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角色丛与我本体:青少年语c行为的虚拟民族志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徐鹤 《当代青年研究》 CSSCI 2020年第4期44-50,共7页
语c是一种用语言化的文字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采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对青少年语c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发现,青少年在语c游戏中,通过“上角色”交流建立并完善“角色丛”及其附属关系网,对“我本体”进行确认与扩展,从而实现多重虚拟社会化... 语c是一种用语言化的文字进行角色扮演的游戏。采用虚拟民族志方法对青少年语c行为进行参与式观察发现,青少年在语c游戏中,通过“上角色”交流建立并完善“角色丛”及其附属关系网,对“我本体”进行确认与扩展,从而实现多重虚拟社会化。但“角色丛”与“我本体”之间容易产生性别认知与距离认知的割裂,“双重扮演”的方式有助于克服这一问题,达成青少年自我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c 语言剧场 双重表演 角色丛 我本体
下载PDF
《色·戒》解读王佳芝
2
作者 才华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54-54,共1页
电影中对王佳芝爱国动机没有前因交代,张爱玲小说中也没有明确提及。影片中她仅仅是被邝裕民的激愤和正义所感动,本身具有着表演的成分。即使王佳芝没有爱上易先生,她也注定会在刺杀的关键时刻失态的,影片在小说基础上增设的情节中暗示... 电影中对王佳芝爱国动机没有前因交代,张爱玲小说中也没有明确提及。影片中她仅仅是被邝裕民的激愤和正义所感动,本身具有着表演的成分。即使王佳芝没有爱上易先生,她也注定会在刺杀的关键时刻失态的,影片在小说基础上增设的情节中暗示了这一点。沉迷于表演的王佳芝在表演的正式成功来临之前,自我的意识虽然在苏醒,但仍然保持着一个天才演员所应该具有的自我把握的心理质素。但表演的巨大成功真正来临时,她却崩溃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表演 迷失 回归 表演
下载PDF
性别表征、符号重构与革命意志——电影演员英茵的“复杂性”表演
3
作者 袁海燕 《电影新作》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108,共8页
英茵作为一名在演艺事业达到高点而选择自杀的女明星,所形成的话题效应远远低于阮玲玉,抑或艾霞。文章并非聚焦该现象探究其因,而是致力于将英茵的明星/演员符号进行解码,通过对其“显在”的电影角色、媒体形象以及“潜在”的革命者身... 英茵作为一名在演艺事业达到高点而选择自杀的女明星,所形成的话题效应远远低于阮玲玉,抑或艾霞。文章并非聚焦该现象探究其因,而是致力于将英茵的明星/演员符号进行解码,通过对其“显在”的电影角色、媒体形象以及“潜在”的革命者身份进行多维度考察,从而揭示英茵多重表演的生命实践。英茵的多元身份形成了其潜性互动与多元交织的“复杂性”表演,这本身便具备了一种阐释表演、电影与社会内在关联性的深层逻辑与多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茵 双重表演 健美女士 “世界儿女”
原文传递
手风琴艺术现状考量 被引量:10
4
作者 单建鑫 任志宏 《中国音乐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0-111,123,共3页
中国手风琴艺术发展至今已经被社会边缘化,其原因是我国手风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了其所依托的文化土壤。要改变这种尴尬局面需要作曲家加强中国手风琴作品的创作和推广力度,需要演奏者掌握双重表演能力并合理应用。
关键词 手风琴 发展状况 双重表演能力
原文传递
新剧意识的发生与蜕变——兼论对曲艺性演剧形态的认识问题
5
作者 袁国兴 肖海薇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9,共9页
启蒙主义社会思潮催生的新剧意识,不排除旧剧的演剧形式,戏曲也可被称为"新剧"。站在单一的启蒙主义立场上审视,戏曲演艺有"玩把戏"的成分,而当"真正的戏剧"之意识取代了新剧意识,戏剧与戏曲的非对等关... 启蒙主义社会思潮催生的新剧意识,不排除旧剧的演剧形式,戏曲也可被称为"新剧"。站在单一的启蒙主义立场上审视,戏曲演艺有"玩把戏"的成分,而当"真正的戏剧"之意识取代了新剧意识,戏剧与戏曲的非对等关系也就成为了现实。戏曲的积聚成型和片段移植特性,具有一般性演艺价值。认识到曲艺性演剧与纪实性演剧的不同,充分肯定曲艺性演剧的双重表演意向,不仅对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戏剧意识的演进有重要意义,而且对理解当下其他一些表演艺术形态也多有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剧 曲艺性演剧 双重表演意向
原文传递
论林兆华的先锋主义戏剧观 被引量:1
6
作者 姜玉琴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6-35,共10页
对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而言,文学剧本通常发挥着"一剧之本"的作用,即导演的思想和演员的表演都应该与剧本相一致。林兆华则认为,真正的舞台戏剧表演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该远大于文学剧本的。这一价值设定,一方面表明林兆华在... 对传统现实主义戏剧而言,文学剧本通常发挥着"一剧之本"的作用,即导演的思想和演员的表演都应该与剧本相一致。林兆华则认为,真正的舞台戏剧表演所呈现出的艺术效果,是该远大于文学剧本的。这一价值设定,一方面表明林兆华在编排剧目的时候,是不会完全按照文学剧本的逻辑来构筑其舞台"文本"的逻辑的;另一方面也表明林兆华在一定层面上改变了导演的身份和职责——由原本对剧本思想的执行者变成了戏剧思想的创造者。他对不是剧本的剧本的崇尚和用"演"替代"说"的艺术实践,以及影响甚广的"导演的第二主题""表演的双重结构"等理论的提出,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戏剧的发展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兆华 先锋戏剧 导演的第二主题 表演双重结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