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VDO前反向速率连续覆盖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张国文 谢卫浩 袁坚 《通信技术》 2010年第1期171-173,共3页
为了明确EVDO RevA系统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速率关系,通过建立两个全向EVDO RevA站点模型,利用前反向链路预算进行计算,分析了前向和反向速率连续覆盖间的关系,提出不同无线环境下前反向速率与站点距离的关系,指出在反向速率覆盖边缘前向... 为了明确EVDO RevA系统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速率关系,通过建立两个全向EVDO RevA站点模型,利用前反向链路预算进行计算,分析了前向和反向速率连续覆盖间的关系,提出不同无线环境下前反向速率与站点距离的关系,指出在反向速率覆盖边缘前向DRC速率可以达到76.8 kb/s,并通过网络仿真预测了标准蜂窝结构下的前反向速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DO 前向速率 反向速率 连续覆盖
原文传递
CDMA2000 1xEV-DO RevisionA系统反向业务信道速率控制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倩 唐晓梅 《信息技术与标准化》 2007年第5期36-39,共4页
首先描述了反向链路的设计原理:为每个MAC流提供不同的QoS控制是通过终端处的分布式速率选择和基站处的资源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整个主线是由参数RoT-RAB-T2P-TxT2P构成闭环控制。接着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反... 首先描述了反向链路的设计原理:为每个MAC流提供不同的QoS控制是通过终端处的分布式速率选择和基站处的资源集中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来实现的,而整个主线是由参数RoT-RAB-T2P-TxT2P构成闭环控制。接着从数学模型的角度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反向业务信道速率控制机制的具体实现过程,并且从理论上说明了控制机制会明显提高反向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MA2000 1xEV—DO 反向速率控制 T2P 算法RAB
下载PDF
CDMA2000-EVDO反向上传速率优化分析
3
作者 王环 王志宏 《邮电设计技术》 2014年第3期44-48,共5页
对会给反向上传速率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如RF环境、系统参数设置、PIC功能、T2P资源利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实验,总结出一套提高EVDO反向上传速率的方法,可在华为设备区推广。
关键词 EVDO反向速率 PIC T2P 2T4R 4T4R 反向重传率
下载PDF
提高EV-DO反向上传速率的试验研究
4
作者 邓志勇 刘月波 侯舜生 《现代电信科技》 2012年第11期55-60,共6页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和智能软件的应用推广,3G用户对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EV-DO的反向负荷控制算法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现网试验结合的方式,寻找一套分场景优化反向负荷控制算法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EV-DO反向上传速率,提升... 随着智能手机的大量普及和智能软件的应用推广,3G用户对速率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文章从EV-DO的反向负荷控制算法入手,通过理论分析和现网试验结合的方式,寻找一套分场景优化反向负荷控制算法的方法,从而达到提升EV-DO反向上传速率,提升用户使用感知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DO 反向负荷控制 RAB 反向上传速率
下载PDF
CDMA EVDO临区干扰反向过载控制算法分析
5
作者 王洋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281-282,285,共3页
基于CDMA的EVDO系统具有前向链路采用时分复用,反向链路采用码分复用的特点。由于其前向链路是时分复用,所以不存在用户数容量的问题。因此,对于小区用户数容量和过载控制主要体现在反向链路上。EVDO对于反向链路的过载控制除了采用常... 基于CDMA的EVDO系统具有前向链路采用时分复用,反向链路采用码分复用的特点。由于其前向链路是时分复用,所以不存在用户数容量的问题。因此,对于小区用户数容量和过载控制主要体现在反向链路上。EVDO对于反向链路的过载控制除了采用常规的反向功率控制之外,额外新增了反向速率控制算法,用来动态地控制小区下所有用户的反向速率,来降低小区射频链路上由于热噪声过高导致信号崩溃的概率,该算法与相临小区的用户数也存在着很大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VDO 反向速率 过载
下载PDF
Rev.A反向负荷控制与T2P分配原理及优化应用
6
作者 董书海 《电信网技术》 2012年第7期81-85,共5页
介绍了EV-DO Rev.A中反向负荷控制及T2P调度分配的基本原理,并介绍了其在EV-DO Rev.A网络反向速率优化的应用,给出了实验室优化ROT门限和T2P参数后反向速率测试的结果。
关键词 EV-DORev.A反向速率 反向链路负荷控制 FRAB QRAB ROT T2P
下载PDF
基于可变学习率BP算法的空调控制系统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马飞 童维勤 +1 位作者 支小莉 王婷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998-2001,共4页
通过分析控制器参数学习率和控制器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种基于可变学习速率反向传播算法VLRBP和模糊神经元网络的变频空调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反传误差信号训练控制器参数,而且可以根据网络的当前状态朝最优化方向调整控制... 通过分析控制器参数学习率和控制器性能之间的关系,设计一种基于可变学习速率反向传播算法VLRBP和模糊神经元网络的变频空调控制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通过反传误差信号训练控制器参数,而且可以根据网络的当前状态朝最优化方向调整控制器参数的学习率。实验结果表明,该控制系统不仅比传统的空调PID控制器和模糊控制器具有更好的控制性能,而且相比基于标准BP算法和动量BP算法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系统,也具有更快的收敛速度和更好的控制精确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频空调 模糊控制 模糊神经元网络 可变学习速率反向传播算法 室内温度模型
下载PDF
基于CHOKe模型和神经网络的拥塞控制方法 被引量:2
8
作者 李琴 周井泉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4年第4期96-99,共4页
PID控制能有效实现网络拥塞控制,实现对网络的主动队列管理,但是PID控制器的参数是固定的,不能实时调整。针对网络拥塞控制问题中的参数时变、非线性等问题,文中将CHOKe模型中的"击中"理念和神经网络中的可变学习速率的反向... PID控制能有效实现网络拥塞控制,实现对网络的主动队列管理,但是PID控制器的参数是固定的,不能实时调整。针对网络拥塞控制问题中的参数时变、非线性等问题,文中将CHOKe模型中的"击中"理念和神经网络中的可变学习速率的反向传播算法(VLBP算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CHOKe模型和神经网络的PID拥塞控制的算法-CNRPID算法。该算法能够在线调节PID控制器中的参数。仿真结果表明:CNRPID算法的鲁棒性和平均队列长度等都要优于传统的PID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拥塞控制 CHOKe模型 神经网络 可变学习速率反向传播算法
