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我国人身损害残疾赔偿金量定标准的重构--基于裁判文书实证分析的比较与反思
1
作者 郝士铭 《湖湘法学评论》 2024年第1期64-80,共17页
我国残疾赔偿金计算标准的科学性问题是被学界与立法所忽视的重大问题。基于1315份裁判文书,对我国残疾赔偿金量定法与奥格登量定法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残疾赔偿金所采用的“等额量定模式”存在着计算准确度低、主观任意性太强的问题。... 我国残疾赔偿金计算标准的科学性问题是被学界与立法所忽视的重大问题。基于1315份裁判文书,对我国残疾赔偿金量定法与奥格登量定法的比较分析发现,我国残疾赔偿金所采用的“等额量定模式”存在着计算准确度低、主观任意性太强的问题。于此,应结合奥格登量定法中“差额比较”的规范理论与“反事实因果推断”的实证方法,通过“有损害”与“无损害”的比较范式以及基于经验实证评估的规范价值评价来确定赔偿数额。应尽快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人身损害赔偿在线手册,确立因人而异的赔偿金收入计算标准以及赔偿年限,基于“差额量定模式”制定残疾赔偿金量定表,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适时予以动态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疾赔偿金 差额理论 金融保险 事实因果推断
下载PDF
反叙述因果性:一种对非自然叙述的理解
2
作者 王长才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6期16-26,共11页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 针对西方非自然叙述理论家对非自然叙述理论的各种定义引起的争议,非自然叙述的新定义将非自然叙述的特性归于“反叙述因果性”,即认为叙述不管处于故事层面还是话语层面,也不管其程度大小,只要被读者认定是故意背离叙述因果性或对叙述因果性进行挑战或颠覆的,就是非自然的。这一新定义结合了作者意图、读者接受与文本特性,更具灵活性和准确性,也与读者的“非自然”感觉相契合,既可将此前若干定义的特性整合起来,也可规避一些质疑。以叙述因果性和反叙述因果性为两端可确立一个光谱来讨论程度不同的非自然,同时这一理论还涉及非理想的叙述交流中判断非自然叙述的两种错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自然叙述理论 叙述因果 非自然叙述 模仿
下载PDF
因果推论与观察研究:「反事实模型」之思考
3
作者 黃紀(Chi Huang) 《社會科學論叢》
「反事实之因果模型」的出发点很简单:要确认D是Y的因,也必须反过来思考「那若没有D的话,Y会如何?」故因果效应的推论,应不只是建立在D和Y联袂发生的规律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实际结果」(事实),和「可能但未发生的结果」(反事... 「反事实之因果模型」的出发点很简单:要确认D是Y的因,也必须反过来思考「那若没有D的话,Y会如何?」故因果效应的推论,应不只是建立在D和Y联袂发生的规律上,还要进一步比较「实际结果」(事实),和「可能但未发生的结果」(反事实)两者之差异。这固然不是因果推论唯一的定义与思维方式,但这个模型一方面能刺激「反事实」的逆向思考,另一方面却又能将观察不到的假想「反事实」操作化为控制(比较)组,逐渐发展成一套共通的因果推论架构,贯穿随机分派实验、准实验、自然实验以及非实验之观察研究。不但逻辑一贯,而且更能落实到具体可行的分析方法,对社会科学中无法或不易进行实验、但仍希望推论因果的观察研究,有相当大的启发。并澄清了传统实证分析方法中,过於偏重观察得到的因果规律等若干不够精确的观念,刺激了另一波方法论的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推論 觀察研究 事實之因果模型 評估研究 非隨機分派之效應模型
全文增补中
分数阶非因果BP神经网络模型 被引量:1
4
作者 黄晶晶 王建宏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1-97,共7页
由一阶因果、反因果微分的定义推导出Caputo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微积分,并在此基础上定义Caputo分数阶非因果微积分。将它们分别应用于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过程中对权值进行处理,产生了Caputo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BP神经网络模型... 由一阶因果、反因果微分的定义推导出Caputo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微积分,并在此基础上定义Caputo分数阶非因果微积分。将它们分别应用于BP神经网络的反向传播过程中对权值进行处理,产生了Caputo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BP神经网络模型。为了方便对比,将这些模型分别对波士顿房屋数据集和MNIST数据集进行处理。模拟结果表明:在整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的模型之间,整数阶非因果模型的结果最好;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模型分别与其相应的整数阶模型进行比较,得出分数阶模型得到的准确率比整数阶的高;在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的模型之间,非因果的准确性最高。总的来说,Caputo分数阶因果、反因果和非因果微积分都对传统BP神经网络有优化作用,尤其是分数阶非因果微积分的优化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 反因果 因果 Caputo分数阶微积分 BP神经网络
下载PDF
论语境在因果反事实分析中的作用 被引量:1
5
作者 尹智鹤 顿新国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9,共8页
刘易斯的因果反事实分析框架逐渐形塑了当代形而上学中的因果分析的普遍结构。然而,基于这一框架的实例分析往往会引发孟席斯所说的“原因增殖难题”。这一难题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案例的语境对反事实分析之施用所产生的影响上。所以,反事... 刘易斯的因果反事实分析框架逐渐形塑了当代形而上学中的因果分析的普遍结构。然而,基于这一框架的实例分析往往会引发孟席斯所说的“原因增殖难题”。这一难题十分明显地体现在案例的语境对反事实分析之施用所产生的影响上。所以,反事实分析理论需要解释语境在反事实分析中所起的作用,并据此为反事实分析制定明晰且合适的约束规则。一些学者已围绕语境依赖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因果对照项和因果关系项——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方案,但这些方案都有些许缺陷。我们可以基于保罗的表观模型为因果反事实分析的语境依赖问题提供一个统合性的回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实因果 语境 因果关系项 因果对照项 表观
