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32篇文章
< 1 2 9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双硫死亡相关基因ACTN4对肺腺癌预后的影响
1
作者 问静 张倩 +3 位作者 郭业松 宋雪 黄蕾 姜雪松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4年第6期809-818,共10页
目的:采用双硫死亡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在肿瘤免疫景观和预测预后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但缺乏在肺腺癌中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在肺腺癌中的意义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肿瘤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目的:采用双硫死亡相关基因构建的风险评分模型在肿瘤免疫景观和预测预后方面具有出色的能力。但缺乏在肺腺癌中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探讨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在肺腺癌中的意义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从肿瘤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下载正常肺和肺腺癌样本的基因表达谱及临床信息。使用Deseq2包分析差异基因,采用Cox回归分析差异基因与相关性。利用Timer数据库进行靶基因泛癌分析,按靶基因表达中位数将患者分为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分析靶基因表达与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通过癌症影像档案馆(The Cancer Imaging Archive,TCIA)数据库分析靶基因和免疫相关性。最后进行临床样本免疫组织化学表达和治疗效果分析。结果:识别出预后相关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溶质载体家族成员SLC7A11(solute carrier family 7 member 11)、CD2AP(CD2 associated protein)和辅肌动蛋白α4(actinin alpha 4,ACTN4),其中ACTN4的风险比最高。ACTN4在泛癌种中广泛表达,在肺腺癌中显著降低,可以显著区分不同预后的患者。ACTN4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和免疫检查点表达水平显著相关。临床样本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表明肺腺癌中ACTN4高表达患者对免疫治疗的反应效果较好。结论:双硫死亡相关基因ACTN4在肺腺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有望为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死亡相关基因 肺腺癌 辅肌动蛋白α4 免疫治疗
下载PDF
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双硫死亡相关基因PDLIM1 mRN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刁迅 范绮雨 +2 位作者 耿良栋 刘继斌 朱卫华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1期36-42,54,共8页
目的分析双硫死亡(disulfidptosis)相关基因人PDZ和LIM域蛋白1(PDZ and LIM domain protein 1,PDLIM1)m RN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仙桃学术网站分析PDLIM1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仙桃学术网站和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探... 目的分析双硫死亡(disulfidptosis)相关基因人PDZ和LIM域蛋白1(PDZ and LIM domain protein 1,PDLIM1)m RNA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及作用。方法通过仙桃学术网站分析PDLIM1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仙桃学术网站和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探究PDLIM1在33种肿瘤中的诊断和预后能力。利用TISIDB数据库分析PDLIM1与临床分级和分期的相关性。在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中分析PDLIM1与肿瘤免疫相关性。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构建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s,PPI)。利用Sangerbox 3.0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富集分析。最后利用GSCA(Gene Set Cancer Analysis)网站分析获得PDLIM1 mRNA表达与药物的敏感性。结果PDLIM1 mRNA在33种肿瘤中表达量存在异质性。PDLIM1在胆管癌(CHOL)、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GBM)、肾透明细胞癌(KIRC)、肺腺癌(LUAD)、卵巢癌(OV)、胰腺癌(PAAD)、黑色素瘤(SKCM)和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GCT)中具有良好的诊断能力。PDLIM1在胶质瘤(GBMLGG)、脑低级别胶质瘤(LGG)、混合肾癌(KIPAN)、多形性胶质细胞瘤(GBM)、间皮瘤(MESO)、葡萄膜黑色素瘤(UVM)和肾上腺皮质癌(ACC)中高表达预后差,而在肉瘤中低表达预后差。PDLIM1 mRNA表达与头颈鳞状细胞癌(HIVSC)、肾乳头状细胞癌(KIRP)、子宫内膜癌(UCEC)、子宫癌肉瘤(UCS)和葡萄膜黑色素瘤(UVM)的分级,以及与宫颈癌、头颈鳞状细胞癌、子宫内膜癌和脑低级别胶质瘤肿瘤的分期有关。PDLIM1与以前列腺癌为首的36种肿瘤的免疫浸润显著相关,且发现在PDLIM1 mRNA高表达的患者中经免疫治疗后的预后相对较好。PDLIM1在生物体内主要通过参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细胞黏附、肿瘤相关途径的调节来发挥作用,对以Isoliquiritigenin为首的多种药物敏感。结论PDLIM1与多种肿瘤的临床预后和免疫浸润等方面密切相关,有望成为一种肿瘤诊断和预后生物标志物或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信息学 PDZ和LIM域蛋白1 双硫死亡 肿瘤 免疫浸润
下载PDF
双硫死亡相关lncRNA建立胰腺癌新的预后特征并预测免疫治疗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唐明政 李晓凤 +4 位作者 荣耀 吴志航 马国榕 刘松华 蔡辉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26,共7页
