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双眼虚拟现实技术对6〜12岁近视儿童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陈玄之 全雄 +1 位作者 黄文婕 吴芸 《广东医学》 CAS 2020年第19期2050-2052,共3页
目的比较不同近视程度的6~12岁儿童近视患者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感知觉缺损状况。方法选取眼科门诊接受检查的6~12岁近视儿童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近视组(-3.00D^-0.75D)及中度近视组(-6.00DS^-3.25DS)各200例,比较不同近... 目的比较不同近视程度的6~12岁儿童近视患者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感知觉缺损状况。方法选取眼科门诊接受检查的6~12岁近视儿童4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轻度近视组(-3.00D^-0.75D)及中度近视组(-6.00DS^-3.25DS)各200例,比较不同近视程度患儿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觉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视觉功能缺损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无相关关系(P>0.05),不同程度近视(轻度近视和中度近视)与注视稳定性缺损程度相关,双眼近视屈光度差值与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缺损程度相关。结论不同程度近视与注视稳定性缺损程度相关,双眼近视屈光度差值与注视稳定性及精细立体视的缺损程度均呈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 稳定性 精细立体 双眼知觉学习
下载PDF
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用于弱视防治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吕超 《科技与健康》 2024年第22期55-58,共4页
观察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用于弱视防治的效果。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1月邯郸市第四医院收治的64例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精细作业医治法,观察组采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 观察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用于弱视防治的效果。选取2022年10月—2023年11月邯郸市第四医院收治的64例弱视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精细作业医治法,观察组采用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法,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视力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眼手协调能力、知觉水平眼位均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的负性心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发现,双眼视知觉网络训练用于弱视防治的效果明显,其不仅可改善患儿视力状况,优化患儿的治疗效果,还可增强患儿眼手协调、知觉水平眼位能力,缓解患儿家属的负面情绪,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满意度,推广应用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治 双眼知觉网络训练 手协调能力 知觉水平
下载PDF
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关联性分析
3
作者 丁嫱 刘金文 +3 位作者 黄彩莲 张世华 陈子林 褚航 《妇儿健康导刊》 2023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探讨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255例7~14岁儿童,根据是否出现近视及近视程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各65例、119例、37例和正视组34例,以上四组进行... 目的探讨7~14岁儿童双眼视知觉功能与近视发展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22年1月至12月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门诊诊治的255例7~14岁儿童,根据是否出现近视及近视程度,分为低、中、高度近视组各65例、119例、37例和正视组34例,以上四组进行临床层面和双眼视觉信息处理层面的检查和对照分析。结果低和高空间频率下,正视组的双眼知觉眼位水平偏差、垂直偏差在四组之中最低,高度近视组的低和高空间频率下的水平和垂直眼位偏差最高(P<0.05);低和高空间频率下,正视组双眼精细立体视平均视差最小,低、中、高度近视组中上述指标具有相应的变化趋势(P<0.05)。结论近视发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双眼视觉信息处理异常的加重,这些异常在不同空间频率参数下有所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觉信息加工缺损 双眼精细立体:双眼知觉
下载PDF
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关系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孙国荣 陈忠飞 +3 位作者 石秋梅 刘珍珍 褚航 张阳 《临床眼科杂志》 2018年第3期259-261,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方法选择在沧州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8~14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共104例,比较患者初诊时和1年后复诊时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根据变化幅度分为:A组(近视进展慢... 目的探讨青少年近视进展与双眼视功能缺损的关系方法。方法选择在沧州眼科医院小儿眼科门诊2016年4月至2017年6月就诊的8~14岁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共104例,比较患者初诊时和1年后复诊时的屈光度和眼轴变化,根据变化幅度分为:A组(近视进展慢组,屈光度增加≤0.5~0.75 D;眼轴增长<0.3 mm/年)和B组(近视进展快组,屈光度增加≥1.0 D;眼轴增长0.3 mm/年)。