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5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鼠疫菌的探讨
1
作者 梁江明 黄德蕙 +5 位作者 林新勤 秦石英 周树武 韦锦平 鲁翠芳 陈达宗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99-99,139,共2页
关键词 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检测 鼠疫菌 分子生物学技术
下载PDF
用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鼠疫现场材料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明寿 郭英 +6 位作者 张洪英 张丽云 董兴齐 冯志宏 代杰 冯军 赵应邦 《地方病通报》 2000年第3期7-9,共3页
采用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 (Pla- F1- PCR)技术 ,对文山县鼠疫现场部分材料经 8% Clexe- 10 0处理后进行扩增 ,以探讨本法在现场的应用 ,结果从采集的 11份材料 (鼠类 10份 ,病人淋巴穿刺液 1份 )中扩增出 4份阳性 ,高于常规实验诊断 。
关键词 鼠疫 双重聚合反应 鼠疫 诊断
下载PDF
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应用
3
作者 陈艳红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自然科学》 2023年第5期195-198,共4页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逐渐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这一背景下,在食品进入到市场之前,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对食品进行检验,以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物,并禁止进入到市场中,从而向社会群众提供安全性较高的食物...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使得人们逐渐对食品安全产生了更高的重视程度。这一背景下,在食品进入到市场之前,需要采取各种方式对食品进行检验,以及时发现存在安全问题的食物,并禁止进入到市场中,从而向社会群众提供安全性较高的食物。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是其中较为常见的检测技术,用于对食品微生物含量的检测。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双重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介绍,进而分析了其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具体应用,之后以此为基础,阐述了技术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以更好地开展食品微生物检测工作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荧光定量聚合反应技术 食品检验 微生物检验
下载PDF
基于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掺假驴乳中的牛乳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国栋 李爱丽 +2 位作者 李威 赵仲凯 杨洁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6511-6517,共7页
目的 建立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驴乳中掺假的牛乳的鉴别方法 。方法 将牛乳按比例掺入驴乳制备掺假乳,经热处理提取DNA,以驴和牛的12S-RNA、16S-RNA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相应的PCR扩增,优化... 目的 建立双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检测驴乳中掺假的牛乳的鉴别方法 。方法 将牛乳按比例掺入驴乳制备掺假乳,经热处理提取DNA,以驴和牛的12S-RNA、16S-RNA为靶标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相应的PCR扩增,优化双重PCR退火温度,同时考察该方法 在巴氏杀菌、高温灭菌和冷冻干燥条件下的适用性及灵敏度。结果 牛和驴的引物特异性均良好,与非目标物种DNA不发生交叉反应,DNA检出限最低为10 ng;优化后的双重PCR最佳退火温度为55.7℃;单重PCR由于干扰因素少,对驴乳中牛乳的掺假检出限均为0.1%,而双重PCR也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及灵敏性,在原料乳中检出限为0.5%,巴氏杀菌乳、高温灭菌乳和冷冻干燥驴乳中检出限均为2.0%。相较于单重PCR,双重PCR大大缩短了检测时间成本。结论 本研究为驴乳中牛乳的掺假检测提供了一种准确、灵敏和经济的方法 ,具有实际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驴乳 牛乳 双重聚合反应技术 乳掺假 真实性鉴别
下载PDF
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在重症感染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5
作者 韦艳艳 呼邦传 +1 位作者 朱静文 孙仁华 《医学综述》 CAS 2023年第15期3022-3026,共5页
重症感染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低、耗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脓毒症患者病原学早期快速诊断,导致其病死率增加。近年,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在重症感染疾病中的... 重症感染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尤其对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传统的病原微生物检测手段存在灵敏度和特异度低、耗时长等问题,严重影响脓毒症患者病原学早期快速诊断,导致其病死率增加。近年,随着分子诊断技术在重症感染疾病中的广泛应用,病原学的诊断效率及准确性均显著提高。其中,微滴式数字聚合酶链反应(ddPCR)凭借高灵敏度、高特异度、绝对定量等优势,在病原菌载量动态监测和抗生素疗效评估中具有巨大潜力。因此,ddPCR技术或可提高重症患者的诊断率,改善其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感染 微滴数字聚合反应 病原学诊断
