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人的双重本性及其现实启示
1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30-230,共1页
祁志祥撰文《论人的双重本性及其现实启示》指出,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 祁志祥撰文《论人的双重本性及其现实启示》指出,人性问题既是一个基本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既是一个简单的问题,也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绝对圆满的人性阐释也许很难,但基本可行的人性答案大体可寻。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构成人的基本属性;人与其他动物的不同属性构成人的特殊属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问题 双重本性 意识 智慧
下载PDF
寻求本真的自我——论马丁·艾米斯小说中人物的双重本性
2
作者 魏新俊 张国申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4-111,共8页
马丁·艾米斯的创伤小说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爱情。创伤和爱情形成一种凄美的耦合,暗示着爱情与痛苦的紧密相伴,生命和死亡、在场和缺失、真实和虚幻在一个阈限空间内密集存在。创伤与爱情的交织、个体与集体的契合,使艾米斯的小说... 马丁·艾米斯的创伤小说有一个共同主题就是爱情。创伤和爱情形成一种凄美的耦合,暗示着爱情与痛苦的紧密相伴,生命和死亡、在场和缺失、真实和虚幻在一个阈限空间内密集存在。创伤与爱情的交织、个体与集体的契合,使艾米斯的小说创作颠覆了传统文类的书写模式,背离了道德主题的表现常规;自恋与分离的连接、自我与他者的融合,揭示出暴力与反抗的行为动机,还原了人物自我分裂的双重本性。小说中的叙述者既是犯罪者和受害者,又是幸存者和见证人。从《时间之箭》中的大屠杀,经过《夜车》中的离奇死亡,到《会客房》中的西伯利亚集中营,艾米斯借助叙述者之口,追踪不为人知的心酸往事、救赎麻木与忏悔的心灵以及解脱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困惑,在支离破碎的故事讲述中进行漫游式的探索,在大量的扩张之后得以最终实现对本真自我的寻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艾米斯 双重本性 创伤 爱情 自我 他者
原文传递
从“发呼情止乎礼”到“发呼欲止乎惧”
3
作者 穆艳杰 张峰铭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03-107,共5页
人的本质或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一千古之谜一直激励古今中外的哲人们上下而求索。尽管始终没有获得明确一致的解答,但哲人们都或隐或显地感悟到人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即人是具有双重本性的特殊存在物。人作为... 人的本质或本性到底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这一千古之谜一直激励古今中外的哲人们上下而求索。尽管始终没有获得明确一致的解答,但哲人们都或隐或显地感悟到人是一种悖论性的存在,即人是具有双重本性的特殊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长期进化发展的产物,人首先具有自然属性,人作为肉体存在物,永远无法摆脱自然属性的羁绊;但人同时又具有超自然的道德、精神和社会属性,从而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人的道德、精神、社会属性使人能够自觉遵循道德、礼教等社会规范,而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欲望,又使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破坏社会道德规范。因此为了使社会更加规范、和谐,还需要对人的自然本性加以法律外在强制与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本性 自然属性 社会属性
下载PDF
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从人的本性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被引量:19
4
作者 高清海 张海东 《社会科学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9,共9页
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中在理解国家与社会及其关系问题上缺乏人性分析的不足 ,把人性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运用马克思关于人性及人的三形态理论来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文章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集中地讨论了“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 本文摒弃了以往研究中在理解国家与社会及其关系问题上缺乏人性分析的不足 ,把人性论作为研究的方法论 ,运用马克思关于人性及人的三形态理论来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文章从人的双重本性出发 ,集中地讨论了“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的历史性转换 ,认为作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经的两个阶段 ,“社会国家化”与“国家社会化”都内在地根植于人的本性。文章分析了社会国家化的实质、特征 ,阐述了国家社会化的内容、途径和形式 ,提出了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交往普遍化和生活日常化是国家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市场经济是国家社会化的基本途径。对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的解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 社会 关系 双重本性 社会国家化 国家社会化 市场经济
原文传递
中华文明史高峰气象的动画构型——《长安三万里》观后 被引量:24
5
作者 王一川 《当代电影》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1-37,共7页
动画历史故事片《长安三万里》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唐画唐”之法为盛唐气象提供了可信而可靠的动画构型,创造双线交叉叙事体以便呈现高适回忆中的李白形象,透过唐诗与人而观照两种诗风与人生道路,在双重文本中揭示盛唐气象的... 动画历史故事片《长安三万里》展现出一些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唐画唐”之法为盛唐气象提供了可信而可靠的动画构型,创造双线交叉叙事体以便呈现高适回忆中的李白形象,透过唐诗与人而观照两种诗风与人生道路,在双重文本中揭示盛唐气象的由盛转衰悲剧,设置双主角以达到高、李故事和唐诗展示两种效果。该片尽管存在“抑李扬高”等不足,但仍在中华文明史高峰气象的动画构型上进行了一次集大成式的尝试,为今后中国动画片的中华文明史叙事迈出了开创性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画历史故事片 中华文明史高峰气象 动画构型 李白与高适 双重交叉叙事体 双重本性
原文传递
康德论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 被引量:6
6
作者 胡学源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50-158,共9页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 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一书中,康德一方面指出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是普遍的,是人生而具有的,另一方面却又坚持认为这种趋恶倾向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因而可以被归咎于人。问题在于,如果人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种普遍的趋恶倾向,它如何可能是人自由地招致的呢?这个问题可以联系康德的人性论和他的自由概念而得到回答。人的双重本性是康德论述人性善恶的基础,感性和理性是人性的两重维度,它们体现了人性中的张力。人的意志必然受到感性本性的影响,这是人性中普遍的趋恶倾向的根源。然而,如果没有人对自由的应用,任何颠倒都不会造成,有的将仅仅是理性与感性的并存,没有孰先孰后,也就无所谓善恶。因此,人性中的趋恶倾向既是普遍的,又是人自由选择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性 趋恶倾向 自由 双重本性 康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