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有无双遣与下学上达——论邹守益的工夫路径
1
作者 董甲河 毛莉婷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89-93,共5页
邹守益在青原梦见朱子而意识到阳明后学工夫路径有下学不上达与上达不下学两种弊端。他采取有无双遣方式救弊:用“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纠正下学不上达,批评朱子舍心逐物之弊,主张不可滞于有,而是回到无声无臭独知,在良知的... 邹守益在青原梦见朱子而意识到阳明后学工夫路径有下学不上达与上达不下学两种弊端。他采取有无双遣方式救弊:用“无声无臭独知时,此是乾坤万有基”纠正下学不上达,批评朱子舍心逐物之弊,主张不可滞于有,而是回到无声无臭独知,在良知的观照之下,避免义袭之学;用“不离日用常行内,直造先天未画前”纠正上达不下学,批评王畿空悟本体之弊,主张不可陷于无,而是于日用常行处做致知工夫。他由有无双遣方式救弊,最终落实于下学上达工夫路径。他纠正下学不上达之弊,有助于使学人意识到心学与俗学的差异,由俗学转向心学,为学人修行指明正道;纠正上达不下学之弊,有助于扭转学人竞谈玄虚之风。邹守益主张从下学入手致良知,是救治上达不下学与下学不上达之弊的良药,体现了高超的中道智慧,有助于阳明后学的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邹守益 下学不上达 上达不下学 有无双遣 下学上达
下载PDF
僧肇“有无双遣”方法论的哲学超越及其局限性 被引量:1
2
作者 靳健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55-58,共4页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把印度龙树"非有非无"、"体用一如"的大乘空宗理论介绍给了中国。僧肇娴熟地运用"不落两边"、"有无双遣"的中观方法研究佛学,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格义之学&q... 僧肇是一位杰出的佛学思想家。他把印度龙树"非有非无"、"体用一如"的大乘空宗理论介绍给了中国。僧肇娴熟地运用"不落两边"、"有无双遣"的中观方法研究佛学,批判了当时流行的"格义之学"及其"有无相生"、"得意忘言"方法论,不仅使我国学者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理论世界,而且为我国哲学方法论宝库增添了异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僧肇 有无双遣 方法论 哲学超越 局限性
下载PDF
《金刚经》双遣否定法赏析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利安 《华夏文化》 1997年第2期44-45,共2页
《金刚经》双遣否定法赏析□李利安《金刚经》是最著名的几部佛经之一,在历史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此经以新颖的方式集中阐述了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即般若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就是反对执实,又反对执空的“双遣否... 《金刚经》双遣否定法赏析□李利安《金刚经》是最著名的几部佛经之一,在历史上流传极广,影响极大。此经以新颖的方式集中阐述了大乘佛教的基础理论,即般若学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方法论体系,这就是反对执实,又反对执空的“双遣否定法”。双遣否定法在《金刚经》中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经》 否定法 双遣 般若学 般若思想 大乘佛教 双重否定 涅般木 有为法和无为法 “法”
下载PDF
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法减少前列腺术后并发症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雷一鸣 杜虎 +6 位作者 王晋中 刘琼 王世棕 黄自能 陈继红 张敬东 童维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56-857,共2页
目的 探讨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法对减少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列腺摘除术共 4 34例 ,根据时间段分为传统膀胱冲洗组 (1 986~ 1 990年 1 1 9例 )和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组 (1 991~ 2 0 0 0年 31 5例 )。比较膀胱... 目的 探讨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法对减少前列腺摘除术后并发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前列腺摘除术共 4 34例 ,根据时间段分为传统膀胱冲洗组 (1 986~ 1 990年 1 1 9例 )和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组 (1 991~ 2 0 0 0年 31 5例 )。比较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组与传统膀胱冲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传统膀胱冲洗组与膀胱双造瘘管改良冲洗组术后常见并发症膀胱痉挛、急性附睾炎、后尿道狭窄发生率分别为 :82 % / 2 4 % (P <0 .0 1 ) ;3% / 0 .6 % (P <0 .0 5 ) ;5 .8% / 0 .6 % (P <0 .0 1 )。术后尿路刺激症状维持时间分别为 3周和 1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 膀胱双遣瘘管改良冲洗法 术后并发症
下载PDF
论庄子“三遣法” 被引量:2