下载PDF
基于杂交链反应的新一代RNA-FISH技术检测EV-A71 RNA及其与病毒3D聚合酶的相互作用
6
作者 邢一凡 傅美贤 龙健儿 《微生物与感染》 CAS 2023年第4期203-210,共8页
RNA荧光原位杂交(RNA-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探针,通过互补链杂交,对细胞或组织中特定的RNA序列进行检测和定位。由于RNA-FISH产生的阳性信号较弱,需要结合特异性信号放大,提高信噪比... RNA荧光原位杂交(RNA-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FISH)技术利用荧光标记的核苷酸探针,通过互补链杂交,对细胞或组织中特定的RNA序列进行检测和定位。由于RNA-FISH产生的阳性信号较弱,需要结合特异性信号放大,提高信噪比。但传统信号放大技术的背景难以消除,无法定量且分辨率低,是RNA-FISH技术应用的巨大障碍。本文基于第3代杂交链反应(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version 3.0,HCR v3.0),利用一对分裂式探针消除非特异杂交背景,并引发荧光信号放大反应,建立了针对肠道病毒A71(enterovirus-A71,EV-A71)RNA的敏感、特异的FISH检测方法,并将该技术与蛋白免疫荧光(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结合,通过高分辨率激光共聚焦成像,成功地在单个细胞水平上检测了EV-A71感染细胞后病毒RNA与其聚合酶3D蛋白的分布变化和相互作用情况,并对细胞中病毒RNA和3D蛋白进行定量。发现相较于传统定量方法,如逆转录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免疫印迹,新一代RNA-FISH技术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病毒RNA和3D聚合酶的表达情况与群体细胞检测的结果在趋势上有明显差异。这说明,基于杂交链反应的新一代RNA-FISH技术,可以克服群体细胞数量增减掩盖病毒组分变化的缺点,从而真实反映病毒在单个细胞中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代杂交反应 RNA原位杂交技术 肠道病毒A71 3D聚合
下载PDF
介绍一种改良的巢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被引量:4
7
作者 胡庆宏 刘明 +2 位作者 栾树清 易诚予 彭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05年第11期49-50,共2页
关键词 逆转录聚合反应 改良技术
下载PDF
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印鼠客蚤鼠疫菌的观察 被引量:7
8
作者 张洪英 吴明寿 +2 位作者 郭英 张丽云 董兴齐 《地方病通报》 2002年第3期18-20,共3页
为建立蚤类感染鼠疫的快速诊断方法 ,应用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 (PL- FI- PCR)技术 ,对感染鼠疫菌的 4 0只印鼠客蚤进行检验 ,同时单体拉胃培养作比较。结果显示细菌培养阳性 2 2只 ,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 4 0只 ,阳性率后者明显高于前... 为建立蚤类感染鼠疫的快速诊断方法 ,应用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 (PL- FI- PCR)技术 ,对感染鼠疫菌的 4 0只印鼠客蚤进行检验 ,同时单体拉胃培养作比较。结果显示细菌培养阳性 2 2只 ,双重式聚合酶链反应阳性 4 0只 ,阳性率后者明显高于前者 ,且特异性扩增带比较清晰、典型、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鼠疫 双重聚合反应 检测 印鼠客蚤 鼠疫苗
下载PDF
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分析细菌与胆固醇结石形成关系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伍晓汀 肖路加 黎介寿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193-197,共5页
目的 :旨在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期阐明胆固醇结石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探讨可能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从 36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 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P- PCR)技术 ,从中... 目的 :旨在从分子水平研究细菌感染与胆固醇结石形成之间的关系 ,以期阐明胆固醇结石发病的分子机理和探讨可能防治的新途径。  方法 :从 36例胆汁细菌培养阴性的胆囊胆固醇结石中提取 DNA,应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 NP- PCR)技术 ,从中特异性地扩增细菌 DNA片段。  结果 :发现 30例 ( 83.33% )胆固醇结石中有细菌 DNA存在。其中胆固醇含量在 30 %~ 69%之间 6例 ( 6/ 6) ;70 %~ 90 %之间 14例 ( 14/ 17) ;>90 % 10例 ( 10 / 13) ,尚未发现结石中胆固醇和水分含量多少与细菌 DNA存在与否有关。采用 16S r RNA基因序列对照分析鉴定细菌种类 ,在 10例( 2 7.78% )胆石中发现与大肠杆菌相似的 DNA片段 ;从 8例 ( 2 2 .2 2 % )胆石中得到痤疮丙酸杆菌型 DNA序列 ;2例 ( 5.56% )胆石中残留的细菌 DNA片段与化脓性链球菌相关 ;8例 ( 2 2 .2 2 % )胆石内细菌的 DNA片段具有多样性 ,类似于大肠杆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艰难梭状芽胞杆菌或其它未鉴定细菌 ,可能有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另有 2例胆石的细菌 DNA分子量较低 ,不同于大肠菌、痤疮丙酸杆菌、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色假单胞菌 ,归类于其它未鉴定细菌。  结论 :证实多数胆固醇结石内有细菌 DNA存在。至于这些微生物在胆固醇结石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固醇结石 细菌 DNA 16SRRNA基因 聚合反应
