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原发性婴儿性内斜视
1
作者 安军生 《河北医药》 CAS 2008年第10期1483-1484,共2页
目的探索婴儿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双眼内直肌5~8mm后徙的方法对所有0.5~3岁的及部分3~5岁的(集合过强型)婴儿性内斜视进行手术,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的方法对3~5岁的幼儿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对2组... 目的探索婴儿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和手术方式。方法采用双眼内直肌5~8mm后徙的方法对所有0.5~3岁的及部分3~5岁的(集合过强型)婴儿性内斜视进行手术,采用单眼内直肌后徙加外直肌缩短的方法对3~5岁的幼儿性内斜视患者进行手术,对2组术后眼位进行比较;并把所有患儿按0.5~2岁(不含2岁)和2~5岁(含2岁)分成2个手术组进行远期立体视(术后3年)功能分析比较。结果0.5~2岁(不含2岁)组与2~5岁(含2岁)组术后正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施行双眼内直肌后徙5~8mm组和施行单眼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组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0.5~2岁组立体视发生率为40.74%,2~5岁组为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内直肌超长量后徙是婴儿性内斜视切实可行的手术方式之一;婴儿性内斜视应早期手术治疗,如果有可能应在0.5~2岁之间进行,可获得精细立体视觉更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斜视 婴儿性 手术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
下载PDF
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手术效果及对双眼视功能和睑板腺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利文 黄再红 王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4-8,共5页
目的:探究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前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n=30,38眼)、观察组(采用... 目的:探究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前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2例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n=30,38眼)、观察组(采用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n=32,41眼)。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矫治效果、前后眼表功能和睑板腺功能,并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随访半年复发率较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术后1周斜视矫治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半年斜视矫治成功率为43.90%,较对照组的31.58%高(P<0.05),未愈率2.44%,较对照组的18.42%低(P<0.05)。术后两组视觉功能分级较术前明显降低(U=31.760、10.823,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U=3.904,P<0.05)。两组睑板腺功能(睑板腺分泌物评分)的测量在时间、组别及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超常量外直肌悬吊后徙术矫治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不仅矫治效果好,且可有效改善患者前后眼表及睑板腺功能,同时手术安全性好,在大角度外斜视患者治疗中有明确应用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悬吊后徙 常量 大角度外斜视 前后眼表 睑板腺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疗效分析
3
作者 杨萍 普晓燕 +1 位作者 张继旭 万程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24年第2期0141-0144,共4页
分析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患儿(IXT)接受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方法 62例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IXT患儿为样本,随机分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纳入A组,常规手术纳入B组。结果 A组正矫率较B组高,P<0.05;A组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 分析小儿间歇性外斜视患儿(IXT)接受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效果。方法 62例2022年6月-2023年6月收治IXT患儿为样本,随机分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纳入A组,常规手术纳入B组。结果 A组正矫率较B组高,P<0.05;A组看近斜视度、看远斜视度、看近-看远斜视度差值均较B组低,P<0.05;A组IXT患儿SF-36评分较B组高,P<0.05;A组IXT患儿家长手术满意度较B组高,P<0.05。结论 IXT患儿接受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可减轻患儿斜视度、提升术后正矫率,还可增强IXT患儿生存质量,安全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后徙 IXT患儿 疗效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
4
作者 徐星 吴平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正矫率高于对照组,欠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近度、视远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提高正矫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恢复率,降低欠矫率、斜视度和复发率,其效果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后徙 间歇性外斜视 矫正 斜视度 融合功能 立体视功能 复发率
下载PDF
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视的疗效分析
5
作者 王红平 何建中 +2 位作者 邱艳飞 赖伟 蓝园 《江西医药》 CAS 2023年第5期558-560,579,共4页
目的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两组共40例。A组24例,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极量内直肌缩短术,B组16例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 目的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与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进行比较,观察手术效果。方法两组共40例。A组24例,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联合极量内直肌缩短术,B组16例常规双眼外直肌后徙联合内直肌缩短术。两组比较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术后3个月眼位、运动、复视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量内直肌缩短联合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间歇性外斜是安全有效的改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量内直缩短 常量后徙 大角度 间歇性外斜视
下载PDF
超常量双眼内直肌徙后治疗共转性内斜视8例
6
作者 黄亦平 黄亦群 平惠娟 《临床眼科杂志》 2001年第3期243-243,共1页
关键词 双眼内后治疗 转性内斜视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7
