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
1
作者
杨朝
伏佳佳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70-76,94,共8页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极为复杂。善,既涉及道德指向也涉及幸福指向,且与正义、权利等理念有着多重的交织。就个体而言,美德是公民之善的核心;就共同体而言,正义是社会(城邦)之善的核心。善本身是社会行动的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极为复杂。善,既涉及道德指向也涉及幸福指向,且与正义、权利等理念有着多重的交织。就个体而言,美德是公民之善的核心;就共同体而言,正义是社会(城邦)之善的核心。善本身是社会行动的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何者可称得上至善?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不仅体现为目的论与道义论的二重意蕴,也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共同体、福业与德性的二维论分。正是这种双重性启发了现代至善观的批判与反思,从而为现代社会的价值整合赋予一种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善喻
道德
幸福
正义
权利
双重诠释
性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老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双重诠释逻辑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洋
路永照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3,共4页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圣人之治”政治观
双重诠释
逻辑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主体性的开拓:试论杜维明的《孟子》诠释
3
作者
李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5-60,共6页
杜维明以道德自我的成长与转化诠释孟子的性善论,对孟子之心进行“双重诠释”,心既有本体论的维度,也是存在的过程。道德自我的成长过程包含修身的痛苦,儒学的性善论并非肤浅的乐观主义。这一过程也是涵摄家、国和天下的历程,那么,儒学...
杜维明以道德自我的成长与转化诠释孟子的性善论,对孟子之心进行“双重诠释”,心既有本体论的维度,也是存在的过程。道德自我的成长过程包含修身的痛苦,儒学的性善论并非肤浅的乐观主义。这一过程也是涵摄家、国和天下的历程,那么,儒学的开放的主体性也非主观主义。自我转化和此涵摄的过程,相互支撑,为一体之两面,从而孟子“士的自觉”精神与群体性批判意识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渊源。杜维明所论的孟子的道德主体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宗教性和批判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维明
孟子
心的
双重诠释
开放的主体性
士的自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解释现象学分析应用于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论争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钧
李福珍
沈辉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8,共8页
解释现象学分析是一种质性研究路径,其特点体现在选题上聚焦于特定人群的重要经历和体验,以及个体赋予经验的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要求同质性、小样本;迭代性的数据分析流程促使研究过程透明化,同时使研究结果从描述走向双重诠释。作为...
解释现象学分析是一种质性研究路径,其特点体现在选题上聚焦于特定人群的重要经历和体验,以及个体赋予经验的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要求同质性、小样本;迭代性的数据分析流程促使研究过程透明化,同时使研究结果从描述走向双重诠释。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解释现象学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论争需要有所探讨与回应,包括从方法论层面探究解释现象学分析与现象学研究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层面回应数据分析的原则、过程及解释现象学分析路径的应用范围。结合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特点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回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释现象学在多视角设计、历时性研究及灵活的资料收集途径等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于我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解释现象学
教师教育研究
双重诠释
诠释
循环
特则取向
现象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对理想类型的一种实在论解读
5
作者
袁继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0-23,共4页
以当代科学实在论为背景,结合双重诠释学思想重新解读韦伯的理想类型,得出结论:工具主义认为理想类型无指称并无充分理由,成功的理想类型被吸收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它不是表征社会世界,而是本身在生成和构造社会世界。
关键词
理想类型
工具主义
科学实在论
合法性支配
双重诠释
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被引量:
10
6
作者
成伯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32,共11页
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
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一主张的思想背景;接着讨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乃至碎片性给乌托邦现实主义带来的困境;然后尝试着以吉登斯有关"情感民主"的观点为例,说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启发意义和理论限度。文章最后从修辞策略的角度讨论了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诠释
乌托邦现实主义
情感民主
原文传递
题名
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
1
作者
杨朝
伏佳佳
机构
浙江树人大学经济与民生福祉学院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阴山学刊》
2024年第3期70-76,94,共8页
文摘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思想极为复杂。善,既涉及道德指向也涉及幸福指向,且与正义、权利等理念有着多重的交织。就个体而言,美德是公民之善的核心;就共同体而言,正义是社会(城邦)之善的核心。善本身是社会行动的目的,同时是最高的善——幸福的原因。在现代社会,何者可称得上至善?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不仅体现为目的论与道义论的二重意蕴,也体现在物质与精神、个体与共同体、福业与德性的二维论分。正是这种双重性启发了现代至善观的批判与反思,从而为现代社会的价值整合赋予一种可能。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善喻