下载PDF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栋 王旭 陈卓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13-216,共4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食品开发、生产、销售的迅速发展,研究和建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以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们的重视。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世界食品开发、生产、销售的迅速发展,研究和建立食品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以加强对食品卫生安全的监测越来越受到各国科学家们的重视。近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中国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中显示:2015年上半年,我国从57个国家或地区的进口食品中退运或销毁不合格进口食品共计4960吨。调查发现,微生物污染是进口食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反应 微生物学技术 食品
下载PDF
军团菌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陈悦 沈健民 +1 位作者 王刚毅 胡陪玉 《中国公共卫生》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51-353,共3页
关键词 军团菌 聚合反应 检测技术 研究
下载PDF
聚合酶链反应与分离培养技术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诊断关节结核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2
作者 孙永生 温建民 +5 位作者 吕卫新 娄思权 焦长庚 杨素敏 徐海斌 段永状 《中国骨伤》 CAS 2009年第7期504-506,共3页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面的作用,探讨PCR技术对关节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1993年6月至2001年8月,对95例(男55例,女40例;年龄2~75岁)关节结核标本分别应用PC...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在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方面的作用,探讨PCR技术对关节结核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自1993年6月至2001年8月,对95例(男55例,女40例;年龄2~75岁)关节结核标本分别应用PCR技术和分离培养法盲法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计算两者检测阳性率,通过统计学处理进行比较。结果:95例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检测中,PCR技术检测阳性78例,阴性17例,阳性率82%;分离培养法检测阳性15例,阴性80例,阳性率16%。PCR技术与分离培养法比较,χ2=67,P<0.001,两种方法对于关节结核标本结核分支杆菌的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CR扩增整个过程自动化控制,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结论:PCR技术检测关节结核标本具有快速、简便、敏感与特异等优点,明显优于分离培养,对关节结核的早期快速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骨关节 聚合反应 培养技术 结核分支杆菌 诊断
下载PDF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膜芯片技术快速鉴定分支杆菌菌种 被引量:6
13
作者 梁建琴 吴雪琼 +2 位作者 张俊仙 李洪敏 雷红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4年第5期289-292,共4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分支杆菌菌种鉴定方法。方法通过 1 6SrDNA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e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PCR SSCP)分析鉴定 1 4 0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 ;设...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灵敏、特异的分支杆菌菌种鉴定方法。方法通过 1 6SrDNA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 (polymerasechainreaction singlestrandedconformationpolymorphism ,PCR SSCP)分析鉴定 1 4 0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 ;设计与合成用于鉴定分支杆菌菌种的 1 6SrDNA寡核苷酸探针 ,制作膜芯片 ,与待测菌株生物素标记的 1 6SrDNA基因PCR产物进行反向斑点杂交。结果 1 4 0株分支杆菌临床分离株中 ,经 1 6SrDNAPCR SSCP初步鉴定 ,1 33株为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 ,7株为非结核分支杆菌。经膜芯片杂交分析 ,1 33株结核分支杆菌分离株鉴定为结核分支杆菌复合群 ;7株非结核分支杆菌中 ,1株鉴定为戈登分支杆菌 ,1株为土分支杆菌 ,1株为偶发分支杆菌 ,1株为胞内分支杆菌 ,另 3株与分析探针杂交阴性。分析 2 8种分支杆菌标准菌株和 9种非分支杆菌菌株 ,结果显示寡核苷酸探针是特异的。结论 1 6SrDNAPCR 膜芯片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简便、快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支杆菌 结核 聚合反应 细菌学技术