目的筛选与双硫死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研究其在胰腺癌中的免疫景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基于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鉴定双硫死亡相关lncRNA... 目的筛选与双硫死亡相关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研究其在胰腺癌中的免疫景观,为临床实践提供更有效的指导。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胰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样本,基于Cox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鉴定双硫死亡相关lnc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通过综合方法验证其预测性能。构建精确的列线图,预测胰腺癌患者的预后。通过基因本体(GO)、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和免疫分析研究生物学差异。通过肿瘤突变负荷(TMB)估计免疫治疗反应。结果成功鉴定出251个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筛选出3组lncRNA作为风险评分模型的参考。通路分析结果表明,免疫相关通路与双硫死亡相关lncRNA风险评分模型相关。风险评分与免疫细胞浸润以及ESTIMATE评分显著相关。风险评分较高的患者TMB升高,表明高风险患者表现出更好的免疫检查点阻断反应。结论本研究的发现有助于深入理解双硫死亡相关lncRNA在胰腺癌中的作用,为胰腺癌提供潜在的治疗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双硫死亡 肿瘤突变负荷
下载PDF
基于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的甲状腺癌预后模型构建及评估
4
作者 王玉婷 刘盟 +2 位作者 宋春莉 朱雅婷 马玉 《浙江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2038-2043,I0004,I0005,共8页
目的 探索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DRLncs)在甲状腺癌(THCA)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构建基于DRLncs的预后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选择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的THCA样本,从已发表文章中获得33个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RGs)。... 目的 探索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DRLncs)在甲状腺癌(THCA)中的表达及对预后的影响,构建基于DRLncs的预后模型并评估其效能。方法 选择肿瘤基因组图谱计划(TCGA)数据库中的THCA样本,从已发表文章中获得33个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RGs)。将505例THCA(总样本队列)随机分为训练集(253例)和验证集(252例),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与训练组患者总生存相关的DRLncs,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确定偏差最小的DRLncs,利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建立基于DRLncs的THCA预后模型。根据风险评分中位数将3个队列分别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分别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评估和验证预后模型的效能。对总样本队列高、低风险组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免疫检查点及相关功能分析、肿瘤突变负荷分析、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 共表达分析共识别出1 488个长链非编码RNA,与22个DRGs存在相关性。单因素Cox回归共筛选出41个与THCA预后相关的DRLncs,LASSO回归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最终确立由8个DRLncs构建预后模型。生存分析显示,3个队列中高风险组15年总生存率均显著低于低风险组(均P<0.05)。年龄和风险评分是预测THCA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显示该模型预测总样本队列患者3和5年生存率的AUC分别为0.783、0.864,具有良好的预后预测效能。总样本队列的高低风险组间共有255个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在铜离子的应力响应、突触前、神经肽激素活性等9个功能和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等10条信号通路上显著富集;高风险组促进炎症、I型干扰素、副炎症等13个免疫相关功能存在抑制状态。药物敏感性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对阿昔替尼、BI-2536、瑞博西尼比低风险组患者更敏感。结论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8个与THCA预后有关的DRLncs,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可有效预测THCA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长链非编码RNA 双硫死亡 预后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双硫仑联合紫杉醇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
5
作者 冯晓延 熊荣生 +2 位作者 许可 徐谊 王浩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5期26-30,共5页
目的探讨双硫仑联合紫杉醇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双硫仑(0、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于食管癌细胞株TE-1和TE-10,CCK-8法测算细胞活力,筛选得到双硫仑最佳作用浓度为20μmol/L。将TE-1、... 目的探讨双硫仑联合紫杉醇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以不同浓度双硫仑(0、10、20、40μmol/L)分别作用于食管癌细胞株TE-1和TE-10,CCK-8法测算细胞活力,筛选得到双硫仑最佳作用浓度为20μmol/L。将TE-1、TE-10食管癌细胞分别分为对照组(不加药物正常培养)、双硫仑组(20μmol/L双硫仑)、紫杉醇组(0.5μmol/L紫杉醇)、双硫仑+紫杉醇组(20μmol/L双硫仑+0.5μmol/L紫杉醇)。采用MTT法观察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观察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实验观察细胞侵袭能力,RT-qPCR法检测细胞α微管蛋白mRNA,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α微管蛋白、Bcl-2蛋白。结果TE-1及TE-10细胞增殖率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TE-1及TE-10细胞凋亡率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P均<0.05),TE-1及TE-10细胞穿膜细胞数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P均<0.05)。TE-1细胞α微管蛋白mRNA表达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TE-10细胞α微管蛋白mRNA表达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TE-1及TE-10细胞α微管蛋白、Bcl-2蛋白表达对照组>双硫仑组>紫杉醇组>双硫仑+紫杉醇组(P均<0.05)。结论双硫仑联合紫杉醇可增强对食管癌细胞增殖、侵袭能力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细胞中微管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 食管癌 紫杉醇 微管蛋白 细胞增殖 细胞侵袭