道德
幸福
正义
权利
双重诠释
性
Keywords
Aristotle
good metaphor
morals
well-being
justice
right
dual interpretation
分类号
B502.233 [哲学宗教—外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老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双重诠释逻辑
被引量:
2
2
作者
杨洋
路永照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0-43,共4页
文摘
本文从《老子》中两处"圣人之治"的明确主张谈起,分列"表相"及"根本"的双重诠释逻辑,深入分析《老子》文本中的"圣人之治"政治观,逐层呈现《老子》立意于根本道论之上的政治理想。以体、相、用为线索,分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体"——"圣人之治"根本逻辑的核心在"民";讨论圣人辅民治政之"相"——"无为"、"贵柔"、"防微杜渐"等等;最后达到"圣人之治"双重逻辑下的任运之"用"——因任"自然"。
关键词
老子
“圣人之治”政治观
双重诠释
逻辑
分类号
B223.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主体性的开拓:试论杜维明的《孟子》诠释
3
作者
李想
机构
武汉大学国学院
出处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2期55-60,共6页
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6JJD720014)。
文摘
杜维明以道德自我的成长与转化诠释孟子的性善论,对孟子之心进行“双重诠释”,心既有本体论的维度,也是存在的过程。道德自我的成长过程包含修身的痛苦,儒学的性善论并非肤浅的乐观主义。这一过程也是涵摄家、国和天下的历程,那么,儒学的开放的主体性也非主观主义。自我转化和此涵摄的过程,相互支撑,为一体之两面,从而孟子“士的自觉”精神与群体性批判意识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历史文化渊源。杜维明所论的孟子的道德主体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宗教性和批判性。
关键词
杜维明
孟子
心的
双重诠释
开放的主体性
士的自觉
Keywords
l Du Weiming:Mencius
twofold interpretations of Heart:open subjectivity
consciousness of intellectual
分类号
B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解释现象学分析应用于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论争
被引量:
1
4
作者
周钧
李福珍
沈辉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
出处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8期1-8,共8页
基金
2017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7JJD880003)。
文摘
解释现象学分析是一种质性研究路径,其特点体现在选题上聚焦于特定人群的重要经历和体验,以及个体赋予经验的意义;研究对象的选择要求同质性、小样本;迭代性的数据分析流程促使研究过程透明化,同时使研究结果从描述走向双重诠释。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路径,解释现象学分析存在的一些问题和论争需要有所探讨与回应,包括从方法论层面探究解释现象学分析与现象学研究的关系;从研究方法层面回应数据分析的原则、过程及解释现象学分析路径的应用范围。结合解释现象学分析的特点对目前存在问题作出回应,在此基础上提出解释现象学在多视角设计、历时性研究及灵活的资料收集途径等三方面的未来发展方向及应用于我国教师教育研究领域的价值和方法。
关键词
解释现象学
教师教育研究
双重诠释
诠释
循环
特则取向
现象学
Keywords
interpretative phenomenology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double hermeneutic
hermeneutic circle
idiography
phenomenology
分类号
G40-034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对理想类型的一种实在论解读
5
作者
袁继红
机构
广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处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20-23,共4页
基金
教育部青年项目"社会科学哲学视野下的科学解释与人文理解(13YJC72004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意向性与因果性的关系研究(12CZX018)
文摘
以当代科学实在论为背景,结合双重诠释学思想重新解读韦伯的理想类型,得出结论:工具主义认为理想类型无指称并无充分理由,成功的理想类型被吸收为日常生活的内容,它不是表征社会世界,而是本身在生成和构造社会世界。
关键词
理想类型
工具主义
科学实在论
合法性支配
双重诠释
学
分类号
B151 [哲学宗教—世界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被引量:
10
6
作者
成伯清
机构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
出处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2-32,共11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外社会建设理论的比较研究"(05&ZD037)课题的资助
文摘
吉登斯在诊断"晚期现代性"或者"后传统社会"时,提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的主张,但对于这一主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取,他并未提出充分的论证。本文首先从吉登斯有关社会生活和社会理论的基本观点出发,阐发这一主张的思想背景;接着讨论了乌托邦现实主义中乌托邦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张力,尤其是当代社会现实的异质性和多元性乃至碎片性给乌托邦现实主义带来的困境;然后尝试着以吉登斯有关"情感民主"的观点为例,说明乌托邦现实主义的启发意义和理论限度。文章最后从修辞策略的角度讨论了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关键词
双重诠释
乌托邦现实主义
情感民主
分类号
C91-06 [经济管理]
B2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亚里士多德善喻的双重诠释性
杨朝
伏佳佳
《阴山学刊》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老子》“圣人之治”政治观的双重诠释逻辑
杨洋
路永照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主体性的开拓:试论杜维明的《孟子》诠释
李想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解释现象学分析应用于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与论争
周钧
李福珍
沈辉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23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对理想类型的一种实在论解读
袁继红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乌托邦现实主义:何以可能与可取?——兼论吉登斯社会理论的特性
成伯清
《社会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10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