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反女权主义探析——以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妇女选举权为例 被引量:2
1
作者 王赳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1-59,共9页
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女权主义(Anti-Feminism)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反对妇女的议会选举权(Anti-Suffragism),因此本文聚焦反对妇女选举权论者的思想观点。以赫伯特·斯宾塞代表的反妇女选举权的男女生理差异论是男性和女... 英国维多利亚晚期和爱德华时期的反女权主义(Anti-Feminism)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反对妇女的议会选举权(Anti-Suffragism),因此本文聚焦反对妇女选举权论者的思想观点。以赫伯特·斯宾塞代表的反妇女选举权的男女生理差异论是男性和女性两分领域的理论基础,认为男女的差别是自然的属性。以奥姆罗斯·莱特为代表的反妇女选举权的心理差异理论的精神分析说是反对者最常用的论据,容易被直觉和歇斯底里所控制的女性心理不适合赋予选举权。此外还有认为两性的生理、心理差异决定了两性社会角色差异的反妇女选举权的社会文化论。这些都是这一时期在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力的思想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女权主义 妇女选举权 两性差异
下载PDF
从赫麦妮形象塑造看劳伦斯的反女权思想——解读《恋爱中的女人》 被引量:2
2
作者 闫晓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07年第2期16-18,共3页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女性形象问题成为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人公赫麦妮集两种女性形象于一身:缺乏女性气质的女人,支配型女人。劳伦斯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一直用谴责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男性意识。对这... 劳伦斯一生以描写女性人物见长,女性形象问题成为国内外评论界关注的焦点。《恋爱中的女人》中主人公赫麦妮集两种女性形象于一身:缺乏女性气质的女人,支配型女人。劳伦斯在刻画这一人物时一直用谴责的态度,表现出强烈的男性意识。对这一艺术形象的分析发现:劳伦斯在该部作品中宣扬了菲勒斯中心主义,流露出明显的反女权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麦妮 劳伦斯 反女权思想
下载PDF
反女权回潮时期美国女权主义的探究
3
作者 肖腊梅 《人民论坛(中旬刊)》 2013年第2期244-245,共2页
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改良派认为女权主义理论应该实现范式的转变,走向"市场女权主义";激进派对女权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危险的暧昧提出警示。尽管改良派风头正劲,但宣布后女权时代已... 美国女权主义在后现代语境中呈现出众声喧哗,杂语共生的态势。改良派认为女权主义理论应该实现范式的转变,走向"市场女权主义";激进派对女权主义与新自由主义之间危险的暧昧提出警示。尽管改良派风头正劲,但宣布后女权时代已经来临为时过早,仍有许多人以行动主义的方式进行着反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女权倒退 激进女权主义 改良女权主义 行动主义
下载PDF
走出保守主义——解读《宠儿》中的反女权运动书写
4
作者 王佩琳 南健翀 《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5期32-38,共7页
20世纪70至80年代,一场以反对“堕胎权”和《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主要任务的反女权运动席卷美国,造成了第二次妇女运动的失败,同时这些反女权运动者还成为了美国右翼势力回归政治舞台的主力军之一。不满于这股掺杂着政治与神学鬼魅的保... 20世纪70至80年代,一场以反对“堕胎权”和《平等权利修正案》为主要任务的反女权运动席卷美国,造成了第二次妇女运动的失败,同时这些反女权运动者还成为了美国右翼势力回归政治舞台的主力军之一。不满于这股掺杂着政治与神学鬼魅的保守主义之风,托妮·莫里森在《宠儿》中进行了大量有关该运动的隐喻书写,含蓄地表达了她对美国妇女运动的思考与希冀。具体说来,为了挑战这场运动中隐藏在神学背后的男性中心主义逻辑,莫里森反讽式地将小说与“所罗门王智断亲子案”“三位一体”等圣经母题产生戏仿,通过对“塞丝弑婴”的翻案解构了各种保守主义话语,并以塞丝、宠儿和丹芙构建的“女性三位一体”向美国女性传达出了消除隔阂、互助自救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宠儿》 反女权运动 堕胎权 美国保守主义 托妮·莫里森
下载PDF
社会化媒体中的反女权主义分析——基于“知乎”平台反女权主义的文本
5
作者 李芊 高慧子 《新闻传播》 2020年第10期6-7,12,共3页