下载PDF
双硫仑作用机制及其在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中的研究进展
6
作者 张雁宇 吕欣 +3 位作者 黄晓光 任小军 王雪 于为民 《临床肾脏病杂志》 2024年第3期249-253,共5页
双硫仑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双硫仑治疗癌症的具体机制,如抑制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的活性、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抑制核因... 双硫仑作为一种治疗慢性酒精中毒的药物在临床中广泛使用。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了双硫仑治疗癌症的具体机制,如抑制乙醛脱氢酶(acetaldehyde dehydrogenase,ALDH)的活性、提高细胞内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浓度、抑制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的活性,促进与核蛋白定位蛋白4(nuclear protein localization protein 4,NPL4)的结合、抑制FROUNT蛋白等,并在多种癌症模型中证明了双硫仑的抗癌活性。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是急进性肾小球肾炎中的一种类型,该病一旦被确诊,就需要第一时间给予治疗,尽量帮助患者缓解症状、改善预后。研究表明,双硫仑可通过抑制C-C趋化因子受体2型/C-C趋化因子受体5型(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2/C-C chemokine receptor type 5,CCR-2/CCR-5)和FROUNT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抑制巨噬细胞的迁移、聚集、活化来缓解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这表明双硫仑对该类患者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本文简要回顾了双硫仑最新研究中阐明的相关作用分子机制,展望了未来双硫仑作为新的药物治疗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 抗肾小球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 巨噬细胞
下载PDF
肝细胞癌双硫死亡相关lncRNA预后模型构建和功能机制探索
7
作者 刘艺涵 崔龙 +1 位作者 李欣 客蕊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24年第6期1144-1150,共7页
目的探索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肝细胞癌的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TCGA数据平台中下载肝细胞癌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运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筛选出双硫死亡相关lncRNA... 目的探索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进一步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期为肝细胞癌的预后评估及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方法从TCGA数据平台中下载肝细胞癌转录组数据及临床数据,运用皮尔森相关分析筛选出双硫死亡相关lncRNA。通过多种算法构建预测模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Kaplan-Meier生存曲线、ROC曲线、DCA决策曲线以及列线图对预后模型进行效能评估和验证。计算每例患者的风险评分,根据评分中位数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进行免疫逃逸(TIDE)、免疫检查点、m6A修饰基因相关性分析以及药物敏感性分析,通过基因突变、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评价。结果本研究共鉴定了5个双硫死亡相关lncRNAs并据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患者总生存期显著低于低风险组(P<0.001)。该模型的1、3、5年生存预测AUC值分别为0.773、0.725和0.679。单因素、多因素Cox回归证实了该模型的独立预后价值(P<0.001)。列线图内部验证显示模型预测的可信度较好。高低风险组在免疫逃逸潜能评分、关键免疫检查点和m6A修饰基因表达水平、以及对常用HCC治疗药物的耐药性上均表现出显著差异。结论本研究构建的双硫死亡相关lncRNAs预后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准确性,可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评估HCC患者的生存预后和免疫逃逸倾向,为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双硫死亡 长链非编码RNA 预测模型
下载PDF
阿尔茨海默病双硫死亡诊断模型的构建与评估
8