原文传递
零输入响应的两种定义的等效性 被引量:6
6
作者 杨忠根 任蕾 陈红亮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09年第5期37-40,共4页
连续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可定义为输入的反因果分量与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后产生的因果分量,也可定义为由初始状态产生的等效零输入激励与系统对应的规范化系统的冲激响应的卷积;两种不同的定义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系统零输入响应的解... 连续LTI系统的零输入响应可定义为输入的反因果分量与系统冲激响应的卷积后产生的因果分量,也可定义为由初始状态产生的等效零输入激励与系统对应的规范化系统的冲激响应的卷积;两种不同的定义给出了两种不同的计算系统零输入响应的解法。本文利用反因果微分性质严格证明了,这两种不同的定义和解法是等价的,它们会给出同一个计算结果,并用例题证明其正确性。这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系统零输入响应的形成原因和内含的物理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时不变系统 反因果微分定理 零输入响应
下载PDF
艺术的伦理批评与审美批评 被引量:3
7
作者 凌海衡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9-151,共3页
关键词 艺术 伦理批评 审美批评 自律说 认知无意义说 反因果
下载PDF
《小团圆》与张爱玲晚期风格的转变 被引量:1
8
作者 赵飞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2年第2期1-5,共5页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 与张爱玲的早期作品不同,《小团圆》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杂乱无章"、"结构松散",其实是张爱玲有意识坚持的一种"反时间"、"反因果"和"反情节"的"反传统"叙事。从小说叙事的技术层面上看,《小团圆》出现了两个叙事者,体现了张爱玲"穿插藏闪"和"平淡而近自然"的晚期风格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 时间 反因果 情节 传统 晚期风格
下载PDF
虚轴上具有重极点的拉普拉斯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相互计算的方法
9
作者 陈绍荣 何健 +1 位作者 朱行涛 刘郁林 《通信技术》 2020年第3期584-590,共7页
提出了一种虚轴上具有重极点的拉普拉斯变换(LT)与傅里叶变换(CTFT)相互计算的方法。对虚轴上具有重极点的LT,通过部分分式展开,将LT在虚轴上的极点分离出来,使其成为虚轴上含极点和不含极点两部分之和,针对虚轴上含极点的LT部分,分区... 提出了一种虚轴上具有重极点的拉普拉斯变换(LT)与傅里叶变换(CTFT)相互计算的方法。对虚轴上具有重极点的LT,通过部分分式展开,将LT在虚轴上的极点分离出来,使其成为虚轴上含极点和不含极点两部分之和,针对虚轴上含极点的LT部分,分区左极点和区右极点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LT计算CTFT的方法;将信号的CTFT分解成解析部分与不解析部分之和,针对CTFT的不解析部分,分因果信号和反因果信号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CTFT计算LT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信号 反因果信号 CTFT LT
下载PDF
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与傅里叶变换相互计算的方法
10
作者 陈绍荣 何健 +1 位作者 朱行涛 刘郁林 《通信技术》 2018年第9期2023-2027,共5页
提出了一种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ZT)与傅里叶变换(DTFT)相互计算的方法。基于分解的基本思路,将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T分解成单位圆周上含极点和不含极点两部分之和,针对单位圆周上含极点的ZT部分,分区内极点和区外极点两种... 提出了一种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变换(ZT)与傅里叶变换(DTFT)相互计算的方法。基于分解的基本思路,将单位圆周上具有重极点的ZT分解成单位圆周上含极点和不含极点两部分之和,针对单位圆周上含极点的ZT部分,分区内极点和区外极点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ZT计算DTFT的方法;将序列的DTFT分解成解析部分与不解析部分之和,针对DTFT的不解析部分,分因果序列和反因果序列两种情况,导出了利用DTFT计算ZT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序列 反因果序列 DTFT ZT
下载PDF
利用整体积分法求解LTI连续时间系统的响应
11
作者 陈绍荣 陈柏良 +1 位作者 何健 薛在阳 《通信技术》 2019年第12期2856-2861,共6页
基于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的分段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提出了整体积分法。构建了常用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的不定积分公式,解决了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积分运算过程冗长的问题。基于整体积分法,提出了高阶LTI连... 基于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的分段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提出了整体积分法。构建了常用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的不定积分公式,解决了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和因果信号积分运算过程冗长的问题。基于整体积分法,提出了高阶LTI连续时间因果系统时域分析的不定积分降阶法、上限积分降阶法及高阶LTI连续时间因果系统零输入响应的直接截取法。圆满地解决了高阶LTI连续时间因果系统零输入响应、零状态响应及全响应的时域求解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时间反因果信号 连续时间因果信号 整体积分法 LTI连续时间因果系统 直接截取法