作者 郭长梅 王为农 +1 位作者 王雨生 胡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后 分开过强型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彦茹 张俊华 +2 位作者 翁景宁 方丽君 王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随访13~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外斜视 常量后
下载PDF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6
9
作者 梅芳 陈娟 +1 位作者 钱晶 陈志钧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2期3686-3689,共4页
目的:探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对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大角度(>60PD)先天性内斜视分为观察组33例(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5.5 mm^10.0 mm)和对照组29例(双眼内直肌后徙5.0 mm+主斜眼外直肌缩短)。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和... 目的:探讨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对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62例大角度(>60PD)先天性内斜视分为观察组33例(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5.5 mm^10.0 mm)和对照组29例(双眼内直肌后徙5.0 mm+主斜眼外直肌缩短)。结果:观察组术后1周和6个月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分别为84.5%、12.1%、3.0%和75.8%、18.2%、6.1%;对照组术后1周和6个月正位率、欠矫率、过矫率分别为89.6%、6.9%、3.4%和79.3%、10.3%、10.3%;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和6个月,内转功能受限发生率分别为观察组7例和2例、对照组5例和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常量内直肌后徙与常量内直肌后徙联合外直肌缩短治疗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效果相当,但手术肌肉数量更少,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内直后徙 大角度先天性内斜视 手术治疗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斜视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风进 李培高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09-109,共1页
<正> 自1998~2001年,笔者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35例,感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31岁,平均11.5岁;共同性外斜视19例,外斜视V征11例,废用性外斜视5例;发病年龄从出生... <正> 自1998~2001年,笔者采用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徙后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35例,感觉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龄5~31岁,平均11.5岁;共同性外斜视19例,外斜视V征11例,废用性外斜视5例;发病年龄从出生至19岁,平均5.5岁。检查方法:术前常规用角膜映光法,三棱镜加遮盖法测出病人两眼分别注视33 cm和6m时的斜视角,最小45~△(25°),最大120~△(50°)平均85~△(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常量徒后术 治疗 大角度 斜视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治疗大度数外斜视 被引量:3
11
作者 唐恺 荣运久 +2 位作者 刘菲 张巍 杨景峰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4期351-351,共1页
外斜视的治疗一般采用外直肌后徙、内直肌缩短或二者联合手术,但常规的手术量矫正的外斜度数有限,对大度数外斜常需在双眼多条肌肉上手术。我们对32例大度数的共转性外斜视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 常量后治疗 大度数外斜视 共转性外斜视 联合手术 内直 手术量
下载PDF
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治疗成人间歇性外斜视 被引量:1
12
作者 牛洪明 肖克花 +1 位作者 付丽丽 高丽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5年第4期445-446,i0007,共3页
目的:探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32眼)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双眼外直肌后徙12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眼球外转受限。结论:该手术方式操作简便,避免损伤过多... 目的:探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成人间歇性外斜视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16例(32眼)成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手术,双眼外直肌后徙12mm。结果:术后眼位矫正良好,无眼球外转受限。结论:该手术方式操作简便,避免损伤过多的眼外肌,术后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视 常量后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外斜视长期疗效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伟琼 周明稳 +1 位作者 何芳 邝国平 《临床眼科杂志》 2017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比较常规双眼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手术方式与双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手术方式在大角度外斜视治疗中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本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外斜视患者96例,并与同期行常规手术的大角度外斜视患... 目的比较常规双眼外直肌后退加内直肌缩短手术方式与双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手术方式在大角度外斜视治疗中的长期疗效。方法选本院2012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采用超常量外直肌后徙手术治疗外斜视患者96例,并与同期行常规手术的大角度外斜视患者63例对比,比较2组患者术后2年的疗效包括成功率、欠矫率、过矫率以及眼球运动受限情况。结果术后2年,超常量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82.3%、74.6%),复发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2.1%、14.2%),欠矫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分别为11.5%、23.8%),过矫率明显高于传统组(分别为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眼球运动受限。超常量组有2例早期眼位正常的患者术后6个月出现内斜。传统组3例过矫患者术后采用非手术治疗后2例恢复正位,仅1例再次手术。超常量组6例过矫患者术后采用保守治疗无效均再次手术。结论在大角度外斜视患者中,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退术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明显降低,但其矫正过度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临床发现超常量组过矫患者很难用非手术方法恢复双眼正位。超常量双眼外直肌后退术治疗大外斜视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于减少外斜视的复发率有具有临床价值,但在手术设计中应尽量避免过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角度外斜视 常量后退
下载PDF
水平直肌超常量后徙联合上下直肌1/2部分移位治疗固定性内斜视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学森 颜庭霞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6期566-566,共1页
