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叙述背后的真相——解读《托尼的妻子》的双重写作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张晓敏 李杨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5期14-15,19,共3页
在19世纪美国文坛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作家的创作极其艰难,她们不得不选择可以得到公共话语场认可的写作策略才能突破层层桎梏,使其作品得以出版。表面上,她们的作品遵照男性既定的评价标准;而在深层文本中,女性作家透过男性话语... 在19世纪美国文坛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下,女性作家的创作极其艰难,她们不得不选择可以得到公共话语场认可的写作策略才能突破层层桎梏,使其作品得以出版。表面上,她们的作品遵照男性既定的评价标准;而在深层文本中,女性作家透过男性话语结构来传递自己的声音。艾丽斯.邓巴.纳尔逊的作品《托尼的妻子》正体现了女性作家对于双重写作策略的选择。本文将以此作为切入点,分析双重写作策略在文本中的体现并探究文本背后女性价值的自我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写作策略 女性价值 颠覆
下载PDF
双重身份下的双重写作——谈谭恩美、汤亭亭作品中的异国形象 被引量:4
2
作者 于秀娟 《聊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2期103-105,共3页
本文通过分析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 ,指出她们主要通过“麻将”“迷信”等套话和固定的时空搭配、雷同的情节模式塑造了一种定型的中国 (人 )形象 ,使作品带有浓郁的东方主义色彩 ,限制了主题的拓展。而且从作品同时具有的“回归与背离... 本文通过分析汤亭亭与谭恩美的作品 ,指出她们主要通过“麻将”“迷信”等套话和固定的时空搭配、雷同的情节模式塑造了一种定型的中国 (人 )形象 ,使作品带有浓郁的东方主义色彩 ,限制了主题的拓展。而且从作品同时具有的“回归与背离”的趋势 ,还可以看出处于双重文化夹击下的作家们的后殖民心态以及双重写作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裔文学 形象 东方主义 双重写作
下载PDF
哲人的双重写作和真理的人民性
3
作者 张文喜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40-47,共8页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囿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坚持隐微和显白双重写作,那么,我们就会遮蔽在当代写作中已然形成的自由和公开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意义。我们和马克思一样深信,一个"真正的哲人"就是一个研究现实的"普通的人"... 如果我们今天仍然囿于精英主义的立场坚持隐微和显白双重写作,那么,我们就会遮蔽在当代写作中已然形成的自由和公开的方式来表达思想的意义。我们和马克思一样深信,一个"真正的哲人"就是一个研究现实的"普通的人"。哲学家关心真理,他希望因为发掘哲学真理而流芳百世,但他应该懂得真理的传播决不能区分成圈内和圈外!极端地说,今天探求哲学新革命,就是探求面向大众的哲学。然而,选择这条路等于毅然选择了困难。为分裂的哲学(真理)与人民架桥伴随着层出不穷的困难,而对分裂放任不管则要容易得多。但马克思想要为分裂架桥。事实上,当哲学领域限于现实物质世界时,历史唯物主义是就此问题能够贡献出最具建设性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写作 真理 哲学书写 人民性
下载PDF
杜青钢作品中双重文化写作模式
4
作者 杜佳澍 张宇涵 《写作》 2023年第4期14-20,共7页
在全球法语文学的浪潮中,中国法语文学不断发展,至今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已颇具规模。作为法语学界的学者,杜青钢行走于中法两种文化之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双重文化写作模式。在写作中,杜青钢关注中法文化的共性,在西方文化中找... 在全球法语文学的浪潮中,中国法语文学不断发展,至今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已颇具规模。作为法语学界的学者,杜青钢行走于中法两种文化之间,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种双重文化写作模式。在写作中,杜青钢关注中法文化的共性,在西方文化中找到与中国文化相通之处,用语言的超验形式弥合东西方之间想象的断裂,尝试用东方文化的魅力来征服西方读者。杜青钢的写作简练、精到,中文轻松有趣,法语简明易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青钢 双重文化写作 《字行天下》
下载PDF
在写作的日子里——关于西飏的《季节之旅》
5
作者 吴亮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71-73,共3页