下载PDF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对直肠癌壁外静脉侵犯的预测价值
9
作者 鲍鹏程 刘俊丽 薛全胜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23年第7期890-894,共5页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直肠癌患者壁外静脉侵犯(E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病理确诊直肠腺癌98例患者分为病理EMVI阳性组47例和阴性组51例。术前采用3.0T MRI平扫和... 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对直肠癌患者壁外静脉侵犯(EMV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病理确诊直肠腺癌98例患者分为病理EMVI阳性组47例和阴性组51例。术前采用3.0T MRI平扫和增强,获取DCE-MRI参数体积转移常数(Ktrans)、反向回流速率常数(Kep)和细胞外血管外体积分数(Ve),DWI参数表观扩散系数(ADC)。根据MRI成像判断mrEMVI阳性和阴性。结果诊断mrEMVI阳性41例和阴性57例,Kappa检验显示,mrEMVI与病理EMVI(pEMVI)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0.802,P<0.001),mrEMVI诊断准确率为85.7%[(37+47)/98],敏感度为78.7%(37/47),特异度为92.2%(47/51),阳性预测值为90.2%(37/41)和阴性预测值为82.5%(47/57)。与EMVI阴性组相比,阳性组血清癌胚抗原(CEA)升高,肿瘤浸润深度和环周浸润率(CIR)增加,组织学分级(差)、T分期(3~4)、N分期(1~2)和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增多(P<0.05)。此外,阳性组Ktrans和Kep值显著高于阴性组,而ADC值显著降低(P<0.05)。Spearman检验显示,ADC值与Ktrans和Kep呈显著负相关(P<0.05),而与Ve无明显相关性(P>0.05)。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显示,Ktrans、Kep、ADC值诊断EMVI阳性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5、0.723和0.708(P<0.05),联合诊断的AUC为0.867,显著高于任何单一指标(P<0.05)。结论DCE-MRI和DWI是直肠癌患者术前评估EMVI阳性的重要无创检查方式,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联合Ktrans、Kep和ADC值对EMVI阳性有较好的诊断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直肠癌 壁外静脉侵犯 体积转移常数 反向回流速率常数 细胞外血管外体积分数 表观扩散系数
下载PDF
Weak mismatch epitaxy and structural feedback in graphene growth on copper foil
10
作者 Neil R. Wilson Alexander J. Marsden +11 位作者 Mohammed Saghir Catherine J. Bromley Renald Schaub Giovanni Costantini Thomas W. White Cerianne Partridge Alexei Barinov Pavel Dudin Ana M. Sanchez James J. Mudd Marc Walker Gavin R. Bell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2期99-112,共14页
Graphene growth by low-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n low cost copper foils shows great promise for large scale applications. It is known that the local crystallography of the foil influences the graphene growt... Graphene growth by low-pressure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on low cost copper foils shows great promise for large scale applications. It is known that the local crystallography of the foil influences the graphene growth rate. Here we find an epitax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graphene and copper foil. Interfacial restructuring between graphene and copper drives the formation of (nl0) facets on what is otherwise a mostly Cu(100) surface, and the facets in turn influence the graphene orientations from the onset of growth. Angle resolved photoemission shows that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the graphene is decoupled from the copper indicating a weak interaction between them. Despite this, two preferred orientations of graphene are found, ±8° from the Cu[010] direction, creating 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graphene grain boundary misorientation angles. Comparison with the model system of graphene growth on single crystal Cu(110) indicates that this orientational alignment is due to mismatch epitaxy. Despite the differences in symmetry the orientation of the graphene is defined by that of the copper. We expect these observations to not only have importance for controll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growth process for graphene on copper, but also to have wider implications for the growth of two-dimensional materials on low cost metal substra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 chemical vapordeposition mismatch epitaxy structural feedback low energy electrondiffraction angle resolvedphoto-emissionspectroscopy (ARPES)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