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普通小麦中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TaDHAR)基因的克隆与生化特性分析 被引量:7
1
作者 余春梅 杨艳萍 +5 位作者 刘鑫燕 周蓉 华梁 魏贺 丁胜杰 王道文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483-1489,共7页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六倍体普通小麦中获得了两个不同的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TaDHAR)基因的cDNA克隆。器官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这两个TaDHAR基因(暂时命名为TaDHAR1和TaDHAR2)在小麦根、茎、叶、幼穗以及开花后10d、20d和30d的种子中均有... 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六倍体普通小麦中获得了两个不同的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TaDHAR)基因的cDNA克隆。器官表达模式分析表明,这两个TaDHAR基因(暂时命名为TaDHAR1和TaDHAR2)在小麦根、茎、叶、幼穗以及开花后10d、20d和30d的种子中均有表达,为组成型表达基因。原生质体表达实验表明,两个基因的产物均可能定位在细胞质中。在细菌中表达并提纯了两个基因的重组蛋白。体外生化测定表明两个重组蛋白均具有将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成抗坏血酸的能力,其最适pH为7.5,在37oC时的活性比25oC高,但25oC条件下pH6.0和7.0时,两个DHAR蛋白的活性显著不同。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揭示TaDHAR基因在小麦抗坏血酸代谢中的生理作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小麦 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 表达模式 酶活
原文传递
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电子克隆及进化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晓晓 李蕊 +2 位作者 李雅轩 蔡民华 胡英考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50,共6页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以拟南芥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经同源性比对和序列组装,获得全长为955bp的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006810),经R... 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实验验证的技术路线,以拟南芥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cDNA序列为信息探针,对大豆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搜索,经同源性比对和序列组装,获得全长为955bp的大豆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c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为DQ006810),经RT-PCR扩增,分子克隆和序列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与电子克隆完全一致。该cDNA序列具有完整的开放阅读框架(ORF,36bp-815bp),推测编码蛋白为259个氨基酸。通过与几种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蛋白序列的比较,发现该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结果表明根据物种间同源基因序列,对跨物种间EST数据库进行同源检索筛选,拼接,是新基因克隆的一条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电子克隆 RT-PCR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 EST
下载PDF
猕猴桃果实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cDNA片段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牛歆雨 雷玉山 +2 位作者 梁东 马锋旺 王西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7-62,共6页
克隆猕猴桃果实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可为揭示猕猴桃高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研究以猕猴桃果实为材料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克隆出L-GalLDH基因的cDNA片段857 bp和DHAR基因的c... 克隆猕猴桃果实L-半乳糖内酯脱氢酶(GalLDH)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可为揭示猕猴桃高抗坏血酸(AsA)含量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研究以猕猴桃果实为材料提取总RNA,采用RT-PCR法,克隆出L-GalLDH基因的cDNA片段857 bp和DHAR基因的cDNA片段594 bp并测序,根据测序结果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并与刺梨、拟南芥、花椰菜、甘薯和草莓等植物的GalLDH基因和DHAR基因氨基酸序列进行亲缘分析。结果表明,猕猴桃GalLDH基因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刺梨的相似性高达88%,其在同源基因进化关系树中单独聚为一类;DHAR基因氨基酸序列和核苷酸序列与苹果的相似性高达98%和99%,两者在进化关系上聚为一类。可知克隆到的2个核苷酸片段确为猕猴桃L-GalLDH和DHAR基因cDNA片段,同源基因植物亲缘关系聚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有一定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L-半乳糖内酯酶(GalLDH) 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 维生素C 基因克隆