5
作者 张景 张松辉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5期39-44,共6页
所谓"三遣法",就是在"有无双遣"的基础上,再遣去对"有无双遣"的执着,以达到彻底空净、一尘不染的境界。庄子提出"三遣法"的前提与佛教一致,即用"因缘假借"与"流转变迁"两... 所谓"三遣法",就是在"有无双遣"的基础上,再遣去对"有无双遣"的执着,以达到彻底空净、一尘不染的境界。庄子提出"三遣法"的前提与佛教一致,即用"因缘假借"与"流转变迁"两个理论去虚化万物的真实性。既然万物是不真实的,就没有必要对万物产生好恶之情;而消除好恶之情的目的,则是为了消除人生的一切烦恼。然而遗憾的是,庄子终其一生,也没能做到"圣人无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遣法 双遣 虚化万物 圣人无情
下载PDF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的逻辑展开
6
作者 王静 《西部学刊》 2021年第9期122-124,共3页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唯识学的理论发展始终遵循着其空有双遣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唯识之“不离识”义遣“有为法”非有,故外境非有;遣“无为法”非无,故内识非无。所谓“万法唯识”,即是在此空有双斥的逻辑主线中将有为、无为... 从“五位百法”到“万法唯识”,唯识学的理论发展始终遵循着其空有双遣的逻辑主线。即通过唯识之“不离识”义遣“有为法”非有,故外境非有;遣“无为法”非无,故内识非无。所谓“万法唯识”,即是在此空有双斥的逻辑主线中将有为、无为法皆摄归于识,以“万法唯识”显空有两不可拟的中道义。“无为法”既是诸法实相,亦是清净境界,在唯识体系中具有即本体即境界的双重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位百法 万法唯识 空有双遣 无为法
下载PDF
道教重玄生存意识建构及其文化意义
7
作者 宋开之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5期10-15,共6页
道教重玄派以“重玄”来建构人的生存 ,即将人的生命本质看作是“空有”或“玄无” ,并在这种“空有”或“玄无”中实现生命的永存。因此 ,重玄派试图以“重玄”(玄而又玄 )来超越现实 ,把对生存无限的追求亦看作是“玄无”或“空有” ... 道教重玄派以“重玄”来建构人的生存 ,即将人的生命本质看作是“空有”或“玄无” ,并在这种“空有”或“玄无”中实现生命的永存。因此 ,重玄派试图以“重玄”(玄而又玄 )来超越现实 ,把对生存无限的追求亦看作是“玄无”或“空有” ,并通过“坐忘”、“灭执”和“双遣”达到身体的无痛苦和思想的无烦恼 ,从而进入超然自适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意识建构将修道与心理疗法相结合 ,深化了中国哲学的主题 ,凸显了人格独立和生命自觉的文化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玄 空有 坐忘 灭执 双遣
下载PDF
论“不二”思想在佛教经论中的演进——以《维摩诘经》为中心 被引量:5
8
作者 张利文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9-36,共8页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 "不二"是《维摩诘经》的核心思想,也贯穿于佛教诸多经论当中。佛教经论中的"不二"蕴含的思想内容可分为两种不同的义理取向,即"兼备两端"与"双遣二边"。这两种看似相反的"不二"义蕴,与肯定性和否定性的两种思维模式相关。"兼备两端"的思维模式较早地在《维摩诘经》中明确表达出来,为世间之肯定提供了方便,也影响了后世佛教如禅宗思想对世俗的当下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摩诘经》 不二 兼备两端 双遣二边
下载PDF
论唐代“三教合流”趋势的形成
9
作者 邓晓芒 《天津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42,共13页
印度佛教引入中土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了一段不适应的时期,到唐代已经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形成互相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首先以佛学的中国化为契机,如天台宗“一念三千”就与儒家心性之学有某种暗合,唯识宗学理上虽仍与中... 印度佛教引入中土后,作为一种外来文化,经过了一段不适应的时期,到唐代已经与中国本土的儒家和道家文化形成互相融合的趋向。这种融合首先以佛学的中国化为契机,如天台宗“一念三千”就与儒家心性之学有某种暗合,唯识宗学理上虽仍与中国哲学格格不入,但亦显示出对皇权的依赖和臣服,华严宗则大量引用老庄而“以老解佛”,同时又对双方都有所改写和调和。禅宗是对佛教作中国化改造最彻底的案例,其顿悟说既融合了道家和玄学的成分,也具有儒家心性论的背景,成为后来宋明理学和心学的重要思想来源。对这些中国式佛学,儒家的回应既有批判,也有吸收,由此而提出儒家“道统说”(韩愈),并试图以心性之学来统一儒佛两教(李翱)。道家则以《道体论》为代表,借助于郭象的“无心论”而将佛理佛法大量融入道家经典,使道家哲学在思辨层次上提高了一个档次。这些都为后来宋明理学吸收三教而成一统准备了充足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老解佛” 心性论 双遣双非 无心论 道统说 《道体论》
原文传递
唐五代时期巴蜀重玄之风--以李荣、杜光庭为例
10
作者 陈云 《中华文化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01-105,共5页
唐五代时期巴蜀地区重玄之风颇盛,其中最著名的有李荣和杜光庭,他们一个是唐初重玄学的杰出代表,一个是唐末五代重玄学的总结。本文通过对二者的重玄思想的论述,以展示巴蜀地区重玄学的风气与成就。
关键词 唐代 五代 巴蜀 重玄 重玄学 有无双遣 三一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