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解历史的秩序:20世纪末台湾文学中的后现代历史叙事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肖宝凤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14年第6期86-94,共9页
台湾在1987年"解严"前后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彼时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已然松动,新的本土主义论述正在集结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这个时期的台湾后现代思潮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尤为关注那些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 台湾在1987年"解严"前后进入了一个文化转型期,彼时威权时代的意识形态统一体已然松动,新的本土主义论述正在集结但尚未占据主导地位。本文以这个时期的台湾后现代思潮及文学创作为研究对象,尤为关注那些以历史书写为主题的小说文本,这些文本以语言反省与形式解构为起点,反叛写实主义的美学观,质疑本质主义的历史真实观,不仅挑战前行代的美学主张,也解构逐渐凝聚为新威权话语的本土论述。通过对文本的审美形态及其意识形态表征的分析,本文试图指出,出现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台湾后现代历史叙事文本是一种对意识形态统一体的松动非常敏感且及时作出反应的话语,是意识形态统一体松动后文化危机和思想危机的表征,这些文本以瓦解历史的方式传达出特定的历史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湾文学 后现代主义 历史叙事 反写实主义
下载PDF
“虚构”的纪录片——兼论纪录片的本性与风格化的表现 被引量:1
2
作者 周振华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年第4期56-60,共5页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 纪录片的本性是纪录片研究和制作中始终争论不休的一个命题,而写实主义的手法一直被认为是纪录片制造真实效应的不二法门。纵观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随着纪录片研究和制作的发展、深入、多元,反写实手法纪录片的出现,纪录片的理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更多的不是去强调客观、中性,而是强调纪录片对于现实世界的诠释。诠释以及诠释的模式是纪录片本体中最重要的两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纪录片 本性 反写实 现实效应
下载PDF
解读“有意味的形式”
3
作者 潘繁生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1期126-130,共5页
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克莱夫·贝尔在其《艺术论》中造成自身理论逻辑矛盾的一个根本原因 ,在于没有分清何谓“形似” ,何谓“写实”。
关键词 “有意味的形式” 反写实 变形 抽象 主观创造 内在真实
下载PDF
结合年段特点 抓好实验教学
4
作者 冯梦月 《四川教育》 1998年第4期39-40,共2页
尽管学习对比实验是大纲给中段自然教学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但是,纵观自然实验教学的内容不难看出,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通过自然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能从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把握低、中... 尽管学习对比实验是大纲给中段自然教学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但是,纵观自然实验教学的内容不难看出,指导学生学习对比实验并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是通过自然实验教学的全过程来实现的,这就要求教师能从教学的整体性原则出发,把握低、中、高三个年段实验教学的纵向联系,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把大纲提出的这方面的要求贯穿在实验教学的全过程中。一、针对低段特点,为“形象性”和“可渗透性”作好铺垫。对比实验是运用“探求因果联系”中的“差异法”来设计的,它不但包含着逻辑方式,而且还需要控制有关的实验条件。低段学生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阶段,注意的范围又比较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比实验教学 学习对比 设计对比 差异法 控制条件 因果联系 自然教学 自然实验 反写实 形象性
下载PDF
解读“有意味的形式”
5
作者 潘繁生 《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第4期45-49,共5页
解读了克莱夫·贝尔著名的美学命题“有意味的形式”所包含的含义 ,认为凡是用来恰如其分地表现、传达或寄托艺术家主体内在生命并富于创造的形式即为“有意味的形式”
关键词 “有意味的形式” 反写实 主观创造 内在真实
下载PDF
物理的超越--西方现当代绘画线与色衍变的探索
6
作者 冯浩铭 《包装世界》 2022年第12期34-36,共3页
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流派、理念繁多,与19世纪之前的传统绘画存在很大不同:反求真写实;表现艺术家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等。其作品往往容易令习惯鉴赏传统绘画的观赏者困惑:如何解读它们?本文首先从线与色角度出发,解析... 西方现当代绘画形式、流派、理念繁多,与19世纪之前的传统绘画存在很大不同:反求真写实;表现艺术家积极或消极的情绪;表现形式千变万化等。其作品往往容易令习惯鉴赏传统绘画的观赏者困惑:如何解读它们?本文首先从线与色角度出发,解析线与色在绘画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其次结合现代艺术之父塞尚对绘画的解读,分析绘画的定义。再次从宏观历史角度出发,解析西方美术史中的线与色衍变史。复次论述西方现当代绘画主要流派对线与色的观点。最后分析具有代表性的诸流派的若干个共同点,并总结他们对各流派美术作品的初步认识与理解。本文旨在尝试借助西方线与色绘画语言的现当代衍变来初步解读西方现当代绘画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与色 衍变史 衍变 求真写实
下载PDF
准确把握当代青年的审美信息 被引量:1
7
作者 仲呈祥 《文学评论》 1983年第6期23-25,共3页
《崛起的诗群》立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作者自恃捕捉和把握了当代青年的最新审美信息。作者武断地认为,迄止一九八○年前中国新诗六十年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衰亡史”。其诗篇“今天翠绿,明天枯黄”,如今“再也引不起读者们新鲜的审美冲... 《崛起的诗群》立论的重要依据之一,是作者自恃捕捉和把握了当代青年的最新审美信息。作者武断地认为,迄止一九八○年前中国新诗六十年的历史,不过是一部“衰亡史”。其诗篇“今天翠绿,明天枯黄”,如今“再也引不起读者们新鲜的审美冲动”了。因为当代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审美信息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他们昔日那种“直接干预生活的政治性兴奋消逝”了,而代之以追求所谓“反写实反理性”的“高速幻想”、“意象直觉感”、“潜意识冲动”等“现代派诗美观念”。因此,现代派诗歌已成为一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信息 当代青年 诗美观念 干预生活 现代派诗歌 历史唯物论 中国新诗 审美冲动 反写实 潜意识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FonF Feedback on Learners'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Language Errors
8
作者 吉乐 陈念宁 《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13年第2期250-269,288,共21页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learners' cognitive process under the teacher's focus-on-form feedback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n simulation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learners' correction rates a...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learners' cognitive process under the teacher's focus-on-form feedback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this study carried out an simulation experiment to investigate learners' correction rates and confidence levels according to three major variables: feedback modes, error types and treatment orde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reatments of "Code" and "Underline" both had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under different situations; (2) different types of errors are sensitive to different feedback modes; (3) orders of treatment may influence learners' perception of instructor's intention; and (4) learners' confidence level may record the cognitive level of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correlate with the correct rate. Finally, it is suggested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teractive mechanism of feedback effect and to apply more diversified treatments under various situations in practi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FonF feedback cognitive proces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