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三块广告牌》中的双重叙事动力
1
作者 郭荣 张璞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76-80,共5页
文章从双重叙事动力角度对《三块广告牌》进行考察,发现该影片的情节发展为观众展现出“不合格”的母亲、“不作为”的警察、“不传递信息”的广告牌等表象,而影片的隐性叙事进程,伟大的母爱、正义善良的警察、以及传达爱与救赎的广告... 文章从双重叙事动力角度对《三块广告牌》进行考察,发现该影片的情节发展为观众展现出“不合格”的母亲、“不作为”的警察、“不传递信息”的广告牌等表象,而影片的隐性叙事进程,伟大的母爱、正义善良的警察、以及传达爱与救赎的广告牌才是影片的实质精神内核。情节发展和隐性叙事进程一明一暗相互交织构成整部影片强劲的叙事动力,使得整部影片情节紧凑且富有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叙事 《三块广告牌》 情节发展 隐性叙事进程 双重叙事动力
下载PDF
贝娄《抓住时机》中的双重叙事进程
2
作者 肖颖 于元元 《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2期91-96,共6页
基于申丹的双重叙事动力理论,探讨贝娄《抓住时机》中显性叙事进程与隐性叙事进程如何相互颠覆、互为补充。显性叙事进程下国内外学者对父与子主题存在一种共识,即父亲阿德勒医生是家庭亲缘濒临破碎的元凶,其秉承的个人主义使他完全沦... 基于申丹的双重叙事动力理论,探讨贝娄《抓住时机》中显性叙事进程与隐性叙事进程如何相互颠覆、互为补充。显性叙事进程下国内外学者对父与子主题存在一种共识,即父亲阿德勒医生是家庭亲缘濒临破碎的元凶,其秉承的个人主义使他完全沦为金钱的奴隶;隐性叙事进程却颠覆显性叙事进程所凸显的主题含义,调转矛头直指对儿子威廉的批判,揭示在威廉不可靠叙事下被遮蔽的父爱,并通过对显性叙事的补充共同批判物质主义,从而丰富文本内涵并增强其艺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抓住时机》 贝娄 双重叙事动力理论 隐性叙事进程 显性叙事进程
下载PDF
事件序列、人物认知和两种戏剧反讽——《皮埃尔》中的双重叙事动力
3
作者 殷乐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9-179,共11页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皮埃尔》长久以来就因整体上缺乏艺术统一性而被诟病。以传记考据和心理分析方法为主导的批评传统倾向于从作家本人在文学市场上的挫败来切入这部看起来任性恣肆的作品,分析他因创作中途对材料失去掌控而... 赫尔曼·麦尔维尔的小说《皮埃尔》长久以来就因整体上缺乏艺术统一性而被诟病。以传记考据和心理分析方法为主导的批评传统倾向于从作家本人在文学市场上的挫败来切入这部看起来任性恣肆的作品,分析他因创作中途对材料失去掌控而造成的前后不一。但实际上麦尔维尔通过叙事距离的调控、传奇叙事结构的借用、贯穿始终的戏剧反讽等策略在其中设置了双重叙事动力。鉴于看似断裂的部分在不同表意轨道中有着不同功能,我们有必要重新解读那些在单一框架中看似离题或不合理的文本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埃尔》 双重叙事动力 戏剧反讽 事件序列 人物认知
原文传递
“隐性进程”与双重叙事动力 被引量:24
4
作者 申丹(著/译)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2-81,共20页
在不少叙事作品中,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在富有张力的关系中共存。"隐性进程"是一种强有力的隐蔽叙事动力,不同于以往挖掘出来的各种深层意义;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使读者反应复杂化。显性和隐性进程在作品中从头到尾... 在不少叙事作品中,情节发展与"隐性进程"在富有张力的关系中共存。"隐性进程"是一种强有力的隐蔽叙事动力,不同于以往挖掘出来的各种深层意义;它以其独特的方式使读者反应复杂化。显性和隐性进程在作品中从头到尾并列运行。情节发展本身可从各种不同角度阐释,而与之并行的隐性进程则进一步呈现出与之对照甚或对立的主题意义、人物形象和美学价值,邀请读者做出更为复杂的反应。这两种叙事动力以各种方式产生互动,从和谐互补一直到剧烈颠覆。当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动力时,若仅仅关注情节发展——无论从多少种角度切入——都难免会对主题意义、人物形象和美学价值产生片面理解甚或严重误解。自古希腊亚里士多德以来,对叙事作品的探讨一直聚焦于情节发展。若要挖掘和解释"隐性进程"和双重叙事动力,在叙事学、文体学和翻译学等领域,都需要打破长期批评传统的束缚,对现有的理论概念和研究模式加以拓展或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性进程 双重叙事动力 各种互动 被忽略的原因 理论拓展
原文传递
文学叙事的跨学科机遇与挑战——论小说的“多重叙事”
5
作者 陈佳旻 李桂荣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8-106,共9页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 小说“多重叙事”是应“泛叙事”浪潮中文学叙事的机遇与挑战而提出的。小说以“多元化统一”的语言表意方式与“以小见大”的叙事审美特点,在建构方式上形成了以叙事主体与“个体—群体—国家”相关联的“多重叙事”结构。小说“多重叙事”理论的提出,在理论层面,推动了文学领域“双重叙事动力”的深入与细化;在实践层面,实现了小说文本内外真实性的多重解构与再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叙事 跨学科 小说“多重叙事 双重叙事动力 “隐性进程”
原文传递
重审“福克纳的神话”:论《烧马棚》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反讽
6
作者 张鹏飞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56-62,共7页
聚焦于威廉·福克纳《烧马棚》中的主人公沙多里斯,认为他是在血统与正义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似乎已成为学界共识,却不免陷入思维窠臼。如若摈弃先入之见,细细揣摩《烧马棚》中沙多里斯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双重叙事动力之并驾齐驱。... 聚焦于威廉·福克纳《烧马棚》中的主人公沙多里斯,认为他是在血统与正义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似乎已成为学界共识,却不免陷入思维窠臼。如若摈弃先入之见,细细揣摩《烧马棚》中沙多里斯的人物形象,不难发现双重叙事动力之并驾齐驱。显性情节中,沙多里斯做出两次伦理选择,人性因子战胜兽性因子,成功坚守“福克纳的神话”;而隐性进程中,沙多里斯摇身变为胆小怯懦、虚荣自私的个体,成为福克纳伦理反讽的对象,“神话”骤然坍塌。唯有发掘《烧马棚》中的双轨叙事,理解其中的伦理选择与伦理反讽,才能全面把握沙多里斯这一人物形象,深刻洞晓福克纳在全新历史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取向,而非持蠡测海、以管窥天般地对人性之辩、福氏之思一锤定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廉·福克纳 《烧马棚》 双重叙事动力 伦理选择 伦理反讽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