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间离效果”理论中演员的共鸣与反共鸣
1
作者 刘启晖 《上海视觉》 2021年第2期56-61,共6页
布莱希特在叙事体戏剧理论中提出“间离效果”,以此反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中的共鸣,这似乎已是一个固有的说法。对于“间离效果”能否做到真正反共鸣的争议很多,然而这样的争议忽略了一个客观基础,即布莱希特并不是只“间离”,不“共鸣... 布莱希特在叙事体戏剧理论中提出“间离效果”,以此反对亚里士多德式戏剧中的共鸣,这似乎已是一个固有的说法。对于“间离效果”能否做到真正反共鸣的争议很多,然而这样的争议忽略了一个客观基础,即布莱希特并不是只“间离”,不“共鸣”的。在叙事体戏剧理论中,布莱希特面对“共鸣”和“间离”这对矛盾显得灵活和多面。本文抓住布莱希特本人着重讨论的“演员”这个板块,理清布莱希特关于演出排练中演员共鸣问题的完整态度。在理论提出和实践过程中,布莱希特最终是想要在间离和共鸣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因当时戏剧的现状发生倾斜,而更显示出布莱希特主张间离的那一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离效果 共鸣 反共鸣
下载PDF
欧洲反共鸣戏剧与中国戏剧文化影响
2
作者 蒋雯 《上海文化》 CSSCI 2020年第8期57-63,125,共8页
中国戏曲艺术对欧洲戏剧艺术的介入集中体现在20世纪梅兰芳先生的出访交流活动。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一批致力于改革戏剧的剧作家们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以程式化为核心的审美形式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史诗剧戏剧理论、... 中国戏曲艺术对欧洲戏剧艺术的介入集中体现在20世纪梅兰芳先生的出访交流活动。布莱希特、梅耶荷德等一批致力于改革戏剧的剧作家们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以程式化为核心的审美形式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史诗剧戏剧理论、假定性戏剧理论等现代反共鸣戏剧理论,以构建"距离"的现代性方式打破了长期垄断戏剧市场的亚里士多德式共鸣戏剧的绝对地位。但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与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文化传播过程中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误读现象。中国戏曲艺术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于美与情的推崇,更深受传统道家、佛教思想影响,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而并不承担西方现代戏剧所追求的意义表达与社会职责。但是,纵然有所误读,也无损其对于欧洲现代戏剧转型产生的重要意义。中国戏曲艺术为反共鸣式的现代戏剧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示范样本,使布莱希特等人的戏剧理念得以完善与发展,推动了西方戏剧由传统走向现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洲戏剧 中国戏曲 反共鸣 现代性 文化误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