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戏剧与冲突并存——《王城如海》的双重文本叙述 被引量:1
1
作者 徐一丹 《文学艺术周刊》 2023年第4期36-39,共4页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王城如海》是徐则臣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相较于他赖以闻名的“北漂系列”作品,《王城如海》以主人公的“高级知识分子”特性而有所不同。主人公余松坡出身于偏远乡村,而后出国研读,最终以先... “惟有王城最堪隐,万人如海一身藏。”《王城如海》是徐则臣于2017年出版的长篇小说。相较于他赖以闻名的“北漂系列”作品,《王城如海》以主人公的“高级知识分子”特性而有所不同。主人公余松坡出身于偏远乡村,而后出国研读,最终以先锋剧作家的身份回归首都。少年时期余松坡为争夺入伍名额,以阶级斗争的名头陷害竞争者——表哥余佳山,致使其入狱十五年,他于是无时无刻不逃避着内心的罪恶。阴差阳错中他又一次在北京城中遇到了已经精神失常的余佳山,一次次的巧合也让他们最终在同一屋檐下相见。他回国后创作的戏剧作品更是引出了有关城市与乡村、精英阶层与底层民众、罪恶与救赎等巨大的矛盾与冲突。而北京,既是这一切发生的空间载体,也是小说想要尽力刻画的复杂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与乡村 戏剧作品 徐则臣 底层民众 双重文本 少年时期 精英阶层 高级知识分子
下载PDF
论刘绍棠早期小说的双重文本现象--以《运河的桨声》《夏天》为例 被引量:1
2
作者 于树军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50-56,共7页
刘绍棠早期小说创作大多为学界所忽视。它们除了表现出积极迎合时代主题的创作姿态之外,还有游离于“十七年”文学成规之外的另一副面相。对这种双重文本现象的重新清理和辨析,将有助于我们重审刘绍棠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姿态和文学... 刘绍棠早期小说创作大多为学界所忽视。它们除了表现出积极迎合时代主题的创作姿态之外,还有游离于“十七年”文学成规之外的另一副面相。对这种双重文本现象的重新清理和辨析,将有助于我们重审刘绍棠在“十七年”时期的创作姿态和文学面貌的复杂性与丰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绍棠 《运河的桨声》 《夏天》 双重文本现象
下载PDF
从《裂镜》双重文本再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 被引量:1
3
作者 王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9期8-12,共5页
美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裂镜》是一部值得女性主义评论家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在其中对女性自我和性别政治进行了隐蔽的书写,以象征的手法微妙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小说采用的双重文本的书写方式作... 美国短篇小说家凯瑟琳·安·波特的《裂镜》是一部值得女性主义评论家关注的重要作品。作者在其中对女性自我和性别政治进行了隐蔽的书写,以象征的手法微妙地揭示了男权社会中女性的弱势地位。小说采用的双重文本的书写方式作为波特处理女性题材的惯用手法,体现了其女性观的保守性。这对于理解波特这名精于刻画女性人物、关怀女性境遇的作家,尤其是解决其是否女性主义作家的争议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 双重文本 女性观
下载PDF
解读《爸爸/冤家父子》的双重文本内涵
4
作者 周显波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2期109-110,共2页
《爸爸/冤家父子》是作家王朔导演的惟一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显与潜两层意义空间构筑而成的典型的双重文本电影,显文本以马林生和马车的父子冲突展开了审父与弑父的主题,因此显文本具有明显叛逆性与边缘性;而潜文本则又使电影文本的意... 《爸爸/冤家父子》是作家王朔导演的惟一一部电影,这是一部由显与潜两层意义空间构筑而成的典型的双重文本电影,显文本以马林生和马车的父子冲突展开了审父与弑父的主题,因此显文本具有明显叛逆性与边缘性;而潜文本则又使电影文本的意义导向认同、皈依父亲及其法则,马林生的父亲形象也因此在儿子对其的认同中得以重树起来。《爸爸/冤家父子》的双重文本显示了王朔对于主流价值立场的反叛性和对受众心理的精准的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爸爸/冤家父子》 双重文本 审父 弑父 皈依父亲
下载PDF
论萧红小说创作的双重文本
5
作者 张泉泉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33-35,共3页
从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角度看,萧红是现代文学史上为数不多的横跨双重文本的创造者。政治文本与性别文本相互叠合,共同构成完整的萧红小说,也凸显出这位女作家的独到之处。
关键词 萧红 政治文本 性别文本 双重文本
下载PDF