作者 侯传东 贺培凤 +10 位作者 耿杰 陈浩然 何田田 张辉 李泓毅 张昊军 张力中 赵鹏 张虹 高楚萌 卢学春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32-1041,共10页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并验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3000作为训练数据集,提取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免疫浸润和GSVA富集分析...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建立并验证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发病机制中双硫死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和诊断性生物标志物。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GSE33000作为训练数据集,提取双硫死亡相关基因进行分析。通过免疫浸润和GSVA富集分析,比较AD患者和健康对照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在不同免疫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及其生物学功能。利用共识聚类方法将AD患者分为两个亚组,并对AD组与健康对照组及AD分型亚组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将两个结果的交集基因作为AD特征基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RF)和支持向量机模型(SVM)、极限梯度提升算法(XGB)模型和广义线性模型(GLM)构建训练模型,筛选出最相关的5个基因作为诊断性标志物,并在GSE122063数据集中进行验证。结果在文献中已证实的24个双硫死亡相关基因中,有22个基因在AD发病过程中显著差异表达。免疫浸润分析发现浆细胞、CD8^(+)T细胞、单核细胞可能在双硫死亡调控AD中发挥重要作用。GSVA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对比于C1亚组,C2亚组中双硫死亡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在亨廷顿病、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中上调。通过共识聚类方法将AD基因分为两个亚组(C1和C2),通过WGCNA识别显著模块并将结果取交集后获得63个AD特征性基因。训练模型结果显示,SVM模型的残差分布最低,ROC曲线下面积(AUC)值最高(0.946)。SVM模型筛选的前5个AD特征基因为PARP10、MAP2K1、PTBP1、PAK1和NMS,并基于此建立AD诊断风险评估列线图。决策曲线和校正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预测准确度良好。在GSE122063外部数据集中验证模型准确性,ROC结果显示AUC值为0.788,模型构建成功。结论双硫死亡在AD的发生和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未来可根据双硫死亡相关基因预测并筛选具有潜在治疗AD作用的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双硫死亡 机器学习 免疫细胞 诊断性生物标志物 生物信息学
下载PDF
基于双硫死亡相关lncRNA构建老年肝细胞癌的新型预后模型
9
作者 林世钊 林志明 姚向庆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222-233,共12页
目的 探讨老年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新型的双硫死亡相关lncRNA(DRLS)预后模型,验证该模型在评价老年HC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下载TCGA-LIHC项目的转录组数据、临床资料及突变信息。筛选DR... 目的 探讨老年肝细胞癌(HCC)患者中新型的双硫死亡相关lncRNA(DRLS)预后模型,验证该模型在评价老年HCC患者的预后及指导治疗选择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下载TCGA-LIHC项目的转录组数据、临床资料及突变信息。筛选DRLS,分为老年组和年轻组。使用韦恩图排除对年轻组HCC有影响的lncRNA,保留仅对老年组有影响的DRLS。通过Cox回归和最小绝对收缩及选择算子(LASSO)分析,构建DRLS预后模型。评估老年HCC患者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的预后、生物功能、突变情况以及药物敏感性的差异。结果 本研究采用LASSO和Cox回归方法确定了DRLS,并将患者分为低风险组和高风险组。低风险组患者的总生存期(OS)和无进展生存期(PFS)显著高于高风险组患者。构建具有良好临床适用性的列线图。通过差异基因表达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在细胞周期、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活性产生的超氧化物、细胞分裂、细胞骨架运动以及相关代谢活动中显著富集,低风险组在肿瘤免疫功能障碍及排斥(TIDE)评分较低。在药物敏感性分析中,低风险组对索拉非尼、奥沙利铂和伊立替康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而高风险组对5-氟尿嘧啶、MIRA-1和星形孢菌素更敏感。老年HCC患者中低风险组的预后更好,突变发生率更低,免疫治疗效果更佳,且对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更高。结论 DRLS在预测老年HCC患者的预后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并与其生物学功能、突变基因及药物敏感性密切相关,为深入探索双硫死亡与HCC的关系提供新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死亡 老年人 肝细胞癌 lncRNA 预后模型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骨肉瘤双硫死亡基因诊断模型建立与分析
10
作者 李威材 秦刚 +4 位作者 何凯毅 刘金富 范以东 吴广涛 胡坤杏 《医学研究杂志》 2024年第8期62-68,共7页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鉴定与骨肉瘤(osteosarcima,OS)双硫死亡相关的特征基因,构建诊断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探索OS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差异表达分析用于鉴定OS双硫死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 目的通过机器学习算法鉴定与骨肉瘤(osteosarcima,OS)双硫死亡相关的特征基因,构建诊断预测模型,为进一步探索OS早期诊断的潜在生物学标志物和分子机制提供理论支持。方法差异表达分析用于鉴定OS双硫死亡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 expression disulfidptosis-related gene,DE-DRG),通过最小绝对收缩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算法进一步鉴定具有诊断价值的OS双硫死亡特征基因,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诊断价值;同时构建评估疾病风险的列线图,并通过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评估列线图的有效性能。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检测特征基因在OS组织的表达量。结果共鉴定出2个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OS双硫死亡特征基因(NDUFA11、RPN1),所构建的列线图对预测疾病风险具有较高的可靠性。RT-qPCR检测结果显示,在OS组织中,NDUFA11表达显著降低,而RPN1表达则显著升高(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的OS双硫死亡基因诊断模型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肉瘤 双硫死亡 诊断模型 机器学习
下载PDF
基于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的骨肉瘤预后模型构建及验证
11
作者 高艳芳 李恩惠 《临床医学进展》 2024年第10期1485-1498,共14页
