ重性抑郁发作患者自杀行为特征性生物风险标记,是潜在的自杀防治生物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自杀未遂 前扣带回 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
下载PDF
伴非自杀性自伤行为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 被引量:2
18
作者 廖继武 向婷 潘集阳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方法纳入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伴有NSSI组)30例,不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不伴有NSSI... 目的探讨伴有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行为的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微生态特征。方法纳入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伴有NSSI组)30例,不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期患者(不伴有NSSI组)29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1名。收集受试者一般临床资料,并采集粪便标本,应用16S rRNA技术检测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结果三组间菌群Alpha多样性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的菌群Chao1指数(241.11±591.11、246.04±54.41 vs.201.55±69.54)、Ace指数(25.12±3.67、21.42±5.13 vs.19.02±54.73)、Shannon指数(5.02±0.83、4.71±0.62 vs.3.72±0.91)、Simpson指数(0.95±0.17、0.93±0.04 vs.0.82±0.18)高于对照组(P<0.05),并且伴有NSSI组的Ace指数高于不伴有NSSI组(P<0.05)。较之对照组,伴有NSSI组与不伴有NSSI组厚壁菌门、变形菌门及梭杆菌属相对丰度上调,而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及肠球菌属相对丰度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伴有NSSI组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与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r=0.41,P=0.02)及渥太华自伤量表中近1年的自伤频率(r=0.37,P=0.03)呈正相关。结论伴有NSSI青少年双相障碍抑郁发作患者肠道菌群多样性增加,肠道菌群构成及相对丰度在门水平及属水平上发生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非自杀性自伤 肠道菌群 16S rRNA 多样性 丰度
下载PDF
双相障碍躁狂症中医证型的临床调查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峰俐 金卫东 +5 位作者 周勇 沈东 李国荣 吕望强 范卫星 钱建军 《中医研究》 2024年第5期28-32,共5页
目的:探究双相障碍躁狂症的常见证型及相关症状。方法:制定调查表,包括一般人文资料和10中常见中医证型的症候、脉象、舌象。对117例双相障碍躁狂症常见中医证型及其症状表现进行临床调查。结果:10个证型分布分别是痰火上扰型35.90%(42/... 目的:探究双相障碍躁狂症的常见证型及相关症状。方法:制定调查表,包括一般人文资料和10中常见中医证型的症候、脉象、舌象。对117例双相障碍躁狂症常见中医证型及其症状表现进行临床调查。结果:10个证型分布分别是痰火上扰型35.90%(42/117)、痰热郁结型25.64%(30/117)、火盛伤阴型10.26%(12/117)、气滞血瘀型7.69%(9/117)、气阴两虚型7.69%(9/117)、痰结血瘀型4.27%(5/117)、阴虚火旺型2.64%(3/117)、肝胆火盛型2.64%(3/117)、阳明热结型1.71%(2/117)、心肾失调型为1.71%(2/117)。各证型之间的精神症状各有不同。躁狂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肝胆火盛、心肾失调、痰结血瘀、气滞血瘀、火盛伤阴、痰火上扰、痰热郁结、气阴两虚、阴虚火旺、阳明热结。抑郁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肾失调、肝胆火盛、气阴两虚、痰结血瘀、痰火上扰、火盛伤阴、痰热郁结、气滞血瘀、阴虚火旺、阳明热结。焦虑分值由高到低依次是心肾失调、痰火上扰、气阴两虚、痰结血瘀、火盛伤阴、阴虚火旺、肝胆火盛、痰热郁结、气滞血瘀、阳明热结。结论:痰火上扰型、痰热郁结型、火盛伤阴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为常见证型,占所有可能证型的87.1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躁狂症 狂病 中医证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下载PDF
双相障碍Ⅰ型与Ⅱ型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驱期症状特点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相燕静 王中刚 +3 位作者 朱亚亚 魏晨 靳士立 陈景清 《精神医学杂志》 2017年第3期203-205,共3页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驱期症状特点的差异性。方法纳入102例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其中BD-Ⅰ型组57例,BD-Ⅱ型组45例),采用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症状回顾性量表(BPSS-R),评估两组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驱期症状... 目的探讨双相Ⅰ型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驱期症状特点的差异性。方法纳入102例缓解期的双相障碍患者(其中BD-Ⅰ型组57例,BD-Ⅱ型组45例),采用双相情感障碍前驱期症状回顾性量表(BPSS-R),评估两组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驱期症状特点。结果两组第一次疾病发作类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较BD-Ⅱ型组抑郁发作前驱期持续时间短(P<0.05)。首次抑郁发作前,BD-Ⅰ型组最常出现的前驱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兴趣及愉悦感降低、失眠、学习/工作能力下降等,BD-Ⅱ型组最常出现的前驱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兴趣及愉悦感降低、焦虑或紧张等。在首次抑郁发作的前驱期症状中,BD-Ⅰ型组较BD-Ⅱ型组更易出现易激惹或生气,疲劳、精力减退,发脾气、很难控制愤怒,情绪频繁波动、不稳定,过度兴奋,话多,精力过剩、活动过多,过分自信,创造性增加相关症状(P<0.05);BD-Ⅱ型组较BD-Ⅰ型组更易出现焦虑或紧张,抑郁情绪,敏感多疑、被害妄想相关症状(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首次抑郁发作前均存在前驱期症状,且BD-Ⅰ型患者与BD-Ⅱ型患者在持续时间及躁狂相关症状方面存在差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障碍 抑郁发作 前驱期症状 早期识别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