然后对104例近视眼儿童进行视感知觉功能的检查(包括知觉眼位检查,立体视功能检查)。结果 104例,A组(屈光度增加≤0.5~0.75 D;眼轴增长<0.3mm/年)51例,占49.04%;B组(屈光度增加≥1.0 D;眼轴增长0.3 mm/年)53例,占50.96%。A组近距离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度平均值为57.62像素,B组近距离眼位水平偏移度平均值为100.52像素,采用SPSS person相关性分析得出两组变量的P值为0.043(P<0.05),A组的51例患者中有12例患者存在随机点动态立体视缺损,百分比为23。5%。而B组的53例患者中有36个患者存在随机点动态立体视缺损,百分比为67.9%。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近视眼度数的发展与认知感觉功能有着密切关联。用修复认知感觉功能缺损能改善近视眼儿童近视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功能 近距离知觉 双眼功能
下载PDF
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术后视感知觉训练对各级视功能恢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1
5
作者 丁艳丽 董彦平 +2 位作者 刘勤 王玉瑾 王福利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754-758,共5页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IXT)儿童患者术后各级视功能恢复以及知觉眼位改善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22-01/06就诊于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斜视矫正手术且完成术后3mo随访的IXT患者74例。术后1d随机将患者分为2组:训练组35例患者进行双眼视感知觉训练,对照组39例患者不进行任何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术后1d, 3mo各级视功能和知觉眼位变化情况。结果:术后1d训练组有同时视者24例(69%),术后3mo同时视功能恢复患者为34例(97%),显著高于术后1d(P=0.002);术后3mo对照组有融合功能者22例(56%)、远立体视者13例(33%)、动态立体视者20例(51%)、静态精细立体视者17例(44%),训练组有融合功能者31例(89%)、远立体视者25例(71%)、动态立体视者30例(86%)、静态精细立体视者27例(7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组患者知觉眼位偏移程度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均P<0.05)。结论:IXT儿童患者术后进行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促进各级视功能恢复,并改善知觉眼位,提高大脑知觉水平对眼位的控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知觉训练 双眼觉功能 知觉
下载PDF
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樊新皓 冯雪亮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5期268-273,共6页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接受斜视手术的70例(70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3例(33只... 目的探讨视感知觉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双眼视功能和知觉眼位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于山西省眼科医院斜视与小儿眼科接受斜视手术的70例(70只眼)间歇性外斜视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7例(37只眼),女性33例(33只眼);年龄4-27岁,平均年龄(9.9±4.6岁)。根据家属和患者的意愿,将患者分为训练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32例(32只眼),训练组38例(38只眼)。两组患者均行视感知觉检查,训练组检查后再训练2个月,对照组不做任何训练。检查所有患者训练前后同视机三级功能、近立体视锐度及知觉眼位。性别和具有同时视功能人数为计数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年龄、融合范围及知觉眼位偏移程度经正态性检验,当符合正态分布时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时以中位数和四分位距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立体视锐度为等级资料,用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结果训练前,对照组和训练组患者中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5例和28例,分别占78.1%和73.7%;训练2个月后,具有同时视功能者分别有27例和37例,分别占84.4%和97.4%。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两组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训练前,对照组与训练组患者的融合范围分别为12.0(18.75)°与6.5(17.25)°;训练2个月后,融合范围分别为13.0(20.75)°与18.0(12.25)°。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组患者训练前后和训练后两组间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4,-2.49;P<0.05)。训练2个月后,训练组患者具有远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22例,占57.9%,较训练前及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6,-2.08;P<0.05)。训练2个月后,两组患者具有近立体视功能的黄斑中心凹立体视者分别为20例和30例,分别占62.5%和78.9%,较训练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65,-3.26;P<0.05)。训练前,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148.5(232.25)像素和14.0(23.7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78.5(234.25)像素和10.0(28.00)像素。训练2个月后,对照组患者的水平知觉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分别为43.0(155.25)像素和9.0(14.25)像素;训练组分别为13.0(27.25)像素和4.0(6.00)像素。经非参数秩和检验,训练前后患者水平和垂直知觉眼位偏移程度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0,-3.43;P<0.05);两组训练后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34,-3.28;P<0.05)。结论知觉眼位能够更加精准且定量地反映中枢视知觉功能受损的程度,视感知觉训练可以修复中枢视知觉功能并重建双眼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歇性外斜 知觉 知觉训练 双眼功能