下载PDF
重组酶介导扩增技术与传统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在甲状腺癌DNA甲基化检测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6
14
作者 廖萍 刘茶珍 +2 位作者 朱佩云 刘国星 王文静 《中国医药》 2013年第6期797-799,共3页
目的建立重组酶介导的核酸扩增(RAA)技术特异性检测DNA甲基化的新方法并与传统的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OXTR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提取样品外周血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盐修饰后分别以MSP和RAA技术进行特异性... 目的建立重组酶介导的核酸扩增(RAA)技术特异性检测DNA甲基化的新方法并与传统的DNA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OXTR基因作为目的基因,提取样品外周血基因组DNA,经亚硫酸氢盐修饰后分别以MSP和RAA技术进行特异性检测DNA甲基化实验。结果2种技术皆能扩增出OXTR非甲基化条带,而RAA技术成功扩增OXTR甲基化条带。结论RAA是一种新型的等温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实现了在37℃恒温下的核酸快速扩增,可成为替代MSP乃至其他PCR实验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介导扩增技术 甲状腺癌 聚合反应 DNA甲基化
下载PDF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研究重铬酸钾对大鼠肺p53基因DNA损伤 被引量:11
15
作者 熊开容 张治位 衡正昌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89-191,共3页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andomizedTerminalLinker-dependentPCR ,RDPCR)技术于体内试验的研究 ,从而检测特定基因的DNA损伤。腹腔注射重铬酸钾染毒大鼠 ,提取肺组织基因组DNA ,经p5 3基因外显子 7特异性引物P1重复直线延伸后与接... 应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andomizedTerminalLinker-dependentPCR ,RDPCR)技术于体内试验的研究 ,从而检测特定基因的DNA损伤。腹腔注射重铬酸钾染毒大鼠 ,提取肺组织基因组DNA ,经p5 3基因外显子 7特异性引物P1重复直线延伸后与接头 (Linker)连接 ,用基因特异性引物P2和连接物引物经PCR扩增 ,电泳、转印 ,再与地高辛标记的探针杂交后显色。结果显示 ,在 2 0 .0mg kg和 40 .0mg kg剂量下 ,出现了两条清晰的杂交带 ,表明重铬酸钾可引起大鼠肺p5 3基因外显子 7的DNA损伤 ,且有两个损伤位点。此结果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六价铬化合物的致突变机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铬酸钾 P53基因 DNA损伤 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聚合反应技术 体内试验
下载PDF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9
16
作者 杨柳 苏明权 +5 位作者 马越云 辛毅娟 韩若冰 张荣 文静 郝晓柯 《中国实验诊断学》 2015年第1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涂片法、RT-PCR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疑似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涂片法共检出1... 目的探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T-PCR)对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别采用涂片法、RT-PCR法对结核性脑膜炎、疑似结核性脑膜炎以及非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涂片法共检出10例阳性,其中结核性脑膜炎7例(70.00%),疑似结核性脑膜炎3例(30.00%);RT-PCR法共检出46例阳性,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1例(67.39%),疑似结核性脑膜炎15例(32.61%)。对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检测,涂片法阳性率(12.28%)低于RT-PCR法阳性率(5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疑似结核性脑膜炎患者检测,涂片法阳性率(2.91%)低于RT-PCR法阳性率(1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脊液涂片法检测结核性脑膜炎的灵敏度为12.28%,漏诊率为87.72%,RT-PCR法检测的灵敏度为54.39%,漏诊率为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CR法诊断结核性脑膜炎具有灵敏度好,准确度高等特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性脑膜炎 脑脊液 实时荧光定量聚合反应技术 诊断价值
下载PDF
半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牛奶中部分肠道致病菌 被引量:7
17
作者 孙焕冬 李君文 +1 位作者 孙保国 王新为 《职业与健康》 CAS 2002年第3期43-44,共2页