网络迅速发展,新媒体的赋权使女性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女性权利话题掀起网络热议,随之反女权声音也不断涌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知乎反女权代表的言论进行分析,可看出其提倡两性平等,但存在对女性形象固化及女权主义误读和污名化等问题... 网络迅速发展,新媒体的赋权使女性表达意见的渠道增多,女性权利话题掀起网络热议,随之反女权声音也不断涌现。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知乎反女权代表的言论进行分析,可看出其提倡两性平等,但存在对女性形象固化及女权主义误读和污名化等问题。究其因,主要为传统父系思想的根植、本土女权主义理论的缺乏、极端女权组织活动的泛滥等。拟加强女权知识宣传、注重本土化传播策略、发挥政务媒体意见领袖作用,促进女权主义的健康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女权 社会化媒体 内容分析法
下载PDF
论美国媒体与反女权运动 被引量:9
6
作者 姚桂桂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88,共7页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美国反女权主义者对女权运动展开了相当强烈的反击。这场反女权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右翼"保守势力控制下的美国媒体所作的宣传。归纳起来,媒体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媒...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起,美国反女权主义者对女权运动展开了相当强烈的反击。这场反女权运动之所以取得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新右翼"保守势力控制下的美国媒体所作的宣传。归纳起来,媒体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媒体嘲讽和丑化职业女性、单身女性和男性女权主义者,将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妖魔化;其二,媒体通过宣扬传统女性的回归和"后女权主义"时代的来临,将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与目标终结化;最后,媒体通过"个人化"女权主义议题,公开放弃女权主义立场,以及宣扬消费主义等,成功将女权主义议题"去政治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媒体 反女权运动 “新右翼”
原文传递
试论20世纪后期美国反女权运动 被引量:4
7
作者 姚桂桂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84-94,101,共12页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大打"道德旗帜"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对美国政权与主流媒体的掌控,反女权主义势力迅速聚集,对女权运动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不仅阻止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的通过,还在反堕胎运动以及反同性... 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大打"道德旗帜"的新保守主义在美国的兴起以及对美国政权与主流媒体的掌控,反女权主义势力迅速聚集,对女权运动展开了大规模的反击,不仅阻止了《平等权利修正案》的通过,还在反堕胎运动以及反同性恋、反"肯定性行动计划"以及反对政府出资建立日托所等运动中取得成效。这场反女权运动使美国女权主义者的形象大大受损,妇女解放运动的进程严重受挫。同时,由于美国政府大量削减针对低收入妇女的医疗及生活补助,轻视家庭暴力及强奸与性骚扰等社会问题,20世纪后期美国"贫困女性化"加剧,妇女遭受家庭暴力与性暴力的案例有增无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女权运动 新保守主义 新宗教右翼 贫困女性化
原文传递
论多丽丝·莱辛《第五个孩子》中的“女性奥秘”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望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6-100,共5页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领袖弗里丹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实质为女权主义蜕变的"女性奥秘"旧式价值观的回潮。莱辛的《第五个孩子》即反映了同时代英国社会中旧式家庭观回潮的普遍现象,作者以文学手法描述了女性如何落入...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女权主义运动领袖弗里丹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实质为女权主义蜕变的"女性奥秘"旧式价值观的回潮。莱辛的《第五个孩子》即反映了同时代英国社会中旧式家庭观回潮的普遍现象,作者以文学手法描述了女性如何落入"女性奥秘"所宣扬的幸福生活之陷阱,表达了莱辛对后现代时期女性地位倒退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 第五个孩子 女性奥秘 幸福家庭主妇 反女权主义
下载PDF
西方视角下的东方故事——从动画电影《花木兰》到真人电影《花木兰》 被引量:4
9