原文传递
成人后天性斜视患者立体视觉的影响因素
7
作者 Fawcett S.L. Stager Sr. D.R. +1 位作者 Felius J. 司冰心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眼科学分册)》 2005年第5期21-21,共1页
Functional improvements of binocular vision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in adults are common but not well understoo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ereoacuit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 acqui... Functional improvements of binocular vision after strabismus surgery in adults are common but not well understood. In a prospective study,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ereoacuity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strabismus acquired following binocul ar vision maturation were investigated. Prospective data collection. Twenty-thr ee patients aged 14 to 85 years with acquired strabismus were enrolled. Random d ot stereoacuity was quantified using a battery of tests including the Randot Pre school Stereoacuity test, the Randot (version 2) shapes test, and the Randot But terfly test. Ninety-six percent of patients achieved measurable stereoacuity fo llowing successful eye realignment. Better median stereoacuity is achieved in pa tients with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 ≤12 months of constant strabismus (6 0 vs 400 seconds of arc with > 12 months’strabismus, P < 0.001); a presurgical capacity for fine to moderate stereopsis (60 vs 400 seconds of arc with coarse o r no measurable stereopsis, P < 0.005); a presurgical capacity for macular fusio n (60 vs 400 seconds of arc with no measurable macular fusion capacity, P < 0.00 1); and postsurgical orthotropia (100 seconds of arc) or intermittent orthotropi a (100 seconds of arc vs 2000 seconds of arc with 5 to 8 prism diopters (PD) of postsurgical residual strabismus, P < 0.05). Surgical correction of acquired str abismus is associated with recovery of stereopsis.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tere oacuity outcomes include duration of strabismus and presurgical binocular vision capacity. A postsurgical correction of orthotropia or intermittent orthotropia supports better stereoacuity than a larger residual angle of strabismus subtendi ng up to 8 PD of dev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患者 三棱镜屈光度 立体 恒定斜 影响因素 矫正术 双眼功能 黄斑融合 弧秒
下载PDF
视觉训练对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眼位控制及双眼视觉功能重建疗效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孟昭君 付晶 +3 位作者 李蕾 赵博文 马楠 褚航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3期166-172,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视觉训练方式对年龄≥9岁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的眼位控制及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33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6例... 目的比较不同视觉训练方式对年龄≥9岁的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的眼位控制及双眼视觉功能重建效果。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7年9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共同性斜视患者133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6例,年龄9-34岁,平均年龄(15.6±7.8)岁。