目的:探索双硫死亡相关lncRNAs (DRLs)在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OS患者的基因表达和相关临床数据,筛选预后相关DRLs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验证。qRT-PCR分析检测相关DRLs在细胞及组织中... 目的:探索双硫死亡相关lncRNAs (DRLs)在骨肉瘤(Osteosarcoma, OS)患者中的预后价值。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提取OS患者的基因表达和相关临床数据,筛选预后相关DRLs基因,构建预后模型并进行验证。qRT-PCR分析检测相关DRLs在细胞及组织中的表达。CCK-8实验检测si-ASB16.AS1对MG-63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Cox回归用于分析影响骨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筛选出6个预后相关DRLs (RP11.304F15.6、RP11.750H9.5、RP11.313F23.4、RP11.46C2.47、ASB16.AS1和RP11.452C13.1)用于构建预后模型。ROC分析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qRT-PCR分析表明6个DRLs在OS细胞系中表达上调,si-ASB16.AS1可抑制MG-63细胞增殖。并且,ASB16.AS1在OS患者癌组织中的表达也是上调的,ASB16.AS1高表达的OS患者总体生存时间显著短于低表达患者,ASB16.AS1是OS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结论:本研究确定了6个DRLs作为OS预后的标志,构建了一个有价值的OS预后模型;并发现ASB16.AS1可参与OS细胞的增殖,是OS患者一个独立的预后生物标志物。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gnostic value of disulfide death related lncRNAs (DRLs) in patients with osteosarcoma (OS). Methods: The gene expression and related clinical data of OS patients were extracted from TCGA database, and prognostic related DRLs genes were screened to construct a prognostic model. The expression of related DRLs in cells and tissues was detected by qRT-PCR. The effect of si-ASB16.AS1 on the proliferation of MG-63 cells was detected by CCK-8 assay. Kaplan-Meier method was used to draw the survival curve, and Cox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OS. Results: Six prognostic related DRLs (RP11.304F15.6, RP11.750H9.5, RP11.313F23.4, RP11.46C2.47, ASB16.AS1, and RP11.452C13.1) were selected for constructing a prognostic model. RO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model had a strong predictive ability. qRT-PCR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expression of six DRLs was up-regulated in OS cell lines, and si-ASB16.AS1 inhibited the proliferation of MG-63 cells. The overall survival time of OS patients with high ASB16.AS1 expression i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ith low ASB16.AS1 expression. Conclusion: 6 DRLs were identified as prognostic markers of OS, and a valuable prognostic model of OS was constructed. It was found that ASB16.AS1 can participate in the proliferation of OS cells and is an independent prognostic biomarker in patients with 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死亡 骨肉瘤 lncRNAs QRT-PCR 增殖 预后
下载PDF
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表达与双硫死亡、铁死亡及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马欢 代九菊 +1 位作者 杨艳丽 周祖邦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772-1776,共5页
铁死亡和双硫死亡与多种疾病相关。铁死亡的特征是铁离子和脂质活性氧的异常累积,而双硫死亡则是二硫化物的异常累积。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LC3A2)作为溶质载体家族的一员,不仅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还参与细胞铁... 铁死亡和双硫死亡与多种疾病相关。铁死亡的特征是铁离子和脂质活性氧的异常累积,而双硫死亡则是二硫化物的异常累积。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SLC3A2)作为溶质载体家族的一员,不仅参与调控肿瘤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还参与细胞铁死亡和双硫死亡,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本文阐述了SLC3A2与双硫死亡、铁死亡和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旨在为癌症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质载体家族3成员2 双硫死亡 铁死亡 肿瘤
下载PDF
双硫仑联合铜在肿瘤耐药治疗中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13
作者 黄瑞 朱梦梦 +2 位作者 陈钰杰 崔家玮 郜文辉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3期2480-2484,共5页
