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反射地震资料探讨泥河湾盆地的新生代和中生代地层
1
作者 朱小三 钱荣毅 +3 位作者 王永 董进 迟振卿 姚培毅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36-2249,共14页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 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及基底的分布与赋存形态是研究泥河湾盆地形成机制的基础性工作。本研究在泥河湾盆地桑干河与壶流河交接处附近采集了四条测线的反射地震数据,通过对精细处理后的地震剖面进行详细分析,在剖面上厘定了三个具有明显强反射标志的地层,即古近系的玄武岩、侏罗系上统的含煤地层和侏罗系下统的含煤地层;其中,新近系沉积层与古近系玄武岩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0.3-0.6s,深度范围为300-500m,而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由南西到北东逐渐加深,其界面深度为200-300m;侏罗系上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在0.8s上下波动,其深度约为1200m,探测出侏罗系上统顶界面的深度范围为800-1100m;侏罗系下统含煤地层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双程旅行时为1.0-1.4s,深度范围为1800-2000m,由此推测出中生界侏罗系与古生界寒武系地层分界线的深度为2000m左右;根据地震反射波阻抗差别推测出新元古界和太古界地层的分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出现的时间约为2.5s,其深度为4000m左右。本研究通过四条反射地震测线的数据基本上查明了泥河湾盆地位于探测区处第四系泥河湾组底界面的深度分布范围及起伏形态、侏罗系上统顶界面和下统底界面的大致埋深,为查明泥河湾盆地新生界及中生界地层序列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河湾盆地 第四系底界面 地震测线 反射标志层 地震解释 波阻抗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