《第二十条》:双重文本间的正义叙事策略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一川 《电影艺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2-85,共4页
电影《第二十条》以正义叙事策略直面现实症候,触及当前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诉求,注意设置有意识显文本和无意识潜文本之间的双重文本构造,并在其对话进程中展示主人公韩明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影片没有主要讲述正义者与... 电影《第二十条》以正义叙事策略直面现实症候,触及当前社会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制度性诉求,注意设置有意识显文本和无意识潜文本之间的双重文本构造,并在其对话进程中展示主人公韩明从非正义者向正义者的转化。影片没有主要讲述正义者与反正义者之间的对抗,而是改以非正义者为叙事焦点,着力凸显吕玲玲等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对于非正义者韩明的感召作用。影片采取化理为情和以喜出正的美学手法营造出喜正剧风格,也因此更贴近观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义叙事策略 双重文本构造 非正义 喜正剧风格
原文传递
双重文本的时空交错与属性冲突——论弹幕电影的困境和方向 被引量:1
7
作者 庞林源 《当代电视》 CSSCI 2018年第9期108-110,共3页
弹幕视频指一种新兴的视频类型,受众在观看时,可以即时分享观看体验,并在屏幕上发表所有观看者都能注意到的评论和感想。弹幕视频在为受众创造了时空交错的新场景并提供自我表达新空间的同时,以其高度娱乐性、自由化等特点受到了青... 弹幕视频指一种新兴的视频类型,受众在观看时,可以即时分享观看体验,并在屏幕上发表所有观看者都能注意到的评论和感想。弹幕视频在为受众创造了时空交错的新场景并提供自我表达新空间的同时,以其高度娱乐性、自由化等特点受到了青年网民的青睐和追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文本 交错 时空 困境 电影 冲突 属性 自我表达
原文传递
《刺杀小说家》:双重艺术文本的建构与互动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杨爽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112-114,共3页
尽管被归入奇幻类型片,但与《捉妖记2》《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不同,《刺杀小说家》在叙事上有着双重文本。在对现实空间的打造上,影片尽量迫近物质真实与自然真实;而在虚拟空间的设计上,电影则挣脱限制,驰骋想象,满足着观众的探索欲。... 尽管被归入奇幻类型片,但与《捉妖记2》《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等不同,《刺杀小说家》在叙事上有着双重文本。在对现实空间的打造上,影片尽量迫近物质真实与自然真实;而在虚拟空间的设计上,电影则挣脱限制,驰骋想象,满足着观众的探索欲。并且,两个文本之间充满联系与互动。创作者在以浪漫主义理念绘制整个“英雄之旅”故事的同时,又保留了现实主义的批判立场,隐晦地表达了自己对现实世界沉重、阴暗一面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杀小说家》 路阳 双重文本
下载PDF
一份社会学和诗学的双重文本——关于谷禾的《周庄传》 被引量:1
9
作者 杨庆祥 《作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77-179,共3页
诗人谷禾以长诗《周庄传》来为自己的出生地,中国河南省的一个村庄树碑立传。这一写作的选择当然是谷禾经过深思熟虑后的个人选择,但同时也在文学史和文化史的意义上回应着整个现代写作的历史传统。
关键词 双重文本 周庄 社会学 诗学 现代写作 个人选择 历史传统 出生地
原文传递
论《在细雨中呼喊》的双重文本结构
10
作者 黄灿 《作家》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8-9,共2页
《在细雨中呼喊》是具有双重文本结构的小说。余华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采用了两套叙事逻辑。在宏观层面,小说呈现出非对称的封闭结构;在微观层面,小说以记忆为轴,抵达虚构和现实的两极。小说因此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虚构空间,并与现实世... 《在细雨中呼喊》是具有双重文本结构的小说。余华在其宏观和微观层面上采用了两套叙事逻辑。在宏观层面,小说呈现出非对称的封闭结构;在微观层面,小说以记忆为轴,抵达虚构和现实的两极。小说因此具有了较为完整的虚构空间,并与现实世界构成了巨大的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在细雨中呼喊》 叙述者 双重文本结构
原文传递
从叙事声音角度看《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双重文本性质
11
作者 曾宪柳 《作家》 2015年第7X期41-42,共2页