长期以来,小说总是竭力去追赶那些已经逝去的或正在消逝中的现实,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或摹拟回忆的叙述语调、口吻)去徒劳地重建个人的过往生活、目击到的和旁听到的事件以及一段假托在故事中的私人情感——这样的小说仍然在绵绵不断地被... 长期以来,小说总是竭力去追赶那些已经逝去的或正在消逝中的现实,用一种回忆的方式(或摹拟回忆的叙述语调、口吻)去徒劳地重建个人的过往生活、目击到的和旁听到的事件以及一段假托在故事中的私人情感——这样的小说仍然在绵绵不断地被炮制出来,参与到我们的阅读之中,然后和我们的经验混淆在一起。追究这种谋求个人现实公共化的小说的真实依据是无意义的,因为这种追究已经先期承认一个相同的前提,即都认为小说可以如实地指陈现实,并且可以最终追赶上现实。那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私小说 叙述语调 无意义 精神状态 叙述者 双重写作 作品 季节 主题 片断
下载PDF
从抒情到反思——孙犁创作美学分析
6
作者 刘东玲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4-27,共4页
本文对孙犁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进行审美解读,对其审美风格的变化进行界定,认为孙犁创作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由早期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向后期精粹现实主义风格转变的特征。基于风格改变的事实,探求转变的深层因素,认为其审美风格的转变是由... 本文对孙犁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进行审美解读,对其审美风格的变化进行界定,认为孙犁创作在美学追求上表现出由早期唯美浪漫主义风格向后期精粹现实主义风格转变的特征。基于风格改变的事实,探求转变的深层因素,认为其审美风格的转变是由作家精神气质的变化决定的,从影响其精神气质的三个主要因素:个人生活境遇、社会历史氛围、文化积累,阐述其精神人格的构成变化,影响和决定了孙犁审美风格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浪漫主义 双重写作 人文价值 历史反思
下载PDF
“隐微解释学”:论施特劳斯的经典文本解释理论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永刚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10期63-68,共6页
在经典哲学—政治文本解读中,施特劳斯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本解释理论,即"隐微解释学"。它是一种以经典文本蕴含的"显白—隐微"的双重写作艺术为前提,以古典哲人的隐微教诲或经典文本的隐微意义为解释对象,审慎地... 在经典哲学—政治文本解读中,施特劳斯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文本解释理论,即"隐微解释学"。它是一种以经典文本蕴含的"显白—隐微"的双重写作艺术为前提,以古典哲人的隐微教诲或经典文本的隐微意义为解释对象,审慎地运用诸种解释技艺以达成完全地理解作者意图的解释艺术。它以奠基于人的本性的哲学与政治之间的张力为存在论基础,以非历史主义的作者意图论而在当代解释学诸理论中独树一帜,从而为当代解释学开辟了一种新路向。当然,它本身也面临着诸种理论困境,但为我们解读经典文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微解释学 隐微意义 "显白-隐微" 双重写作技艺 非历史主义 施特劳斯
下载PDF
施特劳斯对卢梭《论科学与艺术》的剖析
8
作者 孙恺临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73-78,共6页
卢梭的思想混杂着激进与保守,其政治哲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施特劳斯通过对卢梭早期政治著作《论科学与艺术》的分析,对卢梭关于社会与哲学之间不相容的状态进行解析,揭开了卢梭隐藏于理论矛盾之下的显白与隐微交织的双重写... 卢梭的思想混杂着激进与保守,其政治哲学思想对人类文明具有重要意义。施特劳斯通过对卢梭早期政治著作《论科学与艺术》的分析,对卢梭关于社会与哲学之间不相容的状态进行解析,揭开了卢梭隐藏于理论矛盾之下的显白与隐微交织的双重写作风格,最后落脚于现代性危机的解决——回归古典政治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 卢梭 双重写作
下载PDF
文化批评视域下的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探析
9
作者 王学瑞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2期20-22,共3页