目的 建立一套食物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肠道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裂解法提取DNA与各自的三条引物进行二次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简称半套式PCR),检测模拟阳性牛奶中部分肠道致病菌。结果 ... 目的 建立一套食物中的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耶尔森氏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肠道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 采用裂解法提取DNA与各自的三条引物进行二次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简称半套式PCR),检测模拟阳性牛奶中部分肠道致病菌。结果 常规PCR能检出100个活菌的存在,在其产物进行半套式PCR检测时有10个活菌存在时即可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提高10倍。最低检测限可达10 cfu(集落形成单位)。结论 本方法具有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简便快速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套聚合反应 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 耶尔森氏菌 副溶血性弧菌 牛奶
下载PDF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各孕期孕妇巨细胞病毒感染 被引量:2
18
作者 尚世强 洪文澜 +7 位作者 余钟声 潘存梅 俞锡林 郑兴宝 石一复 顾佩宝 严宝瑾 潘永观 《现代妇产科进展》 CSCD 1996年第2期119-122,共4页
目的评价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T-PCR)加限制酶切分析在各孕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hCMV检测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NT-PCR加限制内切酶谱分析。结果367例孕妇中孕早、中、晚期hC... 目的评价套式聚合酶链反应(NT-PCR)加限制酶切分析在各孕期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检测中的应用。方法hCMV检测采用病毒分离、血清学试验、NT-PCR加限制内切酶谱分析。结果367例孕妇中孕早、中、晚期hCM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6%、1.6%及7.0%。经NT-PCR检测,18例hCMVDNA阳性,阳性率为4.9%,而病毒分离,特异性IgM及IgA阳性率分别为3.0%、1.1%及2.2%。NT-PCR阳性检出率高于病毒分离等其它方法(P<0.025),与PCR法比较,病毒分离特异性为100%,敏感性为61.1%,近30%hCMV感染的孕妇PCRDNA阳性,表现为DNA血症。结论NT-PCR能早期检出孕妇hCMVDNA,对孕妇hCMV感染的监控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反应 巨细胞病毒 感染 妊娠
下载PDF
套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
19
作者 牛向兰 马旭 +1 位作者 张燕荷 王琳 《中国生育健康杂志》 2004年第3期159-161,共3页
目的 探讨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孕妇外周血中男性胎儿性别决定基因 (sex-determ ining region Y,SRY) ,并与胎儿实际性别相对照。 ... 目的 探讨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进行产前诊断的可行性。 方法 采用套式聚合酶链反应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扩增孕妇外周血中男性胎儿性别决定基因 (sex-determ ining region Y,SRY) ,并与胎儿实际性别相对照。 结果  74例孕 7~ 4 0周的孕妇中 38例怀男胎 ,其中 2 3例扩增出 Y特异带 ;另外 36例怀女胎孕妇中 ,仅 1例出现 Y特异带。SRY套式 PCR扩增系统在孕中期 ,孕晚期检查孕妇外周血中男胎灵敏度 (72 .7%、 71.4 % )、特异度 (10 0 .0 % )和符合率 (87.0 %、 90 .5 % )高 ,误诊率为 0 ,而在孕早期灵敏度 (5 0 .0 % )、特异度 (90 .0 % )及符合率 (6 3.3% )较低 ,误诊率 (10 .0 % )、漏诊率 (5 0 .0 % )较高。 结论 胎儿细胞在孕早期即存在于孕妇外周血中 ,但直接利用孕妇外周血中胎儿细胞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孕妇外周血 胎儿细胞 聚合反应 特异度 误诊率 扩增 符合率 结论 实际 目的
下载PDF
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探讨B群链球菌与胎膜早破的关系 被引量:5
20
作者 李小梅 李瑾 袁敏智 《河北医学》 CAS 2011年第3期300-302,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B群链球菌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16例孕妇采取细菌培养法进行生殖道B群链球菌筛查的结果汇总为对照组,再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同样316例孕妇实施生殖道B群链球菌筛查并将结果汇总为研究组... 目的:探讨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B群链球菌与胎膜早破之间的关系。方法:将316例孕妇采取细菌培养法进行生殖道B群链球菌筛查的结果汇总为对照组,再采取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对同样316例孕妇实施生殖道B群链球菌筛查并将结果汇总为研究组;对比两组筛查结果的准确性。而后按照筛查结果将316例孕妇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通过对比分析B群链球菌与发生胎膜早破的关系。结果:对照组生殖道B群链球菌阳性检测准确率为76.53%,研究组准确率为98.98%;阳性组胎膜早破发生率为29.59%,阴性组发生率为11.93%。结论:聚合酶链反应技术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细菌培养法,尽早检出生殖道B群链球菌感染可有效降低或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反应技术 B群球菌 胎膜早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