下载PDF
应用SAS实现考虑混杂因素及交互作用下的中介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吴立晨 闫淼佳 +6 位作者 赵芃 徐坤 陈方尧 曾令霞 颜虹 党少农 米白冰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31-635,共5页
目的应用SAS CAUSALMED过程步进行反事实因果分析,为探讨考虑混杂因素及交互作用下的中介作用及因果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以“父母鼓励是否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父母鼓励的效果是否受儿童学习动机的调节”为例,详细介绍了使用SAS CAUSALMED... 目的应用SAS CAUSALMED过程步进行反事实因果分析,为探讨考虑混杂因素及交互作用下的中介作用及因果关系提供依据。方法以“父母鼓励是否影响儿童认知发展,父母鼓励的效果是否受儿童学习动机的调节”为例,详细介绍了使用SAS CAUSALMED过程步进行中介分析的步骤和结果的解释。结果通过实例,SAS CAUSALMED过程步可以便捷地对中介作用及其大小进行估计,包括对混杂因素的控制。结论SAS CAUSALMED过程步可实现各类变量下的中介分析,特别是考虑混杂因素及交互作用下的中介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介分析 SAS CAUSALMED过程步 事实因果分析
下载PDF
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与自然律 被引量:4
13
作者 初维峰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7-52,共6页
亨普尔认为只有利用普遍定律才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然而,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科学解释并不需要自然律;不仅如此,自然律只不过是干预下的不变性的子集。但是,根据文章研究,伍德沃德的观点有失偏颇:倾向进路的自然律能作... 亨普尔认为只有利用普遍定律才能够进行科学解释。然而,根据伍德沃德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科学解释并不需要自然律;不仅如此,自然律只不过是干预下的不变性的子集。但是,根据文章研究,伍德沃德的观点有失偏颇:倾向进路的自然律能作为反事实的真值条件;干预下的不变性也需要以自然律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解释的事实理论 因果关系 自然律 干预 不变性
原文传递
过程和情境:求真的社会科学因果方法 被引量:4
14
作者 臧雷振 朱逸飞 《学术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4,共12页
新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进行通则性和特殊性解释的权衡?通过对机制因果和反事实分析主导下的方法论探索,归纳出基于过程与情境两种透视复杂现实世界的因果推断策略。在过程策略下,质性研究通过关键证据、长链分析等方式串联理论与研究... 新时代社会科学研究如何进行通则性和特殊性解释的权衡?通过对机制因果和反事实分析主导下的方法论探索,归纳出基于过程与情境两种透视复杂现实世界的因果推断策略。在过程策略下,质性研究通过关键证据、长链分析等方式串联理论与研究对象。而在情境策略下,量化研究借助对干预机制、中介过程及未来状态的分析识别因果关系的核心效应。沿着过程和情境两种策略,社会科学经验研究能够形成证据与假设间更为紧密的联系,达成面向现实情形的特殊性因果解释。在这一预设下,借助费孝通《云南三村》与《江村经济》的研究,呈现过程和情境的因果推断策略如何应用于现实分析之中,以启发学者认知新方法潮流下社会科学实证研究的机遇与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制因果 事实因果 过程策略 情景策略 费孝通
原文传递
英汉让步句对比与翻译研究
15
作者 张婷 《汉字文化》 2022年第18期133-135,共3页
英汉让步句有着各自的系统,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英汉语言共性与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者正确认识和使用两种语言的让步句,对其他复句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对比... 英汉让步句有着各自的系统,将两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加深对英汉语言共性与特性的认识,有助于学习者正确认识和使用两种语言的让步句,对其他复句的跨语言对比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结合BROWN、COCA语料库与CCL、BCC语料库,对英汉让步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英汉让步句的分类具有相似的规律,其前后小句在逻辑语义上处于反因果关系,在翻译时要注意遵循意义一致与重心对应两大原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 让步句 反因果 翻译
原文传递
解释的深度:以伍德沃德和斯特雷文斯的理论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初维峰 《自然辩证法通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7-43,共7页
伍德沃德提出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与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是当今较有影响力的科学解释理论。虽然他们都研究过解释的深度问题,但许多哲学家认为这两种解释深度理论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然而,经过笔者研究,... 伍德沃德提出的因果解释的反事实理论与斯特雷文斯提出的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是当今较有影响力的科学解释理论。虽然他们都研究过解释的深度问题,但许多哲学家认为这两种解释深度理论是相互独立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然而,经过笔者研究,这两种解释深度理论并非是相互独立和相互矛盾的;斯特雷文斯的解释的深度理论是对伍德沃德的解释的深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因果解释的事实理论 不变性 解释的深度 解释的关键环节表述 基础物理学定律 抽象
原文传递