于术后1周时,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及视感知觉训练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患者分别接受相应训练,与观察组全部完成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眼部常规检查、斜视度检查、眼球运动检查、双眼视觉功能检查及视感知觉检查。以(x±s)描述患者的年龄和斜视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以术后1周为基线,采用GLM重复测量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患者的斜视度;以例数和百分比描述患者的性别、斜视类型、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并采用卡方检验进行比较性别和斜视类型。采用广义估计方程GEE模型分析比较不同组别不同时间点三组患者的双眼同时视功能、融合功能及立体视功能。结果眼位控制方面,观察组、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及视感知觉训练组等三组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术后组内比较看远斜视度和看近斜视度均较基线值(术后1周)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_(远,近)=33.65,36.84;P<0.05);三组患者各时间点看远斜视度和看近斜视度组间及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远,近)=0.38,0.63,0.22,0.55;P>0.05)。术后组内比较,视感知觉训练组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时水平偏移数值均较基线值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_(水平)=7.80,P<0.05);三组患者知觉眼位水平偏移和垂直偏移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水平,垂直)=1.01,1.81,0.59,1.30;P>0.05);三组患者垂直偏移各时间点术后组内比较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_(垂直)=0.95,P>0.05)。双眼同时视功能方面,三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各时间点术后组内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38,P>0.05);三组患者双眼同时视功能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F=3.92,3.19;P>0.05)。融合功能方面,三组患者双眼融合功能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01,2.54;P>0.05);术后组内比较,传统双眼视觉训练组和视感知觉训练组在术后6个月时较基线值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9.13,P<0.05)。立体视功能方面,三组患者远立体视功能和近立体视功能各时间点组间及交互作用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远,近)=0.16,10.36,0.24,0.99;P>0.05);术后组内比较,视感知觉训练组在术后3个月和6个月时远立体视功能较基线值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_(远)=9.05,P<0.05);术后组内比较,三组患者近立体视功能各时间点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_(近)=4.86,P>0.05)。结论大龄儿童及成年共同性斜视患者术后通过视感知觉训练在知觉水平上可以获得更稳定的眼位控制并更好地重建远立体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同性斜 偏斜 双眼觉功能 知觉
原文传递
连续闪烁抑制法测量的知觉性优势眼与立体视觉的关系
9
作者 于翠 刘子铭 +2 位作者 毕华 何向东 张斌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10期587-590,共4页
目的通过定量测量双眼的相对知觉优势,探索精细立体视觉是否只能出现在双眼相对平衡者中。方法实验研究。共38名受检者参加了实验。对每个受检者通过连续闪烁抑制法来定量双眼的相对知觉优势,并计算相对知觉优势指数(ODI)。18名受... 目的通过定量测量双眼的相对知觉优势,探索精细立体视觉是否只能出现在双眼相对平衡者中。方法实验研究。共38名受检者参加了实验。对每个受检者通过连续闪烁抑制法来定量双眼的相对知觉优势,并计算相对知觉优势指数(ODI)。18名受检者双眼相对平衡(无明确优势眼,ODI绝对值〈2),20名受检者双眼相对不平衡(有明确优势眼,ODI绝对值≥2)。受检者的立体视觉通过随机点图形来评估,测量受检者能达到的最佳立体视力(Dmin)和达到最佳立体视力所需要的最短时间(Tmin)。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测试双眼平衡组与不平衡组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来量化Tmin、Dmin与优势眼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双眼相对平衡与不平衡受检者的Dmin分别为42.9″±23.5″和60.5″±5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双眼平衡受检者所需达到最佳立体视力的最短时间为(148.8±69.1)ms,显著短于双眼不平衡组[(353.2±262.9)ms](t=3.2,P〈0.01)。Tmin与眼优势程度呈正相关(r=-0.58,P〈0.01)。结论精细立体视觉也可以出现在双眼不平衡者中,但需要更长的反应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势 知觉优势 立体 双眼平衡
原文传递
3095名学龄前儿童斜视发生情况分析
10
作者 徐元 《现代临床医学》 1994年第3期189-189,共1页
儿童斜视是影响儿童视觉发育的严重疾病之一,由于斜视患儿眼位不正缺乏双眼单视功能,从而丧失建立立体视觉的条件和做精细工作的能力以致终身致残,因此应尽早发现,及时治疗。现将1993年我市各区入托体检的儿童斜视检查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关键词 儿童斜 双眼功能 情况分析 觉发育 立体 角膜映光法 交替遮盖法 内斜 外斜
下载PDF
人工晶状体眼的立体视功能 被引量:6
11
作者 罗书科 林振德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673-677,共5页
关键词 立体 人工晶状体 功能 植入术 IOL 双眼 白内障摘除 深度知觉 物体 生活能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