1928年2月丁玲女士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中,该小说不单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还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被不断地误读与其叙... 1928年2月丁玲女士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莎菲女士的日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大环境中,该小说不单被启蒙/权力话语场接纳,还一直被启蒙/男性话语场以固定的话语模式加以解读。《莎菲女士的日记》被不断地误读与其叙事声音的复杂不无关系,本文将从不同的叙事声音角度,来论述小说对男权话语的批判和对女性主体地位的思考,继而阐述《莎菲女士的日记》的双重文本的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声音角度 《莎菲女士的日记》 双重文本性质
原文传递
经典失语与文本理论建构的必要性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长中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44-50,共7页
文学经典的讨论在根源上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论争双方都没意识到经典具有外文本和内文本的双重性,仅仅抓住可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而变化、呈现相对性和历史性的外文本;但对呈现相对恒定状态、承载外文本内容的内文本则少有人关注。... 文学经典的讨论在根源上是关于权力的争夺,论争双方都没意识到经典具有外文本和内文本的双重性,仅仅抓住可以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更迭而变化、呈现相对性和历史性的外文本;但对呈现相对恒定状态、承载外文本内容的内文本则少有人关注。究其原因,关键在于文本理论的匮乏才使经典一再失语。文本理论的建构不但可以维护传统经典,又具有建构新经典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经典 双重文本 文本理论
下载PDF
口述历史研究:受访者的心态 被引量:6
13
作者 启之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52-155,共4页
口述历史是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完成的。受访者的心态直接关系到口述历史工作的成败。因此,了解、把握受访者的心态是主访者的重要一课。在心理学中,“心态”一般指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心态,不是某一个受访者独... 口述历史是采访者与受访者共同完成的。受访者的心态直接关系到口述历史工作的成败。因此,了解、把握受访者的心态是主访者的重要一课。在心理学中,“心态”一般指的是群体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这里所说的心态,不是某一个受访者独有的,而是某些受访者共有的心理特征。美国的口述史学家将受访者分为“开怀畅谈”“表面抗拒”“欺瞒不说”“操控”“报导不实”等五类。而我的口述历史经验告诉我,此间的受访者表现出了职显的中国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述历史 心理学 心态 受访 主访 双重文本 中国电影史
下载PDF
离散美学研究——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
14
作者 许燕转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83-187,共5页
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从叙事美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华文离散文本常常体现出双重文本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多重结构(寓言叙事与现实叙事)、双重时空(断点/封闭与延续/外扩的时空)、碎片叙事等多种手法的征用与跨界等。也正是对各种要素... 重论聂华苓《桑青与桃红》,从叙事美学的角度可以发现,华文离散文本常常体现出双重文本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多重结构(寓言叙事与现实叙事)、双重时空(断点/封闭与延续/外扩的时空)、碎片叙事等多种手法的征用与跨界等。也正是对各种要素的征用和糅杂,让其互相冲突,华文离散文本不但突破了传统写法的局限,而且质疑界限的宰制,展现了一个暧昧难明的离散美学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诗学 审美特征 双重文本
下载PDF
纳博科夫《透明物》的艺术性探微 被引量:1
15
作者 夏凌云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79-82,2,共5页
在小说《透明物》中,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在文本层面上进行了尝试和创新。通过神秘的叙述者,纳博科夫重新建构了叙述模式,在双重文本并置的形式中阐释了往昔与当下,梦幻与现实,生与死的主题。
关键词 纳博科夫 叙述者 叙述模式 双重文本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