目前肿瘤耐药性不断发展成为癌症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金属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铜死亡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聚焦铜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而铜离子载体与铜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细胞内Cu水平并发挥抗癌活性。其中双硫仑(disulfiram... 目前肿瘤耐药性不断发展成为癌症治疗面临的主要问题。金属元素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是近年来铜死亡的发现,让我们重新聚焦铜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而铜离子载体与铜联合使用可以提高细胞内Cu水平并发挥抗癌活性。其中双硫仑(disulfiram,DSF)成本低,高效且安全,是一种有效的铜离子载体,已被证明可以促进癌细胞死亡,包括铜死亡。DSF可以与二价铜离子螯合,产生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铜(Cu[DDC]2)复合物,用来抗肿瘤,还可以调节肿瘤多药耐药性(multidrug resistance,MDR)。近期双硫仑联合铜在国外展开了丰富的临床试验,并验证了其疗效及安全性。该文就双硫仑联合铜抗肿瘤耐药的应用及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为肿瘤耐药的干预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 肿瘤 耐药
下载PDF
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和双硫死亡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及进展
14
作者 刘丹丹 秦合伟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9期4132-4144,共13页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损伤涉及的新型程序性死亡模型(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及双硫死亡)正逐渐兴起并且未来具有较大研究空间。目的:对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和... 背景:近年来,随着对细胞程序性死亡的深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损伤涉及的新型程序性死亡模型(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及双硫死亡)正逐渐兴起并且未来具有较大研究空间。目的:对新型程序性细胞死亡模式(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和双硫死亡)的分子机制、新型细胞死亡模式的串扰机制、临床转化等在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探索新型细胞死亡模式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作用机制和药物靶点提供新视角。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1-2024年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收录的文献,最终纳入101篇文章进行综述分析。结果与结论:①细胞程序性死亡作为维持细胞正常更新和内环境稳态的必要调节途径,其中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和双硫死亡等新型细胞程序性死亡是目前生命科学的热门研究领域。②线粒体自噬能够清除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元中受损线粒体,降低细胞内活性氧,恢复阿尔茨海默病中神经元细胞的能量代谢和信号转导,在调控神经元健康和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③铁死亡在阿尔茨海默病中的研究备受关注,能够通过胱氨酸/谷氨酸、铁代谢及多不饱和脂肪酸等多种途径调控阿尔茨海默病,从而影响Aβ沉积及Tau蛋白磷酸化,近期研究显示天然多酚、酸枣仁汤、茯苓酸和维生素E等可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抑制铁死亡。④铜死亡是涉及铜的依赖、脂酰化蛋白的积累以及铁硫簇蛋白减少的一种新型独特细胞死亡形式,其过量铜暴露可能会直接与Aβ斑块和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相互作用,加重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障碍,目前铜死亡研究领域正兴起,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⑤双硫死亡作为一种新兴细胞程序死亡形式,由胱氨酸过量积累以及葡萄糖饥饿引起二硫化物应激,导致对与阿尔茨海默病有关的肌动蛋白骨架受损。⑥各类细胞程序性死亡模式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串联机制,形成了以自噬为核心的各类程序性死亡的相互作用网络,为多层次、多靶点调控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巨大潜力,“自噬-坏死性凋亡-焦亡/铁死亡”之间的串扰网络机制共同调控阿尔茨海默病。⑦铜死亡和双硫死亡作为一种新的程序性死亡方式,目前在阿尔茨海默病中报导不够深入,未来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及持续关注。⑧由于线粒体自噬、铁死亡、铜死亡和双硫死亡大多数研究都基于基础实验或生物信息学分析,缺乏大规模及长期的临床研究验证,未来需进一步深入探讨,以期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思路和有效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程序性死亡 线粒体自噬 铁死亡 铜死亡 双硫死亡 凋亡 坏死性凋亡 焦亡
下载PDF
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通过氧化应激诱导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细胞凋亡
15
作者 敬强安 周超婷 +2 位作者 吴韵怡 柯霞 童向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81-1185,共5页
目的:研究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thiotert)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SKM-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thiotert对SKM-1细胞活力的抑制及GSH、NAC和Z-VAD-FMK对thiotert细胞毒性的逆转作用;Ed 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 目的:研究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thiotert)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细胞SKM-1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CCK-8法检测thiotert对SKM-1细胞活力的抑制及GSH、NAC和Z-VAD-FMK对thiotert细胞毒性的逆转作用;Ed U细胞增殖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Western blot检测DNA损伤及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thiotert显著抑制了SKM-1细胞的增殖能力,诱导SKM-1细胞中ROS水平升高;thiotert处理导致SKM-1细胞内C-PARP、C-Caspase 3和γ-H2AX蛋白表达上调,而BCL-2显著下调;抗氧化剂GSH和NAC及凋亡抑制剂Z-VAD-FMK能部分逆转thiotert对细胞活力的抑制作用。结论:thiotert能够通过介导ROS的产生和促凋亡蛋白的表达来促进MDS细胞发生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6-异丙基双硫-2′-脱氧鸟苷 活性氧 凋亡
