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风“梅花”(1109)双眼墙生消过程的卫星资料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朱雪松 余晖 +1 位作者 尹球 毛卓成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4-44,共11页
利用CIMSS/MIMIC微波、AMSU微波、静止红外、TRMM卫星资料,详细地叙述了"梅花"台风三次双眼墙生消的演变过程,定量分析了这三次过程之间及其与以往研究的异同点,包括双眼墙的生消周期、空间尺度、结构、强度以及所伴随的台风... 利用CIMSS/MIMIC微波、AMSU微波、静止红外、TRMM卫星资料,详细地叙述了"梅花"台风三次双眼墙生消的演变过程,定量分析了这三次过程之间及其与以往研究的异同点,包括双眼墙的生消周期、空间尺度、结构、强度以及所伴随的台风强度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眼墙生消的演变模型。结果表明:(1)螺旋云带型态演变是双眼墙生消过程的外在表现形式:随着台风眼墙与螺旋云带的脱离,螺旋云带自身首尾相连,在原台风眼墙的外围形成另一圈闭合环流,即双眼墙结构形成。外眼墙环流在加强加宽后向内收缩,内眼墙环流减弱并消失,只剩一单圈环流,或外眼墙环流演变为螺旋云带,则双眼墙结构消失;(2)双眼墙结构持续的时间可以由几小时至数天,这可能与内、外眼墙直径无关,而与台风环流特别是外眼墙结构有关。当外眼墙环流对称化后,内、外眼墙将在数小时内完成眼璧置换过程;(3)在一个成熟的双眼墙台风中,外眼墙对流发展高度较内眼墙高,内外眼墙之间是类似台风眼的下沉气流控制区;(4)基于ADT的台风业务定强,可能不能正确地描述双眼墙台风强度的变化特征,而AMSU-A所反映的台风暖心强度,能较好说明双眼墙生消过程中台风强度的剧烈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双眼墙结构演变 卫星资料 强度变化 螺旋云系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双眼墙特征及长时间维持机制 被引量:9
2
作者 刘涛 端义宏 +1 位作者 冯佳宁 王慧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9-301,共13页
利用CIMSS微波卫星产品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长时间双眼墙特征,并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雷达径向风资料,诊断利奇马双眼墙的三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双眼墙演变过程初期,受强垂直风切变和中高层... 利用CIMSS微波卫星产品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分析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长时间双眼墙特征,并采用集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同化雷达径向风资料,诊断利奇马双眼墙的三维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双眼墙演变过程初期,受强垂直风切变和中高层干空气入侵的影响,外眼墙对流减弱,呈非对称特征。Sawyer-Eliassen方程诊断结果显示:台风利奇马(1909)内、外眼墙次级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明显,不同于发生眼墙替换过程的台风,其外眼墙处非绝热加热引起的下沉运动发生在内眼的眼心,内眼墙的上升运动并未受到外眼墙次级环流抑制。另外,在强垂直风切变条件下,非对称的外眼墙不能持续增强收缩并取代内眼墙,因此双眼墙结构得以长时间维持。可见,台风利奇马(1909)外眼墙的非对称结构和特殊的次级环流分布是其双眼墙能够长期维持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利奇马(1909) 双眼墙 同化分析
下载PDF
台风“利奇马”(1909)双眼墙结构的多源观测数据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莲 郑洋洋 +2 位作者 茅飘洋 赖巧珍 翁之梅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02-407,共6页
利用CIMSS/MIMIC资料、雷达资料、国家气象中心台风定位定强资料,通过集成微波图像判断台风双眼墙形成,分析"利奇马"长达33. 5 h的双眼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受宫古岛附近岛屿地形影响和螺旋环流结构调整,内外眼墙对流出... 利用CIMSS/MIMIC资料、雷达资料、国家气象中心台风定位定强资料,通过集成微波图像判断台风双眼墙形成,分析"利奇马"长达33. 5 h的双眼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1)受宫古岛附近岛屿地形影响和螺旋环流结构调整,内外眼墙对流出现两次偏移;(2)当台风强度较强且稳定时,内眼墙环流的偏移不会引起台风强度的变化,反而因台风强度稳定使内眼墙环流重新组织;(3)雷达回波显示内眼墙有3 h周期的生消发展过程,非对称摩擦效应决定了内外眼墙之间的对流交换主要发生在moat区西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墙 多源数据 结构特征