作者 焦素娥 赵阳华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107-111,共5页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北朝乐府诗《木兰辞》,1998年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获得巨大成功,20多年后迪士尼又拍摄了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并于2020年上映。《花木兰》从动画电影到真人电影是在好莱坞媒介转型后“高概念”电... 迪士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北朝乐府诗《木兰辞》,1998年动画电影《花木兰》上映获得巨大成功,20多年后迪士尼又拍摄了真人版电影《花木兰》并于2020年上映。《花木兰》从动画电影到真人电影是在好莱坞媒介转型后“高概念”电影的产物。动画电影《花木兰》在形象建构中融入了传统的美国核心价值观,反映了美国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反女权运动。真人版电影《花木兰》作为迪士尼正统动画电影的衍生作品,显露出美国文化反向输出的美式话语霸权。在全球化视野和跨文化视角成为当今电影制作主流的背景下,分析好莱坞从美国的社会历史层面对东方文化进行的改造和输出,对于研究电影的发展方向,讲好中国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木兰》 女性主义 反女权运动 后现代主义
下载PDF
电影《风雨哈佛路》的美国文化阐释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艳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78-79,共2页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典型的体现美国文化的传记励志片,其中有定位于家庭和两性关系、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的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也有以无政府主义、主观主义和自我享乐等形式来体现个人主义精神的嬉皮士文化运动,更有... 《风雨哈佛路》是一部典型的体现美国文化的传记励志片,其中有定位于家庭和两性关系、对美国社会政治生活造成了深远影响的女权主义和反女权主义,也有以无政府主义、主观主义和自我享乐等形式来体现个人主义精神的嬉皮士文化运动,更有摆脱沉沦、华丽蜕变实现"美国梦"中的苦难与奋斗的完美演绎。本文在讲述主人公莉斯·默里在逆境中崛起的感人故事的基础上,对美国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并揭露其根源,进一步展现美国的多元文化价值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雨哈佛路 女权主义 反女权主义 嬉皮士文化 美国梦
下载PDF
诱惑的魅力与本质主义的批判——从精神分析的视野看
11
作者 孔明安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16,共7页
文章认为,虽然鲍德里亚的诱惑概念晦涩难解,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仍是其仿真和拟像概念的另类表达,诱惑即表象,它与本质无涉;如果一定论及本质,那么表象即本质。这是《诱惑》一书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体现,也是它既不同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 文章认为,虽然鲍德里亚的诱惑概念晦涩难解,但万变不离其宗,其仍是其仿真和拟像概念的另类表达,诱惑即表象,它与本质无涉;如果一定论及本质,那么表象即本质。这是《诱惑》一书的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体现,也是它既不同于弗洛伊德和拉康的精神分析、也不同于当代解释学、女权主义批判和后现代主义诸流派的主要缘由。《诱惑》一方面体现了对以弗洛伊德和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和当代女权主义的批判态度,进一步彰显了鲍德里亚对现代社会的激进的批判态度。另一方面,"诱惑"概念也包含了对近代哲学主体和客体的颠覆和反转,彰显了现代技术社会主体的被动性和客体对主体的优越性。文章提出,在反对本质主义上,鲍德里亚与精神分析是相似的;但他的批判态度更为激进。最后,鲍德里亚的"诱惑"的游戏及其策略,仍然不过是最前卫的、最激进、最革命的左翼游戏性和幻想般的"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惑 精神分析 对象α 本质主义 反女权主义
下载PDF
菲利斯·斯加拉弗利简评
12
作者 姚桂桂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71-74,共4页
菲利斯·斯加拉弗利(Phyllis Schlafly)是20世纪后期美国反女权运动的先锋,在挫败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RA)中贡献突出,堪称美国反女权运动的女性先锋,其保守思想也对共和党的政策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为美国保守主... 菲利斯·斯加拉弗利(Phyllis Schlafly)是20世纪后期美国反女权运动的先锋,在挫败女权主义者提出的《平等权利修正案》(ERA)中贡献突出,堪称美国反女权运动的女性先锋,其保守思想也对共和党的政策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为美国保守主义的复兴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从她的身上,我们不仅可以管窥"平等女权主义"(强调男女平等)与"差异女权主义"(强调男女生理差异)之间争议存在的理由,也可以窥见20世纪后期美国社会与文化发展的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反女权运动 菲利斯·斯加拉弗利(Phyllis Schlafly)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