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电视法制节目传播过程的“双重编码”与“双重解码” 被引量:3
1
作者 吴桂莉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93-96,共4页
电视法制节目的传播过程存在“双重编码”与“双重解码”的现象。由于法律高度专业化的特点,电视法制节目在普通编码之前还存在法律编码的环节,电视法制节目的受众在普通解码之后还存在法律解码的环节。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双重编码”... 电视法制节目的传播过程存在“双重编码”与“双重解码”的现象。由于法律高度专业化的特点,电视法制节目在普通编码之前还存在法律编码的环节,电视法制节目的受众在普通解码之后还存在法律解码的环节。对于电视法制节目的“双重编码”“双重解码”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与把握电视法制节目传播的规律,从而完善我国的电视法制节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视法制节目 双重编码 双重解码 传播过程
下载PDF
基于双重判别解码器的三维点云形状补全网络 被引量:1
2
作者 孙进 马昊天 +1 位作者 雷震霆 梁立 《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8-74,共7页
针对碗状文物模型由于碎片缺失导致的逆向几何重建保真度不高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判别解码器的三维点云形状补全网络。首先基于编码解码器构建基本点云生成网络,然后根据生成对抗网络框架优化解码器结构,通过将全局特征进行... 针对碗状文物模型由于碎片缺失导致的逆向几何重建保真度不高的问题,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双重判别解码器的三维点云形状补全网络。首先基于编码解码器构建基本点云生成网络,然后根据生成对抗网络框架优化解码器结构,通过将全局特征进行解码获取目标骨架点云,保证点云的全局特征,进而在对骨架点云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局部点云细化生成判别,保证目标点云的局部特征。最后面向特征缺失拼接模型搭建双分支形状补全网络。实验结果表明在公开数据集ShapeNet的点云补全实验中,本文方法的平均误差更小,相较对比网络,本文方法在碗状文物模型的三维形状补全任务更好,平均倒角距离提高了20.2%,为后续的模型逼真化提供了一个基础,具有更强的性能和良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几何重建 深度学习 生成对抗网络 双重判别解码 双分支形状补全 倒角距离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作为翻译文学的诗学悖论——以《芒果街上的小屋》的两个汉译本为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峰 姚远飞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87-92,共6页
在文学叙述作品中,不可靠叙述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内涵。由于不可靠叙述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规范龃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回避或改写策略,势必会销蚀译文的诗学价值。本文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对其整体细读,通过推断隐含作者价值观,发... 在文学叙述作品中,不可靠叙述蕴含着丰富的主题内涵。由于不可靠叙述与隐含作者的价值规范龃龉,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采取回避或改写策略,势必会销蚀译文的诗学价值。本文以《芒果街上的小屋》为例,对其整体细读,通过推断隐含作者价值观,发掘不可靠叙述的语例,展开双重解码,回答《小屋》不可靠叙述的文学意义,即为受父权制压迫的女性发声以及对阶级与种族身份的重构。本文通过探讨潘帕(2006)和林为正(2010)两位译者对不可靠叙述采用的不同翻译策略,发现潘译本再现了原作的不可靠叙述,而林译本的增译、省译等变通手段造成译本“去陌生化”效果,属于译者主体性的不当发挥。本文力图从不可靠叙述出发,关注翻译文学的文学性,以期弥补文化转向对文本关注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隐含作者 双重解码 去陌生化 诗学悖论
下载PDF
理性与感官的博弈:“读图时代”的困扰与启示——以小说改编影视剧现象为例
4
作者 张磊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1期116-118,共3页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觉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潮。本文以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现象为例,通过对语言与视像两种传播媒介传播机理的比较,探讨了"读图时代"文化面临的问题以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即影视的"单极解码&qu...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觉文化的传播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潮。本文以小说改编为电视剧现象为例,通过对语言与视像两种传播媒介传播机理的比较,探讨了"读图时代"文化面临的问题以及其给我们的启示。即影视的"单极解码"形式造成了消费主义的泛滥;传统"韵味"的消失,审美距离的消融,使"艳俗"风格大行其道。重回文本,深度体悟,而不是单纯追求收视率和经济效益,才是理性的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级解码”方式 双重解码”方式 审美方式 视觉消费 文本 理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