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与“通”: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何以可能
1
作者 刘金波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9-188,共10页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文论如何古今贯通、中西互鉴,如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形成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方向。基于文化研究和关... 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概括的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中国文论如何古今贯通、中西互鉴,如何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进而形成新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当下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要选题和方向。基于文化研究和关键词研究方法,现代文明视域下的中国文论可以从“反”与“通”的角度凸显自身的学术贡献和应用价值。中国文论历史流变的三个“元”关键——人学视域、反者道动、意在言外为其当下建设提供了通晓、通变与通达的学理基础。通过将学术精神和工具理性结合,将人文精神和学术伦理结合,中国文论可以在回答现实世界是什么,学者的责任和义务是什么,当下应该做什么等中国实践性问题方面提出传统坚守、文明转化、理论通达、方法转向、中外互鉴等方面的可能路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文明 中国文论 ”() “通”
下载PDF
“反身”与“返身” 被引量:1
2
作者 崔雪梅 《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年第11期83-85,90,共4页
文章针对现代汉语中"反身""返身"混用现象,分析在表示"转身、回身"意义上,二者具有相同的理据性、系统性,但"返身"通用性更强,且无歧义,因此建议在此义项上以选择"返身"作为书写形... 文章针对现代汉语中"反身""返身"混用现象,分析在表示"转身、回身"意义上,二者具有相同的理据性、系统性,但"返身"通用性更强,且无歧义,因此建议在此义项上以选择"返身"作为书写形式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身" "身" 颠倒 相对 转身
下载PDF
对“反、返”古今字的重新考察
3
作者 毕秀洁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7-110,共4页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 文章以保利艺术博物馆入藏的一件商代帝辛时期的青铜方鼎《■方鼎》铭文中的"返"字为出发点,调查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中"反、返"二字的使用情况,对过去一直认为是古今字的"反"、"返"二字的关系重新进行了考察,指出表示"返回"义的"返"字在商代晚期就已出现,但同时还借同音的"反"字表示"返回"义,"返"并非"反"的后起字,在表示"返回"这个意义上,二者应是通假关系。文章的研究可以纠正《古代汉语》教材仅依据传世文献用字将"反、返"二字视为古今字的错误看法,有利于指导古代汉语教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代 方鼎
下载PDF
“疹”之音义与“反(返)”之文化内涵
4
作者 陈静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44-45,共2页
本文对现行高一语文教材的两处文言注释提出疑问,并阐明如下观点:一、《勾践灭吴》中“疾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疹”通“疢”,音chen。二、从先秦礼仪的角度入手,援引相关史料分析了先秦诸侯已嫁之女“归宁”、“来归”的两种情形,挖... 本文对现行高一语文教材的两处文言注释提出疑问,并阐明如下观点:一、《勾践灭吴》中“疾疹”为名词活用作动词,“疹”通“疢”,音chen。二、从先秦礼仪的角度入手,援引相关史料分析了先秦诸侯已嫁之女“归宁”、“来归”的两种情形,挖掘出《触龙说赵太后》中“必勿使反”之“反”的文化蕴含,指出“反”具有“古代已嫁之女被夫家遣返回娘家”的特指义。行文的目的是试图为传统说解提供些许文化性补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疹” ()” 文化内涵 读音 归宁 来归 “疢” 古汉字
下载PDF
“弦歌”、“反琴”辨证——驳《孔子“弦歌”别解》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虹霞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40-146,共7页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 "弦歌"非指不配乐之清唱,更非专指歌《诗》歌《书》;《书》不可歌或可诵。《庄子.让王》"反琴而弦歌"之"反"非训"翻"乃训"返",无非表示重新近琴弦歌。《庄子》述孔子"弦歌鼓琴"处非指孔子同一时刻既弦歌又鼓琴,而是综述之义,是弦歌、弹琴活动的合称,其关于孔子弦歌与鼓琴、槁歌与弦歌的记述也不构成排斥性的矛盾或否定。孔子完全可以做到一边弹琴一边咏唱,且处陈蔡之围时如此弦歌更显他沉着镇定的心灵境界及乐以象德的情怀。司马迁关于孔子"弦歌"的记载不是来自《庄子》而是来自《孔子家语》等,《庄子》的典故不可信,司马迁也视之为"寓言"而不信。《墨子》中的诵、弦、歌、舞三百如《毛诗传》中的诵、弦、歌、舞,实是指音乐表演方式而非指诗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弦歌 孔子 庄子 清唱 () 乐教 德性
下载PDF
中国古代相反相成的艺术辩证思想
6
作者 姜耕玉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0-124,共5页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 老庄的"道"与儒家的"和",其对立统一的思想,都显现着"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中西古代哲学强调的"一",即是"同一"的特有整体的代码。中国艺术创构在对独特性的追求中,着眼于表现事物的复杂联系的整体生态背景。考察古代艺术辩证法的形式范畴的基本构成,我们把相反相成的艺术生成系统的基本构成法则,概括为二:一是对立统一的基本关系与张力整体,二是整体和谐,均衡、对称与立体的结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艺术史 相成 艺术辩证思想 () 艺术学理论
下载PDF
动量词“番”探源 被引量:1
7
作者 姚伟嘉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0年第4期185-188,共4页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q... 本文考察了中古文献中动量词"番""反""返"等的使用情况,发现"番"兴起于南北朝,而"反(返)"作为动量词在东汉时已非常成熟。其动量词义来自动词义"往返","番"是"反(返)"的通假字,专门用来称量对答回合数。隋唐以后,可能由于避讳及追求更准确的语言表达的原因,"番"逐渐替代了"反(返)",并发展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专用动量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量词 ()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