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弗雷德的反剧场论和郭润文的人物画
1
作者 张繁文 《大舞台》 2015年第8期18-19,共2页
弗雷德的反剧场论是评价当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标尺,为中国的写实绘画批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着重以弗雷德的理论对郭润文的人物画进行探析,我们认为郭润文对反剧场论的支持以及对剧场论的背离,内在于他的"意图结构"... 弗雷德的反剧场论是评价当代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标尺,为中国的写实绘画批评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本文着重以弗雷德的理论对郭润文的人物画进行探析,我们认为郭润文对反剧场论的支持以及对剧场论的背离,内在于他的"意图结构",根源于他对艺术本真性的呼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雷德 反剧场论 郭润文 人物画
原文传递
法斯宾德影片的反剧场性
2
作者 王涛 王娜娜 《戏剧之家》 2015年第13期142-143,共2页
法斯宾德的影片总是热衷于对社会现实的还原,关注战后西德社会现实,尤其是中下阶级的民众生活,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法斯宾德开始有意识地打破自己的室内剧特色和影片常规化处理方式,尝试以反戏剧、反剧场性的艺术手法来营造矛盾,而这种电... 法斯宾德的影片总是热衷于对社会现实的还原,关注战后西德社会现实,尤其是中下阶级的民众生活,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法斯宾德开始有意识地打破自己的室内剧特色和影片常规化处理方式,尝试以反戏剧、反剧场性的艺术手法来营造矛盾,而这种电影手段的运用又使影片带有反剧场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奇观化 道具
下载PDF
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 被引量:1
3
作者 梁燕丽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6-137,共12页
西方亚里士多德戏剧传统是一种以摹仿论为中心的幻觉剧场,19世纪自然主义戏剧把这种幻觉剧场推向了极端。20世纪反幻觉剧场运动在三个层面展开:舞台空间、表演美学和社会政治。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的变革,其实质是在现代主义语境下... 西方亚里士多德戏剧传统是一种以摹仿论为中心的幻觉剧场,19世纪自然主义戏剧把这种幻觉剧场推向了极端。20世纪反幻觉剧场运动在三个层面展开:舞台空间、表演美学和社会政治。从幻觉剧场到反幻觉剧场的变革,其实质是在现代主义语境下重新思考何谓"戏剧"的问题:即如何"做"和"看"戏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戏剧 幻觉剧场 幻觉剧场
原文传递
乾嘉时期戏曲评点理论发覆
4
作者 李克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1-24,共4页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 清代乾嘉时期是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由理学迈向朴学之重要转型期,也是中国戏曲评点理论发生转变的关键期。清代戏曲评点在清初顺、康年间达到鼎盛,乾隆以后又迅速走向衰落。较清初而言,乾嘉时期的初戏曲评点在延续中有变化,主要表现在:戏曲叙事结构理论的延续与变异、形式批评的崇尚和反剧场化的艺术追求。这是时代思潮规训和文人戏曲评点家忽视戏曲综合性艺术的"类"特征二者合力的结果,标志着古典戏曲评点日渐走向衰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乾嘉 戏曲评点 叙事结构 形式批评 剧场
下载PDF
论山姆·谢泼德反战剧场的建构策略
5
作者 王锦方 《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3-165,共13页
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正义出发,针对两次海湾战争创作了两部反战剧《震惊》(States of Shock,1991)和《地狱之神》(The God of Hell,2004)。这两部戏剧的情节都体现了微观权力的运作以及男权政治手段的具体运... 美国剧作家山姆·谢泼德从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正义出发,针对两次海湾战争创作了两部反战剧《震惊》(States of Shock,1991)和《地狱之神》(The God of Hell,2004)。这两部戏剧的情节都体现了微观权力的运作以及男权政治手段的具体运用。其内容,从家庭层面的父权制到国家层面的男权政治,从微观到宏观,证明了战争思维逻辑的荒谬,产生了令人震惊的艺术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微观权力和男权政治作用于男女主人公身上所产生的效果是不同的,针对男性的规训与惩罚对女性不仅不起作用,而且还激起了女性以特有的方式进行反抗。因此,微观权力运作为基础,男权政治为特点,女性的反抗为亮点,这三个方面共同建构了谢泼德这两部戏剧的反战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姆·谢泼德 剧场 微观权力 男权政治