Synthesis of NAD analogs to develop bioorthogonal redox system 被引量:6
17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3年第3期296-300,共5页
Three new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 analogs were synthesized,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cofactors for Escherichia coli malic enzyme(ME) and its double mutant ME L310R/Q401C were analyzed.Each pair of th... Three new 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NAD) analogs were synthesized,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as cofactors for Escherichia coli malic enzyme(ME) and its double mutant ME L310R/Q401C were analyzed.Each pair of the NAD analog and the double mutant showed good orthogonality to the natural pair of NAD and ME in terms of catalyzing oxidative decarboxylation of L-malic acid.Results indicated that molecular interactions between redox enzyme and cofactor could be further explored to generate new bioorthogonal redox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D analog bioorthogonal OXIDOREDUCTASES chemical biology
原文传递
Statistical extremes and peak factors in wind-induced vibration of tall buildings 被引量:4
18
作者 Ming-feng HUANG Chun-man CHAN +1 位作者 Wen-juan LOU Kenny Chung-Siu KWOK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1期18-32,共15页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peak fact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edict mean extreme responses of tall buildings under wind excitations. Vanmarcke's peak facto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an explicit me... In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s, peak factors have been widely used to predict mean extreme responses of tall buildings under wind excitations. Vanmarcke's peak factor is directly related to an explicit measure of structural reliability against a Gaussian response process. We review the use of this factor for time-variant reliability design by comparing it to the conven- tional Davenport's peak factor. Based on the asymptotic theory of statistical extremes, a new closed-form peak factor, the so-called Gamma peak factor, can be obtained for a non-Gaussian resultant response characterized by a Rayleigh distribution process. Using the Gamma peak factor, a combined peak factor method was developed for predicting the expected maximum resultant responses of a building undergoing lateral-torsional vibration. The effects of the standard deviation ratio of two sway components and the inter-component correlation on the evaluation of peak resultant response were also investigated. Utilizing wind tunnel data derived from synchronous multi-pressure measurements, we carried out a wind-induced time history response analysis of the Common- wealth Advisory Aeronautical Research Council (CAARC) standard tall building to validate the applicability of the Gamma peak factor to the prediction of the peak resultant acceleration. Results from the building example indicated that the use of the Gamma peak factor enables accurate predictions to be made of the mean extreme resultant acceleration responses for dynamic service- ability performance design of modem tall building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vel-crossing rate (LCR) Wind-induced vibration Mean extreme response Combined resultant process Peakfactor method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