下载PDF
双硫仑联合二价铜离子诱导铜死亡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
16
作者 唐敏 黄娟婵 +2 位作者 韦杏雯 罗雪文 赵伟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 目的探讨双硫仑(disulfiram,DSF)联合二价铜离子(Cu^(2+))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肝癌Hep3B细胞,分别采用DSF(30 nmol/L)溶液、Cu^(2+)(1μmol/L)溶液和铜螯合剂四硫代钼酸铵(ammonium tetrathiomolybdateⅥ,ATTM)(30 nmol/L)溶液单独或联合干预,以二甲基亚砜(dimethyl sulfoxide,DMSO)(30 nmol/L)作用的细胞为对照组。分别采用CCK-8实验、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侵袭能力;采用免疫荧光实验检测细胞中铜死亡相关蛋白二氢硫辛酰胺-S-乙酰转移酶(dihydrolipoamide S-acetyltransferase,DLAT)和铁氧还蛋白1(ferredoxin 1,FDX1)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或联合干预后Hep3B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下降(均P<0.05),其中DSF+Cu^(2+)联合干预的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下降更加显著(均P<0.0001)。在DSF联合Cu^(2+)的基础上加入ATTM后逆转了DSF联合Cu^(2+)对Hep3B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抑制作用,其增殖、迁移以及侵袭能力较DSF+Cu^(2+)组增强(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DSF、Cu^(2+)单独干预后铜死亡相关蛋白DLAT和FDX1的荧光强度改变并不明显,但Cu^(2+)联合DSF后DLAT蛋白的荧光强度增加而FDX1蛋白的荧光强度减弱,加入ATTM后则逆转了DLAT和FDX1蛋白的表达趋势。结论DSF联合Cu^(2+)能抑制肝癌细胞Hep3B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铜死亡的发生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癌 HEP3B细胞 双硫 铜死亡 增殖 迁移 侵袭
下载PDF
双硫死亡基因BAK1在口腔鳞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影响
17
作者 陈寅瑜 郑璐茜 +2 位作者 邹子川 杨昊楠 孟箭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19期3647-3653,共7页
目的:识别口腔鳞状细胞癌新标志物,探究双硫死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中潜在的生物学价值。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汇总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基于TCGA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并通过细胞生... 目的:识别口腔鳞状细胞癌新标志物,探究双硫死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中潜在的生物学价值。方法:检索相关文献,汇总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基于TCGA数据库,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识别具有临床意义的双硫死亡相关基因,并通过细胞生物学实验探究该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的生物学价值。结果:细胞生物学实验显示,BAK1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均高表达。此外,BAK1过表达或敲低对于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产生较大影响。结论:BAK1可作为口腔鳞状细胞癌新标志物,具有临床意义。同时,双硫死亡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增殖、迁移和侵袭中具有一定的生物学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鳞状细胞癌 双硫死亡 BAK1 细胞实验
下载PDF
基于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探讨双硫仑改善HFpEF大鼠心功能的机制
18
作者 沈玄洋 李卫东 +4 位作者 蒋晓路 张美琪 谭文涛 沈媛 文红福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891-1897,共7页
目的:探讨双硫仑(DSF)在高脂饮食(HFD)和一氧化氮阻滞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HFD+L-NAME构建HFpEF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给予... 目的:探讨双硫仑(DSF)在高脂饮食(HFD)和一氧化氮阻滞剂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诱导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HFpEF)大鼠模型中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HFD+L-NAME构建HFpEF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control组(给予正常饮食和水喂养)、HFpEF组(给予HFD和含0.5 g/L L-NAME的饮用水喂养)和DSF+HFpEF组(在HFD+L-NAME的基础上给予DSF治疗)。5周后,使用超声心动图和运动力竭实验检测心功能;苏木素-伊红和麦胚凝集素染色检测心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检测心肌纤维化程度;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心肌中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cleaved caspase-1和消皮素D的N端片段(GSDMD-N)蛋白水平;ELISA检测血清N末端脑利尿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及心肌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IL-18含量。结果:与control组相比,HFpEF组大鼠体重、收缩压、舒张压、E/E'比值、舒张期左心室前壁厚度(LVAWd)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E/A比值和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HFpEF组相比,DSF+HFpEF组大鼠体重、E/E'比值、舒张压和血清NTproB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E/A比值和GLS绝对值显著升高(P<0.05),收缩压、舒张期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改变(P>0.05)。