下载PDF
棉花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及原核表达 被引量:6
4
作者 钱雯婕 王斐 +2 位作者 石峰 葛娟 李鸿彬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8-122,共5页
以棉花纤维组织为材料,根据NCBI棉花EST数据库中MDAR基因序列的已知信息,利用5′-RACE获得GhMDAR基因全长。结果显示,该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 305bp,编码包含43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52ku。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hMDAR并转化... 以棉花纤维组织为材料,根据NCBI棉花EST数据库中MDAR基因序列的已知信息,利用5′-RACE获得GhMDAR基因全长。结果显示,该基因开放读码框为1 305bp,编码包含435个氨基酸的蛋白质,分子质量约为52ku。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GhMDAR并转化大肠杆菌,经过测序和酶切鉴定后,成功构建重组体pET28a-GhMDAR;将重组体导入大肠杆菌BL21诱导表达,经过SDS-PAGE分析,显示成功获得分子质量为52ku左右的诱导表达蛋白GhMDA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纤维 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 5′-RACE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棉花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与纯化 被引量:14
5
作者 李学宁 杜军伟 李鸿彬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0年第5期542-545,共4页
为进一步探讨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生物学功能,克隆棉花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对该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分析。通过RT-PCR方法扩增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全长,利用BamH I和Xhol I酶切位点将其克隆至组氨酸(hi... 为进一步探讨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生物学功能,克隆棉花的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对该基因进行了原核表达,并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和分析。通过RT-PCR方法扩增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全长,利用BamH I和Xhol I酶切位点将其克隆至组氨酸(histidine,His)融合蛋白表达载体pET28a中,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后,经异丙基硫代--βD-半乳糖苷(isopropy--βD-5-thiogalactoside,IPTG)诱导表达,用SDS-PAGE鉴定表达产物,并用亲和层析柱纯化重组表达的pET28a-DHAR蛋白。结果表明:重组体PET28a-DHAR经测序和酶切鉴定证实构建成功。导入大肠杆菌BL21进行表达,SDS-PAGE分析目的蛋白高效表达,相对分子量为26 kD左右,并获得了纯化的His-DHAR融合蛋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下载PDF
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研究进展 被引量:6
6
作者 侯艳霞 张文鑫 +2 位作者 杨婧 李小艳 郭艳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17年第2期28-29,32,共3页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是AsA-GSH循环中能够促进抗坏血酸再生的关键酶。文章从植物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发现、功能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该酶的深入研究及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植物 抗坏血酸还原酶 研究
下载PDF
辣椒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序列分析 被引量:2
7
作者 邹礼平 《孝感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12-16,共5页
以番茄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序列为信息探针,在GenBankdbEST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辣椒EST序列,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PCR得到了辣椒该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CaMDHAR。CaMDHAR与番茄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cDNA序列一致率为92%,包含... 以番茄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序列为信息探针,在GenBankdbEST数据库中找到高度同源的辣椒EST序列,通过人工序列拼接及RTPCR得到了辣椒该基因的cDNA序列,命名为CaMDHAR。CaMDHAR与番茄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cDNA序列一致率为92%,包含一个长为1302bp的完整的开放读码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番茄、黄瓜、花椰菜、豌豆的胞质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一致率分别为92%、77%、76%、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椒 抗坏血酸还原酶 RT-PCR 基因克隆
