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游离雌三醇水平联合检测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
1
作者 赵延娜 《中国民康医学》 2023年第19期132-134,共3页
目的:观察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游离雌三醇(uE_(3))水平联合检测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定期于该院产检的90名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检... 目的:观察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F-β-hCG)、游离雌三醇(uE_(3))水平联合检测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定期于该院产检的90名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进行前瞻性研究,检测其血清甲胎蛋白、F-β-hCG、uE_(3)水平,并观察其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比较不同母婴结局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F-β-hCG、uE_(3)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F-β-hCG、uE_(3)水平预测不良母婴结局的价值。结果:90名双胎妊娠孕妇不良母婴结局发生率为35.56%(32/90)。不良母婴结局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F-β-hCG水平高于良好母婴结局孕妇,血清uE_(3)水平低于良好母婴结局孕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水平预测不良母婴结局具有一定的价值(AUC=0.724,P<0.05);单项血清F-β-hCG、uE_(3)水平预测不良母婴结局具有较低的价值(AUC=0.698、0.691,均P<0.05);三者联合预测不良母婴结局具有较高的价值(AUC=0.905,P<0.05),且高于各单项指标预测价值。结论:孕中期双胎妊娠孕妇血清甲胎蛋白、F-β-hCG、uE_(3)水平联合检测预测不良母婴结局具有较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中期 双胎妊娠孕妇 血清甲蛋白 游离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游离雌三醇 预测 母婴结局
下载PDF
孕14~17^(+6)周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长度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的回顾性研究
2
作者 朱瑞丽 程欣 《临床研究》 2022年第10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孕14~17^(+6)周行宫颈环扎术对宫颈长度为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短宫颈双胎妊娠孕妇分为试验组(N=35)和常规组(N=41)。常规组... 目的探究孕14~17^(+6)周行宫颈环扎术对宫颈长度为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妊娠结局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方法根据不同手术时机将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短宫颈双胎妊娠孕妇分为试验组(N=35)和常规组(N=41)。常规组于孕19~28周实施宫颈环扎术,试验组于孕14~17^(+6)周实施宫颈环扎术。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分娩方式、妊娠结局、围生儿结局及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孕周延长时间长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顺产率、孕期>34周分娩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足月分娩率较高,胎儿生长受限、晚期流产、胎儿窘迫、宫内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胎儿畸形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试验组转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及病死率较低,新生儿体重、Apgar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8.57%)较常规组(29.2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宫颈长度为10~20 mm双胎妊娠孕妇于孕14~17^(+6)周实施宫颈环扎术效果显著,能优化手术情况及分娩方式,促进妊娠结局、围产儿结局改善,且能提高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颈环扎术 双胎妊娠孕妇 妊娠结局 不良事件
下载PDF
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母婴结局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郭玉惠 徐薇 《临床医学》 CAS 2020年第12期33-35,共3页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260例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母婴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4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新密市妇幼保健院进行分娩的260例双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按孕前BMI不同分为低BMI组(BMI<18.5 kg/m^2)、正常BMI组(18.5 kg/m^2≤BMI≤24.0 kg/m^2)和高BMI组(BMI>24.0 kg/m^2)。计算孕妇孕期BMI增速第25及第75百分位数,将P25-P75作为本研究推荐BMI增速范围,根据BMI增速不同将孕妇分为BMI增速缓慢组(BMI增速<P25),BMI增速适宜组(P25≤BMI增速≤P75)和BMI增速过快组(BMI增速>P75)。比较不同孕前BMI水平与孕期BMI增速孕妇妊娠结局与新生儿结局差异。结果高BMI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低BMI组孕妇新生儿低体质量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低BMI组与高BMI组孕妇新生儿早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BMI组(P<0.05)。BMI增速过快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高血压、胎膜早破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BMI增速缓慢组孕妇新生儿早产率与低体质量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孕妇孕前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不良妊娠结局均呈正相关性(P<0.05),与不良新生儿结局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双胎妊娠孕妇孕前BMI水平及孕期BMI增速与不良妊娠结局密切相关,维持正常孕前BMI水平和适宜孕期BMI增速有利于形成良好妊娠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胎妊娠孕妇 孕前BMI 孕期BMI增速 母婴结局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