关键词 固定性内斜视 常量后 水平 侧移位 治疗 眼球固定 远期效果
下载PDF
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临床观察 被引量:1
15
作者 覃小平 卢林德 +1 位作者 何乾 黄岚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6年第2期46-46,共1页
目的探讨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30例采用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60°的恒定性外斜加做一侧内直肌截除术,随访≥半年。结果术后正位24例(80%),好转5例(16.7%),未愈1例(3%)。结论后徙双... 目的探讨双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共同性外斜视手术特点。方法对共同性外斜视30例采用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治疗,>60°的恒定性外斜加做一侧内直肌截除术,随访≥半年。结果术后正位24例(80%),好转5例(16.7%),未愈1例(3%)。结论后徙双外直肌只要不超过功能赤道,不引起肌肉的功能障碍;根据眼轴的长短与斜视的程度调整手术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外斜视 常量双外后徙
下载PDF
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婴幼儿大度数内斜视12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罗兴中 刘尚铨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5年第2期398-399,共2页
目的:探讨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婴幼儿大度数内斜的效果。方法:12例大度数内斜视的婴幼儿,施行双内直肌超常量后退8mm。结果:在12例中,9例(75%)眼位正常或存在10°以内的轻度内斜视,3例(25%)患儿矫正不足而失败。结论:双眼内直... 目的:探讨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治疗婴幼儿大度数内斜的效果。方法:12例大度数内斜视的婴幼儿,施行双内直肌超常量后退8mm。结果:在12例中,9例(75%)眼位正常或存在10°以内的轻度内斜视,3例(25%)患儿矫正不足而失败。结论:双眼内直肌超常量后退是治疗婴幼儿大度数内斜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量后退 大度数 婴幼儿 内直 内斜视 治疗 双眼 矫正不足 有效方法
下载PDF
Jensen直肌联结术联合超常量内直肌后徙术治疗老年固定性内斜视的疗效 被引量:5
17
作者 毛梦佳 杨隆艳 徐春玲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2期5013-5014,共2页
固定性斜视是指由于后天或先天因素及某一组拮抗肌高度挛缩或纤维变性,导致的一眼或双眼固定于某一斜视位上,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现象。固定性内斜视与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属于同一类型,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病... 固定性斜视是指由于后天或先天因素及某一组拮抗肌高度挛缩或纤维变性,导致的一眼或双眼固定于某一斜视位上,不能向其他方向转动的现象。固定性内斜视与广泛纤维化综合征属于同一类型,临床上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高度近视眼患者,发病过程多为渐进性,由于眼外肌被纤维组织所替代,致使眼球固定于特定位,以内、下转位置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性内斜视 高度近视 Jensen联结术联合常量内直后徙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
18
作者 邬涵韵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2期69-72,共4页
探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IXT患儿68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观察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视感知觉训练),各34例,判定两组临床疗效... 探究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视感知觉训练治疗小儿间歇性外斜视(IXT)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IXT患儿68例(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和观察组(双眼外直肌后徙术+视感知觉训练),各34例,判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矫正有效率更高,治疗后观察组同时视、融合视、立体视及动态立体视正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斜视度数更低,视觉功能、社会心理维度IXTQ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的基础上,予以IXT患儿视感知觉训练,可获得更好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间歇性外斜视 视感知觉训练 双眼后徙 矫正效果
下载PDF
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中的手术疗效 被引量:8
19
作者 曹贺 罗小玲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7年第12期2370-2372,共3页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小角度(≤+30~△)非调节性的成人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角度成人(年龄≥18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0例30眼,男女不限,随机分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组... 目的:观察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在矫正小角度(≤+30~△)非调节性的成人共同性内斜视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小角度成人(年龄≥18岁)共同性内斜视患者20例30眼,男女不限,随机分组,按照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单眼内直肌超常量后徙组)和对照组(双眼内直肌等量后徙组)。两组案例全部采用可调节缝线,评估术后3d,3mo的眼位,眼球内转功能及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率(AC/A)。结果:共纳入研究患者20例30眼,男女比例为13∶7,年龄18~42(28.2±19.9)岁,观察组10例10眼,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8~9mm;对照组10例20眼,双眼内直肌后徙量在4~5mm。术后3d观察组眼位-3~△^+10~△,平均+5.02~△±2.39~△;对照组眼位-2~△^+10~△,平均+4.86~△±2.2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6,P<0.05)。术后3mo观察组眼位+4~△^+11~△,平均+4.31~△±1.65~△;对照组眼位+3~△^+10~△,平均+3.91~△±2.6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2.01,P>0.05)。术后3d观察组有3眼内转功能受限,对照组无内转功能受限。术后3mo,两组均未出现内转功能受限。同视机法测定术后3mo观察组AC/A为3.09±0.15,对照组AC/A为3.16±0.0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单眼内直肌后徙量在9mm以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矫正成人小角度内斜视的手术方式,对眼球内转功能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 内直后徙 常量 内斜视 成人
下载PDF
超常量内直肌后徙联合上下直肌移位矫治固定性内斜视 被引量:5
20
作者 卢义勇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CAS 2008年第30期4714-4715,共2页
目的探讨固定性内斜视手术方式。方法超常量内直肌后徙,外直肌缩短,联合上下直肌移位,治疗3例3眼固定性内科视,随访2~4 a。结果所有患者眼位基本正,眼球能转动,外观明显改善无复发。结论本术式安全有效,有一定的临床适用性。
关键词 常量 内直后徙 移位 矫治 固定性内斜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