下载PDF
苹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cDNA片段的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张燕子 马锋旺 +1 位作者 张军科 梁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79-183,共5页
以皇家嘎拉苹果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合成cDNA第一链后,先利用巢式PCR获得苹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中间片段,再利用3-′RACE方法进一步获得3′末端核酸序列,共得到840 bp包含完整3′末端的DHAR基因cDNA片段,其序列与烟草、水... 以皇家嘎拉苹果叶片为材料提取总RNA,合成cDNA第一链后,先利用巢式PCR获得苹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基因中间片段,再利用3-′RACE方法进一步获得3′末端核酸序列,共得到840 bp包含完整3′末端的DHAR基因cDNA片段,其序列与烟草、水稻、番茄中DHAR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均大于70%,证明所克隆到的核苷酸片段确为苹果DHAR基因cDNA片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抗坏血酸还原酶 克隆 3'-RACE 序列分析
下载PDF
哈密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的鉴定及冷胁迫表达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宋文 张琴 +4 位作者 宁明 周发科 杨新泉 单春会 唐凤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5,共9页
为阐明哈密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基因的基本性质及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基于生物信息学对2个哈密瓜DHAR基因(CmDHAR)的基本信息、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关系、基因结构域特征、... 为阐明哈密瓜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ehydroascorbate reductase,DHAR)基因的基本性质及在响应冷胁迫过程中的表达水平,基于生物信息学对2个哈密瓜DHAR基因(CmDHAR)的基本信息、多序列比对、系统进化关系、共线性关系、基因结构域特征、蛋白质三级结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冷胁迫下的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sA)含量、DHAR活力、DHAR基因的表达水平及其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个CmDHAR编码蛋白氨基酸的长度分别为297 aa与206 aa,等电点分别为8.67与5.99,分子质量为33 082.9 Da与22 891.6 Da。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CmDHAR基因具有保守性较高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N端功能结构域。基因结构分析结果表明CmDHAR包含6个外显子、6个保守基序、3类顺式作用元件。共线性分析表明哈密瓜与西葫芦、笋瓜和南瓜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更为接近。蛋白质三级结构预测CmDHAR2主要包含α-螺旋、无规卷曲、延伸链和β-转角等。蛋白互作分析表明CmDHAR家族蛋白与哈密瓜其他GST家族蛋白之间联系紧密。冷胁迫下耐冷型哈密瓜"伽师瓜-310"中的AsA含量、DHAR活力及CmDHAR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不耐冷型的"金皇后-308"。GSEA结果表明CmDHAR基因参与结构分子活性、大分子复合物、细胞膜封闭内腔以及抗氧化活性等生物过程。本研究阐明了CmDHAR的生物信息学特点,证明了DHAR基因在哈密瓜抵御冷胁迫过程中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密瓜 谷胱甘肽-S-转移酶 抗坏血酸还原酶 冷胁迫
下载PDF
Trichiliadregeana胚轴的脱水敏感性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宋松泉 PatriciaBERJAK NormanPAMMENTER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4年第7期803-810,共8页
以顽拗性Trichilia dregeana Sond.种子为材料,研究其胚轴的脱水敏感性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rdregeana胚轴的脱水耐性随着脱水进程逐渐下降,50%的胚轴被脱水致死的含水量(W50)大约为0.16gH20/gDW。在脱水过程中,胚轴的电解... 以顽拗性Trichilia dregeana Sond.种子为材料,研究其胚轴的脱水敏感性与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rdregeana胚轴的脱水耐性随着脱水进程逐渐下降,50%的胚轴被脱水致死的含水量(W50)大约为0.16gH20/gDW。在脱水过程中,胚轴的电解质渗漏速率逐渐增加,超氧物歧化酶(S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过氧化氢酶(CAT)、谷胱苷肽还原酶(GR)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的活性下降,硫代巴比妥酸(TBA)-活性产物的含量增加。2.5~10.0mmol/L抗坏血酸处理能有效地增加胚轴的脱水耐性和SOD、APX、CAT和GR的活性,降低电解质渗漏速率和TBA活性产物的含量。结果表明,T.dregeana胚轴的脱水耐性与抗氧化酶的活性增加和脂质过氧化作用的隆低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 抗坏血酸还原酶 谷胱苷肽还原酶 脂质过氧化作用 顽拗性种子 超氧物歧化酶 Trichilia dregeana
下载PDF
脱氢/还原酶及其辅酶再生循环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杜美妮 许超 黄金 《发酵科技通讯》 CAS 2020年第3期147-152,共6页
