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用双重孔模型计算变换催化剂内扩散效率因子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国际 姚佩芳 朱炳辰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395-399,共5页
本文将双重孔模型应用于WB~2、B109变换催化剂多组分反应系统内扩散效率因子的计算,并与平行交联孔模型进行比较。对WB-2加压变换催化剂用双重孔模型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在3.86%~53.94%;对B109变换催化剂,计算值与实验值偏差... 本文将双重孔模型应用于WB~2、B109变换催化剂多组分反应系统内扩散效率因子的计算,并与平行交联孔模型进行比较。对WB-2加压变换催化剂用双重孔模型计算,计算值与实验值相对偏差在3.86%~53.94%;对B109变换催化剂,计算值与实验值偏差在-28.24%~-3.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孔模型 变换 催化剂 内扩散
下载PDF
用双重孔模型计算甲醇合成催化剂的效率因子
2
作者 胡慧萍 刘国际 +2 位作者 雒廷亮 李竹霞 周小群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21-227,共7页
选取 CO、CO2 在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上的平行反应为研究对象 ,以 CO和 CO2 为关键组分 ,用修正的双重孔模型求取有效扩散系数 ,进而由 Kjaer近似解法求得 CO、CO2 的效率因子 ,分析了孔结构参数对效率因子的影响 ,得出了最适宜比表面范... 选取 CO、CO2 在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上的平行反应为研究对象 ,以 CO和 CO2 为关键组分 ,用修正的双重孔模型求取有效扩散系数 ,进而由 Kjaer近似解法求得 CO、CO2 的效率因子 ,分析了孔结构参数对效率因子的影响 ,得出了最适宜比表面范围。用工业实际生产条件验证双重孔模型是否适用于计算多组分反应体系的内扩散效率因子 ,结果表明 :双重孔模型能够应用于多组分气 -固催化复合反应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醇合成 铜基催化剂 双重孔模型 解法 效率因子
下载PDF
基于孔与裂隙网络模型的平行微裂隙对驱油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刘海娇 张旭辉 鲁晓兵 《力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890-898,共9页
认识双重多孔介质中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机制是回答形成什么类型的裂隙网络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微裂隙的分布可以提高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但对于基质孔隙中的流体介质,微裂隙的存在会引起多孔介质中局部流体压力和流场的变化,导致局... 认识双重多孔介质中油水两相微观渗流机制是回答形成什么类型的裂隙网络可提高油藏采收率的关键.微裂隙的分布可以提高多孔介质的绝对渗透率,但对于基质孔隙中的流体介质,微裂隙的存在会引起多孔介质中局部流体压力和流场的变化,导致局部流动以微裂隙流动为主,甚至出现窜流现象,降低驱油效率.本文基于孔与裂隙双重网络模型,在网络进口设定两条平行等长且具有一定间隔的微裂隙,分析微裂隙的相对间隔(微裂隙之间距离/喉道长度)和微裂隙相对长度(微裂隙长度/喉道长度)对于微观渗流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微裂隙相对长度的增加,出现驱油效率逐渐降低,相对渗透率曲线中的油水共渗区水饱和度和等渗点增加,油水两相的共渗范围减小等现象;随着微裂隙之间相对间隔增大,周围越来越多的基质孔穴间的压力差减小,在毛管压力的限制下,驱替相绕过这些区域,而导致水窜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裂隙双重网络模型 微观渗流 介质 微裂隙间隔 驱油效率
下载PDF
铜基催化剂孔隙率对气体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
4
作者 黄宇芳 李青阳 《河南化工》 CAS 2003年第8期19-22,共4页
研究了18种具有不同孔结构参数的粒状铜基甲醇合成催化剂孔隙率对有效扩散系数的影响。结果发现,催化剂微孔孔隙率增大,曲节因子亦增大,扩散阻力增加。将孔隙率与催化剂曲节因子关联,得到了半经验方程,用它可估算催化剂的曲节因子。
关键词 铜基催化剂 隙率 有效扩散系数 双重孔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