原文传递
“专注性”与“剧场性”的博弈:策展语境下作品观看方式的再辨析
6
作者 杨西 《艺术当代》 2024年第3期23-27,共5页
当今的展览生态已经呈现出剧场化、舞台化的倾向,艺术作品的本体意义正在被整体建造展览空间的非作品因素所消解,观众对于作品本体的“专注性”被逐渐稀释,更倾向于关注作品之外的空间以及作品所营造出的视觉刺激。再辩“剧场性”与“... 当今的展览生态已经呈现出剧场化、舞台化的倾向,艺术作品的本体意义正在被整体建造展览空间的非作品因素所消解,观众对于作品本体的“专注性”被逐渐稀释,更倾向于关注作品之外的空间以及作品所营造出的视觉刺激。再辩“剧场性”与“专注性”对于考察“展览—观众”的关系问题尤为重要。伴随“剧场”的概念引入展览策划的语境之中,传统型展览的表达已经对观众“失效”,无法吸引其进入展览语境中。为应对这一境况,策展人也在逐渐突破边界寻求能够调动公众“专注性”的方式,以此来抵制“剧场性”对于“专注性”的破坏。但两者之间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存在着张力与博弈的关系。对于两者的倚重或偏向成为策展人在不同策展语境之下从事策展活动的不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性理论视觉机制“在地”策展 剧场
原文传递
正视绘画本体论——弗雷德论作为“1863一代”的马奈及其艺术的现代使命
7
作者 朱橙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3-130,共8页
在现代艺术史中,马奈及其绘画所扮演的转折性角色已成学界共识,但对于转折的具体形式及其内涵却存在不同解释。其中,弗雷德从观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发展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关于马奈及其绘画的历史性定位。本文以弗雷德有关马奈绘画的著... 在现代艺术史中,马奈及其绘画所扮演的转折性角色已成学界共识,但对于转折的具体形式及其内涵却存在不同解释。其中,弗雷德从观者与作品的关系角度,发展出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关于马奈及其绘画的历史性定位。本文以弗雷德有关马奈绘画的著述为蓝本,梳理马奈是如何从库尔贝引发的戏剧性绘画表征的危机,经由“1863一代”作品的双重结构,最终完成对狄德罗开创的反剧场化传统的重构,并以此彰显现代主义的起源的,同时,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评论,简要论及艺术史阐释的适当限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剧场 双重结构 原初惯例 现代主义起源 阐释的适当限度
原文传递
从舞台到页面:本·琼生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永梅 刘立辉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9-56,共8页
本文从琼生的反剧场主义倾向出发,探讨他在出版自己剧作中所作的努力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的关系。通过印刷出版,琼生赋予剧作稳定而恒久的权威,使之摆脱了当局、演员和观众的无情"扭曲"、"强暴"和"谋杀"行... 本文从琼生的反剧场主义倾向出发,探讨他在出版自己剧作中所作的努力与英国戏剧经典生成的关系。通过印刷出版,琼生赋予剧作稳定而恒久的权威,使之摆脱了当局、演员和观众的无情"扭曲"、"强暴"和"谋杀"行为,为读者和评论家提供了一种可供研究和沉思的批评对象,使戏剧从舞台走向页面,成为一种文学体裁,而非单纯的表演体裁。随着戏剧作为文学的名望提升,其经典化过程得以开始,琼生《作品集》和莎士比亚第一对开本、博蒙特和弗莱彻作品集都是英国戏剧经典化的代表。琼生通过印刷促使英国戏剧经典的生成源于个人、社会、宗教和学术等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琼生 剧场主义 英国戏剧 经典生成
原文传递
法斯宾德影片架构探究
9
作者 陈臣 王娜娜 《艺术教育》 2014年第9期169-170,共2页
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穷尽一生投入到电影事业,他善于用通俗剧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感怀,不断探索现实,追求尖锐强烈的效果,关注德国民众及战后德国现实和重建问题,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注重情感的表达,文章阐述了法斯宾德... 莱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穷尽一生投入到电影事业,他善于用通俗剧来表达自己对电影的感怀,不断探索现实,追求尖锐强烈的效果,关注德国民众及战后德国现实和重建问题,关注社会底层人物的命运,注重情感的表达,文章阐述了法斯宾德影片所具有的室内剧架构、影片反剧场性以及对于人物命运的解读,使其具有美学和社会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影片架构 剧场 室内剧 道具的隐喻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