脱氢/还原酶因具有高度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常用于生物催化合成在化学、医药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手性化合物。介导双酮基还原的脱氢/还原酶是特殊的羰基还原酶,在辅酶NAD(P)H的存在下,可催化二酮类底物得到手性双醇。分... 脱氢/还原酶因具有高度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常用于生物催化合成在化学、医药和精细化学品等领域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手性化合物。介导双酮基还原的脱氢/还原酶是特殊的羰基还原酶,在辅酶NAD(P)H的存在下,可催化二酮类底物得到手性双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介导双酮基还原的脱氢/还原酶酶偶联和底物偶联法辅酶再生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辅酶再生循环系统的理性改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酶 酮基还原 辅酶再生 酶偶联 底物偶联
下载PDF
氮素形态对菠菜体内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20
12
作者 孙园园 林咸永 +2 位作者 金崇伟 章永松 方萍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92-298,共7页
采用基质培养试验,研究营养液不同铵硝配比(0:100,25:75,50:50,75:25,100:0)对菠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植株鲜重和干重以铵硝比为25:75处理最高,铵硝比超过50:50时则显著下降.菠菜叶片抗坏血酸(AsA... 采用基质培养试验,研究营养液不同铵硝配比(0:100,25:75,50:50,75:25,100:0)对菠菜叶片抗坏血酸含量及其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菠菜植株鲜重和干重以铵硝比为25:75处理最高,铵硝比超过50:50时则显著下降.菠菜叶片抗坏血酸(AsA)、总抗坏血酸(AsA+DHA)含量随着铵硝比的提高逐渐增加.菠菜叶片L-半乳糖酸-1,4-内酯脱氢酶(GalLDH)活性在铵硝比小于50%时没有显著变化,进一步提高铵硝比则显著降低;铵硝比不影响抗坏血酸氧化酶(AAO)的活性.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和单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MDHAR)的活性均随着供铵比例提高而逐渐提高,且与AsA含量的变化趋势相似.表明提高营养液中铵硝比增加菠菜叶片AsA含量,与其提高MDHAR、DHAR活性和加快AsA的再生循环有关,而与其对GalLDH和AAO酶活性的影响没有明显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形态 抗坏血酸 菠菜 L-半乳糖酸-1 4-内酯 抗坏血酸还原酶 抗坏血酸还原酶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下载PDF
不同蔬菜产品器官抗坏血酸含量与其相关酶活性的关系 被引量:3
13
作者 李坤 韩道杰 +2 位作者 许贞杭 王英华 于贤昌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57-262,共6页
以抗坏血酸(AsA)含量差异较大的甜椒、番茄、马铃薯、萝卜和黄瓜的产品器官为试材,研究不同发育期产品器官AsA含量与其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蔬菜不同发育期产品器官AsA含量与DHAR和GalLDH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5种蔬菜产... 以抗坏血酸(AsA)含量差异较大的甜椒、番茄、马铃薯、萝卜和黄瓜的产品器官为试材,研究不同发育期产品器官AsA含量与其相关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5种蔬菜不同发育期产品器官AsA含量与DHAR和GalLDH活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以5种蔬菜产品器官形成末期AsA含量与其相关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得知,AsA含量与DHAR活性呈显著正相关(r=0.9423,P<0.05),与GalLDH活性的相关性也较显著(r=0.8597,P<0.10);AsA+DHA含量与GalLDH活性相关性明显(r=0.7904,P<0.15)。AsA含量与MDHAR、AAO和APX活性无显著相关性。这说明不同物种蔬菜产品器官AsA含量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与其GalLDH和DHAR活性存在较大差异密切相关,MDHAR、AAO和APX活性不是影响AsA含量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产品器官 抗坏血酸含量 半乳糖内酯 抗坏血酸还原酶
下载PDF
5龄期和吐丝期家蚕丝腺中的抗坏血酸含量及抗氧化作用变化 被引量:3
14
作者 成中芹 牛盼盼 +2 位作者 万华星 司马杨虎 赵林川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55-558,共4页
抗坏血酸(AsA)是家蚕生长发育的必需维生素之一,具有抗氧化的生理功能。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龄期至吐丝期家蚕丝腺中的抗坏血酸含量、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 抗坏血酸(AsA)是家蚕生长发育的必需维生素之一,具有抗氧化的生理功能。用分光光度法测定5龄期至吐丝期家蚕丝腺中的抗坏血酸含量、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抗坏血酸氧化酶(AAO)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分析丝蛋白合成和分泌期间丝腺中抗坏血酸的抗氧化作用变化。结果显示在此期间丝腺中的AsA含量、总抗坏血酸(AsA和DHA)含量和AsA/DHA比值持续下降,DHA含量变化不显著,而没有检测到AAO和APX的活性,并且DHAR的活性在5龄期变化不显著,但在吐丝期持续下降。检测结果表明,伴随着丝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家蚕丝腺中的抗坏血酸含量及抗氧化作用显著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蚕 丝腺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还原酶 抗氧化能力
下载PDF