与control组相比,HFpEF组大鼠心肌纤维化面积、心肌细胞横截面积和凋亡率均显著升高(P<0.05),DSF+HFpEF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Western blot和ELISA结果显示,与control组相比,HFpEF组大鼠心肌中NLRP3、cleaved caspase-1和GSDMD-N蛋白水平及炎症因子IL-1β和IL-18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与HFpEF组相比,DSF+HFpEF组大鼠上述指标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DSF可改善HFpEF大鼠心功能,抑制心肌重构,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减轻心肌炎症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硫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 NLRP3/caspase-1/GSDMD信号通路
下载PDF
基于TCGA数据库构建肝细胞癌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RGs)预后风险模型及评价
19
作者 王结珍 梁培松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4年第2期86-90,共5页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isulfidptosis-related genes,DRGs)预后风险模型及评价。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中371例HC... 目的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数据库构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双硫死亡相关基因(disulfidptosis-related genes,DRGs)预后风险模型及评价。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TCGA数据库中371例HCC样本及50例癌旁样本中15个DRGs的表达情况,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富集分析、Kaplan-Meier(KM)生存分析;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DRGs,通过LASSO回归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筛选出关键DRGs构建预后风险模型,并根据风险评分将HCC患者分为高风险组和低风险组,制作KM生存曲线和时间依赖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进行验证评价。结果与癌旁样本相比,HCC样本15个DRGs中FLNA,MYH9,TLN1,ACTB,MYL6,CAPZB,DSTN,ACTN4,SLC7A11,INF2,CD2AP,PDLIM1和FLNB均表达上调,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793~6310,均P<0.001);经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显示,DRGs主要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和细胞黏附相关的生物过程或途径密切相关。经KM生存分析结果显示,SLC7A11,INF2,CD2AP,MYL6,ACTB高表达组生存率低于低表达组[HR=1.46(1.03~2.07)~1.93(1.36~2.75),均P<0.05]。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LASSO分析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构建预后风险模型riskscore=(0.247×SLC7A11)+(0.289×INF2)+(0.076×CD2AP)+(0.06×MYL6);计算样本的风险评分,风险评分越高,预后不良的HCC患者人数越多;KM生存分析显示高风险组的总生存率比低风险组低;1,3,5年的AUC值分别为0.709,0.661和0.648;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SLC7A11[HR=1.832(1.274~2.636),P=0.001]是独立的预后危险因素。结论四个DRGs构建的预后风险模型在预测HCC患者预后情况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癌症基因组图谱 双硫死亡相关基因 预后风险模型
下载PDF
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免疫相关分析
20
作者 田文集 韩梦宇 +2 位作者 马增慧 苟铃珠 张德奎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4年第8期31-39,共9页
目的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特征的胃癌预后模型,分析lncRNA与胃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下载TCGA-STAD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资料。使用共表达网络分析、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建立与双... 目的构建双硫死亡相关长链非编码RNA(lncRNA)特征的胃癌预后模型,分析lncRNA与胃癌的肿瘤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联并评估可能的免疫治疗。方法下载TCGA-STAD的RNA测序数据和临床资料。使用共表达网络分析、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建立与双硫死亡相关的lncRNA风险预后模型;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等方法验证模型的预测能力;利用GSEA富集分析分析各组之间生物学功能的差异;评估与肿瘤微环境、免疫细胞、免疫功能间的关系。结果收集了24个双硫死亡相关的基因,9种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用于创建预后模型。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2个亚组,从生存曲线显示2组患者之间的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预测模型1、3、5年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1、0.703和0.789,显示有较强的预测能力,Cox回归分析显示风险评分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P<0.001)。高、低风险组在部分免疫细胞及免疫功能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9个双硫死亡相关lncRNA的风险评分模型有助于预测胃癌患者预后及免疫反应,可为患者的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双硫死亡 长链非编码RNA 肿瘤微环境 免疫浸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