只有在文化批评的视角下解读文学文本,体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欣赏到19世纪女性作家特殊的双重写作风格。随着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的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任何文学作品必然是所处现实生活的反映... 只有在文化批评的视角下解读文学文本,体会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才能欣赏到19世纪女性作家特殊的双重写作风格。随着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界的淡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批评理论在当代中国的迅猛发展。任何文学作品必然是所处现实生活的反映和写照。我们要想深入探析19世纪女性文学的独特魅力,只能从作家所处的社会与时代去寻找答案。用文化批评作为研究方法来研读19世纪的女性文学,可以看出隐藏在作品之后的社会和政治因素,以及女性作家们艰难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痛苦挣扎的心理路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女性文学 双重写作风格
下载PDF
日占区文学论
10
作者 黄万华 《现代中文学刊》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24,共11页
日占区文学研究是将中国大陆沦陷区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国家,作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空间,考察其中中国作家和中文文学的生存发展。抗日的民族意识内在主导日占区文学,这并非将日占区文学生态简化为异族侵略与本土反抗... 日占区文学研究是将中国大陆沦陷区和日本占领时期的台湾、香港,乃至东南亚国家,作为日本殖民统治下的空间,考察其中中国作家和中文文学的生存发展。抗日的民族意识内在主导日占区文学,这并非将日占区文学生态简化为异族侵略与本土反抗的二元对立,而是充分意识到殖民性环境中民族性文学创作的.复杂性。日占区文学以其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在地写作,沟通战前、战后文学的内在联系,成为包括台湾文学史、香港文学史等在内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日占区文学多向流动中包含的双重殖民性体验、文化传统的现地抵抗性等问题,包含了抗战时期文学,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丰富经验,而流动的文学史视野中的"回望"会深化抗战时期文学的研究格局,包括在继续展开对中共领导、影响下的日占区左翼文学研究同时,也关注国民党在日占区展开的抗日斗争中的文学活动、文学创作等,并沟通现、当代文学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占区文学 在地写作(双重) 殖民性 文化传统 民族意识
下载PDF
卢梭的隐秘意图——重读《论科学与艺术》
11
作者 高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9年第1期81-85,共5页
《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的成名之作,其行文思路蕴含了后来卢梭个人思想发展的诸多因子。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批判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堕落腐化,在隐隐约约之中主张要回到古典时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天才人物应该在科学与艺术的... 《论科学与艺术》是卢梭的成名之作,其行文思路蕴含了后来卢梭个人思想发展的诸多因子。在这篇论文中卢梭一方面批判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带来的堕落腐化,在隐隐约约之中主张要回到古典时期;另一方面又表现出对天才人物应该在科学与艺术的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期待。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正是作为哲学家的卢梭的写作方式:显白与隐微交织的表达方式。在这样双重写作的表达方式下面,呈现出卢梭个人真实的意图:公民教育与民主共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学与艺术 双重写作 公民 民主共和
下载PDF
从理想的期待到绝望的无言——从《无字》看张洁的女性主义写作
12
作者 周静 《时代文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8,共4页
作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书写一面旗帜的张洁,其早期、后期的女性主义文本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审美风貌。文章从《无字》的女性视角中理想男性隐退,女性救赎之路以及女性书写的"宏大叙述"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张洁不同时期女性主义... 作为中国当代女性主义书写一面旗帜的张洁,其早期、后期的女性主义文本呈现出迥然相异的审美风貌。文章从《无字》的女性视角中理想男性隐退,女性救赎之路以及女性书写的"宏大叙述"三方面进行分析,阐明张洁不同时期女性主义写作审美风格的巨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菲勒斯中心 解构 宏大叙述 双重写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