箭舌豌豆根系抗坏血酸及相关酶对镉胁迫的响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芮海云 张兴兴 +2 位作者 庄凯 沈振国 张芬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91-1398,共8页
以箭舌豌豆(Vicia sativa L.)品种L3(耐镉)和ZM(镉敏感)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镉胁迫下箭舌豌豆幼苗根系抗坏血酸(AsA)含量、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同工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同工酶活性以及APX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 以箭舌豌豆(Vicia sativa L.)品种L3(耐镉)和ZM(镉敏感)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程度镉胁迫下箭舌豌豆幼苗根系抗坏血酸(AsA)含量、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同工酶活性、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同工酶活性以及APX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1)2个箭舌豌豆品种根系AsA和脱氢抗坏血酸(DHA)含量在镉胁迫下显著升高;AsA/DHA比值在镉耐性品种L3中显著升高,在敏感品种ZM中显著下降;相同镉处理浓度下,L3根系AsA含量和AsA/DHA比值显著大于ZM。(2)2个品种根系DHAR的活性电泳共显示4条同工酶条带,它们的活性均随镉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其中DHAR1只在L3显示,DHAR4只在ZM显示;相同镉处理浓度下,品种L3的DHAR的总活性大于品种ZM。(3)2个品种根系APX的活性电泳共显示11条同工酶条带,其中的APX1、2、4仅在敏感品种ZM中受镉胁迫诱导,APX 8在耐性品种L3中受到比敏感品种ZM更显著的诱导;克隆得到1个箭舌豌豆APX基因,荧光定量RT-PCR结果显示该基因的转录在L3和ZM根系均受镉处理诱导。研究表明,镉胁迫下2个箭舌豌豆品种根系AsA含量,AsA代谢相关酶DHAR和APX的活性以及APX的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镉耐性品种L3较敏感品种ZM能更有效地促进AsA循环,维持更高的AsA水平,从而更有效地缓解镉胁迫诱导产生的氧化胁迫,这可能是L3较ZM具有更高镉耐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箭舌豌豆 镉耐性 抗坏血酸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抗坏血酸还原酶
下载PDF
外源抗坏血酸对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黄金丽 王绍辉 张振贤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2041-2046,共6页
以莱芜生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A)对强光照射下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强光条件下,姜离体叶片的Fv/Fm、qP和qN随强光照射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 以莱芜生姜(Zingiber of ficinale Rosc.)离体叶片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抗坏血酸(AsA)对强光照射下姜离体叶片光抑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强光条件下,姜离体叶片的Fv/Fm、qP和qN随强光照射时间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照光10~30min,较低浓度AsA(10、50、100mmol·L-1)处理的Fv/Fm高于CK和150mmol·L-1AsA处理。10mmol·L-1AsA处理的叶片qP值始终高于对照,所有AsA处理qN都高于对照。AsA处理叶片的超氧化物岐化酶(SOD)和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活性高于对照。强光照射30min时,10、50、100mmol·L-1AsA处理的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活性高于对照和高浓度的AsA处理(150mmol·L-1),尤以10mmol·L-1AsA处理最佳,Fv/Fm和qP分别比对照高7.22%、15.88%,qN和抗氧化酶活性也维持较高水平。研究表明外源AsA对强光引起的姜叶片光抑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离体叶片 抗坏血酸 光抑制 FV/FM 光化学荧光猝灭系数 非光化学猝灭系数 超氧化物岐化酶 抗坏血酸还原酶
下载PDF
星星草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PtDHAR)cDNA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聂玉哲 张晓磊 +2 位作者 许志茹 张旸 李玉花 《植物生理学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83-588,共6页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是抗坏血酸代谢循环中的关键酶,在多种植物中与抗胁迫相关。为了获得抗盐碱植物星星草中该基因序列,利用RACE技术,从星星草中克隆出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PtDHAR)的cDNA全长序列,其GenBank登录号为HM125046。PtDHAR...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是抗坏血酸代谢循环中的关键酶,在多种植物中与抗胁迫相关。为了获得抗盐碱植物星星草中该基因序列,利用RACE技术,从星星草中克隆出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PtDHAR)的cDNA全长序列,其GenBank登录号为HM125046。PtDHAR cDNA核苷酸序列长度为987bp,开放阅读框为639bp,编码213个氨基酸。该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水稻、小麦等禾本科作物具有很高的同源性。Northern杂交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盐碱胁迫下表达量显著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星星草 抗坏血酸还原酶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原文传递
