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海马CA1区高频刺激诱发的突触可塑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刘喜娟 黄汾生 +2 位作者 黄辰 杨章民 冯新正 《生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84-291,共8页
通过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的变化是研究突触可塑性,诸如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可塑性(paired-pulse plasticity,PPP)的最常见方法之一。fEPS... 通过细胞外记录方法记录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fEPSP)的变化是研究突触可塑性,诸如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和双脉冲可塑性(paired-pulse plasticity,PPP)的最常见方法之一。fEPSP波形的起始斜率、起始面积、峰值及总面积等的变化常用作判断突触可塑性增强或减弱的标准。在相同记录结果中测量fEPSP波形不同部位通常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些往往会被研究者忽略。本文通过测量小鼠海马CA1区细胞fEPSP波形的起始斜率、起始面积、峰值、总面积及时间参数等,分析比较高频刺激(high-frequency stimulation,HFS)诱发的突触可塑性,包括LTP和PPP的变化。结果显示,LTP过程中AMPA受体动力学变化加快,且在同一记录中,fEPSP波形不同部位的测量分析可以产生较大幅度的LTP和PPP差异。给予HFS后,双脉冲诱发fEPSP的比率在测量起始面积时略有下降,但在测量起始斜率时则显著增加,这些结果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因此,全面仔细地分析fEPSP波形在整个实验中的变化对正确了解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析 长时程增强 双脉冲可塑性 海马 小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