下载PDF
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双眼墙形成及发展过程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郭晞 仇欣 +2 位作者 李超 沈阳 陈圣劼 《气象科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15-324,共10页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 采用CMISS/MIMIC微波卫星产品,TCGP数据集和NECP/NCAR全球再分系资料,详细分析了超强台风"利奇马"(1909)的双眼墙过程中对流结构及动力结构的协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在双眼墙形成前,"利奇马"内核对流雨带对称性增加,呈现环状包裹眼墙。在环状雨带和眼墙之间,下沉气流配合相对湿度干区在此发展,致使该区域对流受到抑制,最终发展为下沉晴空Moat区。而在内核环状对流雨带处,上升运动中心和次极大入流中心发展,增大绝对涡度的内输,促进次极大风速中心的形成,并有利于深对流发展。最终环状对流带发展成为外眼墙;(2)双眼墙结构形成后,次眼墙及其相伴的次级环流和对流雨带均增强并且内缩,Moat区变狭窄,对流抑制作用增强。相反,内眼墙对流强度及次级环流减弱,绝对涡度内输不足,导致"利奇马"强度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双眼墙演变 风场结构 对流结构
下载PDF
台风双眼墙形成及眼墙替换过程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程小平 费建芳 +2 位作者 李湘成 黄小刚 杨雯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57-1868,共12页
台风双眼墙受到大尺度环境场强迫(如垂直风切变和高空槽/急流等)、海气相互作用和涡旋内部热动力过程共同作用,双眼墙的形成及其演变一直是台风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虽然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双眼墙形成和眼墙替换的可能机制,但一直未达成共... 台风双眼墙受到大尺度环境场强迫(如垂直风切变和高空槽/急流等)、海气相互作用和涡旋内部热动力过程共同作用,双眼墙的形成及其演变一直是台风研究中的热点和难点.虽然学术界提出了许多双眼墙形成和眼墙替换的可能机制,但一直未达成共识,尤其在平衡和非平衡、对称与非对称过程对双眼墙形成的相对贡献,以及边界层超梯度风的作用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争议.本文重点梳理过去十余年来,国内外台风双眼墙统计特征、形成机制和演变机理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最新研究进展,讨论分析双眼墙研究中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下一步台风双眼墙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双眼墙 外眼生成 替换
下载PDF
台风“桑美”(0608)登陆前后降水结构的时空演变特征 被引量:25
6
作者 陈镭 徐海明 +3 位作者 余晖 漆梁波 骆兴江 许晓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5-119,共15页
利用雷达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km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登陆前"桑美"... 利用雷达雨量计联合测量降水技术得到的1小时雨量分布资料,分析了台风"桑美"登陆前后距台风中心111km以内的降水结构及其时空演变特征,尤其是登陆前双眼墙循环过程中,降水结构的变化特征。研究发现:在登陆前"桑美"经历了双眼墙循环过程,在此期间,其内、外眼墙和雨带降水均以强降水为主,内、外眼墙平均降水率均随时间增强,而外眼墙增长幅度更大,且平均降水率始终大于内眼墙,但并没有伴随外眼半径减小的过程。而雨带平均降水率随时间变化很小,略有下降。在登陆后,"桑美"内核和外围区仍是以强降水为主,登陆前三小时左右内核区平均降水率有一个迅速增长的趋势,登陆后随着台风强度的减弱,其平均降水率迅速下降。"桑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其登陆前后降水结构有明显的非对称性,在登陆前内、外眼墙和雨带最大降水均出现在台风移动路径的右侧,且雨带的最大降水率始终位于内、外眼墙的右方;登陆后,内核区和外围降水更多地出现在移动路径的后方,而不是登陆前的右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陆台风 双眼墙 降水时空分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