江南卷柏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的分子特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成子硕 兰婷 +2 位作者 李迪 杨海灵 曾庆银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6-84,共9页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在植物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江南卷柏中克隆到2个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分别命名为SmDHAR1和SmDHAR2。SmDHAR1和SmDHAR2分别编码218和2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分别是23.... 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DHAR)在植物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同源克隆技术从江南卷柏中克隆到2个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分别命名为SmDHAR1和SmDHAR2。SmDHAR1和SmDHAR2分别编码218和24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分别是23.97 kDa和27.33 kDa。基因组序列分析显示这2个基因分别含有5和6个内含子。器官表达模式分析发现这2个基因在根、茎、叶中均有表达,是组成型表达基因。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并纯化了2个基因的重组蛋白。酶活性分析显示SmDHAR1和SmDHAR2蛋白对底物DHA的活性有显著差异,分别是19.76和0.17μmol/(min.mg)。热力学稳定性分析显示这2个重组蛋白的热力学稳定性具有明显差异。因此,基因结构与酶学性质的差异预示着这2个基因可能存在功能上的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卷柏 抗坏血酸还原酶 克隆 蛋白表达 酶活
原文传递
麻疯树脱氢抗坏血酸还原酶基因克隆及重组蛋白纯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唐佳 喻川 +2 位作者 韩海洋 严君 魏炜 《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85-1091,共7页
利用RACE技术克隆出麻疯树脱氢抗坏血酸基因JcDHAR,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JcDHAR,并对重组菌表达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进而进行Ni亲和层析纯化蛋白.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与预期大小相符,His-JcDHAR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30kD;在37℃的条件下0.... 利用RACE技术克隆出麻疯树脱氢抗坏血酸基因JcDHAR,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JcDHAR,并对重组菌表达的条件进行了优化,进而进行Ni亲和层析纯化蛋白.结果表明:表达产物与预期大小相符,His-JcDHAR蛋白质的分子质量为30kD;在37℃的条件下0.1mM的IPTG诱导表达5h时,获得了可溶性重组蛋白,通过体外酶学反应鉴定,纯化样品具有酶学活性,表明JcDHAR原核表达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还原酶 原核表达 蛋白纯化 麻疯树
原文传递
(S)-羰基还原酶Ⅱ与葡萄糖脱氢酶共催化高效合成(S)-苯乙二醇 被引量:3
20
作者 姜佳伟 张荣珍 +4 位作者 周晓天 李坤鹏 李静 李尧慧 徐岩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647-1655,共9页
【目的】通过优化获得最佳酶活配比,设计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YX-1葡萄糖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体系,实现重组菌高效催化2-羟基苯乙酮,合成(S)-苯乙... 【目的】通过优化获得最佳酶活配比,设计近平滑假丝酵母(Candida parapsilosis)CCTCC M203011的(S)-羰基还原酶Ⅱ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p.)YX-1葡萄糖脱氢酶在大肠杆菌中的共表达体系,实现重组菌高效催化2-羟基苯乙酮,合成(S)-苯乙二醇。【方法】分别从重组大肠杆菌中纯化了(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研究了2种酶共催化2-羟基苯乙酮的最佳酶活比例,最适催化温度和pH,由此构建(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的共表达体系。【结果】(S)-羰基还原酶Ⅱ的比酶活力为1.3 U/mg,葡萄糖脱氢酶的比酶活力为13.5 U/mg。在总酶活力为1 U时,(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共催化体系中,确定了2种酶的最佳比例在1∶1到5∶1(U/U)之间,最适反应温度为30℃,pH为7.0。在此基础上构建了(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基因比为1∶1的共表达体系,共表达重组菌破碎上清液中(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酶活分别为0.76 U/mg和0.73 U/mg,两者的酶活比例为1∶1。在上述确定的最适催化条件下,其催化10 g/L 2-羟基苯乙酮,产物(S)-苯乙二醇的光学纯度和得率均高达99%以上。与仅含有(S)-羰基还原酶Ⅱ的重组大肠杆菌相比,共表达体系转化产物(S)-苯乙二醇的得率明显提高,且转化时间由原来的24 h缩短为13 h。【结论】通过确定(S)-羰基还原酶Ⅱ和葡萄糖脱氢酶最佳酶活配比,为构建手性催化的靶酶和辅酶再生酶共表达体系,为实现手性化合物的高效制备提供了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羰基还原酶 葡萄糖 (S)-苯乙二醇 不对称还原 酶偶联体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